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山西介休陶瓷移民

山西介休陶瓷移民

皮革上的歷史

介休歷史悠久。國內史書中記載介休歷史最早的是周代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8)。因有三位著名的聖賢而被稱為“三賢之鄉”,他們是春秋時期割股份侍奉君主的介子推,東漢時寫博通經典的郭,北宋時會相五十年的文彥博。總面積744平方公裏,總人口37.25萬。介休歷史悠久。國內史書中記載介休歷史最早的是周代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8)。當時曲沃莊伯剪翼,晉翼隨後,在今介休以東。當時是晉朝士人的美食城。公元前636年,晉文公回國享臣,介子推不記,隨母隱居綿山。晉文公燒掉了森林去尋找智慧,但是子推和他的母親抱在壹起死了。之後介休因介子被推到這裏而得名。自公元前514年起,介休歷史上,東建吳縣,西建平洲邑,秦始皇設郡,城區建在介休,後改為梅捷、介休、平昌。東魏時期,丁洋縣曾被華僑統治。北周時,設介休縣。隋唐時期曾設介休縣、介州。鄰縣靈石在公元590年建縣前壹直是介休地區。隋唐時設介休郡、解州,又領平遙郡。孝義在歷史上曾數次並入介休縣。宋元明清時期,介休縣與屬地的關系基本保持不變。1992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介休縣改為縣級市,行政區域不變,仍屬晉中行署管轄。轄7個鎮、3個鄉、232個行政村和5個街道辦事處。

獨立的環境

1,面積和方向

介休市位於山西省中南部,太行山北側。地面跨度為北緯111° 44′10″-12° 10′14″,北緯36° 50′01″。北有起義的安貞任家堡村,南有綿山山頂的艾蒿坡;西起唐鎮圪塔頭村,東至張蘭鎮南窯頭村。東北與平遙、汾陽接壤,西南與靈石、東南與沁源、西北與孝義接壤。東西寬38.5公裏,南北長38公裏,總面積744平方公裏,占全省總面積的0.47%。

2.地形

介休整體地勢南高北低,海拔740-2487米。南部為山地,主峰為綿山和天峰山,屬太嶽山脈,面積312平方公裏,占全市總面積的42.09%。中部為丘陵地區,面積191.7平方公裏,占全市總面積的25.86%;平川區在北部,面積237.6平方公裏,占全市總面積的32.05%。

3.氣候

介休地處中緯度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屬於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日照時間都在200天以上,

大約2500小時。丘陵山地比平原少,南方比北方少。根據1954-1994氣象資料統計,全市年平均氣溫10.4℃,冬夏季變化不大,總的分布趨勢是由南向北升高,由平川向丘陵山區降低。全市的年平均值

平均降水量477.2毫米,壹般集中在7-9月。平均無霜期為175天,其分布趨勢是平川丘陵比南部山區長。

面積。

民俗和文化

介休自古以來就是“商賈之富,民品之富”。明清時期,縣城四街店鋪林立,“宛若壹城”。在張蘭、依安、紅山、唐毅等鎮,除京貨、雜貨外,還有銀行、當鋪、金珠鋪等。張蘭鎮每年九月下旬舉行古廟會,文水皮貨、欽州麻貨、渾源馬具、上黨藥材、內蒙騾馬上市交易。介休壹直有大量帶著資本出國的商人。清初,介休村的範是日本第壹位外國銅商人,被朝廷封為欽差大臣。道光年間,山西早期成立的15家銀行中,介休北賈村侯氏領銜6家,資金7820萬兩,成為“匯通天下”銀行中的第壹批富戶。同治年間,介休北的辛武吉兄弟還將幹升鄉布莊、德姬布莊改為票號,躋身三晉票號巨頭之列。

介休素有三賢(春秋介休、東漢郭、北宋文彥博)之鄉的美譽。蔡邕、、張九齡、李商隱、、顧、傅山,汝倫昌、宋廷魁、牛福泉、田,以及“綿山四山人”董、梁、王、任等,都熱愛介休的壯麗山河,先後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和絕句。介休人才的產生,是因為歷代統治者重視教育,善於教育。宋代以前,山西只有永和、介休、稷山等幾所縣學。介休於唐憲宗三年(672年)開辦郡學,明代在文廟旁建育才堂。清代介休考試進士人數達64人,居全省第四,僅次於安義、平定、陽城。

介休傳統手工業歷史悠久。在唐代以前,洪山菜坪溝已經開了煤窯、泥窯、碗窯三個窯。唐末宋初,縣市的紅山陶瓷業和食醋釀造已有較大規模的生產。介休陶瓷以紅山白瓷為主,其印花雕刻工奔放,不失民窯本色。唐宋時期,介休就有燒玻璃的記載。到了明代,介休燒玻璃達到了頂峰,現存的張壁城堡、城隍廟、石崩廣北文濟寺、靈石子壽寺等玻璃建築都是介休工匠的傑作。介休老陳醋具有色澤黑亮、味道鮮美、不易變質等優點。相傳明代安徽潁州的老陳醋和清代山西清徐的老陳醋分別是介休人侯和王的。清朝鹹豐年間,依安“鹹恒勇”釀造的木瓜黃酒,醇香可口,色澤鮮艷。民國年獲18 (1929)巴拿馬國際比賽銀獎。

十裏風土人情不壹樣。介休壹直以來都是城鄉壹日兩餐(70年代後城市當局把作息時間改為三餐),大家都有喝茶的習俗。此外,據史料記載,介休村民豪爽,渴望進貢;文人敬畏禮儀,看重正直誠實。但在鎮民中,也存在著與奢爭利、拜佛又祈福的陋習。據歷代《介休縣誌》記載,介休的寺廟、神社多達149座(其中佛寺77座,道觀47座),香火鼎盛,風俗人情。

介休人民有著光榮的鬥爭傳統。公元304年,匈奴人劉淵起兵反抗金,派喬去介休。介休縣令賈魂夫婦抗節,為國家民族氣節而死,在中國歷史上幾千年來壹直熠熠生輝。在八年抗日鬥爭中,介休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軍隊,開辟了根據地和要塞村,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解放戰爭中,介休縣黨員隊伍發展到986人,民兵隊伍發展到3100人,154名優秀幹部隨軍南下,參加解放中國,前線隊伍8376人參加解放太原。《人民日報》曾在頭版刊登《介休農民工擁前立功》報道。戰爭年代,介休被侵華日軍殺害1694人,縣委書記尚公樞、縣長高建平、工人遊擊隊指導員韓奎等壹批好幹部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