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招聘資訊 - 騰康文言文

騰康文言文

1. 孔愉字敬康文言文翻譯

孔愉,字敬康,會稽山陰人也。愉年十三而孤,養祖母以孝聞,與同郡張茂字偉康、丁潭字世康齊名,時人號曰“會稽三康”。吳平,愉遷於洛。惠帝末,歸鄉裏,行至江淮間,遇石冰、封雲為亂,雲逼愉為參軍,不從將殺之,賴雲司馬張統營救獲免。東還會稽,入新安山中,改姓孫氏,以稼穡讀書為務,信著鄉裏。後忽舍去,皆謂為神人,而為之立祠。永嘉中,元帝始以安東將軍鎮揚土,命愉為參軍。邦族尋求,莫知所在。建興初,始出 *** 。為丞相掾,仍除駙馬都尉、參丞相軍事,時年已五十矣。以討華軼功,封余不亭侯。

帝為晉王,使長兼中書郎。於時刁協、劉隗用事,王導頗見疏遠。愉陳導忠賢,有佐命之勛,謂事無大小皆宜諮訪。由是不合旨,出為司徒左長史,累遷吳興太守。沈充反,愉棄官還京師,拜禦史中丞,遷侍中、太常。及蘇峻反,愉朝服守宗廟。初,愉為司徒長史,以平南將軍溫嶠母亡遭亂不葬,乃不過其品。至是,峻平,而嶠有重功,愉往石頭詣嶠,嶠執愉手而流涕曰:“天下喪亂,忠孝道廢。能持古人之節,歲寒不雕者,唯君壹人耳。”時人鹹稱嶠居公而重愉之守正。

鹹和八年,詔曰:“尚書令玩、左仆射愉並恪居官次,祿不代耕。端右任重,先朝所崇,其給玩親信三十人,愉二十人,稟賜。”愉上疏固讓,優詔不許。後導將以趙胤為護軍,愉謂導曰:“中興以來,處此官者,周伯仁、應思遠耳。今誠乏才,豈宜以趙胤居之邪!”導不從。其守正如此。由是為導所銜。

後省左右仆射,以愉為尚書仆射。愉年在懸車,累乞骸骨,不許,轉護軍將軍,加散騎常侍。句章縣有漢時舊陂,毀廢數百年。愉自巡行,修復故堰,溉田二百余頃,皆成良業。在郡三年乃營山陰湖南侯山下數畝地為宅草屋數間便棄官居之送資數百萬悉無所取病篤遺令斂以時服鄉邑義赗壹不得受。年七十五,鹹康八年卒。贈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謚曰貞。

(選自《晉書·列傳第四十八》)

參考譯文孔愉,字敬康,是會稽山陰人。孔愉十三歲時父親去世,因奉養祖母以孝順聞名,與同郡人張茂字偉康、丁潭字世康齊名,當時人稱他們“會稽三康”。吳被平定後,孔愉移居到洛陽。惠帝末年,回家鄉,走到江淮之間,遇上石冰、封雲作亂,封雲逼迫孔愉當參軍,(孔愉)不順從,封雲要殺他,靠封雲的司馬張統營救得以免死。向東回到會稽,躲進新安山中,改姓孫,以種地讀書為業,在鄉裏很有信譽。後來忽然離去,鄉人都以為他是神人,為他立祠廟。永嘉年間,元帝開始以安東將軍的身份鎮守揚州之地,任命孔愉為參軍。家鄉親族尋找他,沒有人知道他在哪裏。建興初年,才出來接受召見。任丞相,接連授任駙馬都尉、參丞相軍事,這時已經五十歲了。因討伐華軼的功勞,封為余不亭侯。

皇帝做晉王時,長期讓他兼中書郎。當時刁協、劉隗當權,王導很是被疏遠。孔愉陳說王導的忠賢,有輔佐創立大業的功勛,還說無論事情大小都應該向他咨詢。因為這件事不符合晉王的意旨,外任司徒左長史,多次升遷至吳興太守。沈充謀反,孔愉棄官回到京師,拜授禦史中丞,遷任侍中、太常。到蘇峻反叛時,孔愉身穿朝服守住宗廟。當初,孔愉做司徒長史時,因平南將軍溫嶠的母親亡故,遭逢亂世不得歸葬,就不超越他的品級。到這時,蘇峻被平定了,而溫嶠立了大功,孔愉前往石頭見溫嶠,溫嶠拉著孔愉的手流淚說:“當今天下時局動亂,忠孝之道衰廢。能保持古人的節操,在艱難的情況下也不改變的,只有您壹個人罷了。”當時人都稱溫嶠居公卿位而能推崇孔愉恪守正道的德操。

鹹和八年,詔書說:“尚書令陸玩、左仆射孔愉都能恪盡職守,俸祿微薄。尚書令責任重大,是先朝所重視的,賜給陸玩親信三十人,孔愉二十人,皇帝的賞賜。”孔愉上疏再三推辭,皇帝頒發詔書不答應他的請求。後來王導將要任趙胤為護軍,孔愉對王導說:“自中興以來,擔任這個官職的,是周伯仁、應思遠。現在確實缺乏人才,怎麽能讓趙胤來擔任這個職務呢!”王導沒有聽從。他就是這樣恪守正道。因此被王導怨恨。

後來撤銷左右仆射,任孔愉為尚書仆射。孔愉已到了七十歲,多次請求退休,但都沒有得到許可,轉任護軍將軍,加散騎常侍。句章縣有漢代時的舊堤岸,毀棄幾百年了。孔愉去巡視,修復舊堤,灌溉土地二百多頃,都成了良田。在郡中三年,才在山陰湖南侯山下幾畝地中建造住宅,幾間草房,就棄官去居住。贈送數百萬錢,都不收取。病重,遺囑讓用平常的衣服入殮,鄉鄰贈送的助葬用品,壹樣也不準接受。七十五歲,鹹康八年去世。追贈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謚號貞。

2. 王復傳文言文閱讀答案

王復,字初陽,固安人。正統七年(1442)考中進士。授予刑科給事中。聲音洪亮,容貌壯美,善於陳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為通政參議。也先侵犯京師,邀約大臣出去迎接上皇。眾人不敢前去,王復請求出行。於是升遷為右通政,代理禮部侍郎,與中書舍人趙榮偕同前往。敵人露出刀刃夾道威脅他們,王復等人不為此而恐懼。返回後仍擔任通政事務,再升遷為通政使。

成化元年(1465),延綏總兵官房能上奏追趕襲擊河套部眾,皇帝降旨獎勵犒勞。王復認為七百裏奔赴作戰不恰當,並擔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爭端,請敕令告誡曉諭,皇帝認為他說得對。晉升為尚書。

錦衣千戶陳玨,本來是畫工。到去世時,侄子陳錫請求繼承百戶。王復說:“世襲雖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戰功,應不許可。”於是停止。

毛裏孩侵擾邊境,皇帝命令王復出京巡視陜西的邊疆守備。從延綏到甘肅,觀察地勢,進言說:“延綏東起黃河岸邊,西至定邊營,縈繞二千多裏。險要關口全在內地,而境外並無屏障,只憑墩堡來防守。軍隊反而駐紮在裏面,老百姓卻居住在外面。敵人壹旦入境,官軍還沒有行動,老百姓已經被掠奪完了。再加上西南抵達慶陽,相隔五百多裏,烽火不能連接,寇賊到了,老百姓還不知道。請遷移府谷、響水等十九個堡壘,置於接近邊疆的重要之地。而從安邊營至慶陽,從定邊營至環州,每二十裏築墩臺壹個,***計三十四個。隨著地勢修建壕溝和城墻,以求聲息相聞,易於防守抵禦。”奏章呈上去後,皇帝都聽從了他的建議。

改派王復到工部。王復嚴格遵守法令制度,聲名超過在兵部。當時中官請求修築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法俯瘁謊誆荷搭捅但拉復提議放緩這件事。給事中高斐也說災害頻繁,不宜役使萬人作無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許可。中官率領騰驤四衛軍的,請求發給棉上衣和鞋褲。王復堅持不許可,說:“朝廷制造這些東西,本來是給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發,不用煩勞去縫制。京軍則每年供給冬衣的布和棉花,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變?”大應法王割實巴去世,中官請求建寺造塔。王復說:“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沒有建造寺廟。現在不應該創立這個制度。”於是只是命令建塔,還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

王復喜歡古籍愛好學習,遵守廉潔約束的準則,跟人相交沒有城府,當官識大體,在工部任職十二年,碰上災害變異,諫官說他衰老,王復請求退休。皇帝不許。過了兩個月,諫官又彈劾王復。皇帝於是傳旨,命令他辭官歸鄉。死後,被贈予太子太保,謐號莊簡。

3. 李夢登文言文翻譯

李夢登,福建人。乾隆庚寅除孝豐知縣,不攜家室,與同誌三數人,惘惘到縣。始謁巡撫,門者索金,不應,因持刺不許入。夢登則繩床坐軍門,竟日不去,曰:“予以吏事見,非有私謁。俟公他出,即輿前白事,奚以門者為?”門者勉為通謁。巡撫察其狀,戒之曰:“君悃愊①無華飾,甚善,然未嫻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書者致幕下,庶幾佐君不逮。”夢登前曰:“孝豐俸入,歲不過三十金,不能供幕客食。且夢登與偕來者,三數孝廉,皆讀書服古,朝夕講求,宜若可恃。”巡撫哂之。無何,卒用公式劾免,歷官才三閱月也。

夢登居官,出無儀衛,門不設監奴,有質訟者,直詣廳事。夢登便為剖析,因而勸諭之,兩造皆歡然以解。比出縣門,終不見壹胥吏。胥吏或請事,則曰:“安有子女白事父母,轉用奴隸勾檢者?若輩必欲謀食,盍罷為農,否則請俟我去耳。”縣庭無事,輒獨行阡陌間,與父老商搉利病,或遇俊秀子弟,執手論文,娓娓竟日,縣人安之。

夢登之罷官也,代者至門,交印訖,長揖而去。問庫廩官物,猶前官封識也。稽文案簿籍,曰:“自有主者。”察獄訟,曰:“悉勸平之。”然不自省得譴所由,以書徧抵同官,曰:“夢登為縣僅三月,未嘗得罪百姓,有事未嘗不盡心,然竟坐免,何故?”

夢登罷官,窶②甚,不能歸,百姓爭食之。負販小民,侵曉,各以所羨果蔬粟米,雜沓投門外,比門啟,取給饔飱,亦不辨所從來。然閑居周壹歲,未嘗有大匱乏。最後,縣人醵③金為治歸計,並制青蓋為贈,題名至萬人,榮其行。嘗受惠於夢登者,凡數輩,徒步負擔,送夢登抵其家。

(節選自《清稗類鈔·吏治類》)

註①悃愊:kǔn bì,至誠。②窶:jù,貧窮。③醵:jù,湊錢,集資。

參考譯文

李夢登是福建人。乾隆庚寅年被任命為孝豐知縣,他不帶家眷,只和三兩個誌趣相投的人茫然若失的到孝豐縣赴任。首先要去拜訪浙江巡撫,門衛索要錢財,他沒有理睬,門衛於是拿著他的名帖不讓他進去。李夢登於是拿張胡床往衙門前壹坐,整天不走,說:“我是因為公事稟見巡撫大人,又不是私下裏請托拜謁。我等巡撫大人出來時,在他的轎子前面稟告公務,要妳們這些門衛幹什麽呢?”門衛只得勉強替他通報了。巡撫看到他這情況,告誡他說:“妳至誠而又樸實,這很好,可是妳先前沒有做過官,對官場的事務都不熟悉,應該盡快物色精通律令文書的幕僚到幕府中來,或許可以幫助妳彌補不足。”李夢登走上前去,說:“卑職每年的薪俸,不過30兩銀子,養不起幕客。不過卑職帶來的幾個朋友,都是秀才、舉人出身,都好讀書信奉古人,早早晚晚地與他們商議、請教,應該還值得依靠。”巡撫冷冷壹笑(,沒再說什麽)。沒多久,終於因為他辦公不合官場程式,被彈劾罷免了,任職才三個月。

李夢登做官,外出不設儀仗侍衛,衙門不設門衛,有打官司的人,可直入縣衙大廳找他。李夢登便立即替當事人剖析事情的利與害,勸他們息訟止爭,訴訟雙方都能愉快地和解。等到出了縣衙,始終見不到壹個衙役。衙役有人請求分派事情,他就說:“哪裏有子女(比喻百姓)向父母(父母官)陳說事情,卻要衙役(像對待犯人壹般)去拷問檢查他們的?妳們如果壹定想要尋求維持生活的門路,何不放棄做衙役而去當農民呢。如果不願這樣做的話,那就請等我離任去職以後吧。”縣衙沒有公務的時候,他就常常獨自行走於田間地頭,與父老商談施政之利弊,倘若遇到正在讀書的年輕人,則拉著手與之談文章、談學問,從早到晚,不知疲倦。

李夢登罷官的時候,接替的新任知縣來到衙門,他把大印交接完畢,就深深的作了壹揖離開了。移交時,問及縣衙庫房存儲糧款公物,仍貼著前任知縣的封條。查考訴訟案卷、文書檔案,他說:“各自都有主管的人(意思是各有專人負責,有條有理)。”新官問及訴訟情況,他回答說:“(百姓的糾紛)都經過勸解平息了。”可是他自己不明白遭到罷官的原由,壹壹寫信給在同壹官署任職的同僚,說:“我擔任知縣僅僅三個月,未曾得罪百姓,有公事沒有不盡心盡力做好的,可是竟然遭到免職,到底是什麽緣故呢?”

李夢登罷官後,非常窮苦,窮得連家都回不去了,百姓爭相接濟他。小商小販壹清早就紛紛把沒賣完的蔬菜、水果、粟米等放置其門外,等到他開門,拿來做飯食,也不問哪來的。可是這樣閑居了滿壹年,未曾出現過非常匱乏的情況。最後,孝豐縣人民集資為他辦理回家的事,並且制作了壹把青色的傘贈給他,上面題名的人達上萬人,讓他榮耀的踏上歸途。曾經受到過李夢登恩惠的幾個人,他們挑著擔子,壹直把李夢登送到了福建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