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莆田人不認同自己是閩南人,莆田跟潮汕和閩南跟汕尾有什麽不同?

莆田人不認同自己是閩南人,莆田跟潮汕和閩南跟汕尾有什麽不同?

讓莆田人承認自己是屬於閩南人,就好比讓上海人承認自己是江蘇人,讓福清人、長樂人承認自己是莆田人,壹樣讓人覺得可笑。

壹般只有潮汕、海南、廣東粵西,等地方的人,他們祖上有些是來自莆田的,現在他們所講的母語和閩南話相似,他們才會覺得莆田是屬於閩南體系的。

而在福建的本省,個別閩南人樂於見到自己多了壹個小弟,也開始刻意宣傳、甚至偷換概念說莆田人是屬於閩南人。

莆田人自古以來就不屬於閩南地區

根據莆田縣誌所記載,在石器時代,莆田就有人類生活的痕跡,福建以前是屬於百越中的閩越,到了封建時期秦始皇統壹六國,福建被稱為閩中郡。 閩中郡所屬的範圍,不單是現在福建全省,廣東的潮汕、梅州,浙江的溫州等地,在當時也是屬於閩中郡。

從早期的閩中郡(福建)行政劃分,也能解釋,為什麽現在廣東潮汕、梅州、浙江溫州等地,他們的族譜記載著祖先是從福建遷移過來的。秦統壹六國後,只廢除掉閩越王的王號,名義上建立了閩中郡,實際上並未派官吏,實施有效統治。

後來漢高祖上位後,恢復了之前的閩越國,把騶無諸(勾踐的後裔)重新封為閩越王。

時間到了西晉,在西晉太康三年,將原建安郡,拆分為建安、晉安兩郡。

到梁天監年間(502年~519年),又從晉安郡分出壹個梁安郡,轄興化、泉、漳等地。

興化也就是莆田的別稱,福建現在的八閩,也是後來的明朝洪武元年,將福建八路改為福州、建寧、延平、邵武、興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

雖然在封建時代,興化也曾壹度是掛在南安郡(今閩南的泉州)所轄下,但並不代表著,莆田就屬於閩南。 如果妳非要把封建時期的管轄說成莆田人就是閩南人,那妳也可以說福建人,其實就是浙江人、江蘇人,因為早期的閩越也曾劃入揚州、浙江管轄的範圍之下。

福建第壹次人口有規模性的入遷、遷出,應該就是從秦始皇統壹六國後開始,到了西晉時期有次最大的中原人與閩人的交會,史稱八姓入閩。

以及後來的唐、宋時期等等,不同時期都有中原人遷入福建生活,這些從中原入閩的人,他們所選擇的目的地也是不壹樣的。

比如說我家族有記載,在唐末入閩的分為兩類,壹個是直接在閩北安家,另壹個是在閩南安家。

這裏的閩南並不是講,莆田屬於閩南人, 莆田是屬於福建最早設縣地之壹 ,根據莆田縣誌及其他史書所記載:

南朝陳光大二年(568年)第壹次為莆田置縣,後來又廢除了,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又置莆田縣,又被廢掉。

莆田與閩南壹直是獨立的存在,只有在不同時期,所屬的管轄地被變來變去的。

最為重要的壹點在於,語言上,莆田話與閩南話差別還是很大的,莆田人聽不懂閩南話,閩南人也聽不懂莆田話。

莆田人,跟潮汕和閩南跟汕尾有什麽不同

莆田人與潮汕、閩南、汕尾都屬於沿海地區,這幾個地方相同之處在於對傳統文化的繼承。

特別是久遠時期的祖先信仰,在這幾個地方都很重視,春節可以不回家,但清明節祭祖,卻不能不回去。

這壹點可以從這幾個地方的農村,每個村都有宗祠就能看出來,宗祠供奉的並不是神明,而是自己的祖先,這是屬於祖先的信仰。

除此之外,這幾個地方的人,都是很勤勞、團結,特別能吃苦。

要說這幾個地方的不同之處,應該是在於語系上的分別 ,潮汕的語系更接近閩南系,哪怕是祖上從莆田的語系遷移過去的,但莆田語系壹直不是當地的主流,會被當地的閩南語系所同化。

但妳要是覺得,潮汕這些地方,不會說莆田話,就表達莆田以前也是閩南語系,就大錯特錯了。

其實這種情況很正常,像是現在很多有方言的地方,他們的後代,長期生活在普通話的地方,他們都不會講自己家鄉的方言了。

但妳能因為他們不會說自己家鄉的方言,就認定,他們是外地人嗎?並不是他們只是被大環境同化罷了,骨子裏的基因,還是父母給的。

除了語言上的不同,飲食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莆田的很多飲食都保留著中原人的特點,再根據當地的氣候、食物進行改良成適合當地人吃的食品。

比如中原地區的河南水煎包,在莆田叫煎包,莆田的煎包餡料更豐富,個頭也更大。

河南人喜歡以面食為主食,莆田同樣也有,莆田的鹵面就是屬於正餐,而把面食當成正餐,在南方很少會有。

中原人冬至有吃水餃的習俗,莆田吃的是湯圓,這個湯圓和水餃差不多,裏面所包的都是肉餡的。

最後莆田壹些農村,至今還保留著冬至掃墓的習俗,而不是在清明節掃墓。

結論:

莆田是屬於閩中地區,自古以來就不屬於閩南,閩南人與莆田人壹樣,他們的祖先,大多數都是從中原遷移過來的。

不能因為在某壹個朝代,某壹個時期,把莆田劃到閩南系的泉州管轄之下,就認為莆田人屬於閩南體系的。

莆田與閩南壹樣是屬於百越中裏的閩越,經過幾次衣冠南渡之後,閩越與中原人同化,造成了莆田獨特的方言體系。

現在莆田所居住的人,從他們族譜上都可以看出來,就是以前的古原人,而不是同為閩越的閩南人。

至於莆田與閩南、潮汕的關系,也只限於 歷史 上幾次衣冠南渡,家族的變遷,讓他們族譜上有同壹個祖先。

在早期的時候,整個福建都是屬於江南所管轄的,閩浙壹家親的說法在民間很流行,而在廣東除了廣府人所占據的為主導,其他地方也有閩粵壹家親的說法。

其實不管是閩浙壹家親還是閩粵壹家親,都是 歷史 上幾次重大的人口,大變遷造成的。對於莆田與閩南來說,因為距離很近,這種變遷是相互的,比如莆田秀嶼區居住著壹些惠安遷過來的人,他們會講閩南話也會講莆田話,惠安也有莆田遷過去的,這種兩個地方交界處人口相互遷移,代表不了什麽。

莆田是閩中,自然不是閩南人。莆田和泉州(閩南)毗鄰而居,古代也曾有過***同行政管理,人員來往密切(莆田有的先祖來自閩南,閩南也有先祖來自莆田),在文化習俗上肯定會互相往來,互相影響。潮汕人的先祖很多是從古代莆田移民過去(如李嘉誠的潮汕先祖就來自莆田,當然古代莆田人很多來自中原),潮汕的壹些習俗也有跟莆田類似之處。人類會移居,文化會融合發展,沒法說誰是正統原汁原味。

莆田人肯定不是閩南人,也不是福州人!就是這樣的。語言上有些接近閩南語,莆仙戲都傳多久下來了。古代的興化府所在地仙遊的遊洋鎮。所以很多仙遊人都不會主動說自己是莆田人而只會說我是仙遊人。而且建國後有段時間莆田地區轄區裏有永泰,閩清,長樂,福清,閩侯,知道華為二號人物鄭寶用嗎?以前都說是莆田地區的。因為到1983年,行政區調整後長樂才劃歸福州。現在的福建地級市,基本上都是按方言劃分。

在古代戰爭紛飛的年代,北方老百姓為了躲避戰亂,紛紛向南方遷移,福建大多數人都是河南、陜西、山西壹帶遷移過來的,只是很多遷移到莆田的,住了壹段時間後,又有很多繼續向閩南、廣東遷移,所以有很多潮汕族譜有記載是由莆田遷移過去的,或許是他們想念故鄉的緣故吧。

我是潮陽人,先祖來自莆田縣,我以前也認為莆田是閩南人,因為潮汕話被國家分為閩南語支系,還有地有漳潮之異、俗無漳潮之分的傳言。後來有壹段時間因工作關系在海南認識了來自莆田的老鄉和海南本地人,他們的語言好多都能相通,因為海南祖籍好多也是莆田的。可能是潮汕比較接近閩南地區的關系,也可能是莆田老家後來因 歷史 的原因語言有所改變。不管怎麽說這幾個地方的人在外都是最團結的,也是最拼搏的壹群人。我覺得沒有什麽不同,我們先祖都是來自中原,我們是最純真的漢人,我們都保留著中原最傳統的文化。

宋末蒙軍入閩,莆田衛頑強抵抗,導致遭到蒙軍屠殺,剩余莆田人大量遷徙到潮汕。莆田衛變成空城後,興化軍入駐,這個興化軍是北方兵和江浙的混合兵團。隨著幾百年融合,形成現在的莆田人(不含仙遊)。所以莆田語言既不像閩南,也不像福州,但是福清曾經被管轄過壹段時間,所以人口有所融合,有少部分語言接近。由於古代莆田縣歸晉江管轄,所以汕頭潮州揭陽〔饒平除外〕語言接近泉府腔。饒平接近漳州腔。至於海陸豐更像是四百年前的漳州腔,這估計是跟南明族群遷徙有關。

從語系和人情風俗有很多相同,比喻我是潮汕人,我鄉族薄就寫明是六百年左右從莆田移民到潮汕建村的。

提問的人有毛病,九成九是神經病。

莆田市是閩中,說閩語系莆仙方言/興化話。

古稱興化,有千年興化史。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美稱。

歷史 上很多莆田官員奉旨外派到廣東任職,定居在廣東,成為當地姓氏創派壹世祖。

大規模移民的就有三次。

兩次抵抗少數民族保護漢室,犧牲巨大。壹次為抗蒙保宋,莆田做抵抗蒙古兵最激烈的戰場,有十幾萬老百姓被迫往粵東粵西遷移;二次是返清復明,被清朝狗皇帝截界,十幾萬老百姓再次被迫向粵東粵西遷移;

還有壹次明朝後期,東南沿海倭亂,也有大批老百姓向粵東粵西遷移。

莆田潮汕淵源流長,兄弟關系、老宗親關系。

古代莆田曾經是閩南壹部分,後來被閩東福州滲透形成了現在的莆田文化,泉州要感謝莆田

莆田肯定不是閩南人,也不是福州人,前幾年到潮州買陶瓷,老板說他祖籍福建莆田,閩南是福建省的,汕尾是廣東省的,閩南跟仙尾有什麽不同,應該是語言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