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闞曉君為什麽節目裏總說自己矮不好看

闞曉君為什麽節目裏總說自己矮不好看

從上海簡短的城市歷

上海租界與華界地圖

史來看,現代上海人這壹概念的存在時間僅百年左右。上海人通常講上海話,上海話屬於江南吳語的壹種。由於現代上海地區的三分之二是最近的兩千年才逐漸成陸,而其余早先成陸的地區也飽受海侵與洪水,幾度荒無人煙,所以如今上海的居民若要追根搠源,基本上都是不同時期的移民與其後代,其中絕大部分是來自於廣義上的江南地區。由於歷史上曾為外國租界的因素,上海人擁有完全不同於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對壹切事物都以實用主義的思維方式加以考量。另外,又因為上海是中西方文化的交匯之處,這壹系列的價值觀統就被稱為海派文化,而在文學領域也有海派文學之說。 編輯本段人口劃分  從廣義上來說,在上海行政區域內定居或出生並取得戶口的人都稱為上海人。但是實際上,上海人仍有若幹分類與區別。基本可以分為原住民、郊區人、老移民、新移民四大類。 ①原住民  上海人所說的真正意義上的“本地人”,實際上是指1843年上海開埠以前,就已經定居上海當年的核心市區───老城廂(原南市區境內,於2000年夏被黃浦區合並)的民眾,人口不足十萬。早在1292年,中國元朝設上海縣,面積大約有2000平方公裏,縣衙中心所在地為今天上海市中心的黃浦江沿岸,壹般被視為上海市歷史的真正起點。這裏從元、明、清到民國初年,壹直是上海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上海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如今上海地圖的市中心區域,有壹個非常明顯的異類,就是由人民路和中華路所組成的壹個環形馬路。過去的環城公***交通11路線以老西門為起點和終點,而車輪碾過的地面,人們穿行的腳下,就是當年的城墻。環城內就是城裏,上海縣衙的心臟地帶,從這裏可以清晰看到上海新舊城區的分界線。 上海的城墻建於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主要是為了防禦倭寇,因為已經吃了很多苦頭。當時除靠近黃浦江邊有寬闊的護城河外,老城廂被高約30英尺城墻所圍,厚約10英寸,***有小東門、大東門、小南門、大南門、小西門、老西門、小北門、老北門、新北門等九座城門,其中包括7個供人進出的城門。這些城門中最大、最雄偉、最重要的是南大門,而最繁忙的出入口則是北門,位於當時法租界主幹道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的盡頭。城墻在民國1912年開始拆除,於1914年冬天全部完工,由於上海當時已經是租界當道的年代,作為華界的老城廂相比之下顯得非常落後,城墻內道路不治、淩亂不堪,醜態畢露,南市諸興盛馬路也隨之徹底隕落。 ②郊區人  從1843年開埠至今的漫

1948年上海市範圍

長歲月中,上海行政區域的劃分經過多次更叠,城市區域不斷擴張,人口也隨之急劇變化與增加,因此現在上海人口中的“本地人”通常泛指由於在1958年為適應城市發展需要而進行的行政劃分調整中,從江蘇省劃歸至上海管轄的各個郊區裏擁有了上海戶籍的農村民眾,這與中國其他地區的本地人有顯著的差別。譬如現今的嘉定、寶山和崇明的人隸屬於原江蘇的太倉州;而現今的浦東、奉賢、金山、松江、青浦和閔行的人則隸屬於原松江府,這些區域的居民與市區由移民而產生的上海人相比,人口變動都較小。這些“本地人”的籍貫壹般都是浦東、奉賢、青浦、松江、崇明、金山、嘉定、寶山、松江、閔行,他們基本上都是說本地話,而本地話中又分有松江話、浦東話、金山話和崇明話等,這些方言和真正的滬語又有著較為明顯的不同,從口音上可以分辨。 上海因第壹次鴉片戰爭開埠而發展成為遠東第壹大城市和當時全球的第三大金融中心(另外兩個是倫敦和紐約),也是當時"全球四大名都"之壹,堪稱"東方巴黎"。 而這壹百多年的時間中,世人所稱的“上海”實際上並不包括現在的這些郊區。而這些地域的人通常稱上海市區為“上海”,去市區叫做“去上海”,在現今的上海風俗中習慣上也被稱作“本地人”。因此,有時他們認同自己“上海市人”的身份,但不認同自己的“上海人”身份。這壹情況在遠郊的金山、青浦、奉賢、浦東新區的川沙和原南匯地區以及崇明等地尤為明顯。 事實上,在1942年至1945年間,由於孫中山於1922提出的“大上海計劃”的實施,使得嘉定、浦東、閔行、奉賢、寶山、崇明和南匯地區(如右圖)率先在這段時間並入了上海的郊區版圖。而在1945年日軍投降後,國民政府在接手上海後未能接續計劃,因而這些郊區又從上海的版圖中撤離。直到解放後的1958年的行政劃分調整中,這些地區才再次並入上海的版圖。 過去市區上海人

1944年 大上海計劃

常常會歧視郊區本地人,因為上海作為壹個現代化城市,其真正的大都會發展歷程是以1843年上海開埠作為起點的。以租界、華界為主體逐步發展成為遠東第壹金融中心,城市中的居民以“城裏人”、“上海人”自稱,而原上海縣城廣大地區及周邊農村的居民則被稱為“鄉下人”以示區別,這就是“上海寧/鄉窩寧(滬語)”之爭最初的起源。由於郊區人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等和大多數中國其它地方的農民並沒有什麽兩樣,因而在市區人的眼中,他們不過就是些“鄉巴佬”。在過去很長壹段時間裏,他們的地位甚至還不如第二代蘇北移民,所以“本地人”這個詞其實是稍帶有輕視性質的詞眼。但隨著現今郊區經濟水平的發展、各個新城的建設、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上海移民因拆遷而移居郊區、以及1990年後新老上海移民的矛盾加深後,這類現象正在逐步消失,原本兩極化的差異也在慢慢縮小。 ③老移民  上海開埠後至1920、30年代,逐步發展成為“遠東第壹大都市”,在此期間移民的數量遠遠超過世居於此的原住民。他們來自於中國各地,但是其中來自江蘇、浙江兩省者占到80%以上,占據絕對優勢,各自約在數十萬至百萬人以上不等。另有約3%的安徽籍以及約1%的廣東籍。這部分族群才是當今真正意義上的“上海人”,他們構成了當今上海人的主體,俗稱老上海人。今日上海中心城區居住的大都是這些移民。上海人的籍貫壹般是杭州、嘉興、寧波、紹興、余姚、蘇州、常州、常熟、慈溪、無錫等,但同時也夾雜著大量的蘇北祖籍。隨著上海舊城改造全面展開,壹些原本居住在中心城區的老移民都被搬遷到了郊區。 自上海開埠以來至1949年的壹百多年間上海壹***經歷了三次龐大的移民浪潮。從移入方式上看,多屬零散、自發、非組織性移民,而不是古代那種以宗族為單位的集團性移民。按1950年1月的統計,人數最多的是江蘇、浙江人,均超過百萬。這麽多的外地移民湧入上海,迅速地改變了上海的人口結構,使得客籍即非上海籍人口遠遠多於上海本地人口,因此在當時,上海籍人口僅占15%。 上

舊上海主體:租界與華界劃分圖

海第壹次大規模的移民最初源於太平天國戰爭時期,1860年代初太平軍大規模進攻蘇杭地區,這期間長江中下遊地區尤其是江、浙、皖壹帶的大批占據社會各階層的難民躲入有外國勢力保護的租界,直接造就了租界的繁榮,並為日後源源不斷地吸引移民奠定了基礎。從1855年到1865年,上海人口壹下子凈增90萬。第二次則是日軍侵華期間,上海兩租界人口增加78萬。第三次是解放戰爭期間,上海人口增加208萬。而中華人民***和國成立以後,上海市的人口遷出量甚大,但流入量則大為減少,現代上海人的群體逐漸穩定下來。這壹情況直到1990年前後才被徹底改變。 A——江南浙江移民 第壹批移民主要來自浙江省和江蘇南部的吳語區,其中壹般又按照清代府屬細分為寧波人、紹興人、蘇州人等,他們構成了上海中心城區居民的主體,其中尤以寧波籍為最多。清末年間,由於社會的急劇動蕩,浙江和蘇南壹帶大量占據社會中上層移民流入上海尋求庇護,同時壹些中下層階級也隨之進入上海工作生活,希冀安穩。當時寧波人利用地緣和語言優勢,迅速勝過廣東籍買辦,成為上海最有影響的商。寧波人及寧波人後裔占現今上海人口的四分之壹到三分之壹,為上海人口第壹大來源,其次為湖州與嘉興籍。上海話中的“阿拉”即是來自於寧波話。 當時有寧波人掌金融,無錫人掌實業之說。 寧波籍的著名人士眾多,如嚴信厚、朱葆三、秦潤卿、邵逸夫、董浩雲、“阿德哥”虞洽卿、五金大王葉澄衷、鋼鐵大王余名鈺、企業大王劉鴻生、顏料大王周宗良。寧波商人執當時上海的航運業與錢莊之牛耳,長期控制上海總商會。寧波商人創辦了中國第壹家華人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第壹家五金店、南貨店、綢布店、火柴廠、染織廠、化學制品廠、印刷廠、燈泡制作廠、日用化工廠、機器染織企業、國藥店、鐘表店,第壹套中山裝,中國第壹艘輪船,第壹條公***汽車線,最早的民營儀表專業廠,甚至最早的保險公司,房地產公司,證券交易所,最大的出租車公司,中國農業銀行。就連“大世界”遊藝場都是在寧波人的手裏誕生的。 而無錫實業商幫在上海灘也擁有顯赫的地位與勢力,尤其以中國首富榮氏家族(榮德生、榮宗敬等)為翹楚,還有上海灘煤鐵大王無錫人周舜卿(中國私營銀行創始人,雷雨周樸園原型)。上海其他的幾個實業大王也有壹些無錫人,如電氣大王,呢絨大王,桐油大王,電池大王,洋鐵皮大王等。 由於那個時期上海的迅速發展,這壹批人也接收了壹些先進思想,開闊了眼界,很多都從事商業貿易的活動。作為祖輩的他們積累了壹定的財富,這使得他們的下壹代大多都接收過相對較好的教育並繼承了蘇浙壹代人精明的傳統。到了上世紀初,這些第壹批移民的後代產生了許多教師、帳房先生、醫生、律師、建築師、工頭、銀行公司職員、記者、城市小資產業主、商人等等。他們以及他們的後代主要居住在上海最早開始發展的黃浦、靜安、盧灣、徐匯這幾個區,也就是上海人常說的上只角地區。其中黃浦、靜安屬上海公***租界,由英美租界於1863年合並而成;而徐匯、盧灣則屬法租界。 總體而言,來自吳語區移民經濟社會地位、經濟實力、生活條件遠高於江淮官話區移民(即蘇北人或稱江北人),傳統上優越感較強,而後者則經常感受到歧視。來自其他各省的移民數量相對較少,其中較為重要族系來自廣東省的移民,人數約有數萬。移民的數量遠遠超過世居於此的本地人,客觀上造就了壹個當時的新上海。 B——蘇北移民 第二批老移民來自江蘇北部的江淮官話區,被江南、浙江人稱為江北人,傳統上大多聚居於蘇州河以北西北部的閘北、普陀;也有不少人住在城市東北部的楊浦、虹口,與來自浙江寧波等地的移民雜居。老城廂南市等區域也有部分蘇北移民遷入。這些地方大致上就是上海人傳統觀念中的“下只角”區域。在大上海,這個城市曾經有壹個公開的秘密,也是這個城市的標記:全城歧視蘇北人。即使在現在,這種歧視依舊存在,根深蒂固。所以在上海,“蘇北人”已經不僅僅是壹個族群的分類概念,而是壹個社會階層的分類概念了。  這批移

民大部分是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至解放時的壹段時間裏遷入上海,主要以蘇北、山東地區為主,其中鹽城和揚州是上海蘇北人的兩大主要來源。他們這壹批人大多是因為戰亂、災荒等作為整個社會底層的難民身份來到上海的,例如1931年蘇北發大水,就至少有7萬蘇北人逃難到上海。這些人中的大部分基本上都是沒多少文化的赤貧農民和城市邊緣人物,並伴有方言差異,在上海只能做最簡單的勞工和當地人不屑的低等職業。當時這批移民中的絕大部分男性成為碼頭工人、黃包車夫、工廠工人、面粉廠搬運工等等繁重底層勞動力的主力軍,在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黃包車夫十有八九是蘇北人。上海人壹度用“三把刀”來形容“伺候人”的蘇北人:切菜刀(燒菜的)、修腳刀(澡堂子的)和理發刀(剃頭的)。而蘇北女性的狀況也相當糟糕,在煙草行業蘇北女工集中在工作繁重的煙葉部門,工資卻低於江南女工。即使是妓女,和上海大多數行業壹樣,原籍也是決定娼妓業等級的重要因素。第壹等的“長三”壹定是江南人,而蘇北妓女作為最下等的人被叫做“野雞”。娼妓中以蘇北人為底層的等級與籍貫現象,也從壹個側面反映出蘇北人在就業市場上的分布結構。 蘇北人由於很少受過基本教育,因此普遍素質偏差,思想愚昧,文化水平落後,自然而然地受當地人和其他外來人(包括外國人)的歧視,被人用“蘇北腔”、“江北佬”、“江北豬玀”之類的蔑稱吆喝著。蘇北人在上海長久以來低人壹等,過去蘇北人只能和蘇北人通婚,在蘇北人和其他地區人的混合婚姻中,多數也是蘇北新娘。出來討生活的蘇北人,普遍赤窮,聚集在城郊和蘇州河以北地區,住在用竹席、氈布土塊搭建而成的“棚戶區”甚至“滾地龍”中,俗稱“蘇北窟”。不過隨著上海舊城改造的全面實施,市政拆遷的持續進行,蘇州以北的普陀區、閘北區、虹口區、楊浦區四個中心城區的人口結構優化明顯,大量舊棚簡屋被拆除,原本的居民外遷到郊區,各個轄區的經濟實力也顯著增強,基礎建設、居住環境高速提升,許多高品質住宅拔地而起,“下只角”的形象也逐漸得到改善。長久以來,在上海人眼裏,蘇北人“刁滑”、“無賴”、“兇悍”、“骯臟”等的惡習依然難改。這種看法雖然充滿了主觀臆斷、先入為主的成見,但現實中,欺下瞞上,喜歡大話空話放“衛星”,像母雞那樣為袒護自己的孩子而撒潑,當面說好話,背後下毒手,對人粗暴冷漠,尖酸刁鉆,治安狀況糟糕,不講衛生等等這些現象,在如今的蘇北人群中也確實屢見不鮮。蘇北人好勇鬥狠,這壹點與魯南人相近,但蘇北人的詭詐卻盡人皆知。 總而言之,第壹批江南浙江的移民以及後代們在上海有壹定的經濟基礎,也受過較為良好的教育,他們當時的地位要遠遠高於第二批作為蘇北難民來到上海的移民。壹般以寧波人和紹興人的後裔地位為最高,蘇北的為最低,這種局面幾乎是要持續至上世紀的九十年代。即使在21世紀的今日上海,整個社會人群的層次中蘇南浙江後裔仍舊占據了較為中上層的位置,而蘇北後裔依然比較弱勢。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以及移民城市內各群體之間的不斷交流與融合,彼此之間的社會關系正不斷趨向緩和,曾經有過的歧視與偏見逐漸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趨於消解。現在壹部分年輕人中也已經較為淡化“蘇北人”這壹歧視性的想法了,但在中老壹輩之間還是大量存有這種觀念。 ④新移民  自中華人民***和國進行改革開放,特別是1990年代上海開發浦東以來,中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新移民紛紛來到上海工作、生活,在這些人中定居下來的被稱為“新上海人”。新移民和外來人員的區別在於是否擁有上海戶口。而這批新時代的移民當中有壹部分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高素質人群。對新上海人而言,無論是原住民、老移民還是郊區人,都無疑可以歸入本地人的行列。不過有些老移民認為:只有真正受過上海海派文化熏陶,講上海話,擁有上海精神的才算是上海人。與此同時壹些老移民也質疑新移民和外來人員中有壹些低素質人群不僅破壞上海環境,而且行為舉止不文明,還擠占廉價勞動力市場,穿著也骯臟土氣不得體,破壞上海的城市形象。而壹些新移民認為部分上海人以偏概全的看法是對他們的歧視,並且對老上海人逐漸形成反感情緒。 新老移民的沖突,基本存在於民間,在網絡較為激烈。這種沖突壹般被官方媒體刻意忽視淡化。上海壹些本土論壇時常有網民鼓吹各類老上海人聯合起來抵抗“新移民”和外地來滬人員。而新移民則經常稱老上海人為“土著人”,無論是否對方是“原住民”、“本地人”還是“老移民”,並通過貶低他們試圖塑造老上海人“小氣”、“排外”、“刻薄”的負面形象,同時誇大自己對上海的貢獻。壹些外地人有時也會被這些論調欺騙,在不了解上海人,甚至根本沒有去過上海的情況下就對上海人產生莫名的反感。這是文化沖突、人口遷徙、社會轉變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結果,但在抵觸中存在融合,在相斥也有包容。 媒體上公開的沖突事件也有發生,其中較為著名的是“圓潤離開事件”。2009年12月23日,上海東方廣播電臺動感101《音樂早餐》的主持人闞曉君用上海方言和另壹位主持人聊天,收到壹位聲稱“討厭上海話和上海人”的聽眾的短信後,在直播節目中直接做出回應——“請妳以壹種,團成壹個團的姿勢,然後,慢慢地比較圓潤的方式,離開這座讓妳討厭的城市,或者離開妳討厭的人的周圍。”這個委婉說“滾”事件引發了廣泛的社會爭議與關註。 編輯本段人口變化  1949年以前,上海被稱為“十裏洋場”,租界內曾經吸引了很多外國僑民定居。其中上層僑民(主要來自英美兩國,***有1萬多人)大多居住在2個租界的中西部以及越界築路地段。在20世紀20、30年代,隨著大批因國內動蕩而到上海法租界尋求庇護的聖彼得堡貴族們的湧入,在法租界中段迅速形成了十分繁華且富有濃郁異國情調的高雅商業街——霞飛路。天主教神職人員在當時的上海也占很大比重。而各種各樣的中下層僑民如日本人、澳葡、部分白俄難民、二戰期間的猶太人難民以及在公***租界擔任巡捕的印度錫克人,都主要聚居在蘇州河以北的虹口區。這些外國人在1949年以後,幾乎全部離開了上海。 最初開埠時的上海人口

當今上海行政劃分圖

不足10萬;至1949年為520萬人;至2007年末,全市戶籍人口已增加到1378.86萬人,是解放初期的2.7倍,占全國總人口的1%。200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總數為2,303萬人。其中,戶籍常住人口1371.04萬人。全市按常住人口計算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3,272人。 全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2.72‰,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0.75‰,上海是中國第壹個出現人口自然變動負增長的省級行政區;人平均期望壽命81.08歲;婦女總和生育率0.95;全市戶籍人口中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286.83萬人,占戶籍人口20.80%。上海的人口老齡化程度在中國居第壹位。2008年上海人去年的平均預期壽命就已經達到了81.08歲,其中男性78.87歲,女性達到了83.29歲。華東師範大學人口研究所終身教授、上海市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桂世勛表示,上海人平均預期壽命在發達國家中已名列前茅。 200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總數為1921萬人。其中,戶籍常住人口1371.04萬人。 2010年末,上海全市常住人口約為2302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412萬人;來滬半年以上的流動人口890萬人.上海城市總人口位居全國第二位(僅次於重慶)。2010年,上海市戶籍人口人均期望壽命為82.13歲(男性人均為79.82歲,女性人均為84.44歲)位居全國第壹。 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整整25年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中,很多上海的青年被發放到大陸各地,也改變了其他地區的人口組合。文革結束後,上海的知青又陸續調回上海。1990年代後期,上海再次成為移民城市的目的地。大陸各地有很多人搬遷居至上海。臺灣、香港人在滬常住的數目亦眾多。由於很多外國公司在上海常年設有辦事處,所以很多外國人也常年定居上海。小部分猶太人也仍然在上海經營家族生意,為上海帶來了更多商機。 上海身份證號碼人口、上海身份證人口、上海戶籍人口和上海人口的關系 從廣義上來說,在上海行政區域內定居或出生並取得戶口的人都稱為上海人。但是實際上,上海人仍有若幹分類與區別。基本可以分為原住民、郊區人、老移民、新移民四大類。 其中新移民指的是:自中華人民***和國進行改革開放,特別是1990年代上海開發浦東以來,中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新移民紛紛來到上海工作、生活,在這些人中定居下來的被稱為“新上海人”。新移民和外來人員的區別在於是否擁有上海戶口。 但在計算上海人口時還要包括來滬的外來流動人口,這樣就誕生了上海人口。 2010年末,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上海人口為23019148,約2302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412萬人,來滬半年以上的流動人口890萬人。上海城市總人口位居全國第二位(僅次於重慶)。(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使用的常駐人口=戶口在本轄區人也在本轄區居住+戶口在本轄區之外但在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戶口待定(無戶口和口袋戶口)+戶口在本轄區但離開本轄區半年以下的人。) 2302萬是上海人口,1412萬是上海的戶籍人口。原住民、郊區人、老移民以及新移民構成了上海的戶籍人口。其余的上海人口則是未獲得上海戶籍的流動人口構成,他們同樣是上海人口。雖然不是法律意義上的上海人,但只要對上海有歸屬感和認同感,那麽不必拘泥於表面的名稱符號,上海人口也有妳的壹份,妳也是上海人。所謂壹個城市的海納百川也就是這樣的意思。 在這1412萬的戶籍人口中新移民由於出生地非上海,所以沒有上海身份證號碼(不包括他們的後代)。因而上海身份證號碼人口必然是低於1412萬的戶籍人口。至於上海身份證人口就是戶籍人口,因為妳的戶籍或者說戶口落在上海後,妳的身份證的壹些信息(簽發機關,有效期限等)就徹底上海化了(尤其是二代換證時),也就是上海身份證了。至於身份證上的公民身份號碼還是表示出生地的信息,而非遵循上海的公民身份號碼的規則(如開頭號碼等)。 故上海人口 = 上海戶籍人口(=上海身份證人口=上海身份證號碼人口+不包括後代的上海新移民人口) + 外來流動人口 總之,影響著上海身份證人口數的因素有:歷史變遷,上海飛地,上海知青等。 編輯本段古代來源  上海地區的上古居民是吳越人的壹支。吳越人是周朝以來分布在長江以南吳國(今江蘇、江西)和越國(今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的壹個族群,西周時期太伯奔吳建立吳國,後又先後被越國、楚國征服,楚國時為春申君的封地,因而上海又簡稱“申”。在晉朝的衣冠南渡、兩宋之間等時期,都曾有中原人大規模移民江南。在南宋時,設立了上海鎮,元朝時設立了上海縣,近代以來逐漸成為壹個國際大都市。 編輯本段轄區劃分 ①上海中心城區  

上海

中心城區

面積

人口

(第六次人口普查)

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

郵政編碼

區人民政府地址

身份證區分

黃浦區

12平方千米

42.9891萬

61萬

200001

延安東路300號

310101

盧灣區

8平方千米

24.8779萬

31萬

200020

重慶南路139號

310103

徐匯區

55平方千米

108.5130萬

90萬

200030

漕溪北路336號

310104

長寧區

38平方千米

69.0571萬

61萬

200050

愚園路1320號

310105

靜安區

8平方千米

24.6788萬

31萬

200040

常德路370號

310106

普陀區

55平方千米

128.8881萬

87萬

200333

大渡河路1668號

310107

閘北區

29平方千米

83.0476萬

70萬

200070

大統路480號

310108

虹口區

23平方千米

85.2476萬

79萬

200080

飛虹路518號

310109

楊浦區

61平方千米

131.3222萬

108萬

200082

江浦路549號

3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