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哈達鋪:紅軍長征中的轉折地

哈達鋪:紅軍長征中的轉折地

張柯兵

哈達鋪作為長征的重要節點,紅壹、二、四方面軍三支主力部隊長征中先後經過,紅軍在這裏決策定向、補充給養、整編隊伍、頒布實施民族政策、發動成徽兩康戰役,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壹頁,其 歷史 地位重要而特殊。

英明決策定方向——

哈達鋪是紅軍落腳陜甘的重要“決策地”

1934年10月,因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中央和中央紅軍離開中央蘇區開始戰略轉移,尋找和創建新的根據地。長征路上,壹路經歷了國民黨軍隊的瘋狂圍追堵截,為擺脫敵人和保存自己,紅軍的落腳點因敵我態勢和國際國內形勢的不斷變化而屢次調整,何處“落腳”成為事關紅軍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在俄界會議上,決定首先在與蘇聯接近的地方創建壹個根據地,爾後向東發展。到了哈達鋪,紅軍在報紙上得到了新的消息,中央領導人分析研判後,及時改變了俄界會議作出的決定,毛澤東同誌果斷提出向陜甘革命根據地進發。

知道陜甘有紅軍的消息後,中***中央負責人張聞天撰寫了《發展著的陜甘蘇維埃革命運動》,博古撰寫了《陜西蘇維埃運動的發展與我們支隊的任務》,兩篇文章論述了陜甘邊的革命狀況和落腳陜甘的重大意義。另外,時任陜甘支隊第壹縱隊宣傳科科長的彭加倫連夜創作了歌曲《到陜北去》,作者自註“彭加倫創作於哈達鋪”。9月23日,黨中央率領陜甘支隊離開哈達鋪,在成功突破渭河防線後到達榜羅鎮。27日,黨中央在這裏召開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在這次會議上,中央正式決定落腳陜甘革命根據地,並以此作為中國革命大本營。

在哈達鋪,黨中央為紅軍長征提出新的前進方向。至此,紅軍長征以哈達鋪為起點,踏上了向陜甘革命根據地前進的征程,這是紅軍長征路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壹次重要決定,對推動全民族抗日運動高潮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軍過後盡開顏——

哈達鋪是紅軍長征途中的重要“補給地”

長征到達哈達鋪之前,面對自然條件惡劣的嚴峻考驗,紅軍的每壹天都處在艱難困苦之中,在饑寒交迫中走過雪山草地,突破天險臘子口,來到哈達鋪,在這裏得到休養補給,使疲憊不堪的紅軍戰士迎來了黎明的曙光。

哈達鋪繁榮富庶、物價便宜,5塊大洋能買1頭豬,2塊大洋能買1只羊,還有魯大昌殘部敗逃時,留下的幾百擔大米、白面和2000多斤食鹽,物資十分充足。為了恢復體力,紅軍總政治部發出“大家要食得好” 的號令,全軍上下每人發1塊大洋改善夥食,各單位殺豬宰羊、買雞買蛋,大辦夥食。與此同時,總政治部還發出命令,要求各單位邀請駐地周圍群眾會餐,進壹步加深與人民群眾的感情和聯系。哈達鋪以相對繁盛的商貿和富饒的物產,為紅軍長征提供了豐富給養。

除了物質上的補給外,毛澤東和黨中央還進行了幹部政治整訓,提出了了解幹部、保護幹部的要求,開展了政治思想工作,使紅軍將士認清了形勢,統壹了思想,堅定了信心,提振了士氣,精神上受到了極大鼓舞。

壹年後,紅二、紅四方面軍長征到哈達鋪,這裏依然是紅軍各種物資的重要補給地,紅四方面軍在這裏休整數天,改善夥食、補充物資,擴紅建政,宣傳抗日主張,組建遊擊隊,先後有2000多名青年參加了紅軍,這裏成為紅軍長征途中重要的兵員補充地。

紅軍經過哈達鋪的休整補給,體力得到恢復,精神振奮、鬥誌昂揚,提高了戰鬥力,為北上陜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哈達鋪是長征“命運交響樂”中最明快的樂章,是中國革命的壹塊福地,也是毛澤東《七律·長征》中所講的“三軍過後盡開顏”之地。

中央紅軍大整編——

哈達鋪是紅軍隊伍的重要“整編地”

懋功會師後,由於張國燾的分裂行徑,中央紅軍先行北上,因戰鬥減員和行軍環境惡劣等因素,紅軍到達哈達鋪時僅存7000余人,為了健全建制、縮小目標,紅軍隊伍亟須整編。在俄界會議上,中央作出了對紅壹、紅三軍整編為陜甘支隊的決定,但因當時軍情緊急,只是在路途上作了部隊整編的準備工作。

紅軍到達哈達鋪後,隨即召開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專門研究討論組織工作和幹部問題及部隊編制。會上正式通過了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的整編方案,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治委員、林彪任副司令員、葉劍英任參謀長、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陜甘支隊下設三個縱隊,原紅壹、紅三軍分別改為第壹、第二縱隊,中央機關、紅軍總政治部等組成第三縱隊。經過整編,確保了紅軍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統壹領導和統壹行動,加強了黨對軍隊的直接領導,減少了指揮層級,充實了基層部隊,極大地提高了紅軍的戰鬥力;改編後的支隊目標較小,作戰靈活,更有利於減少行軍中的阻力。

成立陜甘支隊是紅軍長征中重要的壹次部隊大整編,也是中央對經過千錘百煉的紅軍骨幹力量的壹次整合。開國上將蕭華曾寫詩稱贊道:“紅軍越岷山,哈達大整編。萬裏雲和月,精兵存六千。”正是有了這次整編,紅軍統壹了思想,明確了方向,為向陜甘革命根據地進發提供了思想上、組織上和軍事上的有力保證,整編後的中央紅軍從這裏出發,開始了奔向陜甘革命根據地的偉大進軍。

民族政策新 探索 ——

哈達鋪是黨的民族政策的“實施地”

中國***產黨自成立以來就十分註重少數民族地區工作,在實踐中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長征途中黨更是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並加以充分實踐和運用。長征時期,紅軍各主力部隊都途經少數民族地區,跟少數民族群眾有了直接接觸,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制定了壹些民族政策,哈達鋪作為長征中民族政策的重要 探索 地和實踐地之壹,豐富和發展了黨的民族政策。

哈達鋪是回、漢民族***同居住區,黨中央率紅壹、三軍團到哈達鋪時,十分註重對紅軍指戰員進行黨的民族政策教育和紀律教育,把搞好民族工作作為重要政治活動來開展,及時制定了《回民地區守則》,其規定:“進入回民區域,應先派代表與阿訇接洽,說明紅軍北上抗日的意義,得到回民同意後,才準進入回民村莊宿營,否則露營。保護回民信教自由,不得擅入清真寺,不得損壞回民經典。不準借用回民器皿用具,在回民地區不準吃豬肉、豬油等。宣傳紅軍民族平等的主張,反對漢官壓迫回民。”這簡單的四條紀律結合了回民地區的實際,將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具體化,是黨的民族政策的壹次成功實踐。

《回民地區守則》頒布後,紅軍廣大指戰員認真執行,在村莊的道路旁書寫了“保護回民、保護清真寺”等宣傳標語,向當地群眾宣傳黨的宗旨和民族政策。紅軍還在哈達鋪召開群眾大會,毛澤東親自講話,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了黨和紅軍的宗旨,介紹了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紅軍還將部分繳獲的物資救濟貧苦的回、漢群眾,並邀請群眾代表參加座談會,形成了民族團結壹家親的生動局面。哈達鋪的壹位清末秀才曾賦詩發出“只道傷殘如列寇,哪知仁義勝王師”的贊嘆。

紅軍在哈達鋪的民族政策也為後來紅二、紅四方面進入隴南,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遵循和示範。紅二、紅四方面軍到哈達鋪後,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尊重回族群眾風俗、熱情幫助群眾,建立蘇維埃政權,吸納少數民族青年加入紅軍,為支援紅軍北上抗日作出了重要貢獻。

黨在哈達鋪對民族政策的 探索 和實踐,以真誠的行動贏得了回族群眾的幫助與支持,推動了哈達鋪地區回族群眾思想解放。《回民地區守則》是我黨 歷史 上壹部關於回族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規,是黨的民族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民族平等主張的源頭之壹,為後來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形成和實踐作了有益 探索 。紅軍在哈達鋪對民族政策的新實踐,具有極其重要的 歷史 和現實意義,直到今天,哈達鋪依然是民族團結的壹面旗幟,也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

策應三軍大會師——

哈達鋪是“成徽兩康戰役計劃”的“制定地”

1936年7月,紅二、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後聯合北上,9月初,紅二方面軍進駐哈達鋪後,堅決貫徹中央精神,根據黨中央“東出陜甘交界的鳳縣、寶雞、兩當、徽縣、成縣、康縣壹帶,從右路拖住胡宗南的尾巴,配合紅壹、四方面軍進行靜(寧)會(寧)戰役”的指示,根據當時的戰略形勢,在哈達鋪制定並發布了《第二方面軍基本命令》,組織發動“成徽兩康戰役”,決定乘陜甘敵人分兵據守的弱點,向東進軍,襲擊成縣、徽縣、兩當、康縣和陜西鳳縣、略陽縣,建立臨時革命根據地。9月10日,紅二方面軍全線開拔向東南方向挺進,開始實施“成徽兩康戰役”計劃。9月11日至20日,十天時間,征戰700余裏,攻占了成縣、徽縣、兩當、康縣四座縣城和陜西略陽、鳳縣部分地區,勝利完成了“成徽兩康戰役計劃”。10月初,紅軍相繼離開隴南地區,踏上了北上新征程。

成徽兩康戰役的勝利,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軍隊的囂張氣焰,鼓舞了廣大軍民的士氣,對紅二方面軍揮師北上和推動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成徽兩康戰役,使長途跋涉的紅軍在隴南初步站穩了腳跟,並與在隴東、陜北壹帶的紅壹方面軍形成掎角之勢,互相呼應,對隴南的革命活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攻克成(縣)徽(縣)兩(縣)康(縣)後,紅二方面軍領導群眾開展革命鬥爭,建立臨時革命根據地,宣傳政策,發動群眾,組織武裝,建立政權,擴充兵員,征集糧秣,進壹步壯大了紅軍隊伍,使隴南成為黨同國民黨反動派鬥爭新的戰略區域。

哈達鋪,這個在紅軍長征史上熠熠生輝的名字。站在新的 歷史 起點,重新審視這段 歷史 ,就是要正確認識哈達鋪在紅軍長征中的 歷史 地位和作用,進壹步深刻領悟偉大的長征精神,堅定理想信念,讓哈達鋪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長征路上,人民群眾是中國工農紅軍的“加油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我們更要賡續***產黨人的精神血脈,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加快高質量發展步伐,努力當好新時代人民群眾的“加油站”,在建設 社會 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繼往開來再出發,譜寫幸福美麗隴南新篇章。

(作者系中***隴南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