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歷史學家進,名詞解釋!!!

歷史學家進,名詞解釋!!!

阿維農之囚:在路易九世時期(1226——1230年),國王實行司法、貨幣和軍事改革,促進了經濟統壹與中央政府權力的加強。到腓力四世時期(1285——1314年),王權繼續加強。腓力四世為奪取附屬的城市伊蘭得爾,推行戰爭政策,經常感到財政困難,他便向法國教士征收捐稅,因此和教廷發生沖突。教皇蔔尼法斯八世在政教鬥爭激烈時死去,新教皇克力門五世是在法國國王直接壓力下當選的。教廷從這時候遷到了法國阿維農城,總***住了七十年(1308——1378年),史稱“阿維農之囚”。

采邑制:是中世紀在西歐實施的壹種土地占有制度。最初是查理.馬特在擔任法蘭克王國宮相時(735年左右)實施的,將土地及當地農民壹起作為采邑制分封給有功勞的人,以服騎兵役為條件,供終身享用,但是不能世襲。采邑制這種形式對於提高國家的戰鬥力很有幫助,而且通過采邑制逐漸形成了壹種封建等級制度.

德謨:德謨克利特(約公元前160年~約公元前370年),古希臘唯物主義者,在原子論的發展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的哲學家。據考證,他的著作幾乎涉及人類知識的壹切部門,但傳於今世的僅有幾百個片段。

種姓制度:以印度為主的南亞各國印度教居民中存在的壹種彼此嚴格區分的社會等級或集團制度。梵語為瓦爾納,意為色、種、質。中國古代的漢譯佛經或旅印高僧的著作中,稱為種姓或族姓。現在已逐漸廢除。但在壹些民族中依然存在。

五功:又稱五善功,伊斯蘭教五項基本功課的總稱。也稱“五樁天命”、“五常”。阿拉伯語“艾爾卡恩·赫姆塞”的意譯,伊斯蘭教法規定“五功”是穆斯林必須履行的神聖義務和功修制度,它是基本信仰付之實踐的基石,旨在維系、堅定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感情,表達對安拉的虔信和敬畏,通過功修達到認主歸壹。

軍事民主制:指古希臘荷馬時代(英雄時代)部落及其聯盟的組織機構。包括有 議事會,由氏族長老組成;人民大會,由氏族成年男子組成;其軍事首長,即“巴塞勒斯”,尚不享有階級社會中國王的權力。古羅馬人、日耳曼人、斯基泰人等,壹般均經歷過軍事民主制,歷史學上有時也用以指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壹個階段。

漢莫拉比法典:古巴比倫王國第六代王漢謨拉比,約在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因統壹兩河流域與頒行法典的歷史活動而著稱。對內推行緩和階級矛盾、加強王權和發展經濟措施,抑制債務奴隸制,使其在長期對外用兵中有相對穩定的後方,促成國家繁榮,巴比倫城變為西亞最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查士丁尼法典:公元526年2月13日,查士丁尼大帝頒布壹項敕令,任命特裏布尼厄斯組織壹個由10名法學家組成的委員會,主席由“聖宮廷”的前司法長官約翰擔任。委員會有權力用現存的所有資料,並可加以增刪、修訂,隨後把這些敕令分別標上發布皇帝的名號,以及施行的對象與日期,再按內容分類,按時間先後排列。這部《敕法匯集》在公元529年頒布施行,也就是著名的《查士丁尼法典》。534年《查士丁尼法典》修改後再度頒布。《查士丁尼法典》明確宣布皇權無限,維護教會利益,鞏固奴隸主的統治地位;法典要求“人人都應安分守法”,否則,要依法給予嚴厲制裁;法典還特別強調奴隸必須聽命他的主人的安排,不許有任何反抗,以此達到鞏固皇權的目的,並運用這個法典來為其挽救奴隸制的統治服務。《查士丁尼法典》雖然保留了奴隸法,但取消了父母可以把子女賣為奴隸以補償自己對他人冒犯這壹部分;法典肯定了婦女繼承遺產的權利;法典強調了基督教的思想統治,確立了君權神授的原則,並詳細規定了基督教生活的各個方面,強調了對異教徒的強行改信基督教和鎮壓的政策,甚至規定了教堂和修道院的規模和生活規則,強化了對隸農的統治;法典也用許多條文嚴格規定了奴隸與隸農必須無條件地服從他的主人,對不服從者處以重罰乃至死刑,只是由於隸農的反抗鬥爭才不得不寫上釋放奴隸的條文。

四大文明古國的起源: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國,古巴比倫,古埃及文明是指在尼羅河第壹瀑布至三角洲地區,時間斷限為公元前5000年的塔薩文化到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歷史。

古印度文明是公元前二十五世紀至公元五世紀古代印度的文化

古巴比倫文明是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兩河文明的鼎盛時期

古中國文明是夏朝(約為前2070年—約前1600年),中國史書記載的第壹個朝代。

世界上最早出現文明的地方有五個,也就是:埃及尼羅河第壹瀑布至三角洲地區,美索不達米亞,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以及希臘的克裏特島。其中最早的是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

巴比倫王國:又稱古巴比倫王國。古代兩河流域的奴隸制國家。約公元前1894年,閃米特人的壹支阿摩利人占據幼發拉底河中遊東岸的巴比倫城後建立。在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在位時(約前1792-前1750),征服兩河流域中南部地區(後稱巴比倫尼亞),勢力強盛,曾頒布《漢謨拉比法典》。前1595年被赫梯王國所滅。

丕平獻土:公元7世紀至8世紀上半期,在意大利半島上存在東羅馬帝國的、倫巴德的和教皇的三種勢力。751年,倫巴德入攻陷中東羅馬帝國控制的意大利拉文那總督區,直接威脅教皇統治的羅馬公國。此時,東羅馬帝國的註意力集中於東方,且遠離羅馬,無力為教皇提供保護。於是,教皇便不得不在“蠻族”國家中尋求支持力量,他轉向了當時比較強大的法蘭克王國,要求與法蘭克王國結成政治和宗教聯盟。公元754年,倫巴德人入侵羅馬,威脅到教皇領地,教皇親往法蘭克,向丕平求援。丕平出迎教皇於龐帝翁,讓教皇乘馬,自己徒步行走,教皇賜給丕平以“羅馬貴族”的頭銜,使加洛林王朝的君主成為羅馬教皇的武力支持者。公元756年6月,法蘭克王丕平應教皇的請求,出兵征服了倫巴德人,並把從倫巴德人手中奪回的土地——羅馬城及其原東羅馬帝國在意大利的拉文那總督管區劃歸教皇管轄,這便是教會史上稱謂的“丕平獻土”。

英法百年戰爭:百年戰爭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地,於1337年 - 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

十字軍東侵:十字軍東征是在1096年到1291年發生的八次宗教性軍事行動的總稱,是由西歐基督教國家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戰爭。

城市行會:歐洲中世紀,由於商業與手工業的發展,在古代村落公社衰落的同時,從公元9世紀起,在自由城市與海濱等地,逐漸產生了壹種新的聯合組織―行會。行會是了保護本行業利益而互相幫助、限制內外競爭、規定業務範圍、保證經營穩定、解決業主困難而成立的壹種組織。

軍區制改革:七世紀中期拜占庭帝國希拉克略王朝開始實行的壹項改革。具體內容有:

⒈把北非、意大利實行的軍區制移植到東方,設若幹軍區,以軍區代替行省,軍政合壹,由主管軍事的將軍統治,實際是對全國實行軍事管制;

⒉建立軍屯制度,自由農民被編入軍隊,並分配以世襲份地,亦兵亦農,繳納賦稅,但不服勞役;

⒊對軍隊上層則進行土地分封,形成軍事封建貴族,既作為帝國

階級支柱,又加強帝國軍事力量.軍區制改革大大加強了帝國的經濟、軍事力理,使帝國得以繼續存在。

群書摘要:拜占庭馬其頓王朝時期的壹部重要著作。其作者是佛提烏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