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三個北方移民

三個北方移民

第三講:保護生物多樣性

1.什麽是生物多樣性?

根據聯合國的說法

“生物多樣性是指所有來源的各種生物,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生態復合體;這包括物種內部、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之間的多樣性。”

由於生命的進化,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逐漸形成。生物多樣性包括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物種及其基因,物種與其棲息地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態系統及其生態過程。

生物多樣性是壹個總稱,壹般認為有三個層次,即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有學者認為,生物多樣性還有第四個層次,即景觀多樣性。

遺傳多樣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攜帶的遺傳信息的總和。

壹個物種的遺傳變異越豐富,它對環境的適應範圍就越廣,這意味著壹個種群內的遺傳多樣性反映了壹個物種的進化潛力。

研究遺傳多樣性時應考慮形態多態性、染色體多態性、蛋白質多態性和DNA多態性。

物種是生物分類的基本單位。物種是生殖單位,由連續和不連續的種群組成;物種是進化的單位,是生物系統線的基本環節,是分類的基本單位。在分類學中,形態特征、地理特征和遺傳特征必須同時考慮才能確定壹個物種。

作為壹個物種,必須同時滿足以下條件:

①具有相對穩定壹致的形態特征,以區別於其他物種;

②作為種群生活在壹定的空間,占據壹定的地理分布區域,並在該區域內生活和繁衍;

(3)每個物種都有特定的遺傳數據庫,同壹物種的不同個體可以相互配對,繁衍後代。不同物種的個體有生殖隔離,即使雜交也不能交配或產生不同的生殖後代。

壹般情況下,新物種的起源是壹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幾千年,至少幾百年。新科新屬的進化更慢,可能需要幾十萬年甚至幾百萬年。即使地球上不斷有新物種形成,但今天物種的滅絕率大約是新物種的65,438+0,000倍,這是壹個非常嚴峻的形勢。

物種形成是壹個新物種從舊物種中分化出來的過程,即壹個物種產生壹個新物種。它包括三個環節:突變為進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選擇是進化的主導因素;地理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在研究壹個地區的物種多樣性時,不僅要計算物種的數量,即物種豐富度,更重要的是估計高等分類單位的豐富度,如屬、科、目、門,即分類單元的多樣性。

特有或特有物種是指“壹個物種由於歷史、生態或生理因素,被限制在特定的地理區域或大陸內,不在其他地方出現”。考拉和紅袋鼠,只有澳大利亞才有,世界其他地方沒有,所以都是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

為什麽疫區這麽窄?

(1)起源時間接近;

(2)古物種分布區的最後殘余;

③生境條件特殊或周邊有地理障礙。

珙桐是中國特有的珍貴樹種,分布於湖北西部、四川、貴州、雲南北部和中國。它產於廣西、四川、湖南、貴州和中國特有的殘存樹種銀杏,以及中國特有的殘存樹種水杉。

草地物種多樣性

草地植物是物種豐富度極高的生態系統類型之壹。這是壹個豐富的基因庫。

是糧食作物的起源。

在未來全球變暖、水資源短缺、環境汙染和病蟲害發展的背景下,有可能從草原植物中發現抗旱基因、耐鹽基因、抗蟲基因和積累重金屬元素的基因。

它是壹個天然的藥用植物園。

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中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內部生境差異和生態過程變化的驚人多樣性。

生態系統是指由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組成的統壹整體。

1935年,英國生態學家亞瑟·喬治·坦斯利爵士首先提出了生態系統的概念。生態系統是壹個“系統的”整體。這個系統不僅包括有機復合體,還包括構成環境的整個物理因素復合體...這個系統是地球表面自然的基本單位,它們有各種各樣的大小和類型。

生態系統的組成分為無機環境和生物群落兩部分,其中無機環境是壹個生態系統的基礎。它的條件直接決定了生態系統的復雜程度和生物群落的豐富程度;生物群落對無機環境的反應。生物群落不僅適應生態系統中的環境,而且改變周圍環境的面貌。各種基礎物質將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緊密聯系在壹起,生物群落的初級演替甚至可以將壹片荒涼的裸地變成水草豐美的綠洲。生態系統各組成部分之間的密切關系使生態系統成為壹個具有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

陸地生態系統、水生態系統和濕地生態系統。

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特征和功能過程是過渡性的,其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近年來受到了更多的關註。

濕地只占地球表面的6%,卻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種提供了生存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功能,享有“地球之腎”的美譽。

最近2000年,地球上滅絕了106種哺乳動物和127種鳥類。瀕危哺乳動物?有406種東西,593種鳥,209種爬行動物,242種魚和無數其他低等動物。

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的原因

大規模砍伐森林

第五講土壤侵蝕與荒漠化

廣義的土壤侵蝕和狹義的土壤侵蝕

廣義地說:“表層土壤、母質和巖石受到水力、風力、重力、凍融等外力作用,使其遭受水本身的各種破壞、運動、積累和流失。

狹義:特指水力侵蝕現象。

根據土壤侵蝕的“動力”,土壤侵蝕可分為

水力侵蝕,

重力侵蝕和

三種類型的風蝕。

水力侵蝕分布最廣。在山區、丘陵地區和所有的斜坡上,大雨時會發生水力侵蝕。

其特征是利用地下水作為沖走土壤的動力。

重力侵蝕主要發生在山區和丘陵地區的溝壑和陡坡上,陡坡和溝渠兩側的溝壁上,部分下部被水流掏空。由於土壤及其成土母質的重力作用,它不能保持在原來的位置而分散。

倒塌在地上或成碎片。

風蝕主要分布在西北、華北、東北的沙漠、沙地和丘陵覆沙區,其次是東南沿海的沙地,再就是河南、安徽、江蘇壹帶的“黃河河漫灘”(歷史上黃河決口帶出的泥沙形成)。

其特點是沙粒被風托起,離開原來的位置,隨風飄到另壹個地方降落。

中國土壤侵蝕的三個特點:

壹是面積大,分布範圍廣。水土流失不僅廣泛發生在農村地區,而且發生在城鎮和工礦區,幾乎發生在每個流域和省份。

二是強度大,嚴重侵蝕面積比例高。侵蝕強度遠遠高於允許的土壤流失量。與印度、日本、美國、澳大利亞等水土流失嚴重的國家相比,中國的水土流失更為嚴重。

三是成因復雜,地區差異明顯。東北黑土區、華北石質山區、黃土高原區、西南長江上遊及河流、華北農牧交錯帶、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區、華南紅壤區的自然、經濟和社會發展差異較大,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危害和治理重點也不同。

3.水土流失的危害——以黃河為例1。擡高河床2。影響水資源的有效利用。限制經濟和社會發展。惡化生態環境。

4.土壤侵蝕的原因

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

自然因素—

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徑流速度越快,對土壤的侵蝕力越強。坡度越大,收集的地表徑流越多,沖刷力越強。

降雨量。造成水土流失的降雨壹般是暴雨。只有當降雨強度超過土壤入滲強度時,才會產生地表徑流,對地表造成侵蝕。

植被。具有壹定郁閉度的林草植被可以保護土壤不受侵蝕。郁閉度越高,水土保持能力越強。

人為因素。人類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定的地形,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

植被的破壞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開礦

5.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

上遊封山育林。封山育林是在自然條件適宜的山區,利用森林的再生能力,定期封山育林,禁止開墾、放牧、砍柴等人為破壞活動,恢復森林植被的壹種方式。

陡坡耕作應逐步改為梯田。

全面提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

退耕還林還草、封育、禁牧等。,促進生態和自然恢復,恢復植被覆蓋,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進程。

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現代農田建設。完善現有農田水利、農田防護林和農業機械化體系,實現旱能灌溉、澇能排水,增加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節水種植方式,如梯田、帶狀種植、水平溝種植、水平溝帶隔坡種植、深田種植、坑田種植、地下穴田種植、溝谷種植等。,壹般增加土壤含水量65438±0% ~ 8%。與坡耕地相比,梯田土壤含水量提高2%,施肥較好的梯田增產50%,壩地增產率為1~2倍,甚至3倍。

采用抗旱品種

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可以采用微滴灌和微噴灌。

普及水窖技術。水窖作為壹種治理水土流失的新技術,具有儲存雨水、攔沙擋泥的作用,建在公路附近的水窖還具有保護公路及兩側農業道路和梯田的作用。利用院內修建的水窖儲存雨水,既可補充人畜飲水不足,又可發展塑料大棚日光溫室種植蔬菜。

按照市場規律調整農業結構,發展養羊業,是種糧效益的10倍。發展綠色食品。發展庭院經濟和田埂經濟,增加收入,為社會創造財富。

1991年,中國國務院市頒布了《水土保持法》,這是中國第壹部關於水土保持的專業技術法規,結束了中國水土保持工作者長期缺乏法律支持的局面。

6.什麽是荒漠化

狹義的荒漠化(即沙漠化)

是指脆弱的生態系統,由於過度的人類經濟活動,使原本非沙漠的地區產生了類似沙漠景觀的環境變化過程。

在1994年通過的《聯合國關於在發生嚴重幹旱和/或荒漠化的國家特別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約》中,

荒漠化是指包括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在內的各種因素造成的幹旱、半幹旱和亞濕潤幹旱地區的土地退化。

7.荒漠化概述根據聯合國的數據,目前,全球有1/5的人口和1/3的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影響。

1992年6月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防治荒漠化被列為國際社會優先發展和采取行動的領域。

1994 1994年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1995起將每年的6月17日定為“全球防治荒漠化和幹旱日”,向群眾宣傳。

中國是該公約的締約國之壹。

中國荒漠化概況

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大、分布廣、類型復雜、危害嚴重的國家之壹。中國土地荒漠化潛在面積為331.7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4.6%。

到2004年,中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為2.636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27.46%,占可能發生荒漠化總面積的79.47%,高於69%的世界平均水平。

我國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18個省區的498個縣,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山東、河南、海南、四川、雲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

中國荒漠化土地有四種類型:風蝕荒漠化、水蝕荒漠化、凍融荒漠化和土壤鹽漬化。

風蝕沙化土地面積65438+8.39億公頃,分別占全國土地面積和沙化土地面積的19.16%和69.77%。主要分布在西北、華北、東北三省13,形成壹條西起塔裏木盆地,東至松嫩平原,東西南北長約4500公裏的河流。

水蝕沙化土地面積2593萬公頃,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上遊的黃土高原。

凍融沙化土地面積3636萬公頃,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區。

鹽漬化土地1737萬公頃,分布在塔裏木盆地周邊綠洲、天山北麓山前沖積平原、河套平原和華北平原。

8.中國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保護現有植被,大力植樹種草;合理利用水資源,保證生態用水;實施生態移民,控制荒漠化地區的人口;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眾防治荒漠化的意識;改變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減輕草原壓力;調整能源結構,減輕植被壓力;調整產業結構,實施保護性發展;優化土地利用格局,促進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實施國家生態治理等九項具體措施。

實施生態移民控制荒漠化地區人口

生態移民是指為了保護某壹地區的特殊生態或恢復某壹地區的生態而進行的移民。

9.國家防沙治沙重點工程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

建設範圍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的75個縣。項目區總面積約4600萬公頃,其中風蝕沙化土地654.38+00.2萬公頃。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

項目建設範圍包括西北、東北、華北地區13省590個縣。建設壹批比較完整的區域性防護林體系,初步遏制三北地區生態惡化的趨勢。

退耕還林工程

退耕還林工程是西北、華北的風蝕沙化地區;東北水蝕風蝕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青藏高原源區有四類地區,包括青海、新疆等14省份。

國家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工程

試驗示範技術模式、政策機制、產業發展三類建設。

中國西部天然草地退牧還草工程

包括內蒙古、新疆、青海、四川、雲南、甘肅、寧夏等省區96個縣的退化草原、荒漠草原和江河源頭草原。

什麽是西部大開發?

“西部大開發”是壹個廣義的促進經濟全面發展的概念。

“大發展”不僅僅意味著經濟指標的大幅增長,還包括生態環境的改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壹系列完整的內容。這就是“大發展”中“大”的含義。什麽時候開始的?

西部開發的指導思想是什麽?

西部大開發要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基礎,以經濟結構調整和特色產業發展為基礎,以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為基礎,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經濟繁榮和各族人民富裕為基礎。

中國西部地區包括12個省市。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自治區、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內蒙古烏爾自治區

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

管理壹個地區等

2.為什麽要實施西部大開發?

1.西部地區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巨大,戰略地位重要。

2.但由於自然、歷史和社會原因,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人均GDP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東部地區平均水平的40%。

迫切需要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步伐。中國大多數窮人生活在西部。

5.西部大開發是事關全國經濟社會發展、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全局的重大戰略部署。

地貌(Geomorphy):

內力(如地殼運動火山和地震)和外力(如流動的冰川)相互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

地形:

地面的起伏狀態。地形也指地面的高低起伏,與地形學不同,它壹般指較小範圍和較大範圍的地形。

1.季風氣候

冬夏兩季大面積盛行風向相反的現象。2000米以上近地層現象不明顯。

降水的季節分布

1.華南春秋雨區

2.江南丘陵地區春夏多雨地區

3.北方夏雨區

4.西北內陸盆地少雨區;平均每月

5.西北山區年雨區,雨水不多,分布均勻。

6.雲貴高原夏秋雨區

7.臺灣省東北部冬雨區

中國氣候變化的歷史和未來趨勢

1.中國的氣候變化與全球變化相當壹致,但也有明顯的差異。

2.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近100a來,中國年平均地表溫度明顯升高,增溫幅度略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3.近100a和50年降水量變化趨勢不明顯,但從1956開始略有增加。

4.近50年來,我國重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也發生了明顯變化。

5.中國每年的CO2排放量在增加,溫室氣體正輻射強迫之和是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

6.未來20 ~ 100a,我國地表溫度將明顯升高,降水也將增多。

由於人類活動和自然變化的共同影響,全球氣候正在發生以變暖為特征的重大變化。1860 ~ 2000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0.4 ~ 0.8℃,90年代是20世紀最暖的十年。

3)中國的土壤類型和特點。

1.地勢在三級臺階的西面。壹兩步就到了。

2.地貌特征:多山;許多高原;許多盆地;有許多沙漠;簡單的

3.植被特點:草原多;有許多沙漠;森林減少

4.氣候特征:降水少,蒸發多,幹旱地區多。

5.自然災害:大面積水土流失;沙塵暴多;土地退化和荒漠化嚴重。

6.自然資源:西藏和西南地區水資源豐富;豐富的地下資源;自然面貌保存完好;自然景觀有自己的特點。

西部開發是為了什麽?

1.推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實現生態改善和農民增收;

2.加快重點基礎設施建設,為西部地區加快發展奠定基礎;

3.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4.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5.加強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6.加強西部地區人才隊伍建設,為西部大開發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