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文言文寡人之於國也朗誦錄音

文言文寡人之於國也朗誦錄音

1. 寡人之於國也朗讀,如何劃分古文朗讀節奏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2. 高中語文如何講解《寡人之於國也》第5到7段的結構特點,比喻論

《寡人之於國也》教案教學目標:1.學習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歸納“數、發、直、兵、勝”多義詞的義項,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於……”幾個句式的特點。3.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教學難點 :課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課時安排: 安排3課時第壹課時教學要點:簡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讀課文。壹、導語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為後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們來學習孟子的又壹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於國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簡介學生可結合註釋①及課文後關於孟子的介紹來了解。三、熟讀課文1.第壹遍學生聽,要求認真聽,同時認真看課文,註意壹些字詞的讀音和寫法。

第二遍,學生跟著錄音輕讀。2.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3.教師出示投影內容,檢查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4.根據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點字註音,是通假字的註明。

(1)棄甲曳()兵 (2)塗()有餓piǎo ()(3)雞豚()狗彘()之畜() (4)數()罟()不入wū ()池(5)無()失其時 (6)謹庠()序之教(7)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義答案:(1)yè(2)塗tú通假字,同“途” 莩 (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5)無wú通假字,同“毋”(6) xiáng(7)頒 bān通假字,同“斑”(8)悌4.學生各自朗讀課文。了解文意。

四、布置作業熟讀課文並背誦課文。第二課時教學要點:理清思路,背誦課文,教師適當作朗讀提示。

壹、檢查學生熟讀課文情況二、指導學生理清思路,背誦課文,並作閱讀提示提問:這次對話是圍繞什麽問題展開討論的?明確:“民不加多。”提問:在提出“民不如多”疑問前,梁惠王先是自詡曰(學生回答)“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為什麽說是“盡心焉耳矣”?具體做法是什麽?明確:“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提問:通過和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明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問:於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樣的疑問?明確:(學生合上課文回答)“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教師反讀本段,學生朗讀並背誦。教師對背景點撥提示: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治者,為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這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

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治者的當務之急。那梁惠王當然會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了。

提問:孟子對梁惠王這個疑問是如何分析的?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提問: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並無本質區別的?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

提問:對“五十步笑百步”喻義如何理解?明確:孟子通過設喻——設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與鄰國相比,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質上都是相同的。

說明梁惠王比別的國王好不了多少。教師範讀本段,學生朗讀、背誦。

問題的原因找到之後,文章自然而然過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提問:他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麽?包括幾個方面?明確:;兩方面:壹是“王道之始”的道理,壹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問:怎樣才能做到“王道之始”?明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提問:當采取了這些合理發展生產的措施後,產生的效果是什麽?要求學生找出並畫出排比句,各自朗讀,合書回答。

明確:孟子用了四組排比句:“五畝之宅。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其中前三組排比是孟子養民的主張,後壹組是教民的主張。

這樣,作者在這四組排比裏,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了壹幅美好的前景。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即“王道之成”了。

提問:有了合理的措施,還需要有合理的態度。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明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斯天下之民至焉。”

這壹段是從反面證明使民加多應有的態度。提問:這壹段用什麽方法進行說理?狗彘食人食 塗有餓莩歸罪於年成不好明確: 對比 塗有餓莩 比喻 刺人而殺之歸罪於武器三、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回顧本節所講內容,概括本文寫作特點,指導學生背誦1.結構嚴謹 :民不加多的疑問;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2.善用比喻(學生可背誦局部何比喻有關的部分)3.氣勢充沛(學生背誦排比句式)學生齊讀(齊背)課文。

四、布置作業熟讀課文。做練習三。

第三課時教學要點:總結文言知識,做課後練習,進行閱讀訓練,對全文進行小結。壹、檢查學生背誦課文。

二、分類歸納總結文言知識1.詞類活用找出下列加點詞和例句用法相同的壹項。例:今媼尊長安君之位(1)樹之以桑 (2)可以衣帛 (3)然而不王者(4)王無罪歲 (5)既來之,則安之2.句式找出下面句式,翻譯成現代漢語,並掌握其用法。

(1)或……或……(2)直……耳,是……也(。

3. 朗誦時間在二分鐘左右 古文,名篇,詩詞

1、雨霖鈴(柳永)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2、念奴嬌 赤壁懷古(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壹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壹尊還酹江月。

3、滿江紅(嶽飛)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

八千裏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誌饑餐胡虜肉,

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4、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裏,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5、春江花月夜(唐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壹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壹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指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沈沈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6、蒹葭(詩經·秦風)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壹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址。

讀這些古文和詩的時候,首先要先了解他們的作者的寫作背景和詩詞的中心思想,體會文章的意境。

其次,讀的時候,要註意字的讀音,註意斷句,讀的時候要慢壹點讀,可以搭配合適的背景音樂,例如古箏樂《高山流水》等。

第三,要註意,讀的時候要加入情感。例如,壹些表情,動作,手勢等。

可以找個朋友幫妳練壹下,看看妳朗誦後,有沒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4. 孟子經典誦讀止戰文言文及翻譯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yè)兵而走。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sāng)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雞豚狗彘(zhì)之畜(xù),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wàng)(稱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piǎo)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於國家,(也算)是盡心啦!黃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裏的百姓遷移到黃河以東,把黃河以東的糧食運到黃河以北;黃河以東遭遇荒年也是這樣。察看鄰國的君主主辦政事,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

但鄰國的百姓並不更少,我的百姓並不更多,為什麽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請允許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擊鼓進軍,兵器刀鋒已經相交撞擊,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壹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憑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壹百步,(您以為)怎麽樣呢?” 惠王說:“不可以。

只不過沒有逃跑到壹百步罷了,這也同樣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 “不違背農時,糧食就吃不完(這句指在農忙季節不應讓人民為公家服役)。

密網不進池塘捕魚,魚鱉就不會吃完(古時曾經規定,網眼在四寸[合現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為密網,禁止下池沼內捕魚)。按照季節砍伐樹木(指在草木雕落的時候,那時生長時節已過),那木材便用不完。

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樣就使百姓對供養活人埋葬死者沒有什麽不滿。百姓對供養活人埋葬死者都沒有不滿,這就是王道的開端了。

“在五畝(五畝:合現在壹畝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憑此穿上絲織品的衣服了。畜養雞、豬、狗等家禽、家畜(豚:小豬。

彘:大豬),不要錯過繁殖的時節,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到肉了。百畝的耕地,不要耽誤它的生產季節,數口人的家庭就不會有挨餓的情況了(數:幾)。

認認真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庠序:學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頭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在路上背著或者頂著東西了。七十歲的人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能達到這樣的地步,卻不能統壹天下而稱王的,是不曾有過的事。

“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貴族們)卻不加制止,路上有餓死的人(官府)卻不知道打開糧倉賑救災民,老百姓死了,就說:“‘這不是我的罪過,是年成不好造成的。’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後,卻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麽區別?王不要怪罪於年成,那麽,天下的百姓(指別的諸侯國的人)都會前來歸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