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日本人是東漢末年從中國大陸移民去的嗎?

日本人是東漢末年從中國大陸移民去的嗎?

不全是,壹般來說,有波利西尼亞人種和通古斯種,漢人和朝鮮人這麽幾支。在日本甚至認為,所謂日本民族是個形成中的民族!

除了居住在北海道的阿伊努人外,其他日本鬼子都是移民的後代,不管他們承認不承認。哈。在日本擁躉眾多的壹種理論認為,日本人是由在公元前 20 , 000 年前的遠古時代占據日本島的冰川期人類逐漸演化而來。另壹種在日本國內廣為流傳的理論則認為日本人乃是壹支於四世紀穿越朝鮮半島征服日本的騎馬遊牧民族的後代——但是,那些騎手又是誰?毋庸置疑,他們絕不是朝鮮人。有壹種頗受西方考古學家和朝鮮半島人青睞,但卻在日本的某些圈子裏很不討好的理論,就是認為日本人是在公元前 400 年間攜稻作技術抵達日本的朝鮮移民的子孫。最後的第四種理論則指出可能正是在前三種理論中提到過的民族融合形成了當代日本民族。

“中國的鄉村社會與日本的大陸移民組織”進壹步從戰亂與人口流動的關系切入,指出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每次較大的動亂,都引起遼東地區人口由北往南的流動,有些為三韓所吸收,有些則進壹步逃到日本。“吳國、吳人與吳文化”,吸收中國考古學家研究日本出土的三角緣神獸鏡的成果,逐壹對比中日兩國史籍的記載,判定日本史籍中的“吳國”中國江南。公元前473年,在江蘇地區南部的吳越之戰中,吳王夫差身亡國滅,導致吳國遺民“南下百粵”的大遷徙,其中部分吳國臣民和王室後裔流亡海外,徙居今日本、越南等國,成為《晉書》、《梁書》、《北史》、《冊府元龜》等中國古代史籍中對江蘇先民流寓海外的最早記載。日本《新撰姓氏錄》也載有吳王後裔及吳國遺民東渡日本的歷史:“松野,吳王夫差之後也,此吳人來我之始也。”又據日本最古老的史籍《日本書記》記載:公元前三世紀,吳地有兄弟三人東渡日本,向當地人民傳授養蠶技術。另據《吳氏考》載:“戰國初越滅吳時,有大批吳民子孫南遷入越南。”同時,“吳王闔閭之弟夫概,因政變失敗逃亡至楚,其子孫在吳國者改姓夫余氏,為吳姓的壹分支姓氏。夫余氏的部分成員輾轉遷徙,到了朝鮮半島開拓基業,人丁極為興旺。以後發展成為朝鮮著名的豪族--百濟王室。”

公元3~6世紀,東吳、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等王朝相繼建都於南京(時稱建業、建康),使江蘇地區成為中國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對外交往中心。東吳巨舶遠航海外,與朝鮮、日本、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地區)等國常有貿易往來及使節交往。吳地絲綢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商品,遠銷日本、羅馬等國。其時,南京地區已有若幹具有紡織、制鏡等技藝的工匠從石頭津遠渡海外,流寓日本、朝鮮、扶南等國傳藝營生。同時還出現通過中外官方交往渠道遷徙海外的移民。《梁書》(列傳四十八)記載:東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有大秦(古羅馬帝國)賈人秦論來到交趾。交趾太守吳邈遣送孫權。問風土謠俗,論具以對。時諸葛恪討丹陽,獲黝歙短人。論見之曰:大秦希見此人。權以男女各十人,差吏會稽劉鹹送論。鹹於道物故。論乃徑還本國。”又據日本史籍《日本書記》記載:日本應神天皇三十七年(東吳嘉禾六年,公元237年)“遣阿知使主、都加使主等經高麗至吳。令求縫工女。後吳王與工女兄媛、弟媛、吳織、穴織四女以歸”; 天皇 年(西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使於吳,求縫織女”;雄略天皇八年(南朝宋武帝大明六年,公元464年)“遣使身狹檜隈博德於吳……十四年該使再奉命使吳,因得織汗織並縫工四人。”六朝以來,由於從吳地去日本從事紡織、縫工、制陶等技藝的工匠及其他僑居者為數眾多,因此日本民間常稱中國人為“吳人”,稱中國話為“吳音”,稱中國人聚居地為“吳原”。

具體航行時間,以唐為例

遣唐使的船隊離開難波港後,先沿著日本海岸航行,最後在九洲北部開始橫渡大海。早期的路線是向北到朝鮮半島附近,經渤海在中國山東北部上岸。後來就直接西渡東海,在中國大陸的揚州和明州(今寧波)登陸。時間較長,壹般得用壹、二個月時間.唐貞觀四年(630年)日平城天皇之子真如親王等乘唐人張支信舶來中國。會昌二年(842年)李處人的唐舶搭載日本學問僧,從值嘉島(今五島列島)出航,越東海以六天時間到達溫州樂城縣。大中二年(847年)張支信、元凈的唐舶,自明州(今寧波)望海鎮啟航,橫渡東泫,直取日本嘉島,只用了三天時間,是當時航程和時間最短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