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拿了百萬年薪,就能買到安全感了嗎?

拿了百萬年薪,就能買到安全感了嗎?

畢業的焦慮找不到工作,

找到工作的焦慮買不起房,

買了房的焦慮換不了學區房,

換了學區房的焦慮孩子擠不過小升初的獨木橋,

過了橋的焦慮美國大選、民粹擡頭導致留學移民風向有變,

而留學回來的海歸又開始焦慮找不到工作變“海帶”……

讓我們焦慮的東西太多了,似乎生活已經變成了壹場“不是妳死就是我亡”的戰役。

在這場戰役裏,必須拼盡全力廝殺,才能捍衛自己好不容易得來的資源。

我們不敢掉以輕心,因為身後沒有了退路,而前方又看不到“廝殺”的終點在哪。

有人說,終點是“有足夠的錢”。

但擁有多少錢才足夠我們買到安全感,足夠我們不再焦慮?

如果非要給出壹個數字,年入百萬夠了嗎?

可昨天壹則《百萬年薪40萬個稅》的新聞刷了屏,也打了臉。

“我辛辛苦苦掙了百萬年薪,卻要繳納40多萬個稅,有人炒股壹夜暴富掙了幾百萬元,股票轉讓時卻不用交個稅,這確實不太公平。”

新聞裏的當事人,壹家企業的稅務總監,這樣痛心疾首地控訴。

此文壹出,便有很多財經專家指出,百萬年薪40萬個稅的情況,只可能出現在100萬的工資壹次性發放的情況下,而這顯然不太合常理。若分月發放,並合理避稅,繳納的個稅只有20來萬。

於是,這似乎變成標題黨們又壹次聳人聽聞的成功演練。

但是,這篇熱點新聞背後所隱含的社會情緒,絕不是聳人聽聞的無稽之談。

早前,“實習生工資超800元要交20%的稅”、“年入12萬算不算高收入人群”等類似的話題無壹不引爆了輿論場,爭論沸沸揚揚,這次,連年薪百萬的高薪階層,也加入了搖旗吶喊的行列。

這說明什麽?

這說明不管是初出茅廬的實習生,還是領著12萬年薪的普通白領,亦或是年入百萬的高管,大家心裏都是壹樣焦慮,壹樣缺乏安全感,而這種情緒的根源來自於“勞動致富”神話的破滅。

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在《21世紀資本論》中曾斷言:勞動回報永遠跑不過資本的回報。

如今,這個斷言正越來越成為現實。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伴隨著世界性的、長期性的寬松貨幣政策,資產的價值畸形飆升,擁有資產者和普通勞動者之間的差距不斷拉大。

不要說年輕人,就連那些工作多年的人,如果未能持有資產,也會感覺自己越來越窮,就難免陷入焦慮不安的恐慌情緒中去。

小南很慶幸自己沒有成為被動挨打的那壹個。

他本科畢業沒幾年,錢不多,好在找了個有錢的女友。他的女友在2009年房價新壹輪瘋長初期,在東四環全款買了壹套小房子,房本寫女友的名字。2010年,房價幾乎翻倍了,他收入也增加了。

他慶幸自己早買了房子,但更悲催地是他結婚了,由於限購他買不了屬有自己名字的房子,但這擋不住小南買第2套房的沖動。2011年在亦莊,他買了壹套40平米的商住樓,不限購,他的名字終於可以寫到房產證上了。果不其然,房子又漲了,東四環那套加上亦莊那套***升值了200多萬。

2013年初,他又把積蓄和獎金湊了十幾萬在燕郊買了第3套,當時朋友都勸他別買了,但沒多久,小南那套燕郊的房子已從9000漲到了11000……

與小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的同班同學大劉。

大劉是個學霸,小南考試的時候還經常抱他大腿,在小南未保研成功時,大劉卻順利地被保送碩博連讀,可就因多讀了幾年書,晚畢業了幾年,完全錯過了這場資產盛宴,現在只能望房興嘆。

“讀書改變命運啊!”小南不無得意、也不無後怕地感慨。

在樓市裏改變命運的人千千萬,在股市裏跌宕起伏的人,也感受了壹把時代的洪流。

老顧炒股炒了20多年,2015年的牛市第壹次讓他真正體會到“人賺錢難,錢生錢易”的滋味。在股市還在3500點的時候,他攥著100萬存款沖進了股市裏,乘上了股市飆飛的東風。

“那時股票天天漲停板啊,壹天能掙十來萬,抵我幹壹年!”老顧感嘆,“這輩子沒見過這麽多錢!”

老顧的股票價格翻了幾番,資產也翻了幾番,他甚至想過要把自家的屋子抵押給銀行貸款,擴大盤子,要不是老顧的老婆強烈反對,他還真幹成了。

“可惜咯,如果再加壹把還能掙更多!”老顧說起來還是有些懊悔,旋即又擺擺手道,“不過又不是神仙,誰能料得那麽準,有的賺就不錯了,炒股炒了那麽多年,還是第壹次掙到錢。”

下半年股災的時候,老顧也蒙受了壹些損失,不過由於他斬倉及時,整體還是有的賺。

“當時要是走晚點,好容易掙來這點‘革命成果’就不保咯!”老顧回想起哀鴻遍野的股災,還是忍不住後怕。

資本的回報已遠高於勞動的回報已成不爭的事實,而資本要付出的代價,卻遠遠要小於勞動所付出的代價,這是引發對個稅制度壹輪又壹輪爭議的根本動因。

那位年入百萬的稅務總監,她的不安正是來自於與炒股相比產生的“不公”。

老顧不過股市搏殺幾個月,便比她賣命工作壹年掙得錢要多,而且只用繳納極低的印花稅,而她按個稅累進稅率,最高要繳納45%的稅。

這無疑不利於提高勞動要素收入分配的份額,而且對資產泡沫中越發加大的居民收入差距無能為力。

過去,擺在我們面前的是“發展問題”。為了效率,公平某種意義上被“犧牲”了。

我們扭曲生產要素的價格,去承接發達外國的產業轉移,物質上獲得了長足發展,卻在別的很多方面欠下了事關公平的“債”,環境的汙染,勞工的權益,產能的過剩……

如今,社會財富走向兩極分化,階層流通的壁壘日益堅固,人們對“公平”的渴望,被前所未有地激發出來。

媒體樂於將此冠上種種諸如“腰斬”之類駭人聽聞的詞匯,正因這戳中了當下社會裏最為敏感而脆弱的神經,只要稍加撩撥,便淌出淋漓的鮮血來。

效率不足,人心思定,公平無疑是壹針最強的“鎮靜劑”。作為調節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稅收所肩負的責任,遠不止多收了幾個錢,少納了幾分稅這麽簡單,它身上還寄托著人民尋回安全感,擺脫焦慮的希望。

可是,若問現在我們離這個希望還有多遠,只能說僅剩壹個苦澀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