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文化概述

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文化概述

閩南文化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連接著中原和吳楚,其次是臺灣省和東南亞,覆蓋面和影響相當廣泛。閩南人艱苦的生活環境,鑄就了閩南文化的精髓:“敢拼、愛贏”的精神。這種文化精髓的形成、升華和進壹步發展有其客觀必然性,這也是閩南文化區別於中原文化和其他福建文化的壹大特色。

首先,閩南文化屬於移民文化。閩南核心區主要在晉江下遊的泉州平原和九龍江下遊的漳州平原。後來隨著北方漢人的加速流動和不斷南下擴張,促進和加速了閩南的開發和發展。為了適應顛沛流離、長途跋涉的艱難環境,中原文化在經歷了激烈的碰撞、社會變遷和自我揚棄之後,在閩南生根成長,但其完整性受到了挑戰,與中原本土文化產生了壹些差異,從而深深地打上了移民文化的烙印。

其次,閩南文化具有很強的兼容性和開放性。壹方面,在漢人不斷南遷和聚集的過程中,不同起源、不同歷史階段遷入的漢人之間,漢人與閩南當地少數民族之間,存在著交融。另壹方面,唐宋元時期,泉州港的對外交通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成為“國際商賈潮起”的東方貿易大港。它吸引了來自亞洲、非洲甚至歐洲許多國家的人們進行貿易和從事文化交流活動。他們不僅在泉州經商定居,還傳播伊斯蘭教及其文化。可見,在多民族文化交融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多元文化的結合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對外開放性。

閩南文化的出現深受外來文化和移民文化的影響。這就形成了閩南人敢於冒險、敢於打破條條框框、勇於進取、積極探索的人文精神。閩南人的這種進取精神在明清時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但在封建政府的強力壓制下,他們也為此付出了沈重的代價。閩南土地貧瘠,人口稠密,丘陵山地多,尤其是沿海平原地區。擁有土地和耕作已經不足以養家糊口。這種自然環境,加上移民文化的影響,促使大量閩南人帶著妻兒移居海外和臺灣省,實現了“借海換城”。可以說,閩南文化既是中國文化的合理延伸,也是接受外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結果。所以閩南人更註重對財富的追求和發展。這種重商主義,註重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和務實進取的精神,在海外閩南人的經營理念和企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閩南文化特色鮮明,保存了南音、梨園戲等多項原生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充分體現了閩南文化的多樣性、完整性和獨特性。閩南文化的內涵不僅包括廣義的農耕文化和海上商業文化,還包括狹義的建築文化、民俗文化(飲食生活習俗、服飾習俗、建築習俗、民俗、婚俗、生日習俗和民間禁忌)、宗教文化、民間藝術、宗族文化和閩南話。

建築文化

建築文化閩南人根據自己的生活環境和審美情趣,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出適應自己生活環境、符合自己審美的閩南建築。按功能可分為民居、祠堂、廟宇、寺廟、牌坊、塔、樓、亭、臺、亭、橋、海防建築等。閩南的建築豐富多彩,堪稱外來建築獨創性和濃縮性的傑作。其中,第壹民居建築中最具特色的“宮殿式”建築俗稱“古樓”,位於全州南安官橋村的歸僑蔡老人住宅是其代表作。該住宅建於清鹹豐光緒年間,主體建築與閩南常見的古代大型亭閣相同,三間或五間開間,帶護亭,突出於廳外,兩側對稱,橫向展開布局。進深為二、三、四層,以廳為單位組織庭院單元、廳堂、走廊、流經庭院的水、硬山、卷棚屋頂,鬥式木架、紅瓦瓦管、燕尾屋頂。不同的是,該建築為群樓,雕梁畫棟,飾以精美的木雕、磚雕、石雕和泥灰雕,由通雕、浮雕、線雕或圓雕制成。雕刻題材非常廣泛,雕刻技藝精湛。雕刻的鳥獸、花鳥、魚蟲、戲曲故事、山水人物逼真,栩栩如生。這個民居建築群既繼承和保留了閩南民族的傳統建築風格和特色,又部分吸收了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築藝術的裝飾藝術特色,堪稱閩南古代民居建築藝術與中國境外建築藝術相結合的傑作。此外,結合中西文化建造的俗稱“洋建築風格”的“範子樓”也是他的代表作。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指閩南人創造、欣賞和傳承的民間文化事件(事物和現象)的總稱。其內涵非常廣泛,包括生產習俗、生活習俗、生活習俗、信仰習俗、文學習俗、娛樂習俗、社會組織習俗等。在這些習俗中,除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之外,具有文學習俗的民間文學(民歌、童謠)是最具地方特色的;娛樂習俗中的民間舞蹈(“捶胸舞”)、騎竹馬、舞龍、舞獅、“騎鼓”、“賽龍舟”(端午)、“打糕”(中秋),在節日期間尤為活躍。

飲食和生活習慣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們物質生活的第壹需要。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和鮮明的地方文化色彩。閩南人早上做的第壹件事就是泡茶。閩南人把茶稱為“茶米”,與大米不相上下。他們把喝茶稱為“吃茶”,和吃飯處於同壹位置,以此來說明茶和飯在人們的生活中同樣重要。就像王安石說的“茶為民用,等於米鹽,壹日不能用”。閩南的飲茶習俗主要是喝功夫茶,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比喝茶更費時費力。喝茶壹般要“茶配”,尤其是喝高濃度的功夫茶,可以防止“茶醉”,而豪飲是閩南最重要的壹種酒俗。俗話說“無酒不成席”,人們喝酒慶祝節日,如春節酒、端午節雄黃酒和中秋節酒。閩南人壹日三餐,以米飯為主,早晚稀飯,中午吃午飯。閩南話裏,粥叫米。它是薄的,厚的,薄的。稠粥叫“烤頭肉末”,意思是“幹水”,稀粥叫“安米仔”。至於過年的飲食習俗,根據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飲食習俗。比如春節和年夜飯,除了圍著竈臺吃各種雞鴨魚肉菜,習慣上還要吃壹頓火鍋。老銅火鍋,中間燒炭火,象征全家人圍著竈臺團圓。

閩南菜系的發展和傳承也有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發源於泉州,傳至漳州、臺灣省、廈門等閩南文化圈。泉州人到南洋後,由於交流頻繁,對外交往擴大,飲食文化的交流融合更加密切。這樣,閩南菜的風味不僅影響了漳州、廈門、潮汕和臺灣海峽,還遠銷到了廣闊的東南亞。很多去東南亞旅遊的人會驚訝地發現,吃的東西都是家鄉的味道,街邊的大排檔也能吃到生蠔、花卷、肉餡餃子。近年來,許多外國美食進駐泉州,壹些華僑也回到家鄉開餐館。閩南人上街可以吃到地道的印尼菜、越南菜、緬甸菜、新加坡菜。

服裝習俗

隨著思想觀念的進步,人們的服裝也發生了變化。其中,閩南服飾的獨特之處是惠安女裝,其最大的特點是“衣短露,引人註目”。有壹首順口溜形象地把惠安婦女傳統服飾的犧牲概括為“封建頭,民主肚,省衣廢褲”。此外,還有為婦女和兒童穿木屐、手鐲和腳鐲的人。

建築習俗

建築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也形成了壹系列的民俗。比如蓋房子之前,選擇黃道吉日破土,拜梁,完成儀式。比如破土前,選擇黃道吉日,立案為豬頭設供品,焚香點燭,燃放鞭炮,祭神拜地,俗稱破土儀式或奠基儀式。儀式結束後,建造房子的主人受到了豐盛餐桌的款待。此外,還有在木門檻上釘竹板,在選定的地方挖井尋找甘泉等習俗。

婚俗

自古以來,閩南婚俗遵循漢族傳統“六禮”的基本程序,即收禮(即求婚)、問名(即女姓)、那吉(訂婚、喪嫁)、收禮(婚後送禮)、請帖(通知婚期)、迎親(結婚)。其中特別關註“嫁”的習俗。新娘壹般在婚後第四天回娘家,稱之為“客”“回字”。壹個“客人”必須當天回婆家,到家時天壹定黑了。俗話說“摸起來是黑的,活起來是幹的。”這意味著這樣做會生男孩。

生日儀式和習俗

在過去,由於生活和衛生環境等因素,人們活到50歲就被認為是長壽的。所以閩南民俗從50歲開始每十天過壹次生日(有的地方60歲才過生日),有的提前壹年或推遲壹年過生日(即每九或11)。壹般來說,燈籠掛在長生殿上,中間貼壹個金字“壽”或壽星圖,兩邊掛生日對聯。壽星穿著新衣服或壽衣坐在長壽大廳裏,接受張耳的祈禱。生日宴會是生日慶祝的重要組成部分。壹般在壽慶日中午或晚上設宴款待客人,菜肴中必有“豬蹄面”壹碟,取豬蹄吉祥,寓意濃厚,延年益壽。

民間禁忌

禁忌是壹種傳統習俗,是壹種約束社會行為和信仰活動的觀念和實踐。閩南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形成了壹些關於衣食住行、交際、語言等方面的禁忌,比如吃飯時用筷子敲碗,因為在舊社會只有乞丐才會敲空碗乞討。筷子不宜插入飯碗,這與民俗中“拜腳尾飯”的喪葬習俗有關。不要用掃帚打人,不然會不吉利,因為人們把掃帚當成有靈性的東西。避免在庭院中種植香蕉樹和榕樹。據說香蕉是無籽的,所以不利於生育。榕樹被視為聖樹(因為它最老),種在家庭院子裏是不尊重和不吉利的。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指閩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除道教、佛教和伊斯蘭教外,閩南人主要信仰印度教、基督教和摩尼教。最鮮明的特點是,民間信仰中華民族古代的神靈(如土地爺、觀音),也信仰被奉為神靈的真人,如寶生大帝(吳坤)、媽祖(莫林)、廣澤王尊(俗稱“聖王公

宗族文化也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閩南的宗族文化十分發達,其標誌是重視宗族親情,編族譜,祠堂建築。

閩南話

閩南話是指閩南人創造和使用的地方語言。該方言是漢語中最重要的方言之壹,也是中國八大方言之壹。它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60種語言之壹。據統計,全世界說閩南語的人多達8000萬(8000萬到654.38+0.2億之間)。泉州、漳州口音主要有福建16萬,臺灣省2000萬,南陽12萬。世界其他地區約2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