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數學名人

數學名人

祖沖之(429~500)

中國南北朝時代南朝數學家、天文學家、物理學家。範陽遒(今河北淶水)人

祖沖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壹個管理朝廷建築的長官。祖沖之長在這樣的家庭裏,從小就讀了不少書,人家都稱贊他是個博學的青年。他特別愛好研究數學,也喜歡研究天文歷法,經常觀測太陽和星球運行的情況,並且做了詳細記錄。

宋孝武帝聽到他的名氣,派他到壹個專門研究學術的官署“華林學省”工作。他對做官並沒有興趣,但是在那裏,可以更加專心研究數學、天文了。

我國歷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並且根據研究天文的結果來制定歷法。到了宋朝的時候,歷法已經有很大進步,但是祖沖之認為還不夠精確。他根據他長期觀察的結果,創制出壹部新的歷法,叫做“大明歷”(“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號)。這種歷法測定的每壹回歸年(也就是兩年冬至點之間的時間)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測定月亮環行壹周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不到壹秒,可見它的精確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沖之請求宋孝武帝頒布新歷,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議。那時候,有壹個皇帝寵幸的大臣戴法興出來反對,認為祖沖之擅自改變古歷,是離經叛道的行為。 祖沖之當場用他研究的數據回駁了戴法興。戴法興依仗皇帝寵幸他,蠻橫地說:“歷法是古人制定的,後代的人不應該改動。”祖沖之壹點也不害怕。他嚴肅地說:“妳如果有事實根據,就只管拿出來辯論。不要拿空話嚇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幫助戴法興,找了壹些懂得歷法的人跟祖沖之辯論,也壹個個被祖沖之駁倒了。但是宋孝武帝還是不肯頒布新歷。直到祖沖之死了十年之後,他創制的大明歷才得到推行。

盡管當時社會十分動亂不安,但是祖沖之還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學。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數學方面。他曾經對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作了註釋,又編寫壹本《綴術》。他的最傑出貢獻是求得相當精確的圓周率。經過長期的艱苦研究,他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最早把圓周率數值推算到七位數字以上的科學家。

祖沖之在科學發明上是個多面手,他造過壹種指南車,隨便車子怎樣轉彎,車上的銅人總是指著南方;他又造過“千裏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試航過,壹天可以航行壹百多裏。他還利用水力轉動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祖沖之晚年的時候,掌握宋朝禁衛軍的蕭道成滅了宋朝。

楊輝,中國南宋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在13世紀中葉活動於蘇杭壹帶,其著作甚多。

他著名的數學書***五種二十壹卷。著有《詳解九章算法》十二卷(1261年)、《日用算法》二卷(1262年)、《乘除通變本末》三卷(1274年)、《田畝比類乘除算法》二卷(1275年)、《續古摘奇算法》二卷(1275年)。

楊輝的數學研究與教育工作的重點是在計算技術方面,他對籌算乘除捷算法進行總結和發展,有的還編成了歌決,如九歸口決。 他在《續古摘奇算法》中介紹了各種形式的"縱橫圖"及有關的構造方法,同時"垛積術"是楊輝繼沈括"隙積術"後,關於高階等差級數的研究。楊輝在"纂類"中,將《九章算術》246個題目按解題方法由淺入深的順序,重新分為乘除、分率、合率、互換、二衰分、疊積、盈不足、方程、勾股等九類。

他非常重視數學教育的普及和發展,在《算法通變本末》中,楊輝為初學者制訂的"習算綱目"是中國數學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獻。

劉徽(生於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國數學史上壹個非常偉大的數學家,在世界數學史上,也占有傑出的地位.他的傑作《九章算術註》和《海島算經》,是我國最寶貴的數學遺產.

《九章算術》約成書於東漢之初,***有246個問題的解法.在許多方面:如解聯立方程,分數四則運算,正負數運算,幾何圖形的體積面積計算等,都屬於世界先進之列,但因解法比較原始,缺乏必要的證明,而劉徽則對此均作了補充證明.在這些證明中,顯示了他在多方面的創造性的貢獻.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進小數概念的人,並用十進小數來表示無理數的立方根.在代數方面,他正確地提出了正負數的概念及其加減運算的法則;改進了線性方程組的解法.在幾何方面,提出了"割圓術",即將圓周用內接或外切正多邊形窮竭的壹種求圓面積和圓周長的方法.他利用割圓術科學地求出了圓周率π=3.14的結果.劉徽在割圓術中提出的"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於不可割,則與圓合體而無所失矣",這可視為中國古代極限觀念的佳作.

《海島算經》壹書中, 劉徽精心選編了九個測量問題,這些題目的創造性、復雜性和富有代表性,都在當時為西方所矚目.

劉徽思想敏捷,方法靈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張直觀.他是我國最早明確主張用邏輯推理的方式來論證數學命題的人.

劉徽的壹生是為數學刻苦探求的壹生.他雖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釣譽的庸人,而是學而不厭的偉人,他給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在中國現代數學洪荒之地,有壹位抱定“戰士死在沙場幸甚”的開拓者,他就是華羅庚。華羅庚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論、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與多個復變函數論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與奠基者,也是我國進入世界著名數學行列最傑出的代表者。他的研究成果被國際數學界命名為“華氏定理”、“布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王方法”、“華氏算子”、“華氏不等式”等。他壹生為我們留下了兩百多篇學術論文,10部專著,其中8部被國外翻譯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紀經典著作之列。他把數學方法創造性地應用於國民經濟領域,篩選出了以改進工藝問題的數學方法為內容的“優選法”和處理生產和組織與管理問題為內容的“統籌法”。他是美國科學院歷史上第壹個當選為外籍院士的中國學者。他還當選為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法國南錫大學、美國伊利諾斯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他的名字進入美國華盛頓斯密司—宋尼博物館,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88個數學偉人之壹。

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美國,他喜淚沾裳。為了重建自己的家園。他毫不猶豫地放棄了美國伊利諾大學終身教授的職務,丟下了優厚的薪俸、汽車和洋房,懷著壹腔熱誠,攜全家,登上壹艘輪船於1950年春,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回國後,他在戶口簿的文化程度壹欄中填上了:“初中畢業”4個字。這對華羅庚來說是個難忘的字眼,而對別人來說又是個費解的事情。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還是讓我們來看著他的成才道路吧。

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的壹個貧苦家庭。父親開了壹個小雜貨店,慘淡經營,艱難謀生。華羅庚15歲那年,畢業於金壇縣初中,後到上海中華職業學校讀書。由於家庭貧寒,交不起飯費,只念了1年,就離開學校,失學了。

華羅庚從小聰明好學,念初中時,在數學課上就表現出了特殊的才華。壹天王維克老師給全班出了壹道數學題,這是壹道出自《孫子算經》的題目:“今朝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王老師在讀這道題時,讀得很慢,聲音抑揚頓挫。讀完題目後,王老師把目光掃向全班同學,壹張張緊張思索的面孔,壹道道疑惑不解的目光盡在王老師的視野之內。突然,壹個學生站起來,說:“這物品是23個。”這是個熟悉的聲音,這聲音把同學們從思索和疑惑中喚醒過來。大家用驚異的目光看著他。這個最先說出答案的同學就是少年華羅庚。華羅庚在解這道題時是這樣想的:從“七七數之剩二”開始,就是說,七數余二,那麽七的倍數再加二定是這個數,不防設這個數是7×3+2=23。再對23進行檢驗:23被3除,余2;23被5除余3,因此,23符合題目條件。正是由於華羅庚從小勤奮好學,王維克老師加倍看重他的聰明與才華。華羅庚在學校時給王老師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就在華羅庚18歲那年,王維克老師當上了金壇縣中學的校長。王校長愛惜人才,把華羅庚請到學校當會計兼做事務工作。從此,華羅庚更忙起來了。他回憶這段時間的經歷時說:“除了學校繁重的事務外,早晚還要幫助母親料理小店的事務。每天晚上大約8點鐘才能回家。清理小店的帳目之後,才能鉆研數學,常常到深夜。”這就是說,即使在繁忙的事務之後,華羅庚也不忘學習數學,因此,他的數學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華羅庚19歲那年,壹個偶然的機會,他借了壹本雜誌,名叫《學藝》,在這本雜誌的第7卷10號上刊登了壹篇由蘇家駒教授撰寫的文章《代數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引起了華羅庚的濃厚興趣。通過閱讀與思考,華羅庚發現文章中存在著根本性的錯誤。於是他問王校長,“能不能寫文章批評蘇教授文章中的錯誤?”華羅庚的提問得到了王校長的肯定回答:“當然可以,就是聖人,也有錯誤,有什麽不能批評的!”王校長是意大利詩人但丁名著《神曲》的譯者。他的壹席話給華羅庚以很大的鼓勵。於是華羅庚寫了壹篇邏輯嚴謹、說理充分的文章,經王校長過目與修改後,寄給了上海的《科學》雜誌。文章於1930年發表了。文章壹發表,就引起了當時不少人的重視。當時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看到了這篇文章。而且得知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壹位僅有初中畢業文憑的金壇縣初中的青年人,更感到震驚。他看出了華羅庚的才華,馬上寫信到金壇中學,請華羅庚到清華大學工作。華羅庚接到信後,再三考慮:壹方面,他想起在此之前曾因王校長讓他在金壇縣初中教補習班,由於有人向上告狀說王校長任用壹個不合格的教員(壹個初中畢業生怎麽能有資格教初中),王校長不得不辭去校長職位,而且自己也不再教書;另壹方面,由於自己家境貧寒,連去北京的路費都有困難,於是回信婉言謝絕了熊教授的邀請。熊教授接到華羅庚的回信後,這位求賢若渴的“伯樂”又寫信去催。信中說:如果妳不來,我將親自去金壇拜訪妳。華羅庚又壹次收到熊教授的來信,從中得知其邀請的真切與誠意,覺得自己實在不能辜負熊教授的好意,只好由父親出面借了路費,應邀到了清華大學。 在清華大學,華羅庚當上了壹名助理員。主要職務是管理數學系的圖書、收發公文、代領文具、繪制圖表等。這樣,他可以利用工作之余讀書、聽課。由於熊教授的安排與指導,華羅庚學業進步很快,學習也更加刻苦,常常自學到深夜。他只用壹年半的時間就修完了大學課程,用4個月的時間自學了英語,並能達到讀英語數學文獻的水平。另外,他還自修了德文,特別是他聽了研究生課程後,數學修養有了很大的提高,並不斷取得了新的成果。他寫的3篇論文,先後在國外數學雜誌上發表,清華大學的教師對他不得不刮目相看。不久,在清華大學的教授會議上決定讓他這位只有初中學歷的人任清華大學的教師。可見,華羅庚的成才主要是由於他自己努力奮鬥的結果。華羅庚在給中學生談學習數學時說過:“不怕困難、刻苦學習,是我學好數學最主要的經驗。”他還說:“我不輕視容易的問題,今天練習了容易的,明天碰到較難的也就容易了。我也不怕難的問題,我時刻準備著在必要時把壹個問題算到底。我相信,只要辛勤勞動,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攻不破的堡壘。”華羅庚就是這樣刻苦學習,才從壹個只有初中學歷的青年,自學成為壹名大學教師的。 1936年熊慶來教授又推薦華羅庚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1938年華羅庚回到日本鐵蹄下災難深重的祖國,由熊慶來教授推薦當上了昆明西南聯大教授,當時的他年僅28歲。在西南聯大期間,華羅庚的生活是清苦的。他們壹家住在昆明郊區的壹個小村子中的兩間小廂樓裏,廂樓下是豬欄、牛圈,衛生環境可想而知。華羅庚在回憶這段生活時說:“晚上壹燈如豆。所謂燈,乃是壹個破香煙罐,放上壹個油盞,摘些破棉花做燈芯。為了節省菜油,芯子撚得小小的。晚上牛蹭癢,擦得地動山搖,危樓欲倒!”華羅庚雖然居住在這樣的廂樓中,過著艱難的生活,但他還是勤奮努力,不斷地耕耘,用3年時間寫出了壹部數學手稿,名為《堆壘素數論》,華羅庚寫完《堆壘素數論》後,自然打算出版成書。於是他又把中文稿譯成英文稿,並把中文稿寄到當時的“中央研究院”,但是,中央研究院不但未能給予出版,還把手稿弄丟了。這對華羅庚是壹個莫大的打擊,3年的心血,付之東流,怎麽不使他心疼呢!後來,華羅庚把手頭的壹份《堆壘素數論》英文稿寄到當時蘇聯的維諾格拉托夫院士那裏,終於由蘇聯把英文稿譯成俄文稿出版了。這本書出版後,引起了世界數學界的震動。新中國成立後《堆壘素數論》(俄文版)又被譯成中文,在自己的祖國出版了。像《堆壘素數論》先在別國出版,後在國內出版,在世界出版史上也屬於罕見的現象。

華羅庚壹***上過9年學,只有壹張初中畢業文憑,卻成了蜚聲中外傑出的數學家。華羅庚的壹生是勤奮好學的壹生,是自學成才的典範。他的格言“天才在於積累,聰明在於勤奮”披露了這壹成功的秘訣。他提出的“樹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學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的箴言是值得後人永誌不忘的。這位開拓中國現代數學研究的巨人,逝世前的遺願竟是“甚盼屍體能對革命有用,俟墻可作人梯,跨溝可作人橋。”

陳景潤(1933.5~1996.3)是中國現代數學家。1933年5月22日生於福建省福州市。195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由於他對塔裏問題的壹個結果作了改進,受到華羅庚的重視,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先任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再越級提升為研究員,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

陳景潤是世界著名解析數論學家之壹,他在50年代即對高斯圓內格點問題、球內格點問題、塔裏問題與華林問題的以往結果,作出了重要改進。60年代後,他又對篩法及其有關重要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

1966年屈居於六平方米小屋的陳景潤,借壹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壹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 + 1)只是壹步之遙的輝煌。他證明了“每個大偶數都是壹個素數及壹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領先地位。這壹結果國際上譽為“陳氏定理”,受到廣泛征引。這項工作還使他與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同獲得中國自然科學獎壹等獎。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遙遙領先。世界級的數學大師、美國學者阿 ·威爾(A?Weil)曾這樣稱贊他:“陳景潤的每壹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 陳景潤於1978年和1982年兩次收到國際數學家大會請他作45分鐘報告的邀請。這是中國人的自豪和驕傲。他所取得的成績,他所贏得的殊榮,為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樹起了壹面不雕的旗幟,輝映三山五嶽,召喚著億萬的青少年奮發向前。陳景潤***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

鄧小平:中國有壹千個陳景潤就了不得

這曾是壹個舉世震驚的奇跡:屈居於六平方米小屋的陳景潤,借壹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壹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壹步之遙的輝煌,被國際數學界譽為“陳氏定理”。

他開拓了數論研究中壹個嶄新的時代。他那瘦弱的身影,幾乎凝聚了全世界所有數學家關註傾慕的目光。自負的日本人,對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稱道兩位數學奇才:壹位是祖沖之,壹位便是陳景潤。他們由衷地在這兩位中華俊傑面前頂禮膜拜。

1975年,正值“文革”動亂之際,鄧小平同誌壹度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力排眾議,以挽狂瀾於既倒的扭轉乾坤之勢,重整山河。在“高天滾滾寒流急”的日子裏,這位偉人犀利深邃的目光,同樣沒有忘記給處於逆境之中的陳景潤投去深情的壹瞥。面對著惡毒攻擊陳景潤等科學家“走白專道路”的壹派胡言,鄧小平拍案而起,斥責:“什麽白專道路,總比占著茅坑不拉屎強!”當他了解到陳景潤頑強拼搏的傳奇式經歷和出類拔萃的業績後,無限感慨地說:像陳景潤這樣的“世界上公認有水平的”科學家,“中國有壹千個就了不得”。

陳景潤,由新中國培養起來的第壹代數學家,堪稱時代的楷模,世紀的豐碑。這位數學巨星,盡管已經去世壹年多了,然而,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遙遙領先。世界級的數學大師、美國學者阿·威爾(A?Weil)曾這樣稱贊他:“陳景潤的每壹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陳景潤於1978年和1982年兩次收到國際數學家大會請他作45分鐘報告的邀請。這是中國人的自豪和驕傲。他所取得的成績,他所贏得的殊榮,為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樹起了壹面不雕的旗幟,輝映三山五嶽,召喚著億萬的青少年奮發向前。 壹個人便是壹個世界,壹個人便是壹頁歷史。陳景潤是曠世奇才,然而,沿著他的足跡,我們卻可以清晰地傾聽到時代前進的腳步聲,可以鮮活地領略到歲月風雨的涼熱,可以敏感地品味到人生奮鬥的艱難和壯美。倘若說,人生是壹部教科書,那麽,陳景潤的壹生,便是足以讓世世代代皆可細細揣摩、咀嚼、吮吸以至於奉為典範的壹部長卷,壹部宏篇巨著。

蘇步青

貧寒出身的老數學家

復旦大學名譽校長、中國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蘇步青(1902.9.23—)是壹位德高望重的老數學家。他除了當民盟中央參議委員會主任之外,也是中國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他出生在浙江省平陽縣騰蛟區帶溪鄉的壹個農民家庭,他父母生了13個子女,他是次子。童年就要幫助家人割草、餵豬、放牛。由於家庭貧窮,六歲未能上學。他每天放牛路過私塾,就偷偷跑到窗口去偷看偷聽老師教書。後來父親看到他這麽愛念書,在他9歲時全家吃雜糧,省下大米,借了幾塊錢,挑了壹擔米,帶他到離家100裏的平陽縣唯壹的壹所小學當插班生。

他認識了壹些字後,就自己找書看,讀《三國演義》、《水滸傳》,甚至談狐說鬼小孩子不容易懂的《聊齋誌異》也被他翻閱了壹二十遍。

振作讀書發奮圖強

平陽縣的語言有壹個奇特的現象:在蘇步青的鄉下人們是講閩南話,兩三百年前,閩南漳州泉州南安有壹批人為了避倭亂移民到那壹帶,因此在浙南閩北交界地區有壹些人是講溫軟閩南話,而在縣城裏的人是講音量大而發音怪的溫州話,這兩種語言的差距就像意大利語和俄羅斯語。開始蘇步青從窮山溝裏來到縣城,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事事感到新奇,整天玩耍無心讀書,再加上語言隔閡,結果期末考試,是全班32人中最後壹名。

第二年,離他家鄉10多裏的水頭鎮,辦起了壹所中心小學,他的父親把他轉到那兒上課,老師講書是用閩南話,蘇步青上課是聽得懂。可是由於家窮被老師看不起,有壹次在作文時,蘇步青認真的寫了壹篇文情並茂的文章,老師卻說他抄襲,後來問明老師仍不公正的批個“差”的分數,這損害了小蘇步青的自尊心,以後他不聽課,並盡情玩耍,當然這學年他又是考最後壹名。 第三年來了壹個新的叫陳玉峰的老師,發現了他的問題,就勸告他應該人窮誌不窮,努力讀書好好向上,不然浪費了農民爸爸的血汗錢,辜負了父母對他讀書識字的期望,以後目不識丁怎能改變貧苦的命運?

蘇步青看到陳老師對他有愛心及勉勵,決定收斂貪玩的心,決定振作發奮圖強,不要讓陳老師失望。除了讀課本之外,他也讀了壹些古典小說,並且開始讀《東周列國誌》,有些字不懂,他步行幾十裏山路,向人借《康熙字典》。放假,他就回家放牛,在牛背上他就背誦《千家詩》、《唐詩三百首》,他的記憶力特好,過了不久,他就能把杜甫、李白的詩背誦如流。這學年結束,他考得第壹。以後求學,每次考試都是第壹名。 13歲那年春天,小學畢業,距離暑假考中學有半年的時間,就把《左傳》從頭到尾熟讀。1914年,他以優秀成績,考進了溫州的浙江省第十中學。最初他立誌讀完《資治通鑒》,將來當壹名歷史學家。可是在初中二時學校新聘了壹位從日本留學回來的楊老師,他覺得積弱的中國靠古老的歷史和文學是救不了的,只能以科學才能救中國,因此這想法影響蘇步青。

“蘇步青,我覺得妳的歷史和文學都學得挺好,可是我覺得妳在學數學方面會有發展前途,今後應該多鉆研數學,少看歷史和詩詞的書。”楊老師借給他看科學雜誌,鼓勵他學科學。 於是蘇步青的讀書興趣逐漸由文學轉到理科,特別是對數學很有興趣。他為了證明著名的歐幾裏得幾何的壹個定理:“任意三角形內角之和等於180°”,廢寢忘食的找到二十個不同方法的證明,後來寫成了壹篇論文,送到浙江省的壹個學生作業展覽會上展覽。

中學的校長洪彥遠畢業於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是中國最早去日本學習數學的二人之壹。他兼教平面幾何,聽到楊老師講他班上15歲的蘇步青勤奮好學的事,對他關註起來,常在同學自修時過來看蘇步青的作業本,每看壹道題,就露出壹絲笑容,有時頻頻點頭。洪校長對幾何教得極好,非常欣賞蘇步青的解法。有壹天,洪校長把他叫到辦公室,問了他壹些學習及家庭情況之後,便覺得這孺子可教,而且可能是未來的國家棟梁,便對他說:“我要調離學校,到教育部去工作。妳畢業後可以到日本去學習,我壹定幫助妳。”

少年負笈赴東瀛

對於洪校長的鼓勵及器重,蘇步青很是感激,這使他更勤奮的讀書及鉆研數學。當年中國教育是實施中學四年制,蘇步青以第壹名的優異成績畢業。

17歲時中學畢業了,他想起了洪校長的囑咐,便寫信給在教育部工作的洪彥遠,表示想出國留學,可是卻沒有錢,想請他資助。過了不久,洪彥遠就匯了200銀元給他,並且勉勵他為國爭光。蘇步青捧著白花花的巨款,激動地滾下熱淚,洪校長的錢是“及時雨”,這是改變他壹生的轉折點。

1919年7月的壹個秋天,蘇步青乘日本海輪,從上海駛往日本。洪校長寄了臨別贈言幾句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要為中華富強而奮發讀書。”後來他回憶往事寫了《外灘夜歸》的詩句:“渡頭輕雨灑平沙,十裏梧桐綠萬家。猶記當時停泊處,少年負笈夢榮華。”

他說1919年時中國是列強所任意宰割、任意瓜分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英、美、法、日、意、德大小列強等國皆在中國有租借地,在上海的外灘公園就掛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在黃浦江上停泊的是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的軍艦。而他到日本去每次都從黃浦江進出,每逢冬天都看見南京路上有凍死的人,他坐在日本的海輪上想:“我們自己還不會造船,有壹天我們自己能造輪船就好了!”

到日本後,他先去東京的東亞日語補習學校學習了壹個月,後由熟人介紹住進壹個日本家庭。他向房東大娘學日本文時,不僅早上和她壹起去菜市場買菜,練習日語會話,並且晚上聽她讀報、講故事,自己預習功課,準備投考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很快的他便掌握了初級的日本語言的能力了。

在異國為中國人爭氣

1920年2月,東京高等工業學校舉行招生考試,考生應該在3小時內做完24道題。而蘇步青只用1小時就全部解決了。接著是口試,看看學生口頭解答問題的能力,他都能應付自如。結果他以第壹名的成績考入日本東京高等工業學校電機系。當時許多中國人要進入校應花壹年半到二年半去學日文和補習壹些入學考試的科目,而蘇步青卻創下以3個月時間的準備就進入的新紀錄。由於成績優異,他拿到三次獎學金。

他在名牌大學畢業之後又決定報考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數學系,該系招收9名學生,報考的卻有90名之多,考試結果,中國留學生只有他壹個人被錄取,他的“微積分”和“解析幾何”都得了壹百分,是考生中的第壹名。 他初進東北大學,有壹次老師讓他們用壹個下午的時間做題目。老師留下題目就走了,他最初自以為了不起,壹個人坐在沒人敢坐的第壹排。兩個鐘頭,老師回來,首先看他的作業,壹邊看—邊搖頭:“什麽東西?這根本不是數學。”這時他才恍然大悟,以前在工科大學學的數學是不嚴格的,不符合現代數學的精神。

他除了上課外,大部分時間是在圖書館裏。讀到三年級時,由於國內發生江浙戰爭,公費中斷,生活無著。數學系系主任林鶴壹每月從他的薪水取出40元給蘇步青,並開玩笑說:“等妳發了財還我。”後來又讓他管理圖書兼校對《東北數學雜誌》。蘇步青還賣報及送牛奶。 1931年獲日本理學博士

林鶴壹還介紹他到壹位醫科教授的家為其兒子補習數學。最後他還讓出自己教的壹門課讓蘇步青教,這在當時壹些歧視中國人的教授中是壹件荒謬的舉動,在教授會審議時遇到反對,可是由於林鶴壹的堅持,終於獲得通過。當時日本報章曾登載此事並慨嘆:“非帝國之臣民,卻當了帝國大學的講師。”

他在大學三年級時,在日本科學院院士然原松三郎輔導下,用英文寫出第壹篇代數的論文。論文發表在《日本學士院紀事》上,為中國人爭光。

接著他進入大學的研究院深造,他的導師是曾留學德國的 田忠彥教授(Tadahiko Kubota)。這位教授是日本著名的微分幾何學家,在他指導之下的4年,他連續發表了30多篇論文。結果在1931年得日本理學博士學位。

他的老師是怎樣訓練他呢?老師對他要求嚴格,每周要他匯報學習情況,存在什麽問題,對這些問題有什麽想法。這就使他能獨立思考,及學會解決問題。

有壹次他遇到壹個難題,他解不出來,就去問 田老師。老師不直接給他答案,要他去看壹本巨著沙爾門·菲德拉的《解析幾何》,這書有三巨冊***2000頁。開始時蘇步青覺得老師不肯給自己教導,心中有些不愉快,可是不得不去啃這書,兩年後,他讀完這本書,問題解決了,而他的基礎踏實?/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