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漢武帝,秦始皇,孝文帝等介紹

漢武帝,秦始皇,孝文帝等介紹

民族大融合的出現

1.北方民族大融合

①東漢末年以後遷居中原的“五胡”等北方少數民族,經過與漢族的通婚雜居,相互

學習,生產互補,至北朝末年,胡漢差異逐漸消失,實現了民族大融合。

②少數民族接受漢化,實質上是促進他們封建化,封建化又有利於民族間的融合。

③民族融合的實現,為隋唐時期的統壹繁榮準備了條件。

2.南北及西南、西北的民族融合

①蜀國諸葛亮註意改善同西南地區各少數民族的關系,鼓勵少數民族積極發展當地經

濟,加速了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封建化。

②吳國征服、招降和籠絡越族,越族同漢族壹起,***同開發江南,促進了民族融合。

③由於北方戰亂,大批中原人口南遷,也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融合的進程。

漢武帝

1.削弱地方割據勢力,加強中央集中統壹

頒布“推恩令”和《左官律》。前127年,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諸侯王死後,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國的壹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郡守統轄。這樣,既可以把王國的地盤化大為小,以分散其勢力,“大國不過十余城,小侯不過數十裏”;又可使這些受封子弟“聯恩盡孝”。列侯們“人人喜得所願”,擁護中央,進壹步加強了中央政權。同時,又借淮南王劉安和衡山王劉賜陰謀叛亂之機,下令逮捕二王。二王畏罪自殺,牽連被殺的列侯、官吏、賓客數萬人。武帝由此制定《左官律》和《附益之法》,前者指令王國官為“左官”,以示歧視,後者限制七人與諸侯王交遊。不許諸侯王招納賓客。又采用酎金奪爵等方式廢掉了壹些侯國。終漢武帝之世,漢初封侯的143人中,只剩5侯;武帝因功封侯的75人中,失侯的68人;推恩封侯的175人中,失侯的113人。至此,漢初分封所形成的割據勢力問題,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其次,重用酷吏,打擊地方豪強。漢武帝在削弱諸侯王和列侯的同時,對稱霸壹方,妨礙政令的統壹的地方豪強進行打擊,下令把他們遷往關中,就近監視,以達到“內實京師,外銷奸滑”“不誅而害除”(《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的目的。

2.改革改政體制,加強皇權

主要有設立“中朝制”借此削弱相權;設置十三州部刺史,借此抑制地方豪強勢力,加強中央對地方官吏的控制;建立侍從軍和禁衛軍,加強皇帝保衛和軍事防禦;實行察舉制,用考察加舉薦的方式選拔官員。

3.改革財政,加強中央政權

統壹貨幣,把鑄錢權收歸中央,鑄造五銖錢作為國家統壹的法定貨幣;專營鹽鐵和均輸平準法。鹽鐵官營和調劑運輸,平抑物價對穩定經濟起了重要作用;箕緡和告緡,打擊富商大賈,加強中央集權。

4.獨尊儒術,實行文化專制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繼位後,接受董仲舒的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漢書·董仲舒傳》)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經過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成為統治思想。儒家公羊學派的董仲舒以儒家思想為主,雜以陰陽五行及法家某些思想成分,發展為客觀唯心主義思想體系的新儒學。董仲舒的思想,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提供了理論根據。董仲舒還積極鼓吹尊天就必須尊王,為封建皇權披上了“君權神授”的外衣。董仲舒主張“以教化為大務”,又主張“正法度之宜”,其實質是“外儒內法”。董仲舒提倡“三綱五常”,強調治國要“德刑並用”。因而為武帝所稱道,詔行全國。這種王道、霸道雜用的統治思想,壹直為此後歷代封建統治者所奉行。

為了按照儒家思想培養統治人才,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興太學,置名師,以養天下之士。”(《漢書·董仲舒傳》)於是,在中央設太學,置五經博士官,授儒家經典。此外,還在郡國興辦學校,亦以“五經”作為教材教授學生。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興辦太學和郡國學校,是漢武帝在思想文化領域為加強中央集權而采取的重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