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尋找山東青州府益都縣沙崗村溝南崖劉姓人,明朝時遷入棗強。

尋找山東青州府益都縣沙崗村溝南崖劉姓人,明朝時遷入棗強。

青州目前轄境內的劉字村莊{僅供參考,沙崗村以及溝南崖這個地名在益都縣(含今青州、淄川、張店、臨淄)境內沒有查到}

1 劉早,益都街辦(原東高鎮),東高村東南4公裏。《劉氏族譜》稱,明洪武年間,劉孝所從河崖頭(即今大河崖,東高村東4公裏,劉氏明洪武年間自棗強遷至益都立村於此)遷此立村,以其父劉藻稱村劉藻莊。清光緒《益都縣圖誌》稱北部為劉藻莊,南部為南劉藻莊。後合稱今名。“早”系“藻”的諧音。

2 劉店,益都街辦(原東高鎮),東高村東南4公裏。明初有劉姓居住,稱劉家鎮。明中期又有劉姓遷入,開店於道旁(舊有南北交通要道經此),村名演稱劉家店。1962年後稱劉店。

3 劉家莊,益都街辦(原東高鎮),東高村東北0.5公裏。相傳,明代前劉姓立村。

4 劉辛,東夏鎮蘇埠屯東1.5公裏。明萬歷38年劉姓自老劉莊遷來立村,名劉家辛莊,1949年後演化成今名。

5 老劉,東夏鎮蘇埠屯東2公裏,彌河西岸。明初劉姓自棗強遷來,村名劉家莊。後遷出之劉姓稱此村為老劉家莊,簡化為今名。

6 大興劉,譚坊鎮譚坊村北3公裏,彌河東岸。《劉氏族譜》稱,明洪武初年,劉姓自棗強遷至益都城東北琪山(今香山)北麓,彌水東岸立村。取吉祥意,名大興劉莊。後因隔河有老劉家莊,亦稱此村為小劉家莊。1982年,復稱今名。 村中抗日名士:劉連登。

7 興劉,高柳鎮高柳村東南1公裏。《劉氏先塋碑》載,明嘉靖年間,劉氏遷此立村,名小劉家莊。民國初,取興盛之意,改稱興劉村。

8 東劉鎮,譚坊鎮譚坊村北4公裏,彌河東岸。明初,有白姓居此,村名白家集。《劉氏族譜》載:清順治八年,劉姓遷來,其族興旺,村名改為劉家店。清康熙44年改為劉鎮。因本市邵莊鎮(原普通鎮)有村同名,1982年改稱東劉鎮。村中名士:劉士俊。

9 劉晨,譚坊鎮譚坊村東北4公裏,新康河東側。明初劉姓、陳姓遷此立村,村名劉陳莊。後陳姓無,村名演化為劉晨家莊。民國年間壹度稱劉晨仙莊,旋即稱今名。

10 劉鎮,邵莊鎮(原普通鎮),普通村東南2公裏,膠濟鐵路南側,青州-濟南公路北側。明代前,已有劉鎮莊。明初,又有劉氏遷入,其族譜記載:劉氏自洪武年間由冀州棗強遷至青州府……劉相居劉鎮莊,後演稱劉鎮。村中名士:劉玉淇,1919年創辦劉鎮小學,益都縣知事贈“興學育才”匾額。

11劉義型,黃樓鎮黃樓村西南3公裏。《劉氏族譜》稱,明天啟二年,彌河西大張冀莊劉義型遷此立村。以人名立村。

12 劉君臺,譚坊鎮宋池東3公裏,堯河西側,與昌樂縣接壤。《劉氏族譜》稱,明初自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至壽光縣侯鎮(今壽光市侯鎮),後有壹支轉劉家莊(今西鎮武),第六世再遷至此。村名傳為因秦末劉邦再次築臺而得,不可信,疑因人而得名。來萬成子玉(善)祥(廣)永(守)君(洪)。青州市(原益都)譚坊鎮劉君臺村劉氏。

13 劉胡同,東夏鎮劉胡同(原鎮政府所在地),羊臨公路穿村而過。明代以前建村,舊名崔家胡同。《劉氏族譜》稱,明中葉劉姓因“花馬軍變”自河北流離青齊城北二十裏張準社。後無崔姓,改村名為劉家胡同。後簡稱劉胡同。

14 劉家廠,東夏鎮309國道北側。明代前,林姓居此,村名林家莊。《劉氏族譜》稱,明洪武年間,劉姓自棗強遷來,遂改為劉家莊。傳村有大戶愛習武藝,建跑馬場,村易名為劉家場,後演化為劉家廠。清光緒《益都縣圖誌》稱今名。

15 劉家屯,何官鎮何官村東南2.5公裏。《劉氏族譜》稱,清雍正年間,劉溫自陽河裏遷來立村。(備註:1935年以前,此地區屬於壽光縣轄境)

16 劉家坡,何官鎮何官村東北2.5公裏。《劉氏族譜》稱,劉氏於道光30年,由壽光劉橋村遷來立村。以姓氏取名劉家坡。(備註:1935年以前,此地區屬於壽光縣轄境)

17 劉家莊,青州新西環路南段,琵琶水庫南。明代劉姓立村。據清康熙六年立《劉氏墓碑》載:吾族大明成化間,由河北彭城遷淄江(今淄河),又六載,遂遷郡城西。清光緒《益都縣圖誌》載:附郭鄉東約劉家莊。回族居民約占全村居民15%左右,以楊姓為主。

18 劉家莊,高柳鎮朱良村東北3公裏,北陽河東岸。《劉氏族譜》稱,清康熙三年,劉姓由紙房(高柳鎮朱良村東北3公裏,北陽河東岸。《劉氏族譜》稱,明洪武三年劉氏遷此定居,時稱紙房村)遷此立村,以姓氏取村名。

19 劉家莊,譚坊鎮鄭母村西南3公裏,與臨朐縣接壤。《劉氏族譜》稱,明初自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以姓氏取村名。清光緒《益都縣圖誌》稱劉家莊。

20 劉家莊,彌河鎮鎮駐地東南3公裏,羊臨公裏西側。原為緊鄰的三個村(劉家莊、半壁店、邸家莊)組成,1988年三村統稱劉家莊。《劉氏祖塋碑》載:明洪武初年,始祖劉德成由棗強縣南門裏遷來立村,取名劉家莊。

21 劉家莊,王墳鎮王墳西2.5公裏,博臨公路南側。村落較小,不足百人。清雍正年間,劉姓自新城縣劉家崖頭遷來立村,以姓氏取村名。

22 劉家莊,王府街辦觀音溝村西4公裏,青州-文登鎮公路經此。《劉氏墓碑》載:劉姓明初自棗強遷此立村。清光緒《益都縣圖誌》載:“樂善鄉西約劉家莊”。

23 劉家河,何官鎮西南,茅津河北側,東青高速西側,緊靠馬氏路。《劉氏族譜》稱,劉氏明末由石塔(高柳鎮石塔*念作da村)。因位於河道轉彎處,取名劉家河圈。清光緒《益都縣圖誌》記作劉家河。現簡稱劉河。

24 劉家巷,現不存,原位於鎮武廟街東側,人民醫院南(今此地已建設為宋城壹部分)。清初劉姓來此定居,戶族繁衍,分居建房形成此巷,故名劉家巷。

25 劉家崖(念作yai),王府街辦蓮花盆南1公裏,膠王路南側。《劉氏族譜》稱,劉姓明初自棗強遷此立村於土崖上,故名。

26 中正劉,王府街辦蓮花盆東0.5公裏,膠王路南側。劉氏《修塋碑記》載:劉氏自山西洪洞遷此立村。初名劉家莊,後因南依中正山,改稱中正劉。另,延莊,頂子。中正劉向南鄰村,此二村劉姓傳承為,中正劉劉姓遷入延莊,延莊劉姓遷入頂子。

27 劉福莊,王府街辦五裏堡西南3公裏。據《故彭城郡劉府君墓誌銘》載:東晉徐州人劉氏在青州做官,死後葬此,雇傭佃戶種祭田,漸成村落,故名劉府莊,後演稱劉福莊。

28 劉家大路,黃樓鎮黃樓村東4.5公裏,膠王路北側。《劉氏族譜》稱,劉姓明初自棗強遷發青州府益都縣東三十五裏琪山(今香山)劉家莊。數世後,又有人遷此定居,因村後有安丘通青州的大路故名大路劉家莊。清光緒《益都縣圖誌》亦稱大路劉家莊。後演化成今名。

29 劉家馬莊,邵莊鎮石家車馬村東3公裏,與孟家馬莊合稱劉孟馬。《劉氏族譜》稱,劉姓明初自棗強遷馬莊東北定居,故取名劉家馬莊。

30 大劉家莊,黃樓鎮楊家莊西2公裏,膠濟鐵路南側。元代就有村落,名孫孟莊,以姓氏命名。明初,劉姓自棗強遷來,漸成為村中主要姓氏,該村名為劉家莊。因地處土嶺上,又稱土嶺劉。後因與小劉家莊區別,故稱今名。

31 小劉家莊,黃樓鎮楊家莊西1公裏,膠濟鐵路南側,彌河北岸。明代以前稱許家莊,劉姓於明代中期自大劉家莊遷來,與之對稱,故名。

32 大劉家莊,彌河鎮石河村東0.8公裏。明天啟七年《劉氏宗族碑》載:劉姓原系兗州府之東阿縣人,始因元明之亂,避兵遷居於此,迄今二百余年壹十有代矣。明洪武之年世居石河之北,初稱劉家莊。清鹹豐初年,劉姓分支在其西另立壹村,為沙劉家莊,此村稱東劉家莊《臨朐續誌》稱此名。1945年重歸益都後,易名大劉家莊,簡稱大劉。

33 小劉家莊,彌河鎮石河村東0.5公裏,羊臨公路東側。清鹹豐初年,劉家莊劉姓第12世西移立村,因靠近沙金橋,取名沙劉家莊,也按方位稱西劉家莊《臨朐續誌》稱此名。1945年重歸益都後,易名小劉家莊,簡稱小劉。

34 大橋劉家莊,彌河鎮石河村北0.5公裏,羊臨公路西側。明初,劉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取名劉家莊《臨朐續誌》稱此名。後因靠“五井各社入郡大道”的永濟橋,演稱大橋劉家莊,簡稱大橋劉。

35 山前劉,譚坊鎮鄭母村東北3公裏,香山西麓。《劉氏族譜》稱,劉姓明末自鎮武廟村遷此立村,村名劉家莊子,因在香山前,1949年後稱今名。

36 小劉家莊,東夏鎮劉胡同村東北2公裏。相傳,劉姓於明代以前就已立村,清光緒《益都縣圖誌》稱小劉家莊,簡稱小劉。

37 小劉家莊,青州新東環路東側,膠濟鐵路北。《劉氏族譜》稱,劉姓洪武年間自洪洞縣遷此立村,以姓氏取村名。

38 西臺後,何官鎮何官村西南2公裏。為臺後劉家莊、臺後陳家莊合並。《劉氏族譜》稱劉氏洪武二年自棗強遷此定居。

39 香店劉,高柳鎮高柳村北3公裏。明嘉靖初,劉姓由北石塔遷此立村,取名劉家莊子。清乾隆年間,劉姓在此開設香店,又稱香店劉家莊子,清光緒《益都縣圖誌》記作香店劉家莊。後演稱香店劉,今稱香店村。

40 北石塔,高柳鎮高柳村西北3公裏。《劉氏族譜》稱,劉氏自洪武四年自棗強遷此立村。相傳,村南舊有古寺、石塔,因村在其北,故稱北石塔。清光緒《益都縣圖誌》記為北石達。

41 閻劉,彌河鎮北2公裏,羊臨公路旁。《劉氏族譜》稱,劉氏自洪武三年自洪洞縣遷至東阿縣子路村,童年又遷此與閻姓立村。故取名閻劉。

42 行山莊,譚坊鎮東南1公裏,膠濟鐵路南,新康河西。清末建村。原為臨朐縣行山莊鐘姓地主的佃戶村,後以地主的村名命名,稱今名。別名,劉家莊子。

另,東劉井,西劉井,中劉井,原為流井演化為劉井。無劉姓。

以上為目前青州市含“劉”字的村莊源流,其他有劉姓村莊繼續待查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