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安徽滁州名字的由來?

安徽滁州名字的由來?

1 滁州市區鄉鎮名字的來歷

烏衣鎮 鎮政府駐地位於滁城東南17公裏。距江蘇省南京市42公裏,津浦鐵路縱貫其境,合浦、滁寧公路交匯其間,清流河由此通達滁河、長江,水陸交通便利,有皖東“南大門”之稱。

烏衣地名有二說:壹說,東晉王導的金陵“烏衣望族”僑寄移居於此,多身著黑衣,百姓稱之為烏衣。清光緒《滁州誌》記載:舊有“古烏衣巷”木坊。壹說,老街建於清流河畔,街道沿河彎曲,形似烏魚,諧音“烏衣”。

宋德佑二年(1276年),烏衣即有“滁陽首鎮”之稱。

沙河鎮 鎮政府駐地位於滁城北15公裏,因大沙河而得名。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形成集市。津浦鐵路通軌後,建沙河車站,使之更為繁榮。

章廣鎮 鎮政府駐地位於市境西部,距滁城46公裏。原名章官集。“章”、“官”系當地兩姓,原居住灰堆集,因地勢低窪,常被水淹,移居於此取名章官集。30年代改名章廣集。抗日時期稱章廣鄉,民國37年(1948年)與馬廠合稱章馬鄉,同年9月復為章廣鄉。1956年與馬廠鄉合並為馬廠鄉。1959年成立章廣人民公社。1983年復置章廣鄉,1985年改為章廣鎮。有古跡石馬王何文輝墓等。舊有西方寺、三裏廟、白雲庵,今廢。

瑯琊鄉 因瑯琊山而名,鄉政府駐地三岔路,位於城南2公裏。

腰鋪鄉 古名仁義鋪。清光緒《滁州誌》記載:“蒲州人崔韜,投宿仁義鋪,遇虎脫其皮變女,結為夫婦……”,後人據傳聞稱此為“妖鋪”,諧音稱腰鋪。境內有薄陽城古遺址。每年農歷二月初四腰鋪逢會期,遠近農民雲集於此,交易耕牛、農具等,成為習俗。

大王鄉 以大王郢村取名。鄉政府駐地位於滁城東9公裏,俗稱十八裏店。境內舊有“雙城寺”,位於大王中村民小組,已圮。現存古銀杏樹1株,樹圍徑3米,為市級文物保護物之壹。林樓村有濮家墩——古文化遺址,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滁東鄉 鄉政府駐地五裏庵,位於滁城東2.5公裏。境內有皇道山、秦皇塘。據清光緒《滁州誌》記載:昔秦始皇曾途經此山。該鄉菱溪村有菱(荇)塘,因避諱吳王楊荇密改名。北宋歐陽修作《菱溪石記》,用“三牛曳菱溪石立於豐樂亭旁”。明尹夢璧作詩畫“菱溪夜雨”,為滁州十二景之壹。境內東風村三劉村民組,有古“閃州城遺址”。

三官鄉 舊有古廟“三官殿”,因以得名。鄉政府駐地余沖,位於滁城北9公裏。

黃泥鄉 鄉內土壤黃瘠,崗地起伏,古稱黃泥崗,因以得名。

張浦營鄉 據傳,三國時張飛曾率兵在此紮過大營,故名張飛營,後演變為張浦營,鄉因此得名。據清道光《來安縣誌》記載:張浦營原為集市,舊有金容宮1所。

城郊鄉 鄉政府駐地位於滁城西北郊9.5公裏處的十二裏頭。新中國建立後,初為關山、山林、城西3鄉(1956年山林鄉並入關山鄉),1959年成立城郊公社(1961年山林劃出,1969年復並入),1983年改為城郊鄉。鄉境西部有“古清流關”遺址,屬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珠龍鄉 原名濟川鋪,歷史上為“九省通衢”的古驛道。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州守葉露新於此建“珠龍橋”,從此,濟川鋪改稱珠龍橋,簡稱珠龍。

曲亭鄉 舊名曲亭店。《隋書》:清流縣有曲亭山。因山而名。境內有皇甫山林場,占地面積8.67萬畝,為著名的鷺鳥自然保護區。

花山鄉 鄉政府駐地在滁城西南19.5公裏。境內群山簇擁,狀若花朵。據清光緒《滁州誌》:花山瓚岏突兀,有如列萼。為滁州十二景之壹,曰:“花山簇錦”。鄉因花山得名。鄉西南有花山溶洞,1985年列為瑯琊山森林公園旅遊景點。“龍蟠疊翠”,為滁州十二景之壹。龍蟠,即花山鄉龍蟠村。

施集鄉 鄉政府駐地位於滁城西25公裏。因施姓人家開設糟坊,衍成集鎮,舊稱施家集,今名施集。抗日戰爭時期,為淮南津浦路西革命根據地之壹。

李集鄉 舊名李都司營、李家集,因名李集。鄉政府駐地位於滁城西南29公裏。

常山鄉 鄉政府駐地大包,位於滁城西37公裏。相傳,元末紅巾軍將領常遇春起兵常山寨,後稱此為“常山嶺”,今名常山。

皇甫鄉 因皇甫山而名。皇甫山古名曲亭山,南唐時,皇甫暉屯兵於此,改稱皇甫山。鄉政府駐地大冒,位於滁城西北56公裏。

擔子鄉 鄉政府駐地位於滁城東南9公裏。相傳,明朱元璋路經此地,見街道短窄狹小,象扁擔,稱此為擔子街,因以為名。境內舊有高皇廟、大聖庵、玉皇廟等古跡,今廢。

汪郢鄉 鄉政府駐地位於滁城東南25公裏。相傳,山頭有井,為汪姓占有,稱“汪井”,後衍為村莊,因名汪郢。

黃圩鄉 鄉政府位於滁城東南24公裏。地處滁河北側圩區,古時為大片沼澤地,名“燕子湖”。相傳,朱元璋倡導墾植,曾派員治理此湖,築圈成圩,獲得豐收,朱元璋親臨慶賀,故稱“皇慶圩”。後演變成“黃慶圩”和黃圩。1956年將吳港、貫龔2鄉並入成立黃圩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