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學姐或者學長…妳能否幫我寫壹篇800字的公***政策小論文呢

學姐或者學長…妳能否幫我寫壹篇800字的公***政策小論文呢

公***政策視角下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研究

[摘要]文章回顧了人口變遷尤其是“嬰兒潮”所帶來的問題,以揭示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含義。在“經濟國家轉型期”的總體公***政策框架下,重新審視了家庭結構、居住方式、老年人的長期護理需求以及社會的責任。同時,通過對2006年《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白皮書以及相關研究的評析,對老年人收入保障、健康護理以及個人社會服務的發展也進行了考察。在聯合國實行積極老齡化政策框架下進壹步探討了老年人的就業、教育及生活方式等內容。最後,討論了與實現國家的明確目標有關的政策、實踐和理論問題。文章強調,為應對老齡化而作充足準備,要考慮個人、家庭、執業人員以及政策制定者等方面的作用。

[關鍵詞]中國,老齡化,公***政策,社會福利與服務,養老護理

壹、前言

作為人口變遷的重要過程,中國老齡化問題的特點是人口基數大加上爆炸式激增,政府采取計劃生育予以應對。如今,當年“嬰兒潮”的壹代人開始進入老年期,其後果是社會急劇老齡化,壹些社會問題也隨之顯現。如今中國的家庭結構為 4-2-1的倒金字塔結構,從老年人生活中的長期護理需求(LTC)的角度來看,如今年輕壹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但由於實行了去政治化的“經濟國家”的總體公***政策(GPP,即壹個政策體系首要目標及首選手段之指南)以及改革與開放的政策(Chen,1996),中國已積累了大量的資源,因此有能力來應對這樣的問題。但與此同時,改革又無可避免地帶來了又壹個去經濟化的過程,即隨著經濟的發展,政府的角色開始轉變成為社會服務的提供者(經濟國家轉型期)(Chen,2004)。隨著人口老齡化的負擔不斷加重,社會“撫養比”不斷上升,被認為是中國經濟發展和實現致富目標的壹大障礙。此外,由於在中國(尤其是在城市地區)人們壹般都會在較早的年紀就退休,所以在退休後很長壹段的生活中,他們在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方面的需求顯得十分重要。而如今中國這方面的條件卻都還很有限,與美國以及壹些發達國家相比,還處於落後水平(不考慮壹些在福利項目上的實質的區別)。本文通過回顧中國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從中國自身的角度揭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含義,旨在通過了解中國特有的內在關系,明確中國目前為應對老齡化問題所采取措施的現狀,從而確定有關重要的課題以供研究、實踐以及政策制定參考。

二、人口老齡化和中國人口激增

新中國成立後的30年,中國基本上是沒有外來或對外移民的問題。中國與其他發展中新興工業國家壹樣,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經歷著壹個快速的人口轉型期, 即從壹個高死亡率和高出生率的階段過渡到壹個死亡率下降和人口壽命延長(由於醫療條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同時維持高出生率的階段。這個時期(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的特征是高人口增長率。新中國成立後的高人口增長期剛好與美國以及其他發達國家二戰後的 “嬰兒潮”是同壹時期,但在這壹人口轉型過程中,中國的人口增長更加快速,規模更大。然而,在這壹發展時期,高度政治化的總體公***政策過於強調了政治在經濟中的主動性(Chen,2004)。在當時,對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全盤否定,但又無更好的辦法來解決這壹難題,其結果就是無限制的人口增長速度超過了計劃中的經濟發展,後來成為政策制定中越來越感到頭痛的問題。最後,在隱性失業和其他相關問題的壓力下,尤其是“上山下鄉”作為解決失業問題的權宜之計的失敗,中國政府終於醒悟過來,從嚴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降低人口的增長率,尤其是在城市,甚至不惜“矯枉過正”。

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實施計劃生育政策,是20世紀70年代後期以來中國人口政策的特征。這樣的政策有助於人口擁擠的城市降低出生率,但同時也加速了中國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的速度。正如許多人所說的那樣:中國還未做好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準備。20世紀末,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超過了10%。按照國際通行標準,中國人口年齡結構已開始進入老齡化階段(China State Council,2006)。

我們可以從很多方面看出中國在應對老齡化社會問題中有哪些不足,首當其沖的就是那些在中國“嬰兒潮”時出生的那壹代人,他們現在剛剛好跨進中國法定退休的年齡(男性60歲,女性55歲)。這個群體的巨大規模以及他們的需求是對整個社會嚴峻的考驗,影響著社會的方方面面。除此之外,他們的家庭、所在社區、相關制度,還有勞動力市場等等,都會受到這個迅速“老化”的社會的影響(Frazier,2006)。

三、家庭結構和長期護理需要

計劃生育政策給中國的家庭結構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的中國家庭是多子多福,四世同堂。然而,隨著城市化和現代化,這樣的家庭結構在慢慢消失(Chen,1996),人口的老齡化使得中國的人口結構變成了壹個倒金字塔結構。如今在中國,典型家庭結構(尤其在城市)是壹個孩子加上父母兩人以及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四人,而且現在醫療條件好了,說不定太公、太婆都還在世。此外,現代生活,尤其是都市生活,讓幾代人同居在壹個屋檐下的夢想變得困難了(雖然並不是不可能),這讓那些獨生子女們想照顧他們年邁的父母和祖父母更是難上加難。隨著越來越多的“空巢”家庭,中國人再也不能對他們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家庭結構抱有理所當然的想法了,這對那些陷於老弱病殘的老人來說影響尤其巨大。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壹個現實報告。這個報告是關於2000年從20個不同省市區調查的20255個中國老齡人的潛在護理需求。報告指出,大約1/3(35%在城市,29.6%在農村)的85歲及以上的老人需要日常的護理(Pei,2007)。

但值得關註的是,對政策制定者、理論家還有普通的中國人來說,無論傳統的家庭護理有多麽需要,但它卻不是應對老齡化潛在護理需求問題的唯壹途徑。隨著中國經濟改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可以從市場獲得幾乎所有需要的資源,為老服務,包括長期護理(LTC)也都可以從市場上獲得。因此,只要具有壹定的經濟支付能力,這樣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下面兩個例子就簡要地說明了這個情況。

筆者曾經目睹壹個富有的中國生意人在2008年全球播映的衛星電視上,講述為他的上了年紀的母親高薪聘請了3個家庭護工。護工們為老人提供了無微不至的長期護理,雖然這些都不是由他本人親自來做,但並不妨礙他作為孝子盡的壹片心。最後她母親在平和與安詳中逝世,而這位百萬富翁也算盡了孝道。

筆者也曾經看到壹個真實的報告。在農村,壹個84歲高齡的老婆婆,膝下無兒無女,房屋破爛,家徒四壁,生活極其困難。她的老年生活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度過。這種狀況令人觸目驚心。

對比如此兩個真實的事例,前壹個固然是所有人的期盼,但是由於高昂的費用,看起來也並不是大多數的中國老年人都能夠享受到的。也許沒有壹個中國人願意看到如第二個事例中那位貧困老人的情形,但是社會卻不能忽視這樣壹群身處社會底層、生活貧困的老人。所以,公***與社會策略應該如何應對這樣的問題,需要認真研究。

四、社會福利與經濟轉型

新中國成立後,作為“經濟國家”(Chen,1996),員工福利或是由其所在工作單位來管理,或是由當地政府相關部門來代理的,在農村則是由人民公社的生產隊來管理。因為當時的計劃經濟讓所有人的生活水平都處於壹個極低的標準,壹般群眾的養老保障需求並沒有顯得特別突出(Chen,2004)。多虧了當時中國的人口相對年輕,盡管當時的政治願望是從經濟上趕超發達國家,但是在轟轟烈烈的政治運動,也就是所謂的階級鬥爭下,卻掩蓋了經濟倒退的事實。

自20世紀70年代末文革結束後,新的中國領導班子在鄧小平的領導下,大膽地實行新的總體公***政策,把以階級鬥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並通過改革,希望找到解決國家發展困境的出路,同時快速提高自身的經濟實力。首先,在經濟改革中要做的,就是對國有企業中的福利制度進行改革,因為這些制度阻礙了社會公平競爭和工作的效率。原有的單位福利制度曾被認為是中國社會主義的最大優勢,但是它對經濟改革卻是壹種阻礙,它的特點就是每個人都抱著壹個“鐵飯碗”,壹起吃著“大鍋飯”,這是導致當時中國經濟萎靡的直接原因。筆者曾指出,中國的經濟改革首先就是對福利制度的改革(Chen,2004)。中國的改革更多的是將福利供給制度分離而不是像西方福利改革所期望的與經濟相結合。這樣,中國希望保證企業是以經濟發展為主,以提高企業的市場活力,並提供壹個更公正的競爭基礎。從經濟的方面來講,政府原先是統壹集中所有的資源後再通過計劃來分配資源,是計劃經濟的做法,現在則通過征收統壹稅收來進行調控。壹個獨立的社會保障系統是要建立在風險分散機制的基礎上的,但壹個機制本身並不能保證好的效果。如過去在國有單位工作的人,因為進行國企改革,也就是制度因素,很多人下崗了(Hassard et al.,2006)。而當時,完善的福利制度還沒有被建立起來,他們原先的福利隨著被下崗而被剔除,脫離了社會保障制度。

如同歷史上每壹次的經濟社會變革壹樣,中國的經濟改革中也有贏者和輸者。在鄧小平的“讓壹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下,最大的贏者無疑是那些敢於冒險創新的企業家。在經濟快速轉型期,也有人趁著制度還未完善,通過特殊的關系甚至是不法手段,鉆制度空子,在國有和集體資產轉向市場的過程中侵吞國有財產和集體資產。而對於壹些平民百姓,包括現在正好步入退休年齡的人們,他們最大的損失就是改革後造成的單位保障制度與社會獨立的社會保障制度之間壹度存在的鴻溝,使得他們處於尷尬的境地。還好,如今中國政府已經在努力消除這樣的差距了。

中國經濟全面的提升是實行新的總體公***政策和改革的結果(包括對外開放政策)。但是,隨著資源的豐富和國力的強盛,國家也必須著力來處理那些眾多的社會問題,例如人口老齡化。與經濟改革初期相比,現在中國的總體公***政策已經由壹開始的以保護企業經濟發展為中心轉變到以社會保護為中心上來(Whiteford,2003)。這是回歸改革前的全民皆有保障的壹個信號。但與過去不同的是,中國如今是要在壹個更加有活力的、更加發達的經濟基礎上建立全新的全民保障制度。與此同時,全國都在關註,在鄧小平通過市場經濟政策“讓壹部分人先富起來”之後,能否適時實現“全面富裕”的下壹步發展。在這個條件下,對中國老齡化社會政策的研究是更有意義的。

《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白皮書反映了國家為應對1.44億60歲以上人群需求(在2005年底占總人口數的11%)而在國家總體公***政策上發生的變化,承認國家的發展是不均衡的,明確了國家對老齡人口的法律權益的保護的責任,同時,還給出了壹份關於中國政府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進程中所做出的“應對老齡化人口問題的發展模式”的詳細工作報告。在白皮書中,反復重申了國家的目標,即“國家重視和珍惜老年人的知識、經驗和技能,尊重他們的優良品德,積極創造條件,發揮老年人的專長和作用,鼓勵和支持老年人融入社會,繼續參與社會發展”(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Ⅰ)。 近20年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頒布的老齡法律、法規、規章及有關政策達200余件,初步形成以《中華人民***和國憲法》為基礎,以《中華人民***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為主體,包括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國務院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和有關政策在內的老齡法律法規政策體系框架。在1996年12月12日,國務院成立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統籌規劃和協調指導全國的老齡工作,研究、制定老齡事業發展戰略和重大政策,協調和推動有關部門實施老齡事業發展規劃,指導、督促和檢查各地老齡工作。建立了老齡事業統計指標體系和老齡統計工作制度。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後三次進行全國範圍的老年人口狀況調查,為老齡事業的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同時,鼓勵社會廣泛參與老齡事業發展,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Ⅰ)。

分析作為重要政策文件的白皮書不僅能更好地了解中國政府的真實目標,同時通過相關的研究也能發現潛在的問題。

五、收入支持、健康護理以及社會服務

2006年《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白皮書的重點是關註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發展的壹貫性,但是建設新的社會保障系統,使其從企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經濟改革的“配套改革”,對消除社會差距和不公平來說,不是壹條輕松易行的道路。與白皮書中研究觀察的對象相比,我們在辨析壹些深層事件的同時,也應認識到這些年努力所獲得的成果及存在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關於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即收入保障、健康護理和社會服務。

(壹) 老年人的社會保障

中國已經把保障老齡人口的最低生活基本標準作為首要任務,在老齡人口白皮書中,強調要大力建設涵蓋政府、社會、家庭以及個人全方面的老齡人口保障系統。

首先,在城市地區建立完整的養老保障系統。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離退休,繼續由國家財政或單位按國家規定標準支付離退休費。相比之下,企業原有的單位福利制度系統有了根本轉變。近年來,中國政府逐步建立覆蓋城鎮各類企業職工、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的統壹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截至2005年底,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75億人,其中4367萬離退休人員享受養老保險待遇。國家建立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根據職工工資增長和物價變動情況適時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China State Council,2006)。截至2005年底,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達4041億元人民幣,同年各級財政補助基本養老保險基金651億元人民幣,當年征繳收入總額達4312億元人民幣(China State Council,2006)。國家積極發展補充性養老保險,引導和扶持有條件的企業為職工建立企業年金,由企業和職工***同繳費,實行基金完全積累,個人賬戶管理。2005年底,全國已有2.4萬家企業建立企業年金,參加職工達924萬人(China State Council,2006)。為了緩解和消除老年貧困。國家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對人均收入低於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家庭按標準給予補助。2005年,包括貧困老年人在內的2233萬城市貧困人口領取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基本實現應保盡保(China State Council,2006)。

其次,探索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有大約60%的中國老年人生活在農村,但他們得到的生活保障卻非常有限。2005年底,全國已有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約1900個縣(市、區、旗)開展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5400多萬農民參保,積累保險基金約310億元人民幣,300多萬參保農民領取養老金。2005年支付養老保險金21.3億元人民幣(China State Council,2006)。目前已有865萬農村人口被納入農村特困戶定期定量救助,985萬農村人口被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包括不符合“五保”條件的貧困老年人(China State Council,2006)。對“三無”老人(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人、扶養人或者其法定贍養人、扶養人確無贍養、扶養能力的城市老年人),由國家實施在吃、穿、住、醫、葬方面給予生活照顧和物質幫助的“五保”供養制度。目前,全國享受“五保”供養的老年人達460多萬人。對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的農村獨生子女或兩女戶夫婦,在年滿60周歲以後,由中央或地方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實施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2005年底,享受該獎勵扶助的人群達到135萬人(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Ⅱ)。

白皮書關註農村所取得的成就,學者們則關註他們所面臨的挑戰(James,2002)。Wang(2006)在2006年就指出,如今中國在農村的養老保障覆蓋率遠遠低於城市,對在中國建立壹個可持續的養老保障系統的可行性提出了質疑。資金欠缺以及許多空頭個人賬戶都暴露了城鎮養老保險系統的沈重負擔。而由於農村的低收入以及農村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老人指望依靠家庭養老的願望成了壹紙空談。城市與農村的養老系統的分離,給在城鎮化過程中產生的城市失地農民的生活也帶來了沈重的壓力。因此,必須加快養老制度體系的改革,為發展經濟和社會進步提供長遠有效的制度保證(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Ⅱ)。通過實例研究,即使是在城鎮養老保險中,也存在著很多差異(Chen & Chen,2007)。那些早期從壹般企業退休的員工(辛苦工作壹輩子,沒有存款),他們所獲得的退休金與在政府和事業單位退休的員工相比,少得太多(大約只有他們的1/3)。很明顯,這樣大的差距對整個經濟發展是沒有好處的,可能會引起更大的危機乃至社會動蕩

(二)健康護理

中國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是建立在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之上的。截至2005年底,全國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退休人員達3761萬人。“規定退休人員個人不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對個人賬戶計入金額和個人負擔醫療費的比例給予適當照顧。各地普遍將老年常見病、慢性病等大額醫療費用納入社會統籌基金支付範圍,減少退休人員個人的支付比例”(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Ⅲ)。另外,政府推動各地建立大額醫療費用補助辦法,由個人或企業繳費籌資,為患大病、重病以及長期慢性病的職工及退休人員解決超過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以上的醫療費用。同時,中國政府積極探索建立城市社會醫療救助制度,通過財政撥款、彩票公益金和社會捐助等多種渠道籌集醫療救助基金,對困難群眾就醫給予補助。“到2005年底,醫療救助試點縣(市、區、旗)達1119個,全年累計救助163.3萬人次”(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Ⅲ)。

從2003年起,國家開始進行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相結合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工作。“到2006年6月底,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市、區、旗)擴大到1399個,覆蓋農業人口4.95億,3.96億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地區老年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比例超過73%”(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Ⅲ)。全國***補償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的農民2.82億人次,補償資金支出144.12億元人民幣。另外,國家成立了全國性的農村醫療保險系統。“2005年農村實施醫療救助達1112萬人次,救助資金總支出10.8億元人民幣”(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Ⅲ)。

各地積極引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轉型,開展老年保健、醫療護理和康復等服務。“截至2005年底,全國城市已設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5萬多個,95%的地級以上城市、86%的市轄區和壹批縣級市開展了城市社區衛生服務”(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Ⅲ)。可以相信,基層醫療機構能夠根據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提供家庭出診、家庭護理、日間觀察、臨終關懷等服務。老年人的部分基本健康問題在社區得到解決。

醫療服務是中國學者關註老齡化中的重要問題之壹。正如Kaneda(2006)指出的,中國的醫療服務系統曾經是低收入的農業社會中的典範,但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醫療服務價格就開始節節攀升。用另壹句話說,就是“壹個原本依賴於公***補貼並且平等地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系統已經轉變成為壹個以市場為導向,成為個人用於資本投資的系統”(Kaneda,2006)。在實證研究方面,Meng and Yeo(2005)通過對家庭調查的數據研究了年齡效應(正相關和負相關)對非預算款項下醫療服務支出的影響,結果顯示,年齡效應對從醫療保障條件到醫療健康支出有著明顯的間接效果。通過對年齡效應的完全研究,得到的結論是非預算醫療支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提高。對於壹般老人,壹般支出都會占收入的很大壹部分,尤其是女性。即使在60歲組,醫療自費部分也會占到他們正常收入的20%。從這個結果來看,改革後的醫療服務系統給老年人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尤其是女性。自費部分的提高給壹般人在尋求早期防治時增加了阻礙,導致看病難,尤其是在城鎮與農村之間產生了巨大的差距。“這樣的趨勢對老年人至關重要,他們需要高質量的健康服務,但是卻沒有辦法負擔得起高昂的費用,而他們在農村人口中占的比重已經超過了年輕人”(Kaneda,2006)。如果壹個人生了大病,就目前的醫療保障系統水平來說是不能滿足他們的醫療需求的。與此同時,國家也已經在通過各種方式來試圖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方式,如通過體育活動、健身等等。但是,基於種種原因,如吸煙、酗酒等誘發疾病的陋習仍然在老年人的生活中占了很大比例(Kaneda,AFP,2006)。

(三)個人社會服務

比起在20世紀80年代後的社保改革,之前的單位福利或是農村生產隊都是中國人在除家庭保障以外的重要社會依靠,同時也是壹種非正式的社會保障支持網絡體系。而經濟改革將原先是由單位作為社會保障的責任主體改為讓“社會”來承擔這壹責任(Chen,1996)。中國各級地方政府(區、街道辦事處、居委會)在這方面取得了壹些傑出的成就(Derleth & Koldyk,2004)。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通過在地方政府民政事務中的創新領導,中國引入了社區服務運動,社區老年人是服務對象主體(Chen,1996)。這項舉措在20年間起起伏伏,如今,它的新名字叫作“社區建設”。它從大都市向各個中小城市普及,目標是最終覆蓋所有的城市地區。從2001年起,中國政府連續三年實施建設社區老年福利服務設施的“星光計劃”,總投資134億元人民幣(China State Council,2006)。同時,快速增長的社會組織不僅為社會提供幫助,更是把為老年人服務的事業認為是黃金陽光產業,並在全國火熱發展。

白皮書中還涵蓋了題目為“為老社會服務”的章節。裏面指出,近年來,中國政府積極推進機構養老服務,努力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為老社會服務需求,初步形成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為老社會服務體系。2005年底,全國城市社區服務設施達到19.5萬處,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8479個。各地采取上門服務、定點服務和巡回服務等方式,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緊急救援以及其他便利老年人的無償、低償服務項目。從2001年起,中國政府連續三年實施建設社區老年福利服務設施的“星光計劃”,總投資134億元人民幣,建成“星光老年之家”3.2萬個,涵蓋老年人入戶服務、緊急援助、日間照料、保健康復和文體娛樂等多種功能,受益老年人超過3000萬。2005年,全國平均每個街道有1.32個城市老年福利機構,每9.8個社區居委會有1個城市老年福利機構(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Ⅳ)。同時,誌願服務也覆蓋了許多社區,包括日常護理、醫療護理以及社會養老看護院裏的合法看護,同樣也包括家庭壹對壹的專屬看護服務。“截至目前,全國***有1300萬人次的誌願者為280多萬名老人提供了超過6.3億小時的誌願服務,建立誌願者為老服務站6萬多個”(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Ⅳ)。從1989年開始(當時筆者在中山大學主持了首屆全國社會工作師資培訓班),隨著社會公益事業教育的迅猛發展,國家也大力提倡培訓專業的養老護理人員為老服務。

是社區護理還是機構護理,這個問題在西方國家困擾了很久,但是社區護理從來沒有消除對機構護理的需求(Chen,1996)。近年來,國家加大資金投入,在城鎮建立面向“三無”老人的社會福利院。在農村為“五保”老人提供集中供養場所和生活服務。從總體上看,“大力發展老年公寓、養老院和老年護理院,為不同經濟狀況和生活能力的老年人特別是高齡病殘人群提供機構養老服務……鼓勵和調動社會力量,采取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補貼、購買服務等多種形式,推動養老機構較快發展” (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Ⅳ)。2005年底,全國城鄉有社會福利院、敬老院、養老院、老年公寓和老年護理院等養老服務機構39546個,總床位149.7萬張,其中農村鄉鎮敬老院29681個,總床位89.5萬張(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Ⅳ)。

這些統計數字對於最有迫切需求的老年人的生活安排和長期護理十分重要。2009年夏天,筆者回到中國,又拜訪了壹些民營及公***養老機構。其發展令人矚目,但它們也同樣面臨著與西方國家壹樣的問題,如供求問題、收費標準還有護理質量等。通過案例研究,可以了解家庭護理與機構護理仍有明顯不同。如壹個家庭將88歲的老母親留在家中照顧,但是由於老人會經常需要醫療方面的護理,家人們還是要經常把老人送去醫療機構,這樣往來,給整個家庭帶來不小的經濟負擔。在對養老機構的條件和服務作出了解後,發現其所提供的也多只是老人的住所,養老護理所需的專業服務和醫療服務可以說基本上是沒有。當老人需要24小時全方位護理時,還是要家人去承擔看護,哪怕已經付了可觀的養老院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