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閩的中原移民

閩的中原移民

東吳從建安元年開始,至257年,62年來五次出兵平閩,閩中方歸孫權。為了加強對閩中的統治,吳國於260年撤銷南部都尉,在福建設立建安郡(在今建甌),下轄5個縣。撤都尉改設郡,實現了以文治代替武人統治的局面。

·此時,江南漢族居民分別由海路和陸路入浸,尤其是閩東和閩北,他們帶來的語言奠定閩東和閩北方言的基礎。 ·由於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西晉於282年從建安郡分出部分地域,另設晉安郡,郡治在今福州,下轄8個縣。於是,福建有兩郡十六縣:閩北的建安郡所轄建安、吳興、東平、建陽、邵武、將樂、延平、綏城;沿海和閩西的晉安郡所轄侯官、原豐、溫麻、晉安、同安、新羅、宛平、羅江。

·西晉末期,中原地區更加動亂,南遷入閩的北方人更多。308年,中原動蕩,永嘉之亂,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林、陳、黃、鄭、胡、何、邱、詹。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衣冠南渡、八姓入仙”。在此之前,北方漢族人就有進入福建的,但為數較少;永嘉年間及其以後,北方漢人入閩較多,形成了壹次高潮。

·漢族人與閩越人朝夕相處,免不了會受閩越語的影響,在閩越地的漢族人語言多少吸收了閩越人語的壹些成分。閩越遺民不僅少而且分散,兼之文化較低,因此漢人終以壓倒多數的板塊遷移方式使漢語占有主導地位,最終取代閩越語。比如福州話、莆仙方言、閩南語,就是外來的中原語系和當地的土著語系(閩越語)混合在壹起,經過長期的融合演化形成的。 梁天監間(502-519年),析晉安郡置梁安郡,郡治設今南安豐州鎮。

·梁太清元年(547年),侯景之亂,三吳淪為戰場,長江中下的廣陵(揚州)、江州(九江)、建康(南京)、江陵等各城市都成為荒涼之地。這個時期,大批難民離開吳會入閩。三吳難民足跡遍及福建和廣東的潮州。這批移民是避難而來,且又分散各地,他們帶來的語言(吳語)雖然客不壓主,無法取代當地語言,但卻給泉州方言等閩語次方言註入了新鮮血液。這個時期的語言交融促使閩語內部各次方言進壹步趨於壹致,留下了壹批吳語詞匯。

·陳永定元年(557年),在晉安郡置閩州(治所在今福州),為福建歷史上的第壹個省級建制,轄晉安、建安、南安三郡。不久,改閩州為豐州,州署設晉安郡(治所在今福州),領屬範圍包括今福建全省及廣東的潮州、汕頭及揭陽。 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對州、縣大加並省,並依山河形勢、地理區域分全國為十道。武德年間福建屬揚州,貞觀年間後改劃入嶺南道。下轄豐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甌)。入閩漢族移民逐漸占據了閩南地區,並且同化這壹帶的閩越遺民。

·622年,唐於南安故郡地置豐州,州治在今南安市豐州鎮;豐州下領南安、莆田、龍溪三縣。627年,豐州撤銷,南安、莆田、龍溪三縣並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龍溪置武榮州,州治在今南安豐州。 不久,武榮州廢,三縣仍屬泉州,州治在今福州。699年,復以南安、莆田、龍溪三縣置武榮州,治所仍設今南安豐州鎮。同時析莆田縣西界置清源縣,隸屬武榮州。700年州復廢,屬縣仍隸泉州(治所在今福州)。700年,又於今泉州市區置武榮州,轄南安、莆田、龍溪、清源4縣。

·711年,武榮州改稱泉州,改泉州為閩州都督府(省級建制機構),泉州隸屬閩州都督府。閩州此時隸屬江南道。此後凡稱“泉州”,即指今之泉州。閩州都督府領屬範圍包括今福建全省及廣東的潮州汕頭揭陽。開元間(713--741年),泉州轄南安、莆田、龍溪、清源、晉 江五縣。

·742年,唐廷下詔改州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仍屬江南道,760年清源郡改屬江南東道。清源郡領南安、莆田、仙遊(原清源縣)、晉江四縣,後來清源郡復改名為泉州。

·733年唐從福州、建州各取壹字,名為福建經略使(軍區長官職),始稱“福建”。唐代相繼設置福、建、泉、漳、汀五州,至771年正式成立福建觀察使,成為地方最高長官,形成頗具規模的行省雛型。唐天寶十年,西元751年,潮州從福建劃出改為嶺南道管。

·669年,陳政陳元光父子帶領軍人及其隨軍家屬征蠻並在福建駐紮下來。據《潁川開漳族譜》,陳政先是統率府兵5600名入閩,後又以兵少請援。朝廷命陳政的兩個兄長陳敏、陳敷領兵南下。估計入閩的這兩支軍隊有萬人左右。他們最終在漳州立足,被稱為開漳始祖。

·“安史之亂”時中原地區戰亂頻繁,而地處東南壹隅的福建,卻又成為北方人民避亂南遷的樂土。

·唐朝末年,淮南道光州刺史王緒由於無法應付大軍閥秦宗權的勒索,悉舉光、壽兵五千人,驅吏民渡江。於885年進入福建,有眾數萬。後來,由於王緒濫殺部眾,光州固始人王潮被推舉為新的統帥,由南康經贛州、再轉潮陽、到達泉州、立足福州,終於平定福建。王潮死,其弟審知繼之,審知死,其子延翰建閩國,更四主而亡。從王氏入閩至閩國滅亡,王氏經營福建達60年之久。在其統治期間,光州、壽州移民散布於福建各地,發展繁衍,對福建人口影響很大。唐代福建地廣人稀,元和年間僅有74.4677萬戶。唐末黃巢入閩,“殺人如蟻”,使福建人口又進壹步減少。從當時福建人口比重來看,唐末福建原有人口不過數萬戶而已,而入閩的光、壽移民又達數萬人,若以壹戶五口為計,僅僅這壹批北方移民,可能就占了福建總人口的1/5!

·唐朝五代時期入閩漢人帶來的語言已經是中古時期的北方官話方言(即白話文系統)。是時泉州方言民經根深蒂固,北方方言已無法改變泉州方言系統,而只能“入鄉隨俗”,最終此時的北方話和前面的泉州方言混合。

·王審知次子王延鈞殺兄篡位稱帝,升福州為長樂府,立為東郡,領福、泉、建、汀、漳、鏞(將樂)、鐔(延平)七州。945年,王氏“大閩國”被南唐滅亡,南唐和吳越分割建州與福州。泉、漳二州(下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漳州),為南唐泉州散員指揮使留從效割據,南唐封留從效為晉江王,並改泉州為清源軍。留氏卒後,繼由清源軍統軍使莆田人陳洪進割據。 陳洪進割據漳州、泉州達19年之久,擁有近2萬人的武裝部隊。964年,清源軍改名平海軍,名義上歸兩浙西南路。978年陳洪進上《納地表》,將其所轄漳、泉二州14縣獻給宋廷。 宋代的地方政權建置基本上承襲唐朝五代之州、縣制。宋時的軍、州、府實為同級行政機構,州、縣以上的路,相當唐朝的道。北宋時,福建稱福建路,行政區劃為福、建、泉、漳、汀、南劍六州和邵武、興化二軍。南宋升建州為建寧府,福建因此包括壹府五州二軍,***計八個同級行政機構,故號稱為“八閩”,***轄42縣。

·979年,劃莆田縣百丈鎮和仙遊縣遊洋鎮及福州之永福(今永泰縣)、福清壹部分邊地,另置興化縣,縣治設在古邑(今仙遊遊洋)。同年,在古邑建太平軍,又改為興化軍,直屬兩浙西南路,轄莆田、仙遊和興化三縣。983年,閩地從兩浙西南路分出,獨設福建路,興化軍隸屬福建路。 ·1276年,元軍占領臨安,益王趙在福州即位,改號景炎,提升福州為福安府,定為行都。

·1277年,改興化軍為興安州。同年底興安州為元軍所陷,興安州改為興化路。

·北宋仁宗時期閩學開始萌芽,南宋初二程洛學入閩,閩學創始。南宋紹興至淳熙年間,徽州府人朱熹對北宋以來的理學思潮進行了壹次全面總結,建立了壹個客觀唯心主義思想體系,閩學發展成熟。

·北宋末年,北方大部分土地被金兵占領,中原漢族人民第三次大規模南遷,有相當壹部分在福建定居。宋代福建戶數已突破百萬大關,到嘉定年間戶數達到159萬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