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將侯村屬於哪裏

將侯村屬於哪裏

解放前將侯1488—1505年為廣賢鄉,39都。1932—1938年設區、保、甲,將侯為10保。1949年全國解放,廢除保、甲。保改編成村,改稱將侯村,全稱為芳溪區石花尖鄉將侯村。1951年7月與石花尖分開,改稱將侯鄉,轄現雙峰林場的斜港村、李家村、嚴湖村、龍炮村,普安橋自然村由潮溪鄉轄管。1958年場社全並,將侯鄉分為三個大隊,水嶺大隊、將侯大隊、洪橋大隊。其斜港村、李家村、嚴湖村、龍炮村,劃分為雙峰轄管,普安橋自然村劃分為洪橋大隊轄管。在1968年由水嶺大隊、洪橋大隊合並為將侯大隊。在破四舊立四新之時,由將侯村大隊更改為立新大隊。在1984年又改稱為將侯村沿用至今。

劉伯溫訪將

在解放前,張怡春住現宜豐縣黃崗鄉將侯村街裏組棚下(稱石果樹下),當時張怡春和母親相依為命,住著二間竹瓦蓋的,用竹片圍的竹棚子裏,生活過得十分寒霜。劉伯溫得知張怡春住址,率軍前往將侯拜訪張怡春,所以將侯由此而得名。

將侯村位於黃崗鎮東部、東北與雙峰林場相連,南與車上林場毗鄰,西與黃崗集鎮接壤,村委會駐街裏自然村,距鎮政府5.3公裏,距縣城42公裏。地理位置相當優越。全村***有森林面積16360畝、耕地3067畝。其中水田2939.9畝;毛竹蓄積量120萬根,是竹子之鄉。宜豐縣毛竹生產主產區之壹。全村總土地面積9.8平方公裏。全村***有十七個村民小組:水嶺組、田_敗組、陶家屋組、湯家堖組、水嶺下組、南源組、禪寺組、坪坑組、密竹坳組、坳下組、床裏組、街裏組、唐家槽組、下莊組、碓下組、洪橋組、普安橋組。村民以雜姓為主,從1966年—1980年期間,有萍鄉市大量移民、湖南韶山灌區移民及上海墾民移民到將侯,全村***有426戶,人口1638人;其中瑤族8人,苗族2人,均為因婚遷入。

境內有壹條主要河流長塍河水源之壹,小溪流4處,有發電站壹座。2006年建中國移動信號塔壹座;2008年建聯通信號塔壹座;2008年建電信信號塔壹座;現全村有手機用戶800多戶,電腦寬帶用戶30多戶。

截止2013年8月,全村有衛生所壹所、公辦幼兒園壹所、教學點(壹、二年級)壹所、農家超市3家、農家書屋壹間。

農業

將侯村有耕地面積3067畝,其中水田面積2939.9畝,糧食作物以種植水稻為主,水稻種植以前大多數田塊壹年兩季(早稻和晚稻),但自從改革開放聯產到戶以來,隨著外出打工人員的增多,現在全部改種為壹季晚稻;旱地主要種植蔬菜,主要品種有:辣椒、黃瓜、大蔥、絲瓜、豆角、大蒜、茄子、白菜、蘿蔔等;現隨著各類交流機會的增多,蔬菜品種也多種多樣增多;但大多數人家自種自用,有部分農戶專供銷售。2013年全村糧食作物總產量1073.45噸,豆類總產量1.5噸,薯類總產量2.1噸,花生總產量1.6噸,蔬菜總產量12噸。

工商業

解放初期有紙棚8處,處產土紙1200擔,而且以質量好、紙質優而出名,遠銷外省、市、縣,直到七十年解散。

1983年由村投資興建村辦企業,將侯制刷子,產品遠銷江蘇、浙江,在1988年間,因無銷售市場停辦。

1984年在村部辦起了竹筷廠,年產量25000件;同年投資6萬元興辦保健涼席廠,年產量為180000床。

村內還有各內類戶辦的聯戶辦的竹類加工廠、大米加工廠等;這些企業在當時解決了大多數農村剩余勞動力,農閑時的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增加了農民收入,提高了農民生活水平,為將侯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進入90年代後期,由於受市場制約和經營管理不善等因素影響,這些企業嚴查滑波,現在均已不復存在。

解放前50年代至90年代,黃崗供銷社在將侯村設有壹個南雜貨代銷點,在改革開放發展第三產業,現均發展為3個小型農家超市。

林業

將侯村現有森林面積16360畝,主要樹種有毛竹、杉木、松木、闊葉林組成,珍貴樹種有屬國家壹級保護珍稀植物紅豆杉、銀杏樹,主要盛產毛竹,據估算,全村毛竹蓄積量有120萬根。村民以砍毛竹、杉木為主要收入來源;歷年來村民人工造林近千畝,合理有序的擇伐,確保青山常在,持續永用,是村民的綠色銀行。林業收入在村民收入中占有重要比例。在2005年林業產權落實,林權改革後,每年都要造林和荒山造林種植大量杉木苗。

畜牧業

將侯村歷史上主要以家庭院養為主,主要以養豬、牛、羊、兔、雞、鴨等,都是老方法飼養,防預衛生差、瘟疫流行廣、畜牧業發展緩慢,歷史上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養豬的習慣,主要用於處理家裏的剩飯剩菜,到年底殺豬過年,但隨著生活習慣及飼養方式的改變,現在農戶散養豬的越來越少,逐步走上規模化養殖發展;現在下莊養豬廠、南源養豬廠,年出欄生豬1000多頭,還有農戶小型養豬廠,效益可觀;養牛主要是為農業生產提供畜力。隨著小型農業機械化的推廣,現在養牛戶已謬謬無幾,余有邊遠山區還有部分養牛種田戶。村裏現有養羊戶4戶,山羊存欄900多頭,散戶養羊戶很少,經濟效益十分可觀。村內還農戶挖魚塘養魚的習慣,但基本是人放天養,全是綠色菜籃。

農具機械

將侯村80年代前,還是以傳統的耕作方工為主,以牛為畜力,工具有木犁、鐵耙、木滾子等,稻子成熟時靠人力用禾桶收割。90年代末,全面推廣科技種田,各種小型農業機械逐漸推廣使用,水稻脫粒機也由腳踏人力改為機械動力,在壹些大的田塊還用上了大型聯合收割機。據2013年農機調查,全村***有微型耕種機60臺,大型收割機2臺,微型脫粒機220臺,還有各種小型耕作機40臺,插秧機壹臺。

水利

將侯村由於地處山區,森林覆蓋率高,水利資源十分豐富;有坪坑小河、禪寺小河、水嶺小河、唐家槽小河4處小溪流。解放前,這些豐富的水利資源為當時的生產生活提供豐富的動力,村內現有多處當時使用水力生產生活的遺跡;如:水碓(用來碾米的)。解放後,將侯村集結全村之力開展大規模的農田基本建設和興修水利設施,開挖改造了大量灌溉水渠、水壩。在2006年—2009年縣發改委蹲點將侯投資4萬元,改造了下莊壩至普安橋組,用混坭土澆灌的水渠3000多米,保障了碓下組、洪橋組、普安橋組700多畝水田灌溉,確保了旱澇保收。2010年將侯村積極爭資立項,群眾大力投勞,先後對床裏組120畝低產田改造正規機械作業,水利改造采用了新型U型槽,使低產田改造成了正規良田,使村民省時省工,糧食產量大大提高。在2003年至2013年期間分別利用山泉水,裝上了南源組、街裏組、唐家槽組、碓下組、床裏組、下莊組、普安橋組、洪橋組8個村民小組的自來水,解決了村民吃水難的問題,使村民吃上了安全水、放心水。

在2001年,利用充分的水力資源興建了將侯村水嶺下電站,總裝機容量200千瓦,並網發電。年發電70多萬度。

交通運輸

舊時交通閉塞,將侯到黃崗只有壹條小路,從黃崗通往雙峰的小石頭路,從黃崗經將侯管轄地段10.5公裏,小石路沿河而行。在1960年修建成了壹條長5.5公裏,寬3米的沙石公路。1960年12月通車。在1980年—1998年分別興修,將侯到水嶺下、將侯到密竹坳、將侯到下莊、將侯到禪寺的無等級石坭路。在2005年興修從湯家堖組至水嶺組3米寬的無等級公路3公裏。在2007年,村集體投資,政府立項硬化好了從黃崗集鎮至將侯村部5.3公裏水坭路面。在2010年硬化了將侯村部到床裏組1公裏的水坭路面。2012年硬化了將侯村部至湯家堖組2.3公裏的水坭路面。還有湯家堖組—水嶺組、村部—禪寺組、村部—坪坑組、村部—下莊組、村部—普安橋組沒有硬化,均為砂石坭路,但可通農用車。

據2012年全縣公路橋梁建設情況統計,全村***有公路橋梁16座,古橋壹座,普安橋石拱橋,橋長12米,寬5米,建於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44年)。其它橋梁長寬不等,建設時間分別從1961年—2003年期間。

到2013年8月止,全村有農用貨車(輪馬車)4輛、小車12輛、摩托車380輛、三輪摩托車4輛。

文體衛生

將侯村在1952年10月成立業余劇團,主要演地方采茶戲,有專供演戲的戲臺,能客納300多人看戲的場所,部分設備還保存在村部,1968年因文革時期解散。

1986年成立了村電影放映隊,村裏購置了壹套完整的電影設備,1990年撤消。

解放前—1970年,將侯有完小1—5年級,地點在街裏組。1976年設將侯附中(初壹、二年級)有教學點,三個教學點:水嶺教學點、禪寺教學點、洪橋教學點。在1979年將侯附中撤消,並入黃崗中學。在1979年村投資在除家庵新建了九間七木結構校舍,占地面積5.96平方米。在1990年因受冬天冰雪的影響,構成危房,在村部旁邊興建了壹棟占地面積為780平方米混磚、鋼筋、水坭結構的校舍,操場、藍球場1400多平方米。1994年,水嶺教學點、禪寺教學點、洪橋教學點撤消,並入將侯村小學。2003年3—6年級並入黃崗中心小學,保留1、2年級;現將侯有大學畢業生27人,高中畢業生90人,初中畢業生462人。在小學內設了公辦幼兒園。

六、七十年代,將侯就建有廣播站。1990年重新購買新設備,架設線路安裝有線廣播,安裝高音喇叭20只,廣播每家每戶都安裝了,覆蓋率100%,到2010年響應村村響的政策,以村民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都安裝了先進的無線調頻廣播。1982年購置了壹套-發射機,轉播中央壹臺、江西臺,解決了村民收看電視難的問題,極大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在2007年建成了中國移動信號基站。2008年聯通信號基站建成、電信信號基站建成,將侯的手機信號覆蓋率98%。

2010年建成農家書屋壹所,占地面積80平方米,有各類書籍圖書24000多冊,豐富了村民文化生活,學到不少知識。

解放前,將侯村只有壹所民間草藥郎中鋪;解放後,1968年鄉裏設了醫院,將侯成立衛生所壹所。1970年—1980年轉為合作醫療,合作醫療基金由大隊、生產隊、個人三級負擔,經費在公益金劉支。1981年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轉為個體經營,現有壹家個體衛生所。

近年來,將侯村積極開展新農村和清潔工程建設,全村有8個村民小組用上了自來水,廁所由傳統式廁所改建為水沖式廁所,建設三格式化糞池,同時大力推廣沼氣技術,全村***建沼氣池86只,即清潔了環境,又提供了潔凈的能源。全村***建有垃圾池8只,垃圾由鄉裏的垃圾清運車定期清理運至垃圾焚燒點進行無害化處理。

大事件

1979年:興建了塗家庵九間土木結構小學校舍,占地面積596平方米。

1980年:興建了電視發射塔。

1982年:舉辦了刷子廠,村集體投資12萬元。

1986年:興建了將侯小學校舍樓,鋼筋、混磚結構二層,占地面積560平方米。

1987年:興建禮堂,占地面積720平方米。

1992年:興建村衛生所,占地面積160平方米,鋼筋、混磚結構二層,建築面積320平方米。

1994年:興建村辦公大樓壹幢,占地面積610平方米,二層建築面積1220平方米,鋼筋、磚混結構。

1995年:興辦了竹筷廠,涼席廠,因市場行情不好,1998年停辦。

1998年:興建了村禮堂大橋、村部橋、南源橋。

2000年:興建了全村農電網改造,由上級供電部門投資,原有的電桿樹、線路、變壓器無償移交給黃崗供電所。

2001年:興建了將侯電站(水嶺下)投資30萬元,裝機容量200千瓦,年發電量70萬度。

2006年:由移動公司投資,興建了移動信號基站。

2007年:由聯通公司投資,興建了聯通信號基站。

2007年:電信公司投資,興建了聯通信號基站。

2007年:興修建了從黃崗集鎮至將侯村部5.3公裏的水坭路硬化。

2010年:興修建了村部至床裏的1公裏的公路硬化。

2012年:興修了村部到湯家堖組2.3公裏的公路硬化。

歷史遺跡

寺廟

明末清初,全村***有6處,分別是苦主廟、太保廟、石嶺石馬、禪寺庵、除家庵、龍神廟,在解放期間和文革時期破四舊立四新時,全部被毀,唯有龍神廟保留完好。

普安橋

此橋位於將侯村普安橋組,建於公元1744年,全長約12米,寬5米,高7米,主橋用壹至兩米長的麻條石並成的石拱橋。橋體兩邊還用4米的麻條石,麻條石還做了花樣,上橋及下橋都是用麻條石徹成9寸寬,步岸成梯形,因受洪水災害,現已裂縫。

龍神廟

據村裏老人說,在300多年前,龍神廟就是房子破,木頭結構,東倒西歪,到現在已經重修過三次了,最後壹次在解放前1929—1930年之間重修。在2008年由密竹坳組陳海泉、鄧漸如為首,重新裝修,擴寬了場地,新建了燒香爐、放爆竹的爐,因龍神廟座落在密竹坳組的小河邊,屋背靠山,屋檐下就是壹條寬3.5米的小河,壹些拜蔡人士去朝拜用兩根木頭當橋而過。在2008年,把整個廟門口的小河用混泥土鋼筋澆起有60平方米,廟裏占地面積約40平方米,中間有幾個大石頭緊連,只有壹條3—5公分的石縫。石縫裏有兩條小花蛇,稱小花龍、龍神。無論春、夏、秋、冬都在石縫裏。在解放前,有壹湖南平江的道士經過,到廟裏朝拜時,發現有兩條,就做了三天三夜的法師,帶了壹條到湖南平江也建了廟,然後龍神廟就成了壹只小龍;經過幾百年來,小龍神還是中指壹樣大,從未長過,當地村民都看過,從不離開石縫;很多朝拜人士用相機、手機拍相。

將侯村附近有黃檗山、淵明湖水利風景區、南屏公園(省級森林公園)、洞山禪林、宜豐五峰山等旅遊景點,有宜豐蜂蜜、宜豐竹筍、宜豐根雕、羅酒、宜豐松肉等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