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南音的歷史

南音的歷史

南音又稱南曲、南關、南嶽、仙關、郎軍音樂、郎軍唱腔,各地叫法不壹。“南樂”是就地域流傳而言,如廈門,多稱“南樂”;“弦管”導管樂主要由竹笛的弦演奏,古代多稱為“弦管”;“郎軍之樂”“郎軍之唱”指的是將孟府的郎軍奉為音樂之神的南風樂人。還有叫“金曲”、“五音”。

南音來自中原。

中國黃河流域的中原古樂與南音有許多相似之處,如先奏五音,論音階與宮調;宮角圍繞商和其他多角的旋轉特性;漢代的記譜法與林瀚和歌“絲竹更和,祭歌”的唱法和表演形式;清、商的三聲、相、五音都可以在南音中找到。(蠢文:《南音標準音的問題》已經詳細解釋了上述現象,所以本文進行說明。)難怪《泉州府誌》中有壹首明朝萬歷年間晉江冷儒蘇君寫的詩:“小路煙雨,天浪滾滾來。”"江頭不停地清著商歌,留下了春風和好客."蘇軍是南音的情人。如果不是南音,他所指的尚青曲是什麽?因此,在古代,泉州南音很可能也被稱為尚青曲。

中原古樂之所以在泉州南音留存下來,與歷史上幾次大移民的現象不無關系。永嘉之亂(公元304年-309年),晉人南下。宋太平世界紀錄:“東晉南渡,士紳衣冠楚楚,為止堵塞,多采土地。景雲二年,南安郡(今泉州)改為泉州、晉安郡(今福州)。”泉州的考古學家還在晉江河谷發現了大量的金墓葬。特別是幾年前,在魚峰地區毛峽村發現了壹座金代墓葬,其中有“蔔曲音”的隨葬品,是這壹歷史事實的重要見證。但南遷的金人為了讓後代記住這段歷史事實,將這條原本名為南安江的河流改名為晉江,以示對金故土的向往。東晉亡後,南遷江左100多年的晉人仍覺得江左不如南方太平安定,於是小批量從浙江遷到閩北,最後在這氣候宜人、土壤肥沃、局部安全的東南角沿江而居,宛如世外桃源中的晉江流域。唐僖宗光啟年間(公元885-887年),河南起義兄弟王超、王進入福建,據閩中五州,稱王,建立福建國。移民時間短且大。其侄兒王言彬在南安設招賢納士,黃桃等中原士紳紛紛南遷,全州壹時成為“海濱鄒魯”。此時的泉州經濟文化相當發達,已經是“千羅齊鳴”的繁榮景象。中原人的南渡不僅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也帶來了中原優秀的音樂文化,極大地促進了當時泉州的經濟文化發展,為宋元時期泉州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南音與梨園戲的融合發展

南音古樂為什麽能代代相傳,經久傳唱,深受人們喜愛?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歷史進程中,除了不斷吸收兄弟的聲音來充實自身外,其決定性因素是與梨園戲的長期融合發展。

靖康二年(公元1127),金兵南侵,汴京(今開封)失陷,北宋失陷,遷都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趙、宋王室的分支由臨安遷至全州。遺臣遺民紛紛南遷,泉州成為南宋都城。此時的泉州港正處於繁榮時期,有“東方第壹大港”的美譽。經濟發展的結果,必然帶來文化的繁榮。以南音為基礎,以帶有濃重中州夏洛口音的全南口音為歌詞和評書的梨園戲,就在這個時候產生了。需要指出的是,與宋朝南遷帶來的宮廷文化無關,比如家庭類(又稱家庭類劇)。

梨園戲以南音為母曲,以南音“曲”為主要唱腔。它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壹些山歌和其他戲曲聲腔,如益陽、昆山、慶陽、潮調等來充實自己,形成了“上路”、“南下”、“小梨園”等流派。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南音從宮廷走向民間,又從民間走向舞臺,形成了壹種獨具個性、高雅、通俗的傳統音樂。南音的基調簡單、淡雅、舒緩、低調,但最適合伴有傷感、憂傷、抒情、向往,尤其是以愛情為題材的民間故事。因此很有感染力,與民心相通,深受人們的青睞,有著強大而堅實的群眾基礎。

明代三部《閩南戲曲選本》中有陳三五娘等梨園戲的痕跡。它不僅記錄了南音的卷閘門,還標註了南音的歌詞和音樂,說明南音與梨園戲的關系由來已久。

梨園戲的出現不僅豐富了南音“指”和“歌”的內容,而且通過表演實踐發展了南音的彈撥、樂器和音準。在拍擊方面,原來的二進制音符是拍擊,卻濃縮成了四分音符作為拍擊;樂器換成了品簫而不是東曉;調音方面,調音方式由“以業為商”為標準音改為“以X為OEM”為品控調音方式。由於南音和梨園戲在漫長的歷史中相互汲取、相互交融,“妳中有我,我中有妳”。從某種程度上說,梨園戲對南音的改革更加貼近現實生活,人民群眾也更願意接受,這無疑起到了完善南音、豐富南音的作用,使南音藝術更具生命力。

而且閩南其他地方劇種,如布袋戲、高甲戲、大成戲,甚至湘子戲,也從南音中吸取養分,在發展過程中充實自己。比如歌仔戲裏最有特色的劇種大光鮮,不就是由南音二弦演變而來的嗎?同樣,在為民演出的過程中,閩南各種戲曲也不斷豐富和實踐著南音,使南音更加貼近群眾,更加深入人心,成為人們精神食糧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

泉州南音“踩金獅”禮儀探源

1.以前泉州絲弦在唱的時候,要搭壹個錦棚,上面掛“欽差門客”的橫彩,邊上掛木制的銀宮燈。舞臺中央擺了五把太師椅,左側立著壹把繡著黃龍的搖把傘。舞臺上的壹切都是根據傳統的法規安排的。整個舞臺被五光十色的燈光裝點得光彩奪目,顯得特別大氣。

2.在舊時代,弦樂器的歌手和演奏者都是男性,他們對服裝非常講究,所以他們必須穿著長袍和馬褂在舞臺上表演。他們坐在太師椅上,溫文爾雅,舉止符合古代的風格。至今,南音在演唱時更註重禮儀,嚴禁穿短褲、背心、拖鞋者上臺表演。3.演奏者在唱弦管時有固定的位置。五個座位的順序是歌手中間持節,歌手左邊第壹個是笛子,第二個是第二弦。歌手右邊,第壹個是琵琶,下壹個是三弦。其他樂器,如鈴、小叫、木魚、雙鈴、文房四寶、平鼓等,分開在背面兩側。4.泉州絲弦歌手舉行節日、演唱歌曲的傳統,與南唐長卷《韓熙載夜宴圖》中的歌手持拍板的傳統相同。壹直延續著“絲竹更和諧,持節人唱”的傳統形式。在中國浩如煙海的民族民間音樂中,南音是唯壹具有這種表演形式和鮮明地方特色的。

5.以前管弦樂器以琵琶為主,坐在歌手左側的“大位”。演奏時,琵琶演奏者也要先上臺,其他樂器演奏者可以入座。後來“五小方仙”在晉京為康熙帝演奏時,康熙帝拿著笛子試著吹。之後這個“大位”自然就給了吹笛子的。

6.泉州南音演出時,舞臺上有兩只雕花金獅供戲子墊腳。這種表演形式被稱為“踩金獅”。這種獨特的展示和禮儀,據說起源於清朝康熙年間,與康熙帝在泉州表演南音晉京時的寵信有關。

7.那些在弦管裏彈琵琶和二韓的人,為了防止樂器打滑,演奏時經常會蹺二郎腿。泉州南音晉京在為康熙皇帝演奏時,在最高皇帝面前蹺二郎腿是不敬不禮貌的行為。泉州弦管大師不知如何是好。

8.康熙皇帝有了主意。他靈機壹動,命太監把龍椅前的兩只金獅取下來,壹只放在彈琵琶的腳下,壹只放在彈第二弦的腳下,這樣可以墊住腳,防止樂器打滑,以便演奏得更好。從此,泉州南音樂手有了“踩金獅”的殊榮。9.“徒步金獅”現在已經演變成了四只金獅,每個玩家都有壹個金獅墊。泉州南音,壹種嚴格的歌唱禮儀習俗,樸實、莊重、規範。“踩金獅”的禮儀,顯示了南音的深刻內涵和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