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牧馬鎮的歷史沿革

牧馬鎮的歷史沿革

彭山縣 在公元前317年以前為蜀國之地。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後,移民蜀地,設置郡縣,置武陽縣,治地在今彭山縣江口鎮平茯村。此後,歷經西漢、東漢、南朝、西魏至北周,先後易名為成縣、靈石縣、犍為縣、隆山縣。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因犯李隆基諱,改名彭山縣(以境內彭女山為名)。

彭山縣在隋朝以後,縣境即基本穩定。民國時期,縣境“周界***三百二十八裏”。新中國成立後,縣境只有3次小調整。2000年,縣境幅員面積365.32平方公裏,周界196.107公裏。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彭山縣並入眉縣(洪武九年降眉州為眉縣,屬嘉定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眉縣升為眉州,十壹月復置彭山縣,屬眉州。這是彭山縣的第1次省並。

清康熙元年(1662年)彭山縣並入眉州。雍正六年(1728年)復設彭山縣,仍隸屬眉州,這是彭山縣的第2次省並。

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彭山縣先後隸屬上川南道、建昌道、第四行政督察區。

1950年1月,彭山縣屬川西區眉山專區管轄。1953年初,眉山專區撤銷,彭山縣劃歸樂山專區管轄。1959年4月,彭山縣並入眉山縣(這是彭山縣的第3次省並),為眉山縣彭山區(區公所設彭山鎮)。1962年11月,恢復彭山縣,仍屬樂山專區。1968年改地區為專區,1985年5月樂山地區改為樂山市(省轄市),彭山縣的隸屬關系未變。1997年8月行政區劃調整,彭山縣劃歸眉山地區管轄。2000年12月眉山地區改為眉山市(省轄市),彭山縣屬眉山市管轄。

彭山縣 境域在秦漢、西晉為武陽縣時,有今東坡(前眉山縣)、仁壽、井研、新津、雙流(南境)之地,界於廣都、南安、江陽、臨邛諸縣間。齊、梁以後,南建齊通郡(東坡區),東分懷仁郡(仁壽),北置新津縣,西列廣安縣(蒲江)。隋以後,縣境基本穩定。民國《彭山縣誌》載:“縣城在成都南壹百五十五裏,東至仁壽縣界十字路四十裏,西至蒲江縣界筲箕崖五十九裏,南到眉州界六裏,北至四十裏至鉆山洞與仁壽、華陽兩縣界,西南三十裏至大王廟與眉州界,西北五十裏至觀間與邛州界。其水路則由府河上溯四十裏至銅錢石接仁壽、華陽兩縣界,北由南河上溯四十五裏至雲峰寺接新津界,二水至縣東北江口合流,經縣城東至城南六裏之雙漩子出境入眉州界。周界***三百二十八裏。”

1949年12月至2000年12月,縣境有三次小調整。第壹次是1950年9月,仁壽縣屬的府河鄉(毛家渡、廣積場)、華陽縣屬的順河鄉(半邊街)劃給彭山縣管轄,彭山縣黃豐鄉的七、八兩保劃歸仁壽。第二次是1951年7月,眉山縣屬的黃豐鄉劃入彭山,置新豐鄉。第三次是1953年土改復查後,彭山縣青龍鄉屬董河壩至葉店子部分地區調整給新津縣。2000年的彭山縣境,介於東經103.40`至103.59`,北緯30.07`至30.21`之間。東鄰仁壽,南接東坡區(前眉山縣),西界蒲江、邛崍、北連新津、雙流。東西直距27公裏,南北直距21公裏,全境面積465.32平方公裏,周界196.107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