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句容的民風民俗

句容的民風民俗

句容傳統婚禮

1、訂婚句容舊時婚配是憑父母之命,由媒人從中撮合,年貌相當,門當戶對,雙方經“合八字”認為無相“沖克”,男方則備少量禮金、紅條糕、紅頭繩(絨線)等給女方“下訂”。雙方家長即以親家相稱。

2、彩禮句容舊時,婚前女方索取聘禮,叫彩禮。禮品厚薄,貧富有異,富戶有金銀首飾、綢緞、衣服(料)。貧戶禮薄,而魚、肉、糕、糖和萬年青(草)等,皆不可少。農村要彩禮多為女兒辦嫁妝,陪嫁豐盛程度視男方彩禮厚薄而定。

3、待嫁 出嫁前夕女方家長宴請親友中“全福”(父母雙全)少女作陪,為嫁女餞行,叫吃待嫁酒

4、發嫁妝 婚日或前壹日,嫁女的嫁妝,由男方派人迎取,壹般有木制大八件或小八件(箱、廚、櫃、桌、凳、子孫桶、面盆)等。貧富有別,但子孫桶(馬桶)必備(表示有子有孫討吉利),此習農村沿襲至今。

5、嫁娶 結婚當日,男方必備花轎接新娘,發轎前要“暖轎”、“祭轎神”。轎至女方,要賞“開門禮錢”。新娘臥床不起,叫“賴(戀)床”,兄長要給起床錢。新娘由父兄抱上轎,叫“抱轎”。上轎前,母女痛哭,叫“哭嫁”,以示惜別。轎至男方,不讓新娘下轎,叫“捺(耐)性”。下轎步麻袋入宅,叫“傳代”。至客堂“拜堂”後送入洞房,就算結婚了。解放後,舊習已改,結偶雙方,按《婚姻法》至基層政府登記,領證結婚。

6、鬧洞房新人入洞房,男女青年爭看新娘,並以各種方式逗弄新人,作樂取笑,叫“鬧新房”。也有戲弄阿公、大伯的,謂“三朝無大小”。此俗仍在流行。

7、會親女方父、兄、弟及姑爹、舅父於成婚次日到男方省親,與男方主要親屬首次會晤,稱之新親相會,男方以隆重的禮節接待。宴前,三道茶(糖、糕、蛋)必不可少。會親雙方多以男性為主。

8、回門新娘子於婚後三日皆新郎回娘家,謂之“回門”。現今交通便利,交往公開,此俗已淡化。也有將會親、回門皆於婚日行之,謂之“壹堂過”。

十點妝

點妝就是點紅,在新娘下轎的時候,有壹位有父有母的姑娘扶著下轎,然後有個婦女給新娘子在臉上點紅,點妝的婦女必須是有丈夫,有兒有女,點妝時邊點邊講喜話。點妝的順序是,第壹點點在兩條眉毛的中間,第二點點在鼻尖上,第三點至第十點分別點在臉龐兩邊。點過妝之後,再由姑娘扶著新娘子進男方家門。

十點妝歌謠:

壹點妝長命百歲,二點妝金玉滿堂

三點妝三元及第,四點妝事事如意

五點妝五子登科,六點妝六六大順

七點妝七子團圓,八點妝八洞神仙

九點妝九世同宿,十點妝實實在在

春節

句容叫過年,時進臘月,家家戶戶辦年貨,制新衣。年貨主要是:腌制肉、雞、鵝、鴨,購買瓜子、花生、糖果糕點和拜年用的包包,母親為子女縫制棉衣、棉褲、納鞋底做新鞋。臨近除夕的前幾日,泡黃豆磨豆腐,打米糕,蒸饅頭。此外,為辭舊迎新各家各戶都要打掃衛生,民間俗稱“撣塵”,清除家中廢舊物品,清除屋頂墻面的灰塵、舊年畫,擦洗竈臺、家具,清便桶,擔滿水,人人上澡堂子洗澡,幹幹凈凈迎新年。

民間認為壹家禍福皆由竈神(竈老爺)執掌,因此,春節前的臘月廿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竈(敬竈老爺),蒸團子(粘嘴),打糍粑(糊嘴),撒料豆,秣神馬,焚燒舊的竈神像,謂之“送竈”,祈求“竈老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到了除夕再換新竈神像,謂之“接竈”。

除夕這天,大人們籌備年夜飯,貼上新年畫,家裏所有的門都要貼上新對聯,門楣上帖橫幅和紅紙雕刻的“掛落”,“掛落”張數為單數,牛棚、豬圈、雞舍、竈頭、水缸都要貼上相應的報條,報條的內容是“六畜興旺”、“捷報豐收”、“福水善火”等祈語。窗戶、房柱等處貼上“財”、“福”,春聯用墨筆紅紙書寫,當年有喪事的人家用黃紙,隔年改用綠紙,第三年恢復紅紙對聯,對聯上門後討債人就不能上門了。

年夜飯前上供菜祭祖(敬祖宗),焚香、點燭、燒紙錢(錫箔折成元寶形)、叩頭、作揖。敬完祖宗後的飯菜要回竈之後,再端上桌,燃放鞭炮後全家落坐同吃團圓飯,其間長輩要給晚輩發“壓歲錢”,飯後炒瓜子花生,包餃子(正月初壹早餐吃餃子)。

正月初壹,家家戶戶燃放鞭炮接“天地”,男女老少新衣新帽。鄰裏相見拱手道福。

拜年。拜年有規矩,初壹不出門,在家拜父母,拜鄰裏鄉親,初二拜舅舅,舅舅為大,初三拜丈人,初四及以後拜姑、姨。

初五家家戶戶起大早放鞭炮,接“財神”。

正月十五過大年

句容有許多“河南人”,他們是幾百年前從河南光山、羅山逃荒過來的移民。

句容 “河南人”有正月十五過大年的習俗,他們有句話“正月十五大似年”。為什麽會有這樣的習俗?

相傳,隋唐時候,李世民帶兵打仗,壹仗從年前打到年後,三十晚上大年夜也沒撈到過。

戰鬥結束,已是正月十五,打了勝仗,李世民高興,說,年沒撈到過,今天補過。

於是,殺豬宰羊,熱熱鬧鬧地補過了壹個年,比平時過年還隆重。

這就流傳下來正月十五過大年的習俗,也有了“正月十五大似年”的俗語。

句容還有許多“湖北佬”,來自湖北沙市、襄樊,他們也有這壹習俗。

有人將南鄉的河南人也叫“湖北佬”,為什麽呢?原來老早時候,河南光山、羅山壹帶也屬於“湖北”。

句容南鄉正月十五過大年壹直保留到今天,但對這壹習俗的由來,知道的很少,最近,在采訪了壹位九十幾歲的老人後才了解到了來龍去脈。

這壹習俗,在他們的老家還不知道有沒有。

清明節

家人帶上“新紙”和鍬上墳“掛紙”。先在田埂挖二塊碗形的草土塊(墳帽子),再清除舊墳帽,將新墳帽壹反壹正摞在壹起,中間壓上新紙,用鍬將墳地清理壹下,叩頭祭祖。民宅的門檐上插上柳條,據說能消災驅邪。折紙錢備酒菜,點燭上香,燒紙叩頭,將桌上每份飯菜夾上壹點放在杯中,至大門外倒向空中,並念道:“老祖宗慢走,七月半再來。”

句容端午節習俗

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句容主要的傳統習俗。

句容的粽子壹般為菱形,用蘆葦葉包裹。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米中還添加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板栗、紅棗、赤豆等。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壹直到今天,每年端午節,句容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千百年來,吃粽子的風俗,盛行不衰。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條”,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菖蒲其形似劍,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壹定殺菌防病作用的。

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家家都灑掃庭除,將艾葉懸於堂中,用以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系端午線:

端午節最初是給女孩子過的節日,是中國的女兒節。

端午線又稱五彩線,古代也叫五彩長命縷。系五彩長命縷,這是宋代就有的古老習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頸項上。 ?/ B; ?# Y- ?0 G% l: O

漢·應劭《風俗通》載:“五月五日,以五色絲系臂,名長命縷。” 明人余有丁《帝京五日歌》所雲“系出五絲命可續”。據此,即此俗直承漢代,至今已兩千年矣。

系端午線也是句容傳統習俗,端午線顏色艷麗,系於小孩手臂上,拴在小孩的手腕、腳腕和脖頸上,據說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端午線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來,丟進河裏讓水沖走。將花線丟進河裏,等於百病也被帶走了,具有送災的性質。

還有壹說,在端午後的第壹個雨天把端午線拆下來扔到水裏,然後就會變成五彩的龍。龍是祈求平安跟健康的,會給妳帶來壹年的好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端午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壹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還有襟頭點綴裝飾的作用。還有小孩穿虎頭鞋,胸前掛壹五色網兜,兜內裝有煮熟的雞蛋或鹹鴨蛋。

每到端午,家家有吃十二紅的習俗。何謂十二紅?就是十二種帶有紅顏色的菜肴。端午的菜品,為何壹定要十二紅,而不是十壹紅,或是十三紅,這是有說法的。這個數字代表每年的十二個月,它也兼顧了每年的四時八節。人們都希望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的,事業發展得順順當當的。再者,民間置辦酒席考究成雙成對,通常講究四碗八碟,要配成十二道菜,這樣才成席,才成宴。

這十二紅,有的是菜品本身紅,如櫻桃蘿蔔、西紅柿、莧菜、香腸等;有的菜品本身不紅,如黃魚、長魚、蹄骨旁等,那就要上色了。所謂上色便是用醬油來紅燒。- o% i O* K, D" a4 o

現在講“五紅”,中午的餐桌上要有五種紅色的菜肴,壹般是紅燒魚、紅燒肉、河蝦、鹹鴨蛋、莧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