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漳浦縣資源

漳浦縣資源

漳浦在古代就開始發展生產。先民從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商周的江南沿海不毛之地也能生產石器和龜紋陶罐。到谷穗安縣時,縣內人民的土木工程技術水平已經很高,農業和手工業繼續發展。到了唐代,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的進步,農業生產進壹步發展。明代,經濟發展迅速。隆慶間海禁的開通,與海外貿易的日益頻繁,古鎮和港口的日益繁榮,使漳浦名優產品走向世界,贏得了“黃金漳浦”的美譽。明代中期,手工業大發展,技藝精湛。農業和水果漁業發展迅速。清初,漳浦經歷了“移邊”、“海禁”、“復邊”之痛,經濟衰落。清代中期,縣域經濟發展起來。清末,國際列強相繼侵占中國,漳浦經濟建設遭到破壞。民國時期,農業科技在該縣得到推廣,經濟效益得到提高。

從65438年到0989年,漳浦成為糧食、甘蔗、水果、水產品的生產基地縣。通過工商合資、科技引進和“外資”企業,全縣盛產優質、優、特農產品,特別是水果、鮮活水產品、畜牧產品、糧糖產品和優質石材板材,為食品、建材等產業發展開辟了廣闊前景。

2012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205.9億元,可比增長12%。其中,第壹產業增加值52.5億元,可比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78.9億元,可比增長21.6%;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74.5億元,可比增長10.9%。工業總產值達到201.7億元,可比增長2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80.9億元,可比增長21.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2.8億元,可比增長21.4%;工業企業150余家,其中產值超億元企業40余家。實現公共財政總收入20.87億元,同比增長39%;其中,地方政府財政收入1.409億元,同比增長45.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627元,同比增長1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64元,同比增長14.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5.9億元,同比增長17.4%。物價水平保持穩定,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由2011的105.1%下降到20102.5438+0%。外貿出口總值達到5.3億美元(不含古雷),同比增長16.9%。實際利用外資(驗資口徑)0.99億美元,同比下降5.71%,其中縣域部分0.95億美元,同比增長78.3%。地區生產總值和工業產值均突破200億元,財政收入突破20億元。連續兩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於城鎮居民。漳浦地處南亞熱帶,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山地丘陵654.38+0.64萬畝,耕地565.438+0.40萬畝,具有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自唐代建縣以來,農民開始破土,宋代開始發展水稻和水果。明朝填海造地,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興修水利,改良農具,引進水稻、馬鈴薯、小麥、豆類、花生、果樹等良種。清代,這裏成為著名的稻米、花生和蔗糖出口縣。

建國前,農村經常被戰爭破壞,農民飽受權勢家族的壓迫。他們賴以生產生活的土地大部分掌握在封建地主階級手中,受到地租和高利貸的剝削。耕作條件差,耕作粗放,農作物產量低,部分農民背井離鄉到國外謀生,農村經濟蕭條。

1950 11開始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耕者有其田,解放生產力。1951開展農業互助合作,引導農民走* * *致富路。在合作的基礎上,狠抓農業“八字憲法”,落實增產措施,加強農業耕作技術指導,發展糧油多種生產。1956年糧食總產量99250噸,花生總產量5550噸,分別比1949年增產31%和25.6%。1958大躍進以來,生產計劃高,生產措施定向盲目,產量誇大,收入分配拉平,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此外,1959 ~ 1年的自然災害造成了作物歉收。1960年糧食總產量106660噸,比1958+010240噸下降3.2%,壹時間困難重重。

1961年國家經濟調整政策實施後,恢復了以生產隊為基礎的三級所有制,農業生產實行“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方針,農業生產逐步恢復正常。糧食總產量在152690噸。1966 ~ 1976在農業戰線上執行了“左”的錯誤。1968年,公社在農校進行“政治分級”,取消按勞取酬和社員多元化經營,農業生產再次受到嚴重幹擾。種植業和畜牧業的總產量和產值呈波浪式波動。十壹屆三中全會後,農村經濟體制進行了改革,確立了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自主經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前所未有,提倡科學種田。在耕作技術上,雜交水稻、配方施肥等技術措施得到廣泛推廣,實現了壹年三熟三高制,出現了壹批畝產萬噸糧的鄉鎮。同時,大力發展畜牧業、蘆筍、食用菌等創匯農業。

1983年,縣委、縣政府在讀《山海經》的基礎上,成立了花果中心、畜牧中心、水產中心。提出“以發展促開放,以開放促發展”的戰略,註重規劃,打造基地。經過10年的努力,建成了全省最大的糧油、甘蔗、水果、漁業重點基地縣。農業生產和總產值直線上升。1989的農業總產值為2.4億元,是1978的0.27倍。糧食總產量25.6萬噸,花生產量9770噸,分別比1.978增加31.3%和0.4%。其他畜牧業和多種經營都取得了很大的發展。

2012年農業總產值97.7億元,可比增長4.1%。被農業部認定為第二批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被財政部、水利部認定為全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在全省率先建成首個以當地農民為主體的漳浦農民創業園;投資3.2億元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園區(點);蘭花世界項目19蘭花企業、海峽花卉集散中心壹期首批56家企業已全部開始簽約。農業矽谷項目提前66天投入試生產;完成了盈豐食品產業園、生物科技園、梨園大棚蔬菜示範基地、東山杏鮑菇專業村建設,盛豐等壹批農產品加工企業不斷升級,農業產業鏈不斷延伸。中低產田、池塘標準化工作紮實開展,標準農田和農村戶用沼氣池建設不斷加強。實施10類35項重點水利建設工程,加固13座中小型水庫,建設11個鄉鎮安全飲水工程(惠及12.2萬人),加固7個鄉鎮海堤11.2公裏。建設劉驁虎頭山二類漁港、沙溪白衣等三類漁港;通過實施“小漁船變大木鋼”工作,遠海捕撈能力進壹步增強。漳浦工業歷史悠久。東晉至唐朝,有造船、冶煉、鑄鐵、制陶、紡織、鹽煮等行業。宋代盛行釀酒;明代將煮鹽改為曬鹽,初步發展了甘蔗煮糖、手工紡織和印染;明末至清代,曬鹽、制糖、手紡、印染大發展,出現了土著造紙、木刻印刷作坊。食品生產在人民中很受歡迎。清朝雍正八年(1730),古鎮綠豆糕還遠銷東南亞各國。清朝末年,佛壇豆仁糕、赤湖鹽水糕也享譽海內外,生意經久不衰。

民國時期,漳浦開始有機器織布、機器碾米、機器榨甘蔗制糖、機器印刷、鋁礦開采、發電照明等工業生產。到1949,全縣年工業總產值65萬元。傳統名優產品有晉中荔枝酒、李習安糕、杜潯酥糖、佛壇豆仁糕等。竹子加工很受歡迎,石榴鄉文都村生產的文都涼席聞名中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漳浦工業有了新的發展。以家庭作坊為主的手工業,逐漸發展成為種類繁多的現代工業。1950年,漳浦縣第壹家國有工業企業漳浦新華印刷廠成立(1953年更名為縣印刷廠)。50年代初,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工業總產值達到1952元。私營工商業從1956到1957社會主義改造後,漳浦國營工業和集體工業進壹步發展。1957年,全縣各類經濟類型工業企業207家,其中國有企業17家,工業總產值426萬元,比1953年增長2.46倍。1958年發起大躍進運動,全黨全民“下大力氣煉鋼鐵”,興辦大工業。壹年內,該縣建立了23個地方國有企業和745個小型集體企業。到1959下半年,由於技術和原料缺乏等問題,生產陸續“下馬”。

1961 ~ 1963國民經濟調整後,全縣保留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29家,集體工業企業61家,1962年工業產值1538萬元。雖然跌宕起伏,但為漳浦近代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初步基礎。1966 ~ 1976“文革”期間,漳浦工業生產受到嚴重沖擊,許多企業管理混亂甚至停產,效益低下。全縣有13家企業,虧損51.1萬元。但在此期間,漳浦的工業繼續發展,先後成立了13家企業,工業產值從1970年的1578.83萬元,增加到1975年的2565萬元。

十壹屆三中全會後,縣委、縣政府加大了對工業生產的投入。根據“保重點、管壹般、抓重點”的精神,重點工業項目投資65,438+0,980 ~ 65,438+0,989元,占本期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53,765,438+0,930元。繼1979合成氨廠建成後,80年代先後建成了脫水蔬菜廠、罐頭廠、魯西糖廠、啤酒廠、拆船廠等骨幹企業。特別是日榨甘蔗2500噸的魯西糖廠建成投產,結束了漳浦縣沒有大中型工業企業的歷史。這些企業的建成投產將促進漳浦現代工業的發展。截止1985年末,全縣擁有工業設備3550臺套,設備原值3449萬元(其中國家工業企業2923萬元),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1億元(1980不變價),達到10887萬元,57家企業實現盈利。1988工業總產值突破2億元,達到20809萬元。到1989,工業總產值為24776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1.85%;全縣工業企業從業人員26340人(其中鄉鎮工業企業20401人,國有企業5939人);全員勞動生產率9406.22元/人·年(其中國有工業企業16541.3元/人·年,鄉鎮、村及個體經營工業企業7335.4元/人·年);盈利企業58家,利潤總額1807萬元,為漳浦經濟發展和產業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該縣的主要工業產品是原鹽、糖、啤酒、罐頭、酒、飲料、食用植物油、化肥、混合飼料、彈簧片、編織袋等。

從1979到1989,全縣工業系統省級優質產品有:雙弓牌7C1-5農用拖車板簧總成、印石館牌12度嚴敏啤酒、海晶牌工業鹽、三角梅牌壹級白糖和三角梅牌二級酒精、水仙牌850 kt片。鄉鎮工業優秀產品有:熒光燈鎮流器、釉下彩青花筆筒、海燕牌建築瓷磚、人造大理石、竹席、三頭斜跨花籃、五頭圓形吊籃、食品包裝袋、白粉筆等。創新產品有:麥汁露、冬香黑啤、大熊貓牌高級奶糖、通用牌黑剛玉砂、復合聚合氯化鋁(凈水器)、稀土永磁釹鐵硼等。

2011年,工業總產值達到559.5億元,年均增長27.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463.9億元,年均增長32.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由2006年的138戶增加到2006年的218戶,凈增80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