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初中辯論賽

初中辯論賽

我還是覺得人類是天生的克星,還有更多信息——

自己看:

■2.破壞與重建

200多年前,法國哲學家夏多·布萊恩說:“野蠻時期的森林和草原,在文明時期變成了沙漠。”也有人說:“人類走過地球,在沙漠中留下腳印。”這種說法雖然過分,但也不無道理。面對壹望無垠的良田沙漠化,生態學家霍洛韋也說過這樣的話:“沙漠是人為的,氣候只是提供了適宜的條件。”但是,人類是聰明的。他們可以從失敗中吸取教訓,重建被破壞的生態。畢竟人定勝天。

國內外有很多例子告訴我們,人類對惡化的生態並非完全無能為力。通過科學和人的努力,自然可以復興,汙染可以恢復和凈化。

土壤侵蝕是可以停止的。過去人們認為熱帶雨林的生態非常脆弱,由於雨水的侵蝕而被破壞後很難恢復。在中國南方的熱帶和亞熱帶紅壤地區,水土流失確實很嚴重。據南方11省區調查統計,水土流失面積已達69萬平方公裏,占國土面積的30%以上。每年沖刷的表土厚1 cm。地表被臺風暴雨侵蝕多年,有的硬化,有的沙化,只剩下壹層紅色風化殼。地面縱橫交錯,碎石遍地,寸草不生,富饒的熱帶雨林變成了不毛之地。這些不毛之地又能長出森林,必然會經歷從草本到灌木,從灌木到高大喬木的演變過程。沒有幾千年,不可能恢復生態。

人們可以了解自然,治愈自然的創傷,加快自然康復的步伐。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和廣東省電白縣水土保持實驗推廣站成功再造了6000多畝人工林群落。為了加速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過程,他們采取了對以往喬木群落的改造和多層次多物種闊葉混交林的配置,以達到短期生長和加速恢復的目的。現在,在人工森林群落中,樹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交替生長。荒坡時期地表泥沙侵蝕量達到每畝1000多公斤,現在只有每畝0.2公斤。土壤有機質含量大大增加,溫度幅度減小,濕度增加。在森林中采集了400多種昆蟲標本、65,438多種脊椎動物和38種土壤微生物真菌。由於生態改善,附近農村的水稻畝產量從50提高到了65000。在人類的精心呵護下,大自然終於恢復了它美妙的青春。

嚴重的汙染也可以消除,英國的泰晤士河就是壹條成功凈化汙染的大河。

壹個半世紀前,泰晤士河幹凈清澈,綠水蕩漾,水到渠底。河裏豐富的水產品供應倫敦的魚市場。後來,在河的兩岸建起了工廠,工廠的汙水源源不斷地流入泰晤士河。肥皂廠、煤氣廠、制革廠和造紙廠的五顏六色的臟水全部流入這條河,泰晤士河逐漸成為壹條汙染嚴重的河流。

大英博物館的生物學家黃漪鈞·惠勒博士在1957做了壹項調查。在20英裏的泰晤士河中,壹年中有9個月沒有氧氣。從倫敦到格雷夫塞特,沒有生物,沒有昆蟲,沒有魚,甚至連鳥都不見了。泰晤士河開始發臭,有時甚至沿河的議會大廈的窗戶都要掛上浸過消毒劑的床單。

從1961開始,英國開始認真治理這條河,沿河的工廠普遍修建汙水處理廠,每天處理2億加侖汙水,每天運走剩余的500萬噸汙泥。

經過長時間的治理,河水變得清澈,河水中的含氧量達到了36%。水生植物在河裏生長,魚群重新出現。壹張網撒下,壹張沈重的漁網被拉了上來。網裏滿是蝦、龍蝦、貽貝、螃蟹、鱸魚、紅腳鷸、大雁、黑雁、鵲鴨和其他在這裏過冬的鳥。泰晤士河又恢復了生機,魚又開始遊動,遊客也蜂擁而至。

荒漠化的土地也可以再次變成綠洲。多年來,沙漠壹次又壹次向人類發起攻擊,掩埋良田,吞噬村莊,摧毀城市。“早晨是壹片沃土,晚上是壹片黃沙。我不知道我的家在哪裏。我背著孩子逃跑,餓死餵狼餵烏鴉。”是沙塵暴危害的寫照。

然而,沙漠也是可以管理的。我國榆林地區的人們依靠草和樹把大量的沙漠變成了農田和牧場。

榆林地區位於西北黃土高原北部毛烏素沙漠南緣,古長城橫貫其中,北部約2560萬畝處於風沙區。歷史上這裏曾是農牧區,林草茂盛。唐朝以後,由於過度開墾和連年戰亂,植被遭到極大破壞,沙漠化日益嚴重。1949左右,荒沙已越過長城線10公裏,並以每年3~8公裏的速度繼續南壓。榆林人在700多萬畝的荒沙荒地上種草種樹,綠化了荒沙。截止1983年底,全區人工林草總面積達到1663萬畝,已建成萬畝以上林62片。此外,沿長城建設了三條總長850多公裏的大型防護林帶,沿黃河建設了270萬畝洪洞林帶,國內公路兩側培育了654.38+0.7萬畝蘋果林帶。全區植被覆蓋率達到21%,平均風速下降49%,全區862萬畝流沙基本固定或半固定,達到550多萬畝,其中52萬畝轉化為良田。

東山島的巨變又是壹個生動的例子:東山島是福建南部的壹個島嶼,面積192.5平方公裏,是福建省第二大島。30年前,島上沙丘連綿,風沙滾滾,沒有土地可以生長,沒有柴火可以燒飯,只有壹條路,刮風時無法通行,風沙移動,道路上突然堆起高達1~2米的小沙丘。當地人有句話:“東山島是個不好的地方,風沙多,雨量少,紅薯多,大米少。”根據歷史的研究,在過去的100年裏,有103個村莊,1000多所房屋,30000多畝良田被掩埋,於是人們離開家園,逃往其他地方。

東山島四面環海,屬於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據統計,年降雨量約1000 mm,不屬於沙漠氣候。那麽沙丘的景觀是從哪裏來的呢?人們從歷史書上找到了原因。原來東山島壹直是海防的重地。但元明清都有重兵駐守,頻繁的軍事活動使得東山的森林不斷遭到破壞。到建國初期,東山島已經很少有遮蔭的榕樹,只有壹點風水林。於是,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飛塵飛揚,風沙搏擊,大風助沙威,東山島就此沙化。

30年後,東山島改變了世界。銅山的荒坡、起伏的沙丘、塵土飛揚的黃沙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綠色的林帶、茂盛的莊稼、郁郁蔥蔥的山和綠色的水庫。這是東山島軍民植樹、打井找水、修建水庫、改造沙地等30年努力的成果。森林覆蓋率從解放初期的0.6%提高到36.5%,東山島又披上了綠色的衣裳,生機勃勃。

東山島今昔的變遷再次告訴我們壹個道理:沙漠是人造的,綠洲也是人造的,氣候只是提供了適宜的條件。

壹些被破壞的特殊生態,通過人們的努力是可以恢復的。曾經滿目瘡痍的加拉帕戈斯群島,經過人們的努力,現在已經恢復了自然生態。

加拉帕戈斯群島位於厄瓜多爾東部,是物種進化的研究基地。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曾在這裏進行過細致的研究,為巨著《物種起源》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之為“國際遺產”。

加拉帕戈斯群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博物館。由於獨特的自然條件,南極有企鵝,北極有海豹,赤道特有的蜥蜴和巨龜,還有各種珍奇的鳥類。世界各地的動物都在這裏定居。

然而,隨著移民的增加和牲畜的繁殖,自然生態遭到嚴重破壞。山羊吃掉了島上的灌木,巨龜、火烈鳥和海豹都有滅絕的危險。這壹國際遺產正面臨嚴重威脅。

為了拯救這壹珍貴的國際遺產,島上的科學家們首先圍殲了生態破壞的罪魁禍首山羊,消滅了5萬只野山羊,從而保護了島上的植被。人工授精和人工飼養也被用來繁殖巨龜和巨鷹,大大增加了這些瀕臨滅絕的動物的數量。如今,島上綠樹成蔭,鳥語花香,這壹“國際遺產”重獲新生。

■3.部分和整體

自然界是壹個和諧的整體,萬物之間,壹個系統之間,生物之間,生物與無機圈之間,大生物與微生物之間,都有著和諧的關系;環境和人類是壹個和諧的整體。它們之間有壹定的結構,依靠物質流和能量流相互連接,形成壹個整體。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必須樹立牢固的整體觀念,正確處理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DDT是人類發明的農藥,在人類與病蟲害的鬥爭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發明者還獲得了諾貝爾獎。然而在今天,權衡其所有利弊之後,它停止了生產和使用。這個決定是通盤考慮的結果。

DDT是德國化學家在1874年合成的,但很長壹段時間內其功能都不為人知。1940年,瑞士科學家保羅·穆勒發現了它的功能,並利用它迅速控制了馬鈴薯甲蟲的危害。

1944年,意大利那不勒斯發生流行性斑疹傷寒,醫生束手無策。後來用了DDT,傳播控制在兩三天內。於是DDT被廣泛使用,成為世界上最暢銷的農藥,年產量達40萬噸,類似的有機氯農藥也大量生產。

但DDT是壹種毒物,化學性質穩定,壹年後殘留80%。它進入河流、湖泊和海洋,抑制藻類生長,毒害魚、蝦和貝類。當水中DDT含量達到1.1/10萬時,鯉魚會在48小時內死亡。只要DDT濃度超過55438+00億,螃蟹就能100%被殺死。

水中DDT含量的增加不僅危害水生生物,也威脅到以魚為食的鳥類的安全。DDT會抑制鳥類的繁殖,使其產下異常薄殼蛋,甚至根本無法生育後代。此前在37個國家進行了調查,發現118種野生鳥類中含有DDT。壹些食肉鳥類,如禿鷹、獵鷹、蒼鷺和鵜鶘,大量死亡,有些瀕臨滅絕。

滴滴涕等有機氯農藥的汙染最終會影響人類健康。它們通過空氣、水、食物等渠道進入人體,並在人體脂肪和肝臟組織中積累。今天,我們吃的大多數食物——谷物、水果、魚、肉、蛋、蔬菜、蜂蜜、茶等。-含有DDT,甚至在連剛出生的嬰兒也不能幸免,因為母乳中含有DDT。DDT損害人體肝臟和中樞神經系統,抑制人體正常生理活動。DDT是否會誘發癌癥尚無定論,但實驗證明有機氯農藥會使小鼠致癌。

DDT的使用暫時減輕了昆蟲的寒害,但過了壹段時間,病蟲害還是會卷土重來,變得更加兇猛。原來在自然界中,各種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存在著壹種奇妙的生態平衡關系。很多害蟲都有自己的天敵,比如吃棉蚜的瓢蟲,寄生松毛蟲的赤眼蜂等等。DDT等農藥在殺死害蟲的同時,往往也會殺死自己的天敵,甚至這些天敵也經不起農藥的攻擊。於是,壹些害蟲失去了原有的生態控制,迅速繁殖,爆發成災。

現在,地球上幾乎沒有壹個地方找不到滴滴涕。空氣、土壤、水和生物到處都成了它們的藏身之處。甚至無人居住的南北極和白雪覆蓋的喜馬拉雅山都有它們的分子幽靈在四處遊蕩。生活在冰天雪地的格陵蘭島上的愛斯基摩人從未使用和接觸過DDT,但現在他們發現了DDT的痕跡。

從局部來看,DDT是有效的,對蟲害控制有很大貢獻;總的來說,它汙染環境,殺死害蟲的天敵,助長害蟲的危害,通過生命鏈危害鳥類、魚類和哺乳動物,最終危害人類。因此,完全有必要停止這種農藥的生產。

■4.需求和可能性

人既是調節人與自然關系的積極因素,也是惡化人與自然關系的罪魁禍首。森林減少、水土流失、生物滅絕、空氣汙染等等,歸根結底都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歸根到底都與人口增長有關,是人類增長需求的物質生產可能性與環境容量之間的矛盾。當人們獲得生活必需品時,他們或多或少會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壹方面,為了生存,人們要向大自然索取,砍伐森林取暖、建房、做飯;燃燒荒地獲取食物;殺野生動物吃肉。另壹方面,人類活動的結果往往會造成汙染,比如人類的汽車排放廢氣,垃圾汙染環境等等。簡而言之,人口規模及其增長率對環境有重要影響。人多,需求多,資源消耗快。壹旦人口需求超過了物質生產的可能,就連壹些可再生資源,比如水和大氣,也失去了更新的能力。人越多,對環境的危害就越大,任何補救措施都只能減少而不能消除人口增長對環境的影響。

人口增長將導致過度種植或過度放牧,這將導致區域土地退化或荒漠化。據糧農組織估計,世界畜群的增長對許多牧場造成了嚴重破壞,每年全球約有600萬公頃土地成為沙漠。為了養活不斷增長的人口,亞洲每年有800萬公頃的土地被毀壞用於臨時耕種。土地的休閑期必然縮短,導致自然植物群落物種減少,土壤結構惡化。非洲的大猩猩和黑猩猩瀕臨滅絕,因為它們生長的山林正在被開墾為農田;中國海南島的長臂猿和印尼猩猩也在日益減少,這也是因為人口壓力過大導致森林減少。從水土流失的分布來看,有壹個顯著的特點;人口密度高的地方比人口密度低的地方重要,交通便利的地方比交通不便的地方重要,近山比遠山重要,先發展地區比後發展地區重要。這說明人口過剩是生態惡化的重要原因。人口的增加也迫使人們在陡坡上的侵蝕土地和濕熱地區的紅壤上耕作,導致土壤侵蝕和土地生產力降低。

人口過快增長對環境的影響表現在汙染物排放越來越多。在控制技術不完善的情況下,資源的大量消耗意味著汙染的加劇。以固體廢棄物為例,1977年日本垃圾排放量為4126萬噸,相當於每人每天平均排放量1062克,比1960年每人每天多排放500克,增加了1倍。

工業國比發展中國家排放更多的汙染物。有人認為壹個美國人汙染地球超過100個亞洲人。美國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的6%,而排放的汙染物約占40%。現代農業對環境的影響更大。例如,加利福尼亞州300萬農民產生的汙染物比印度所有農民產生的汙染物高100倍。

人類對生態的這種雙重性要求我們保持人口的增長與自然資源相協調。如果人口增長速度超過自然資源的負擔,必然會造成嚴重的生態問題,耗盡資源。同時,人口增長應與自然環境的進化能力相壹致。如果人口增加造成的汙染超過自然負荷,必然會造成嚴重的汙染問題,造成生態惡化,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5.樹和草

出於某種原因,人們有壹種偏見,認為為了改善生態而種樹很重要,但他們不在乎種草。人們經常壹邊植樹壹邊除草。農民在不停地除草,學校的學生、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軍隊的士兵每年都在學校、政府機關、軍營裏除草,以至於寸草不生,草似乎成了生態的敵人。

對草的偏見由來已久。神農曾經嘗過百草,那時候草的名聲還不錯。但到了戰國秦,“草”的名聲每況愈下。孟子曾說,“在野之時,謂之糙臣”,《呂氏春秋》說,“草木汙穢”。都把草當貶義詞。唐宋時期,人們稱茅屋為草堂,詩人杜甫、白居易都住在這樣的窩棚裏。封建統治者稱農民起義軍為“土匪”。總之任何觸及草字的東西都不夠好。現代有些人經常把不好的出租車稱為“毒草”,像“鋤草”壹樣徹底消滅,壹句話,人恨草。其實除草是很害人的。除了草,土壤失去了草的保護,土壤容易流失,風容易肆虐。有草的地方,可以防風防沙。所謂寸草能遮風。很多學校當局割草,風突然起來就會打沙。其實不用除草,草很茂盛。是不是很美?壹些牧區還用除草來“向草原要糧”,導致糧食種植不良,草原保護不力。大量珍貴的草原已經荒漠化。

草不僅禦寒無害,而且有益。草是固定太陽能的巨大工廠。據統計,綠草每年產生的有機物所積累的能量大約相當於全世界每年消耗的能量。這些有機物質大大提高了土壤的肥力,豐富了世界上的生命物質。草產生的有機質約2/3在地下,1/3在地上。地下部分可以改良土壤,地上部分是很好的飼草。草是人類食物鏈中的重要壹環。有了草,就有了牛羊兔子,就有了肉和奶。草也是生態系統中氮的提供者。豆科牧草可以固定大氣中的氮,並將其轉化為有機物。壹畝地的紫花苜蓿三年可以固定28~36公斤的氮素,相當於90~110公斤的硝酸銨。豆科牧草地上部分的蛋白質可達20%以上,這些蛋白質可被動物直接利用。

草也是改善生態的先鋒。它生長周期短,生命力強。平原上壹望無際的草,隨著季節來來去去,野火從未完全吞噬它們,它們在春風中又長高了。草有很強的繁殖能力。許多草可以通過根莖、塊莖、鱗莖、球根、塊莖和小鱗莖進行無性繁殖,壹些草如百慕大草和馬唐可以在莖上繁殖不定根。草可以產生大量的種子,單個刺菜就結出35000個種子。種草是改造生態的重要途徑。雖然我國種草歷史悠久,建國60多年來有了很大發展,但與壹些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英國種草面積約等於其耕地面積;新西蘭的人工草地是耕地的13~14倍。蘇聯和美國種草的面積也分別是耕地的17.4%和14.7%。在壹個綠化良好的國家,幾乎不可能到處看到裸露的土壤和綠草。而中國到現在也只有1%。

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荒地(0~30 cm)土層多為沙土,物理性砂粒壹般在80%以上。沒有植被和植被的保護,很容易造成風蝕沙化。但這些地區大多屬於幹旱半幹旱地區,多為沙漠戈壁沙地。這裏日照充足,溫差大,有利於植物養分的積累和生長。但這裏多風、多沙、幹旱、多雨,不利於農作物生長的造林。完全可以種植壹些適應性強的草,不僅可以生存,還可以在壹定程度上改變這裏的生態條件,甚至為植樹造林和農田開發提供良好的條件。近年來,新疆伊寧縣在9萬畝土地上種草,改造荒坡。現在,草地茂盛,覆蓋率達到80%,改造了氣候,減少了沙塵暴,增加了飼料。1970新疆吐魯番沙生植物園也鋪上了固沙草本植物。自16以來,不僅固定流沙保護周邊村落,還修建了壹座集奇花異草為壹體的植物園,成為吐魯番著名的旅遊景點。這個沙漠植物園位於標準海平面以下72米,也可以稱為中國最低的植物園。所以,我勸妳不要小看草。當然,種草必然要和種糧爭地,但只要處理好,種草和種糧是可以相輔相成的。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不僅要看到大樹,還要看到小草。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綠化觀念。綠化不僅意味著種樹,也意味著種草。

■6.損失和超額

人類在處理與自然界生物的關系時,壹定要註意度。失去了學位是不好的,也是有害的。

蘇聯因為對待狼的漫不經心而受到了嚴厲的懲罰。起初,蘇聯人認為狼是西伯利亞馴鹿的敵人,它捕殺馴鹿,導致馴鹿數量銳減。人們很自然地認為,如果消滅了狼,馴鹿會長得更快。於是開展了壹場大規模的殺狼運動。差點殺了狼。

狼被殺後,馴鹿的數量真的猛增了。然而馴鹿的數量很快就超過了森林的負荷,馴鹿經常跑出森林到城市邊緣覓食。有壹年,連續暴風雪,馴鹿缺糧,體質下降,死了壹大半。這時人們才發現,狼對馴鹿的正常生存起到了壹定的作用。首先,狼是控制機器,它使馴鹿種群數量保持在壹定數量,不要太多,從而與森林中的空間和食物保持相對平衡。其次,狼是選種機器。當它追逐馴鹿時,老弱病殘的馴鹿往往成為狼的食物,留下強壯的後代,讓強壯的有更多的機會經營後代,使馴鹿群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第三,是馴鹿品質的提升者。狼不斷窺探馴鹿,迫使馴鹿保持敏銳的視覺和聽覺,狼不斷追逐馴鹿,迫使馴鹿不斷奔跑,從而保持活力。壹旦狼群消失,繁殖就失去控制,過度繁殖。由於失去了敵人,又很少奔跑活動,馴鹿的體質大大下降,最後大部分都在暴風雪年死於饑寒交迫。

後來蘇聯吸取教訓,放了狼。狼以馴鹿為食,數量不斷增加,現在已經達到65438+萬多只。當狼超過它們的配額時,它們開始危及鹿群,然後危及牛、馬和其他牲畜。據統計,每年有5萬頭牛、馬死於狼,其他家禽不計其數。蘇聯當局看到狼是壹場災難,出動了直升機、獵鷹和摩托車對它們進行捕殺。1983年,15000只狼被殺。現在狼少了,馴鹿會怎麽樣?人們在等著看。然而,這個狼和馴鹿關系的例子生動地告訴我們壹個道理:“人們必須關註自然界中的生物和無機物。失去和過剩都是有害的,最好是適度的,這樣自然才能達到更好的平衡,各種生物才能各得其所。

■7.愛自然就是愛人類。

大自然是人類的倉庫,為人類提供各種食物和藥物。大自然是人類的搖籃和庭院,為人類提供了適宜的環境。自然的毀滅,必然毀滅人類的食物銀行和藥物銀行,必然毀滅人類的搖籃和庭院。所以,愛自然就是愛人類自己。

自然界有數以百萬計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是生命的寶庫,是人類的重要資源。摧毀它們將剝奪人類的可用資源。人類對熱帶森林的破壞是對生物資源的最大破壞。

壹個世紀前,熱帶森林覆蓋的面積是歐洲的兩倍。但現在已經減少到這個面積的壹半,每年都有相當於英國面積的大片雨林被燒毀或砍伐。到本世紀末,大片雨林將所剩無幾,可能只有壹部分留在巴西和紮伊爾。熱帶森林地區是生物圈中最豐富和最多樣化的地區之壹。據估計,這些雨林中有300萬種不同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只對其中的大約1/6進行了命名和分類。

事實上,地球上超過壹半的生物居住在這些熱帶雨林的溫暖和黑暗區域。例如,中美洲小國巴拿馬的植物種類和歐洲所有的植物種類壹樣多。北美有6.5438億+種昆蟲,但在亞馬遜盆地,在兩英畝的森林中取樣可以得到4.2萬種昆蟲,科學家只鑒定了其中的5%。按照目前的森林砍伐速度,在未來30到40年內,將有超過1萬種植物、動物和微生物滅絕,占地球上所有物種的25%以上,它們將在人類意識到之前永遠消失。目前,藥劑師開的藥有壹半以上來自野生植物和動物資源,其中許多來自熱帶地區。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稱,熱帶植物是癌癥藥物的主要倉庫,這些資源的流失是抗癌鬥爭的重大挫折。基因工程已經誕生,並有望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的壹個主要部門。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認為雨林中的基因儲存是人類最寶貴的自然資源之壹,如果消失,其損失是無法估量的。

自然界有青山綠水,有紅花綠樹,有波光粼粼的雲朵,為人類創造了適宜的生態環境。荒山爛水,不適合人類生存。如果我們愛護自然,讓它永遠美麗,我們將為人類提供壹個良好的環境。如果我們不照顧它,它必然會導致生存環境的惡化。

相反,愛護自然會使人類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美麗的家園。中國榆林縣的變化也充分說明了這壹點。

榆林縣是壹個由石山和黃土丘陵區組成的山區。張卓河的五條支流均勻地分布在全縣。這些主要支流和支流的岸邊,是肥沃的“米粒河”。

在古代的榆林,這裏曾是“樹陰鳥群”之地。抗日戰爭前,張卓河源有森林面積近65438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4.3%。以後因為農民上山毀林開荒,全縣有1 . 7萬農民在師院地區開荒,把張卓河上遊的水林地開墾成了農田。1945年只剩下16萬株,剩殘林2萬畝。由於森林的破壞,生態系統失去平衡,山區水土流失,河流的土地被沖走。張卓河兩岸的米糧川被洪水沖走,變成了壹片貧瘠的沙荒地。解放後,當地人民種植了650萬棵樹,綠化了22萬多畝,占總面積的9.2%。特別是在張卓河兩岸營造了7.5萬畝大型防洪護岸林,像兩條綠化帶,牢牢束縛住了龍張卓河,造福了榆林人民。1949之前,石元村,雨後河水有4米多深,水流還渾濁了三四天。到1954,林地增加,雨後洪水減少,僅1米深,水流減少1/3。9個小時後,洪水變得清澈,可以飲用。在張卓上遊20公裏長的河段,清澈的水開始流動,真的是山綠了,漳河水綠了。河岸林帶喬、灌、草結合,保護了農田和河床不被沖走,風沙減少,收成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