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有沒有人知道在哪裏可以找到科學家做過的重大實驗及其現象的資料?

有沒有人知道在哪裏可以找到科學家做過的重大實驗及其現象的資料?

中國科學家與諾貝爾科學獎

中國人曾經擁有的壹切——對自然的興趣、受控實驗、經驗歸納、日食預測和歷法計算——都是不夠的。顯然,只有商業文化才能做到農業官僚文明做不到的事情——讓以前割裂的數學和自然的知識整合起來。——李約瑟李約瑟文集

諾貝爾科學獎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和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總稱。在和平時期,人類在體力和智力兩方面的大比拼中,最有趣的莫過於奧運金牌爭奪戰和諾貝爾科學獎的頒發。1984年,奧運會第79個年頭,也就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35個年頭,中國在洛杉磯奧運會上實現了零金牌的突破。現在,諾貝爾獎已經走過了100年,新中國科學界已經奮鬥了50年,但中國仍然沒有機會獲得諾貝爾科學獎。

沒有人認為只有獲得諾貝爾獎才是科學家追求的終極目標,才是從事科研的目的,才是國家追求的最高目標。但獲得諾貝爾獎是壹個國家鼓勵原始創新,在科學發現方面處於領先地位的標誌。因為諾貝爾獎獎勵的原始創新技術對整個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這些獲獎科學家在信息技術、量子力學、半導體方面的原創性發現,把我們的社會帶入了信息社會。

根據公布的國籍統計,諾貝爾獎獲得者分布在近50個國家。壹個12億人口的大國,是占不了壹席之地的。我們應該怎麽想?

表1 ~ 3列出了前1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 class = f9pt >;。排名前10的獲獎者要麽是科技和經濟發達的國家,如美國、英國和德國,要麽是具有創新文化傳統的國家,如丹麥。

表1,1901 ~ 2000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前10個國家排名。

排名1 2 3 4 5 7 9

國家(編號)美國(72)德國(21)英國(19)法國(10)前蘇聯(8)、荷蘭(8)、瑞典(4)、瑞士(4)、丹麥(3)、日本(3)、奧地利。

表二。2000年至2005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前1901個國家的排名

排名1 2 3 4 5 6 7 9

國家(數字)美國(46)德國(26)英國(24)法國(7)瑞士(5)瑞典(4)荷蘭(3)、加拿大(3)日本(2)、意大利(2)

表3。2000-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前1901位國家排名

排名1 2 3 4 6 8

國家(數字)美國(82)英國(22)德國(17)法國(7),瑞典(7)瑞士(6),丹麥(6)荷蘭(3),澳大利亞(3),比利時(3),奧地利(3)。

1,中國科學家六次蟬聯桂冠。

中國沒有獲獎,但海外華裔科學家6次獲獎。

楊振寧在1949與費米教授壹起提出了基本粒子的費米-楊模型;1954年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宇稱不守恒定律;1957年,他和李政道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1956與楊振寧合作提出宇稱不守恒定律。1957年,他與楊振寧攜手登上諾獎講臺。當時他只有31歲,成為諾貝爾獎歷史上最年輕的四位獲獎者之壹。

丁肇中,1974壹種叫做“J粒子”的新粒子在八月被發現。1976與斯坦福大學的B Richet教授(1931-)分享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遠哲(1986)與哈佛大學的D.R.Herschbach教授(1932+0932)和多倫多大學的Pogliani教授(1929-)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褚迪文,1997,與美國標準與技術研究所的W.D .菲利普斯(1948-)、c .科恩-科昂·塔努吉(1933-) * * *,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因發展了超低溫冷凍氣體的方法而獲獎。

1998年,崔琦因發現分數量子霍爾現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2.美籍華人科學家已經被錯過好幾次了。

雖然諾貝爾科學獎被認為是最公正公平的,但仍不時有爭議。諾貝爾科學獎的爭議焦點多在獲獎的人身上,因為本世紀偉大的科學家基本都在名單上。在諾貝爾獎的華人角逐中,除了上述六位華人獲獎者,還有三位華裔是公認的令人遺憾的“被冷落者”。

美籍華裔科學家李政道和楊振寧首先對物理學的經典理論——宇稱保持平衡定律提出質疑,並從理論上推導出推翻這壹定律的相反定律——宇稱保持平衡,這被認為至少是在基本粒子之間的弱相互作用領域。但理論永遠是灰色的,最多只是假設,還得用事實來說。旅居美國的中國女物理學家吳健雄用實驗證明了這壹理論。這項成就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然而,在1957的諾獎得主中,只有李政道和楊振寧,沒有吳健雄。

1987年,物理學獎授予了兩位合作者,德國人喬治·貝諾茲和瑞士人亞歷山大·繆勒,表彰他們“在發現陶瓷材料超導性方面的重大突破”,而美籍華人朱經武則因為科學以外的原因被評審組織忽略。貝諾茲和繆勒是超導方面的第壹批突破。1986年初,發現了絕對溫度為30K的超導陶瓷材料,嚴重沖擊了傳統的超導理論。1986年底,朱經武領導的課題組合成了絕對溫度在90K以上的超導陶瓷材料,給了傳統理論致命的壹擊。許多人認為朱經武至少應該是三等獎得主,但當名單公布時,朱經武跌出了孫山。可能的原因是,在朱經武公布這壹消息前後,另壹個中國團隊和壹個日本團隊公布了類似的結果。為了避免國家榮譽糾紛,獲獎機構不得不忍痛放棄該放棄的,朱經武成為了壹個不幸的被冷落者。

1993年6月,美國和英國的兩位生物化學家羅伯茲(R.J.Roberts,1943-)和夏普(P.A.Sharp,1944-)因在發現分離基因方面的突出貢獻獲得諾貝爾醫學獎。10年末,美國生物化學家周芷和他的妻子寫信給英國皇家瑞典學院科學學院,稱分離基因是他們自己首先發現的,由此引發了壹場關於分離基因發現權的爭議。因為在紐約冷泉港實驗室,周芷夫婦主持電子顯微鏡分析組,羅伯茲主持核糖核酸的剪接實驗。羅伯茲的獲獎論文發表在《細胞》雜誌上。在這些作者中,周芷的工作是不可替代的,但結果未能改變。周芷被諾貝爾獎獲獎組織擋在了領獎臺上。

3.中國科學家失去的幾次獲獎機會。

諾貝爾獎級別的中國科學家的研究甚至可以追溯到建國前。

1923年美國科學家康普頓提出了X射線量子散射理論,1924年與中國科學家吳合寫論文。1926年吳發表了《康普頓效應中變線與不變線的強度比》等論文,進壹步證明了康普頓效應。康普頓獲得了1927諾貝爾物理學獎,但物理學史上的“康-吳效應”吳荀攸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

65438年到0930年,美國科學家狄拉克根據量子力學的研究成果預言了反物質的存在。同年,趙忠堯(後來新中國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創始人之壹)發表了《硬γ射線在物質中的吸收系數》、《硬γ射線的散射》等論文,發現了γ射線通過量子物質時的“反常吸收”,即正負電子對的湮滅現象。他的研究在當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由於種種原因,趙忠堯在這壹領域的研究被中斷,後來繼續研究的日本學者獲得了諾獎。

從1946到1947,錢三強和何合作發現了鈾核裂變的三分法現象。在約裏奧·居裏夫婦的指導下,錢三強寫了壹篇很長的論文,從實驗和理論兩個方面對原子核的三分法現象進行了全面而詳細的介紹。但他的發現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被大量重復實驗進壹步證實。

1941年,王構思了壹個通過觀測原子K俘獲過程中的核反沖來驗證中微子存在的實驗方案,並寫了壹篇論文,發表在美國雜誌《物理評論》上,發表在1942+0。同年,美國科學家艾倫根據王的設想,在實驗室裏證實了中微子的存在。後來,美國科學家賴因斯(F.Reins,1918-)受王思想的啟發,利用核反應堆進行實驗,更準確地確定了中微子的存在,並因此與其他人分享了199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但實驗的最初設計者王卻被遺忘了。1960期間,王在前蘇聯杜布拉國家原子能研究所工作時,發現了壹種新的帶負電的超子“反負超子”。當時它是世界上第壹個在實驗室發現的帶負電荷的超子,這個發現至今仍被列為杜布拉國家原子能研究所成立以來最重要的發現之壹。不幸的是,隨著中蘇關系的惡化,王再次失去了壹次沖擊諾獎的機會。

新中國至少獲得過壹次諾貝爾醫學獎,這也是中國科學家最有希望的時候。那是因為1965年,中國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牛胰島素。

1965 09 17經過七年的努力和協作研究,完成了結晶牛胰島素的人工合成。其結構、生物活性、理化性質、晶體形態等與天然牛胰島素完全相同,是世界上第壹個人工合成的蛋白質。首次人工合成了蛋白質這種具有生命力的晶體,使人類在認識生命奧秘的道路上又邁進了壹步。

世界自然不會忽視中國科學家的貢獻。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壹些人被提名為牛胰島素開發人員,以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由於參與胰島素合成的單位和人員眾多,國內對報告名單爭論激烈。最後達成了壹個頗具諷刺意味的共識:“我們去同壹個地方,或者根本不去”。結果有多達14人被舉報到諾貝爾中小學機構(註:此說法有爭議。據目擊事件的人說,中國最終申請該獎的人只有牛敬壹研究員,可惜未能獲獎)。諾貝爾獎原則是只授予做出重大貢獻的兩三個人,最多不超過三個人。但是,當時中國講集體主義,他卻不能突出個人。這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組織無法確定誰是真正的首席開發者。雖然中國在80年代初就被別人提名了,但由於中國的科研體制和諾貝爾獎評選規則,我們最終失去了機會。

機會失去了,就再也不會來了。

4.針灸不能獲獎,太可惜了。

中國人在美國可以獲獎,中國大陸的科學家卻沒有機會獲得諾獎,頗有點“橘生淮南為枳”的味道,值得我們深思。

中國有些人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他們開始認為諾貝爾獎是資產階級的,我們不稀罕;後來想了想卻得不到,就抱怨人家偏心。

不可否認,任何獎項的評選都會有瑕疵。比如,在長長的獲獎者名單中,沒有化學元素周期律的發現者門捷列夫、化學熱力學的創始人之壹吉布斯、開爾文溫標的創始人威廉·湯姆孫、口服避孕藥的發明者格拉西等偉大的科學家。

所以,這並不能說明諾貝爾獎獲獎機構對中國有偏見,因為諾貝爾獎只針對個人,不針對國家和民族。否則無法解釋被歐洲人排斥的猶太人中有那麽多獲獎者,也無法解釋為什麽巴基斯坦、委內瑞拉等國也有人獲獎。

中國沒有獲得現代科學技術獎,於是國內有人給醫學獎的頒發機構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寫信,提出在中國授予針灸。誠然,針灸已逐漸被全世界廣泛接受,它對世界的貢獻不亞於現代醫學的那些新發現。可惜諾貝爾獎只頒給那些近年來的新成就和新發現,這是諾貝爾獎不可動搖的頒獎規則。如果有壹天,中國的科學家們能夠搞清楚針灸的原理,並且能夠用科學的術語完美地表達出來,我相信諾貝爾獎獲得者們壹定是有眼光的。

雖然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其權威性毋庸置疑。這是諾貝爾科學獎。在它面前,沒有大國小國之分,沒有膚色種族之分,只有成績可以用來說話。

5.未獲獎的原因

至於中國科學家為什麽拿不到獎,根本點是科學水平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所以,分析我們為什麽沒能獲獎,本質上就是分析為什麽中國的基礎研究水平比較低。趙紅;胡樂真[3 class = f9pt & gt;人們首先進行了分析。

趙紅認為,中國無緣諾貝爾科學獎有四個原因:壹是科學知識積累不夠;二是科研時間不夠;第三,缺乏科學家群體;第四,缺乏科學的人才識別和選拔機制。在科學知識的積累上,中國的近代科學技術,由於歷史原因,遠遠落後於西方。解放40年來,中國在大科學事業上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是,中國的基礎科學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很大差距,特別是基礎科學知識的積累還不夠。壹項對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調查(1901 ~ 19722)表明,科學的連續性是諾貝爾人才成功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說,知識的積累不僅與前人的工作有關,還與兩代人之間的智力接力密切相關。培育壹個諾貝爾獎獲得者至少需要三代人的知識積累。這包括教育和科研環境的基礎作用,尤其是家庭教育。“知識傳承”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他們對前輩的學術態度、研究方法、思維習慣的潛移默化的繼承。而中國在這方面明顯不足。對中國科學院中老年院士的抽樣估計結果表明,他們中來自專業家庭的平均人數不到39%,而他們的下壹代繼續從事高水平科學研究的人數不到10%。從研究時間上來說,雖然美國科學家人數不到654.38+0萬,但都是全職科學家。前蘇聯科學家人數號稱654.38+000多萬,但時間並沒有完全花在科研上,完成時只有幾十萬科學家。據調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科學家的工作時間為每周16小時。如果轉換專職科學家的標準,科學家的數量將減半。那種兼職的科學勞動,涉及開會、學習等活動,顯然對科研是有害的。關於科學共同體和科學人才識別選拔機制的缺失,我國沒有諾貝爾人才的溫床及其相應的科學共同體。中國沒有相應的諾貝爾人才選拔、培養和推薦機制。

胡樂真認為,中國科學家拿不到獎也有制度上的原因。我國科研長期處於封閉半封閉狀態,缺乏國際交流與合作。即使在中國,部門和地區仍然處於各自為政、各自為政的封閉狀態。(2)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科技人員的社會地位是地下的,收入微薄,處境艱難。原本是為了提高科技人員待遇的職稱評定,往往被各級官員搶先。如此壹來,不僅讓在職科研人員感到寒心,還造成大量科技精英流失。③我國存在嚴重的“論資排輩”傾向,導致青年科學家難以脫穎而出。比如重大項目,壹般都是由資深甚至老年科學家主持。即使是有才華的青年科技人員,在崗位評價和工資水平上也要耐心等待。因此,他們沒有機會在創造力的最佳年齡展示他們的才華。(4)在組織結構上,官辦科研機構基本壹統天下。按照他們所從事的RD活動的級別,無論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按照他們所從事的領域,無論公共還是市場領域,都是由政府贊助或支持的。⑤在科技發展戰略上,過去很長壹段時間,脫離中國國情,只求全面發展。結果是四面受敵,兵力平分秋色,重點不突出,有限的人才和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利用。

6.為什麽美國壟斷了諾貝爾獎?

1985-2000年,15年,* * 33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其中20位是美國人或其主要科研工作是在美國完成的;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34人中,有23人是美國人。37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有23位是美國公民或居住在美國;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24位學者中,17位是美國人,美國人似乎壟斷了諾貝爾獎。

為什麽美國人會成為諾貝爾獎的大贏家?壹些美國科學家認為,美國的“萬能貨幣”和“鼓勵創造力和挑戰想法”造成了這種現象。

美國政府全力支持並投入巨資進行基礎科學研究。在2001的預算草案中,聯邦研發經費高達853億美元,其中約50%用於基礎科學研究;企業也非常重視科研工作,在經費上對科研項目給予很大支持。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資助了許多最傑出、最成功的科研單位或科學家,充足的資金成為這些科學家成功的強大動力。據統計,由於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大力支持,有78位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獎,2000年獲得諾貝爾獎的8位美國人中有4位獲得了該基金會的直接支持。

另外,美國因為經濟發達,科研條件優越,競爭環境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精英,世界各地的移民學生提高了美國大學的水平。這些外國精英成為壟斷諾貝爾獎的決定性力量。

雖然美國的中小學水平在世界上落後於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瑞士、法國和德國,但美國的大學教育提倡獨立思考和主動性。因為科學研究不局限於舊的模式或傳統,而總是走在最前沿,鼓勵創造性和挑戰性的想法也是美國科學家屢屢獲得諾貝爾獎的重要原因。

7.如何獲得諾貝爾獎:10標準條件

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盧永祥分析了百年來諾貝爾獎的獲獎情況,提出了10個問題供討論,算是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壹個評價[4 class = f9pt & gt;可以稱之為中國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的“10達到標準條件”。

自然科學的重大理論突破,需要善於發現現有理論與實踐的矛盾,需要挑戰傳統理論的信心和勇氣;重大理論的創立和形成往往要經歷漫長的爭論甚至批判,經過反復驗證才被認可。

②最初的重大發現大多來自於對實驗事實的敏銳觀察和原創實驗。

新的科學儀器和設備的發明常常打開科學的新大門。

(4)技術和方法的重大科學發現和發明,往往對人類健康、社會和經濟進步產生巨大的推動和深遠的影響。

⑤良好的科學基礎和前沿性、交叉性的研究也可能偶然產生重大科學發現,這是偶然中的必然。

⑥數學和計算機工具的創造性應用還可能帶來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經濟和管理科學。

方法和理論的突破。

⑦對已有知識的科學整理和挖掘,還可能產生新的重大發現和理論創新。

⑧良好的創新氛圍和高水平的創新基地是產生高水平創新成果的溫床。

⑨創新意識、原創創意、創新策略比資金、設備更具決定性。

⑩科技創新的突破及其推廣應用需要相應的創新體系和科學管理機制作為保障。

8.需要多少年?

我國重大科技創新的外部條件正在逐步形成:①國家加強了科研經費的投入;(2)社會對科學技術的需求很大;③大力培養、選拔、吸引和聚集優秀人才;(4)實行開放政策,保持穩定的政治局面;⑤開始形成尊重知識和科學的社會環境;⑥倡導創新,開始建立國家科技創新體系。

至關重要的是,中國年輕科學家的成長環境正在改善。中科院“百人計劃”旨在培養跨世紀的學科帶頭人;人事部組織的“百千萬人才工程”促進青年科學家成長;國家攀登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實施保證了我國基礎科學的研究,而“863計劃”的發展試圖使我國在高科技領域占有壹席之地。大量留學人員回國和日益增多的國際科技交流,將使中國科學家在壹些前沿科研領域與外國科學家站在同壹起跑線上;“科教興國”戰略的發展正在為中國的科學騰飛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楊振寧估計了中國何時會獲獎。他說:“我認為20年內中國會出現壹個能獲得諾貝爾獎的工作。如果經濟快速增長,會不止壹個,而是很多。因為中國經濟增長迅速,中國領導人對科技發展速度有著殷切的要求,對研究工作的投入也大幅增加。”[5 class = f9pt & gt;

壹個科學波動周期大約是35年,任何壹個科研體系沒有嚴重缺陷的國家,都有可能在此期間取得科技研究的重大突破。據此推斷,從1978的“科學之春”算起,到2012年就35年了。那麽,我們最多可以等15年。中國大陸不缺科學精英,應該實現諾獎零的突破。

這不是壹個大膽而樂觀的預測。我們期待著中國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那壹年。

9.中國需要做什麽:10行動計劃。

中國科學院原院長、我國著名科學家周在壹篇文章中詳細介紹了我國取得重大科學發現的條件和對策[6 class = f9pt >;可以稱之為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10行動計劃”。

(1)勇於面對困難,做出重大科學發現。重大科學發現壹般出現在交叉學科的生長點上,而不是按照常規計劃通過實驗和具有可預測結果的邏輯推理獲得。由於計劃只能在原有科學原理的框架內制定,而科學家個體又受到學科狹窄的知識面和傳統觀念的限制,壹般人很難在觀念上有所突破。這個限制和困難必須克服。

②充分認識科學發現的偶然性和必然性。通常在科研探索的過程中會有很多失敗,但失敗中可能會出現偶然的現象,包括激發新思想的種子。只有不怕失敗、善於觀察的人,才能在單調重復的誘惑中註意到新現象或新思想的萌發,並加以發展。壹旦科學發現的時機成熟,發現就成為必然;至於是哪個科學家發現的,純屬偶然。歷史證明,只有那些及時抓住機遇的科學家,才能成為最早的發現者。

③創新科學家的必備素質。比如我負擔少,不怕失敗後的笑話,對新事物很敏感,好奇心強,不被原有的思維方式和原有的理論束縛,敢想敢做;相對健康,精力充沛,工作非常努力;受到各種社會和家庭事務的幹擾,大腦高度集中,日夜處於創新的臨界狀態,容易做出重要的成就。

4自信,善於學習,善於做戰略選擇,是有所發現的基本條件。要有嚴謹的科學態度,掌握先進的科學方法,並在此基礎上建立充分的自信。缺乏自信,不敢遇到難題,僅僅滿足於跟蹤模仿,是巨大的思想障礙。我們要善於學習,既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又不能盲目追隨權威人士的意見。要從自身實際出發,對學科方向進行戰略性選擇。要揚長避短,著力發現學科新的增長點和突破點,集中力量,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獲。在這方面,經驗豐富的學術帶頭人將發揮重要作用。

⑤形成創新的學術集體和良好的科學生態環境。要建立壹個能在開放、流動的環境中不斷創新的學術群體;要有追求真理、實事求是、崇尚科研倫理的精神。研究者之間應該有頻繁的交流和激烈的學術爭論。通過各種學術觀點的激烈交鋒、單壹學科的深入發展和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可以形成良好的科學生態環境,實現科學系統的協同進化,科學家個體也可以在這種環境中激發創造力和新思維。

⑥充分發揮哲學和科學方法論的作用。目前科學前沿的研究對象多為復雜系統,許多對象具有無限自由度。過去常用的科學方法和思維方式很可能是不夠的,必須進壹步發展來處理復雜系統。因此,有必要加強哲學的討論和科學方法論、數學和計算方法的研究。另外,觀測儀器是發現新現象的先導,所以要重視新儀器和實驗手段的發展。

⑦永遠不要停止攀登高峰,逆境中要奮進。很多人在沒有做出成績之前,就渴望得到社會的認可、穩定的職業和社會地位,有壹份辛苦;但壹旦獲得了永久的職位和職稱,就會停止努力,缺乏攀登科學高峰的內在動力。顯然,過於優越的條件可能會讓人懈怠,而逆境往往能讓人努力。沒有得到社會認可,沒有納入重點扶持的科技工作者,不要灰心喪氣。將來有重大創新的科學家,很可能是那些身在內地,沒有接受過國家重大資助的科學家。

青年應該成為科學研究的主力軍。年輕人最具備上面提到的素質和條件,所以他們可能是最有創新精神的。年輕人要想有所作為,就要好好學習,好好鍛煉。科研沒有捷徑,試錯;再試壹次,再失敗壹次,只有經歷了大量的考驗和磨難,妳才能最終成功。只有在心理上、生理上、知識上、能力上做好準備的年輕人,才能抓住難得的機遇,實現自己的理想,做出重要的科學發現。

⑨搞好老中青結合,發揮中年科技工作者的骨幹作用。在壹個好的科研群體中,老中青科學家各司其職。他們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了壹個思想活躍、精力充沛、經驗傳承、技術不斷發展、始終處於科研方向前沿的群體。

當前,在培養選拔青年科技人員的同時,要充分發揮中年科技工作者的骨幹作用和老年科技工作者的指導作用。有成就的中年科學家得到了社會的認可,他們承擔了許多重要的科研項目,是大多數科研項目的帶頭人。沒有認同,沒有更好的認同機制,社會應該也只能把這些責任交給中年壹代,而不能交給素質和能力沒有得到充分展現的年輕人。

⑩尊重和發揮教師的作用。很多時候,年輕人做的工作並不完美,需要有經驗的科學家的指導和加工。比如完整的量子力學理論就是在海森堡的老師玻恩的帶領下完成的。年輕人的天賦往往需要有經驗的科學家去識別、培養和鼓勵,才能獲得發揮的機會。壹個成功的年輕科學家背後壹定有壹些值得稱道的老師。許多科學巨匠,如玻爾、波恩、布拉格、費米等,晚年都帶出壹大批傑出的青年科學家。

註意:

1.表中統計數據引自隋平《基礎科學與基礎科學人才培養的思考》,中國科技論壇,2001(3)。

2.中國趙紅,別忘了諾貝爾獎,中國科技論壇,1995(4),P45 ~ 48。

3.胡樂真,中國科技論壇,也論中國為何無緣諾貝爾獎,1995(6),P28 ~ 29。

4.盧永祥,從20世紀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重大科學成就看科技原始創新的規律,2001科學發展報告,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社,2001。

5.和劉振坤,中國的李離諾獎只有壹步之遙,《光明日報》(2000年8月7日)

6.周,重大科學發現的歷史啟示與條件,科研管理,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