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關於臺灣的歷史

關於臺灣的歷史

壹、 地理與居民

臺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地處東經119°18′03〃至124°34′30〃,北緯20°45′25〃至25°56′30〃之間。臺灣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裏;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裏;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裏。臺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臺灣海峽呈東北向西南走向,北通東海,南接南海,長約200海裏,寬約70至221海裏,平均寬度約108海裏,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國際海上交通要道。中國東海和南海之間往返的船只從這裏通過。從歐洲、非洲、南亞和大洋洲到中國東部沿海的船只也從這裏通過。從大西洋、地中海、波斯灣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壹般也經過這裏。

臺灣位於中國東南海面,面積3.6萬平方公裏,包括臺灣島(面積3.58萬平方公裏)、澎湖列島、綠島、釣魚島、蘭嶼、彭佳嶼、赤尾嶼。全省***劃7市16縣。

臺灣島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積占全部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臺灣山系與臺灣島的東北——西南走向平行,豎臥於臺灣島中部偏東位置,形成本島東部多山脈、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臺灣島有五大山脈、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別是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裏山山脈和臺東山脈,宜蘭平原、嘉南平原、屏東平原和臺東縱谷平原,臺北盆地、臺中盆地和埔裏盆地。中央山脈縱貫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國東部最高峰。臺灣島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火山帶上,地殼不穩,是壹個多震的地區。

臺灣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夏秋多臺風暴雨。北回歸線穿過臺灣島中部,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高山除外)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給島上的河流發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獨流入海的大小河川達608條,且水勢湍急,多瀑布,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其中長度超過100公裏以上的河流有濁水溪(186.4公裏)、高屏溪(170.9公裏)、淡水河(158.7公裏),大甲溪(140.3公裏)、曾文溪(138.5公裏)、烏溪(116.8公裏)。

臺灣農耕面積約占土地面積的四分之壹,盛產稻米,壹年有二至三熟,米質好,產量高;主要經濟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種超過90種,栽種面積僅次於稻谷。臺灣素有“水果王國”美稱,水果種類繁多。花卉產值也相當可觀。

臺灣森林面積約占全境面積的52%,臺北的太平山、臺中的八仙山和嘉義的阿裏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區,木材儲量多達3.26億立方米,樹木種類近4000種,其中尤以臺灣杉、紅檜、樟、楠等名貴木材聞名於世,樟樹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腦和樟油產量約占世界總量的70%。

臺灣四面環海,海岸線總長達1600公裏,因地處寒暖流交界,漁業資源豐富。東部沿海岸峻水深,漁期終年不絕;西部海底為大陸架的延伸,較為平坦,底棲魚和貝類豐富,近海漁業、養殖業都比較發達。遠洋漁業也較發達。

臺灣除有豐富的水力、森林、漁業資源外,其它自然資源有限,自產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氣,金、銀、銅、鐵等金屬礦產也較少,主要儲藏於北部火山巖地區及中央山脈。

臺灣六十年代起註重發展工業,現已形成以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工業有紡織、電子、制糖、塑膠、電力等,開辟有高雄、臺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區。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線可達世界五大洲。

據臺灣有關方面統計,截止1998年8月,臺灣省人口為2181萬多人,加金門、馬祖人口,總數為2186萬多人;人口年增長率約為7.31%。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東部人口僅占全部人口的4%。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裏為568.83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第壹大城市臺北市的人口密度已達每平方公裏1萬人。

臺灣居民中,漢族約占總人口的98%;少數民族占2%,約38萬人。根據語言、風俗的不同,臺灣少數民族分為阿美、泰雅、排灣、布農、卑南、魯凱、曹、雅美和賽夏等9族,分居全省各地。

在行政區劃上,臺灣省轄基隆、新竹、臺中、嘉義、臺南5個省轄市,臺北、宜蘭、桃園、新竹苗栗、臺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臺東、花蓮、澎湖16個縣。臺灣當局於1967年將臺北市、於1979年將高雄市定為“行政院院轄市”。此外,還設有所謂“福建省政府”,轄金門、連江(馬祖)2個縣。

寶島名勝有日月潭、阿裏山、陽明山、北投溫泉、臺南赤嵌樓、北港媽祖廟等。

廈門與臺灣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優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灣,自古有“扼臺灣之要,為東南門戶”之稱。自宋代以來廈門與臺灣同屬壹個行政單位,大陸移民始從廈門移往臺灣。相似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與生活習性溝通了廈門與臺灣人民密切關系與往來,正如《臺灣府誌》所載:“臺郡與廈門如鳥之兩翼,土俗謂廈即臺,臺即廈”。臺灣人民70%的祖籍地源於閩南地區,兩地人民情同手足故鄉情。這種特定的地理與歷史淵源關系使廈門成為與臺灣各項交流交往的中轉站和交通要道,更是經貿交往的集中地。

二、 歷史概況

遠古時代,臺灣與大陸相連,後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沈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臺灣島。

臺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的。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臺南縣左鎮鄉發現了迄今為止臺灣最早的人類化石,被命名為“左鎮人”。考古學家認為,“左鎮人”是在3萬年前從大陸到臺灣的,與福建考古發現的“清流人”、“東山人”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南部地區的晚期智人,有著***同的起源,都繼承了中國直立人的壹些特性。臺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屬於尼格利陀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瑯嶠人。上述臺灣早期住民是現今臺灣少數民族的祖先。

臺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臺灣),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誌》留下了世界上對臺灣最早的記述。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臺灣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師臺灣。據史籍記載,610年(隋大業六年)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地區。到宋元時期(公元960—1368年),漢族人民在澎湖地區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以後,開始向臺灣發展,帶去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公元12世紀中葉,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臺灣。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明朝後期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戰亂和災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當局和鄭芝龍集團曾經有組織地移民臺灣。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臺灣。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臺灣北部和東部的壹些地區,後於1642年被荷蘭人趕走,臺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臺灣的米、糖,把其收購到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臺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臺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農民領袖郭懷壹領導了壹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但它表明荷蘭的殖民統治已經出現危機。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權。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臺灣。鄭成功在進軍臺灣時,向荷蘭殖民者表示,臺灣“壹向屬於中國”,臺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占有和耕種這壹土地”,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經過激烈戰鬥和圍困,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壹簽字投降。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中國領土臺灣,成為壹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廣大人民的敬仰。

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臺廈兵備道及臺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至1811年,臺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臺灣成為壹個新興的農業區域,並向大陸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陸輸入的日用消費品和建築材料等,使臺灣的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這個時期,臺灣與福建、廣東的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臺灣。

由於西方列強向中國邊疆侵逼,中國出現了邊疆危機。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臺灣,遭劉銘傳率軍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臺灣。

中法戰爭以後,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於1885年將臺灣劃為單壹行省,臺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首任臺灣省巡撫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臺,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采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劉銘傳把眾多新式事業集中於壹省,使臺灣成為當時中國的先進省份之壹。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反對割臺;臺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臺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堅持了5個多月的戰鬥,歷經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遭失敗。從此,臺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臺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在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長達20年的鬥爭。後來,文化協會、民眾黨、***產黨等還組織領導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民族抵抗運動。

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在抗日戰爭時期,不少臺灣同胞回到祖國參加抗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臺灣的光復作出了貢獻。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出《中國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壹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系者,壹律廢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英勇的抗日戰爭,終於收復了臺灣。臺灣同胞歡天喜地,慶祝回歸祖國。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於臺北舉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國政府宣告:自即日起,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壹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至此,臺灣、澎湖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