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流動人口文化生活信息

流動人口文化生活信息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大量的人流、物流、物流流動,特別是大量的流動人口從欠發達地區向更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流動,速度和規模空前。外來人口的湧入,壹方面為城市建設提供了廉價勞動力,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另壹方面,外來人口犯罪率呈上升趨勢,嚴重影響了社會秩序。可以說,流動人口犯罪已經對城市,尤其是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的社會治安構成了重大威脅。需要指出的是,人口流動是歷史的必然。縱觀世界各國的生產力發展和生產結構的變化,任何壹個國家在經濟發展的壹定階段都會經歷這個過程,而且這個過程不會太短。因此,人們應該更加關註流動人口引發的犯罪。

壹、流動人口犯罪的特點

(壹)從犯罪分子的職業分析,大部分是來自農村的農民。根據各地公安機關掌握的信息,流動人口犯罪中,農民約占80%。這種情況與當前流動人口中農民的比例是壹致的。由於流動人口大多是農民,他們的文化素質和道德水平往往較低。由於自身素質的限制,壹方面他們向往城市;另壹方面,他們以合同工、臨時工的身份去城市,承擔著城市工人不願意做的苦活、重活、臟活、危險活。與常住人口相比,流動人口的衣食住行處於較低水平,其權益往往容易受到侵害。因此,當他們看到當地居民工作輕松,掙錢多,家庭富裕,與家人團聚時,不禁產生壹種自卑感、失落感和壓抑感,產生嚴重的心理失衡,導致壹些人違法觸犯刑法,構成犯罪。

(2)從犯罪分子的年齡構成來看,多為35歲以下的青壯年。流動人口多為35歲以下的青壯年,符合流動人口以青壯年為主的現狀,其中不乏未成年人。社會化過程的中斷使他們缺乏應有的文化知識和謀生手段,因此很容易被犯罪所感染。由於流動人口中年輕人多,且大多自控能力差,容易情緒化,特別是受社會醜惡現象的影響,壹些人往往膽大妄為,失去理智,不計後果,從事某些犯罪活動。這也是我國青少年犯罪嚴重的重要原因。

(3)從犯罪類型看,以侵犯財產罪為主,並伴有團夥犯罪。從犯罪類型來看,呈現出侵犯財產直接犯罪和類型齊全的特點。犯罪多為殺人、盜竊、搶劫、賣淫、嫖娼、制販黃片、販毒等犯罪。據重慶市調查,從1992至1995、10,全市* *共查獲農民犯罪案件2689起,其中盜竊案件2067起,占76.87%,搶劫案件349起,占12.98%,搶劫案件665438起。1990廣東東莞發生兇殺案22起,其中12起為農民工所為,占總數的54.5%,其中為錢殺人6起,占總數的壹半,88.4%為農民。1994年,貴州遵義破獲外來人員犯罪案件878起,盜竊、搶劫、詐騙案件821起,占外來人員違法犯罪案件的93.5%。其他案件,如殺人、爆炸、強奸等。大多數是在非法獲得金錢或已經獲得金錢時的持續暴力。(1)

同時,由於流動人口主要來自農村,壹些外出務工農民的主要目的是多掙錢。當這個目的達不到的時候,就有人鋌而走險,對公私財物實施犯罪。同時,由於農民外出打工,大多是帶著親戚朋友壹起來的,吃住都在壹起,對外界不熟悉,形成了壹個相對封閉的小群體。作案時,多為壹方提出,他人響應,合夥作案。大量流動人口往往利用同村、同鄉、縣內的有利地緣和親緣關系為紐帶,結成松散或緊密的團夥實施犯罪,形成盜竊團夥、流氓團夥、拐賣婦女兒童團夥、賣淫團夥、協助銷贓等危害社會的團夥。團夥成員依靠人數的力量,互相鼓勵,所以大案不斷。

(4)犯罪的流動性。流動人口的性質決定了他們犯罪的特點。壹些居無定所的人,往往抱著僥幸心理,在街道、車站、碼頭、鄉鎮、鄉村遊蕩,尋找犯罪目標,抓住犯罪機會。他們大多目標不確定,有各種作案的突發性。而且由於現代犯罪工具的使用,逃犯犯罪的騷擾範圍越來越廣,速度越來越快,給偵破帶來了壹定的難度。

(5)從犯罪目的來看,具有盲目性和貪婪性。由於自身的局限性,流動人口普遍受教育水平較低,甚至很多人還處於文盲和法盲階段。對財富的盲目渴望和小農意識的狹隘,決定了這些人犯罪的盲目性和貪婪性。他們偷偷剪斷通訊電纜,就是為了把銅線賣出去,卻不知道這種行為對社會整體運行造成的巨大傷害,是無法用銅線本身的價值來計算的。(2)

(6)犯罪的兇殘性和破壞性。流動人口犯罪大多是不計後果,只求速效。他們的方法普遍低劣,往往伴隨著巨大的破壞。(3)令人震驚的“昆明百貨大樓”爆炸案是由幾名外省農民工所為。他們嫉妒金錢,不顧百貨公司擁擠和難以疏散的危險。而是用自己的土炸藥強行炸樓,就為了壹個收銀櫃幾十塊錢。有些犯罪分子的手段極其不人道,具有惡性黑社會成員的特征。

(7)犯罪的隱蔽性。目前,流入城市的農民工大多受限於擇業手段的匱乏,往往從事壹些繁瑣的體力勞動。他們的居住地多是城鄉結合部治安管理的空白和裂縫地帶。住處的隱秘和管理的松散,給他們作案和銷贓留下了緩沖地帶。

二,流動人口犯罪的原因

流動人口犯罪原因壹直是研究的核心和難點。犯罪是壹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影響犯罪的因素極其廣泛。流動人口犯罪的日益增多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討論問題的角度必須是多層次、多方面的。我們打算分析違法犯罪的主客觀因素。

(壹)流動人口違法犯罪的主要因素。首先,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把大量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由於農村消化這部分勞動力的能力有限,大量人口外出求職,成為中國流動人口的主力軍。因此,在違法犯罪的流動人口中,來自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占絕大多數。總的來說,這些人的素質不高。就流動人口犯罪主體而言,犯罪行為的實施,歸根到底是犯罪主體文化素質低、道德修養差、法制觀念淡薄造成的。流動人口群體具有雙重特征,即其主導文化仍然是農業文明,但受城市文明的影響和沖擊,流動人口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已經呈現出城市文明的某些特征。此外,由於城鄉隔離制度的影響,流動人口的社會地位不穩定,移民心態更加突出,與城市社會的聯系和互動較弱,具有邊緣群體的特征。此外,從人口學特征上也可以看出,大部分流動人口正處於壹個朝氣蓬勃、勇於進取、凝聚力強、沖動甚至偏激、缺乏自主性、自制力差的成長階段。強烈的創作欲望可以為社會產生巨大的財富,但文化素養低,生活態度消極,容易導致行為失範,影響社會穩定。(4)具體表現為:壹是文化素質低是流動人口犯罪的主要原因。文化素質是個人素質的基礎。大量調查材料表明,進入城市的農村人口文化素質普遍不高,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絕大多數。他們文化程度低,勞動技能差,在日益飽和的城市勞動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找不到工作,沒有穩定的經濟收入,成為無業人員,在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下,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即使找到工作,由於沒有太多的能力和技術,收入也較低。面對紛繁復雜的城市生活和現實生活狀況的反差和刺激,壹些農民往往難以用道德標準來規範和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文化素質低也導致他們法制觀念和道德觀念差,明辨是非和自控能力弱,容易犯罪。二是流動人口中很多人法制觀念淡薄。流動人口中很少有人接受過正規的法律教育,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各種法律宣傳很難深入其中。大多數人不知道什麽是法律,所以不知道自己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和嚴重後果,不知道自己的法律責任,所以陷入犯罪的泥潭。在犯過罪的流動人口中,很多人腦子裏沒有法律的概念。他們在行為之初,並沒有意識到犯罪行為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和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他們遇到問題時,往往頭腦發熱,頭腦簡單,不計後果。例如,他們偷通訊電纜只是為了賣銅線,但他們不知道這種行為對社會整體運行造成的巨大破壞無法用銅線的價值來計算:他們偷下水道的鐵蠍子和井蓋只是為了當廢鐵賣...等等,他們法律意識的缺乏可見壹斑。在家鄉形成的道德觀念和生活習慣,常常被當作是非美醜的標準。壹些農民工如果發生勞動或債務糾紛,往往會采取綁架、盜竊、搶劫等非法手段索要自認為應得的勞動報酬或債務。第三,不健康的心理也是流動人口犯罪的重要原因。1,防守心態太強。流動人口從農村流入城市後,面對陌生的環境容易產生不信任和防禦心理,而這種心理又因自己或他人在城市的壹些經歷而加劇。有些人有很強的防禦心理,高度緊張。壹旦與他人發生糾紛或摩擦,他們往往會使用暴力進行反抗或報復。2.過度的隱忍和尋求安全導致不幸。有的流動人口不懂得通過正常渠道和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他們的行為準則是“忍”,有的人遭遇搶劫、強奸不報案;有些人工作後拿不到工資,陷入沒有生活,沒有出路的境地。環境迫使他們鋌而走險,走上犯罪道路。3.受《江湖義氣》影響。壹些流動人口或與老鄉、宗族或朋友結夥,為了幫派利益不惜犯罪。壹些團夥逐漸演變成帶有黑社會性質的犯罪組織,成為危害社會的害群之馬。4.多少年來,從農村流入城市的流動人口壹直是本分、節儉、樸素的。但目睹城市的繁華和城鄉經濟待遇、生活條件的反差,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和不平衡心理。再加上精神文化生活的極度空虛,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風氣的影響而誘發犯罪。他們大多遠離家鄉、親友,顧及民意的心理負擔較小,行為往往不計後果。5、心理失衡,自我調節能力差。期望與現實的差距是導致部分進城農民心態失衡的原因之壹。進城打工、經商、提供服務的農民,大多是以進城淘金為目的而來。他們認為杜蘭花生這種城市,掙錢容易,致富快。當現實生活讓他們覺得自己的物質成就和社會地位非常有限時,他們就產生了心理失衡。他們中的壹部分人必然會用非法手段來謀取自己向往的物質財富,並逐漸發展為盜竊、搶劫、搶奪、欺騙等嚴重犯罪。流動人員違法犯罪中侵財案件比例高也說明了這壹點。社會待遇不平等是農民心理失衡的另壹個原因。長期以來,我國壹直處於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狀態,在社會待遇上明顯偏向城市居民。流入城市的農民,因為沒有城市戶口,享受不到城市居民所享有的社會保障、社會福利和社會權利。他們求職範圍有限,基本生活條件差,工資低,多勞少得,缺乏安全感。這些都給他們的心理蒙上了陰影。壹些人往往將無奈和怨恨轉化為心理上的抗拒和盲目發泄,導致越軌和犯罪的高發。(5)第四,嚴重的相對剝奪感是流動人口謀財犯罪的直接心理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大幅擴大,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激發了壹部分人的不公平感和相對剝奪感,成為犯罪增加的重要原因。根據美國社會學家默頓的“相對剝奪理論”,壹個只有貧窮或者只是富有的社會不會產生犯罪,但是壹個社會的貧富懸殊會產生大量的犯罪。(6)孔子也說:“不患貧則患不均,不患寡則患憂。”第五,價值觀的扭曲錯位和信仰危機不容忽視。在社會轉型時期,傳統的價值體系受到商業化和市場化浪潮的猛烈沖擊。在這個過程中,加上世紀末情緒和西方文化腐朽思想的影響,導致了理想的失落和信仰的危機。同時,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由於社會亞文化的影響,社會價值取向出現偏差和混亂,使得壹些人過分關註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缺乏起碼的社會責任感。當他們超常的物質欲望和精神欲望通過正常渠道得不到滿足時,就采取越軌的手段來解決和解脫。“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成了壹些犯罪分子的聖經。在他們心目中,沒有公共道德,沒有公民行為準則,更沒有法律觀念和法律意識。“毫無疑問,某種政治、社會或經濟危機可能是犯罪的偶然原因,因為它使生存鬥爭的各個方面更加困難。但是,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道德品質的缺失(這是壹個犯罪不可缺少的條件)總是在某個時間的各種生活事故中找到壹些沖動,而這些沖動又造成了犯罪現象的出現。”(7)

(2)流動人口違法犯罪的客觀因素——社會控制力減弱,犯罪的外部遏制體系無法有效發揮作用,是流動人口違法犯罪突出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缺乏權威的管理機制,方法膚淺,沒有真正有效的控制機制。目前建立的流動人口管理機構大多由政府牽頭,相關職能部門領導參與。它們是協調或協商機構,機構成員對機構不承擔實際責任。它們是非常設機構,缺乏權威。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間缺乏區域合作,信息不暢,導致流入地和流出地脫節,無法及時掌握流動人口的基本活動情況。在管理方式上,滯後於形勢的發展,大多只是做壹些表面的收費管理,制定壹些管理規定。很難深入到流動人口中去了解具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他們之間的矛盾糾紛和沖突得不到有效調解,對壹些行為惡劣的行為人缺乏相應的監督和教育管理措施。這些都導致對流動人口的社會約束力減弱,防控能力減弱,流動人口違法犯罪不斷增長。2.流動人口管理基礎薄弱,缺乏強有力的日常管理。流動人口的日常管理主要依靠基層派出所。公安派出所警力配置以常住人口為基礎,不考慮流動人口,已經存在警力不足的問題。現在要用這部分警力面對龐大的流動人口。這樣壹來,警力明顯不足,不能適應繁重的人口管理任務,工作中必然會有很多疏漏。所以派出所在資金允許的情況下只能在社會上聘請2-5名協管員,工作也只能局限於辦理暫住證。根本無法深入轄區協助警方對出租屋和暫住人口進行日常管理。管理主要靠臨時、突擊的管理方式,每年集中兩三次對暫住人口進行清理整治,執法人員疲於奔命,但清理整治的效果難以持久。3.出租屋管理不善。由於流動人口在流入地沒有固定住所,租房成為其主要落腳點。出租人與承租人之間的租賃手續簡單,疏於管理,使得出租房屋成為不法分子進行違法活動和藏匿於流動人口中的主要場所,也是藏汙納垢之地。為了管理流動人口,控制流動人口中的違法犯罪活動,有必要對出租屋進行管理。實踐中,基層公安機關往往忽視這壹點,或不願管或不敢管,失去了出租屋管理的陣地,無法及時掌握流動人口的第壹手信息,導致失控、泄密現象的發生。4.群防群治能力不強,社會防控基礎薄弱。依托居民基層組織開展群防群治,是完善社會治安的群眾基礎,是預防流動人口犯罪的有效措施。但從目前的情況看,這項工作趨於弱化,在防控流動人口犯罪方面失去了應有的效力。居委會、安委會等許多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形同虛設,壹些新開發的居民區還沒有建立起來。

三。防控流動人口犯罪的對策

(1)加強文化教育,不斷提高流動人口素質。犯罪控制是壹個系統工程,必須集中力量“嚴打”突出犯罪問題。但從長遠和根本上看,在整個犯罪控制過程中,需要進行長期不懈的文化教育,尤其是思想教育,將社會對人的外在要求內化為自律意識,從主觀上消除或減少犯罪觀念的產生。從主要因素看,不斷加強文化教育,提高流動人口特別是農民的素質,使他們成為有競爭力的守法勞動者,是控制和預防流動人口犯罪的重要對策。提高流動人口素質,從長遠來看,要重視農村的基礎教育,培養有文化、有理想、守法的新壹代農民。從實踐角度看,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應充分重視這項工作,對流動人口進行思想和法制教育,開展流出前後的職業培訓,使他們盡快融入城市生活,以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挫折,消除不良心理。在這方面,大連市公安局的做法值得借鑒。在相關高校的支持和配合下,他們成立了大連市流動人口培訓中心,對流動人口和出租業主進行公民意識、法律知識、自身權益、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8) (2)強化政府宏觀調控職能,促進人口合理有序流動。政府應當設立專門的流動人口管理機構,收集、分析、傳遞和控制流動人口跨區域流動的流向、速度等勞動力市場信息,協調和處理區域間勞動力的供求關系、數量和矛盾,制定和實施勞動力跨區域流動的政策法規,逐步形成包括信息、咨詢、職業介紹、培訓和教育在內的社會化就業服務體系。建立以各級政府為主導,公安、勞動部門為主體,綜合治理各方參與的管理網絡,即建立以戶籍管理為基礎,治安管理為重點,勞動管理等管理為配套的管理機制。這些機構在人員編制上要固定,這樣才能真正代表政府行使宏觀調控職能,使人口流動有序,減少滋生犯罪的環境。(3)流出地和流入地要相互配合,解決管理上的脫節現象。流動人口最大的特點就是“動”字。要讓“動”的全過程始終在掌控之中,僅僅依靠流入地的管理是不全面的。因此,從人口管理的系統性和整體性來看,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管理缺壹不可,同等重要,在管理上要相互配合。流出地政府部門要加強勞務信息網絡建設,及時提供可靠信息,做好前期工作,降低勞務輸出風險,避免人口盲目流動;要加強對流出人員流出前的培訓教育,提高他們的素質,特別是守法意識,引導農民工守法,盡快入鄉隨俗,適應流入地的需要。作為流入地,政府應該保護流動人口的合法權益。在把流動人口作為勞動力對待的同時,也要註重對他們的社會教育、法紀教育和社會角色教育,提高他們適應城市新生活的能力,為他們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條件。當他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應及時予以保護,盡可能消除城市對進城農民的偏見和歧視,從而消除進城農民的不平等感和被剝奪感。(四)強化公安機關職能,加強流動人口治安管理,完善防範和打擊體系。1.要依靠群眾,加強對流動人口和出租屋的日常管理。流動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是壹項經常性的艱巨任務,僅靠突擊整治難以取得長效。所以派出所壹定要把這個作為壹項經常性的工作,做好日常管理。鑒於上述警力嚴重不足,壹時難以解決,公安機關對流動人口的日常管理必須依靠群眾。(9)流動人口無論如何“流動”,總是生活在流入地的城鎮居民中,群眾最了解流動人口的動向。因此,公安機關在流動人口管理中應走群眾路線,加強基層居委會和安委會建設,發揮群防群治優勢。和城市居民壹樣,流動人口可以納入居民委員會的工作範圍,在流動人口集中居住的地區也可以建立流動人口自我管理的組織。讓流動人口以自己的角色參與流入地的社會組織活動,享有壹定的社會角色權利和義務。出租屋管理的關鍵是管理好出租人。出租人作為出租房屋的主體,最了解承租人的活動。如果他們能配合公安機關,就能及時提供犯罪信息。對出租方的管理是宣傳法制,提高其法律意識;二是要與租賃房屋簽訂治安責任書,明確責任,以合同約束;三要督促出租人嚴格遵守和落實住宿人員登記報告制度;第四,對違反出租屋規定的人要嚴懲,嚴厲打擊,起到懲戒作用。2.加大對流動人口犯罪的打擊力度。及時打擊流動人口中的違法犯罪活動,是預防犯罪的壹記重拳。因此,公安機關要不斷研究流動人口犯罪,提高偵破案件的能力。對於惡性犯罪和系列案件,要集中警力,快速查控,運用各種手段快速抓捕,將流動人口犯罪分子繩之以法,既能迫使犯罪分子棄舊改造,又能有效防止有犯罪意圖的人再次以身試法,從而起到預防犯罪的特殊作用。加大科技投入,盡快建立全國人口信息網和犯罪信息網。流動人口始終處於壹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中,了解流動人口的信息非常困難。雖然我們強調流入地和流出地的配合,公安機關內部的配合,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往往不能及時掌握流動人口的信息,尤其是違法犯罪分子的信息。因此,應盡快建立全國人口信息網和犯罪信息網,及時了解流動人口情況,提高管理水平,及時控制和打擊流動人口犯罪分子,特別是流竄在其中的逃犯和在逃人員。

總之,完成流動人口犯罪控制是壹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將理論優勢轉化為實踐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