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我國最西端位於新疆的什麽高原

我國最西端位於新疆的什麽高原

我國最西端位於新疆的帕米爾高原

帕米爾高原簡介:

帕米爾高原是中亞東南部、中國最西端的高原。帕米爾高原,波斯語,意為平頂屋。中國古代稱蔥嶺,古絲綢之路在此經過。地處中亞東南部、中國的最西端,橫跨塔吉克斯坦、中國和阿富汗。帕米爾高原地跨中國新疆西南部、塔吉克斯坦東南部、阿富汗東北部,是昆侖山、喀喇昆侖山、興都庫什山和天山交會的巨大山結。面積約10萬平方千米。

帕米爾高原山體高大,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主要山峰均在6000米以上。西部塔吉克斯坦境內主峰***產主義峰海拔7495米,列寧峰7134米。東西部差異顯著。西帕米爾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都很大;緯向和經向山脈相互交錯,地形復雜,具有高大山原的特點;河網密度大,切割深,夷平面遭受破壞嚴重。東帕米爾高原絕對高度較小,相對高度也較低,高原特征顯著,谷地寬廣。高原冰川廣布,有1085條,面積8041平方千米。最長的費德欽科冰川長77千米。冰川湖泊眾多,最大的喀拉湖面積383平方千米,最深236米。

中國境內的帕米爾高原是其東部,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和喀什地區境內。東以木吉谷地和塔什庫爾幹谷地為界,與西昆侖山相鄰,南鄰喀喇昆侖山。北部呈北西壹南東走向,南部呈北北西南南東走向。長260千米,寬50~100千米,由高原山地和高位山間盆地構成。山地海拔壹般5000~5500米,山間盆地海拔3500~4200米,部分地段降至3200米。有紅其拉甫、明鐵蓋等山隘,是古絲綢之路南下印度、西去阿富汗、伊朗的重要通道。已有中巴公路通過。

帕米爾高原地理位置:

帕米爾高原位於中亞東南部、中國的西端,地跨塔吉克斯坦、中國和阿富汗。目前除東部傾斜坡仍為中國所管轄外,大部分屬於塔吉克斯坦,只有瓦罕帕米爾屬於阿富汗。“帕米爾”塔吉克語是“世界屋脊”的意思,高原海拔4000米~7700米,擁有許多高峰。帕米爾高原早在中國漢代就以“蔥嶺”相稱,因多野蔥或山崖蔥翠而得名。帕米爾高原實際上不是壹個平坦的高原面,而是由幾組山脈和山脈之間寬闊的谷地和盆地構成。根據地形特點,帕米爾高原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帕米爾地形較開闊坦蕩,由兩條西北—東南方向的山脈和壹組河谷湖盆構成,絕對高度5000米~6000米。相對高度不超過1000米~1500米。西帕米爾則由若幹條大致平行的東北—西南方向的山脈谷地構成,地形相對高差大,以高山深谷為特征。

帕米爾高原是古代絲綢之路經過的地方,當時從塔裏木盆地到高原上,要沿高原東緣的峽谷溯河而上,再翻越高原上的幾條山脈,經過終年冰雪覆蓋的山口,道路十分艱險。今日,從塔裏木盆地的第壹大城市喀什乘汽車只需壹天便可到達帕米爾高原上的塔什庫爾幹,可謂天險變通途。沿途可觀賞高原東緣海拔7719米終年積雪的公格爾山和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山。

帕米爾高原自然特征:

1、地形:

帕米爾是壹組東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山脈的聯合體,以東西走向的山脈為主。東西走向的外阿萊山脈,構成帕米爾的北骨架,然後陡然降為山間的阿萊河谷。山脈高聳的中部,在西面的特薩加爾(Tersagar)山口與東面的克孜拉特(Kyzylart)之間,平均海拔在5800?6100公尺(19000?20000尺)之間,最高點在列寧峰,為7134公尺(23406尺)。從外阿萊山脈往南延伸出3條南北走向的山脈。其中西面的科學院山(Akademiya Nauk Range)和居中的祖魯馬特(Zulumart)山脈都比較短,東邊的薩雷闊勒嶺構成帕米爾的東界。薩雷闊勒嶺以東地區有時被稱為中國帕米爾。?

南北走向的科學院山脈延伸到帕米爾山系的西北部,崛起成為壹個巨大屏障,帕米爾的最高點***產主義峰高達7,495公尺(24590尺)。 習慣上,根據地形將該山分為東西兩區。東帕米爾以高原之上的中山地形為主。雖然海拔高度平均為6100公尺(20000尺)或更高,山峰在高原之上的相對高度多半不超過1000?1800公尺(3300?5900尺)。群山大體呈渾圓的輪廓,平闊的山間谷地和槽地,位於3688?4206公尺(12100?13800尺)的高度,或為水勢平靜、蜿蜒曲折的河流,或為乾涸的水道,山谷和山坡都覆蓋著層層松散的物質。?

西帕米爾地形是高山與低嶺相間,十分淩亂無序,山脊上覆蓋著積雪和冰川;峽谷又深又窄,河流兇險湍急。河谷與窪地充滿石礫,所以幾乎只有噴赤河支流谷地的沖積扇才是適宜人類定居的地方。從東帕米爾類型的地形向西帕米爾類型的地形的過渡是逐漸展現的。?

2、水系:

如同南面毗連的興都庫什山脈與喀喇昆侖山脈,由於冬季的高降雪量,帕米爾展現出相當的冰川活動。費琴科(Fedchenko)冰川主宰中帕米爾叢山,其他依樣以19世紀俄羅斯科學家(例如加莫〔Garmo〕和格魯姆-格爾日馬洛〔Grumm-Grzhimaylo〕)命名的冰川向其供水。冰川活動在阿萊山脈和外阿萊山脈就不那麼廣泛。?

該山的壹些融水流入中國的塔裏木盆地,但其主體卻註入噴赤河及其支流。壹些大型灌溉工程與瓦罕河及蘇爾哈布(Surkhob)河有關。瓦罕河與噴赤河匯流形成的阿姆河(古奧克蘇斯河),將融水送往下遊其他灌溉工程。地震活動周期性地阻斷河流;穆爾加布(Murgab)河谷地的薩雷斯(Sarez)湖即由大規模山崩堵塞河道形成。?

3、氣候:

帕米爾的氣候是幹燥的大陸性的,以嚴寒的冬季和相對溫燥的夏季為特征。在西部谷地,對流風暴與氣旋風暴在夏季常常壹同出現。這壹地區的許多氣候模式與在阿富汗西北部形成的所謂阿富汗風有關,阿富汗風在低帕米爾的馬蹄形山嶺之上變強,將夏季的塵暴和隨後的雨攜往西部山區。西部谷地的降雪量很大;例如,海拔2134公尺(7000尺)的桑沃爾(Sangvor)村11?4月積雪厚達4尺。生長期在桑沃爾持續200天,但在霍羅格(Khorog)和卡萊胡姆(Kalaikhum)的噴赤河深谷可達230天。在海拔最高之處,降雪量與東南部的喀喇昆侖山脈的降雪量相等;冰川活動相當可觀。在高聳的東帕米爾的穆爾加布,夏季日均最高溫度為23℃(73℉),冬季最低溫度為-17℃(1℉),在低矮的西帕米爾的加爾姆,氣溫在夏季為27℃(81℉),在冬季為-6℃(21℉);東帕米爾的孤立的突出部位在冬季可到-50℃(-58℉)以下的低溫。?

4、植物:

就植被而言,東帕米爾與西藏高原無樹的西部具有明顯的相似性。大片的沼澤,較高的地面上點綴著藜科(Artemisia)和麻黃屬(Ephedra)植物,為這些地區植物的特征。西帕米爾形成鮮明的對比。1930年代後期開始的對山地居民的強制移民,阻止了在諸如興都庫什和喀喇昆侖這些毗連山脈中壹直持續的過度放牧和對木材的砍伐。自從大批移民以來,檜得以在谷坡上再生,叢生的灌木在較為幹燥的邊地生長出來,而且侵蝕已經停止。在1981公尺(6500尺)以上的水道兩旁生長著柳、刺叢、夾竹桃、楊和偶見的樺木。在3048公尺(10000尺)以上的高海拔牧場,很少有人牧牛。?

5、動物:

東帕米爾臺地是山羊和盤羊的主要繁育地;偶有關於青綿羊和東方盤羊的報導。在人類活動最少的地方,高地山羊常見,撚角山羊棲息於噴赤河與瓦罕河間的較為低矮的山嶺。棕熊靠吃豐富的旱獺為生,狼亦如是。相對嚴格的反對獵殺野綿羊和山羊的禁令,使得足以供養少量雪豹的食物得以存留。髯鷲和喜馬拉雅禿鷲經常光顧最高峰,山鶉、雉和雪雞可見於西部山區。大量往返於西伯利亞和南亞之間的遷徙水禽造訪東帕米爾。

帕米爾高原地理意義:

中國境內的帕米爾高原是其東部,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和喀什地區境內。東以木吉谷地和塔什庫爾幹谷地為界,與西昆侖山相鄰,南鄰喀喇昆侖山。北部呈北西壹南東走向,南部呈北北西南南東走向。長260千米,寬50-100千米,由高原山地和高位山間盆地構成。山地海拔壹般5000-5500米,山間盆地海拔3500-4200米,部分地段降至3200米。有紅其拉甫、明鐵蓋等山隘,是古絲綢之路南下印度、西去阿富汗、伊朗的重要通道。

關於這個地方,關於這個地方對中國的意義,我們今天說得還不夠到位。都說世界多數國家的邊界都是近現代才形成的,但對中國而言,因為擁有了這個地方,西部大體的邊界走向很早2000多年前就被固定了下來。因為蔥嶺就是壹道天然屏障,難以逾越,中國中原勢力多數情況下到達這裏後,似乎就沒有更多的力氣翻山越嶺繼續向西,而歐亞大陸西部的勢力同樣也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它們很越過這裏進入中國新疆及中國中原。

帕米爾高原的歷史:

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前323年),即亞歷山大三世,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帝國)國王,生於古馬其頓王國首都佩拉,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出征小亞細亞,給了波斯軍隊壹系列毀滅性的打擊,取得了勝利。其後進軍東方,攻克了整個伊朗東部地區向中亞推進,並隨著波斯帝國的東部行省貴族的投降,來到了帕米爾高原的附近區域,但面對那綿綿的雪山,卻折轉南下征服印度去了-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率領軍隊離開中亞,經過開伯爾山口(興都庫什山脈最大和最重要的山口,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之間,在開伯爾山間),南下侵入印度。

與亞歷山大大帝時期對應的中國歷史年表是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在籌備遠征阿拉伯半島時突然病亡,時年33歲,而這壹年,亞歷山大帝國是當時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超過東方戰國七雄領土總和。亞歷山大去世後,由部將發起的繼承者戰爭連續不斷,帝國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壹個空前強大的帝國僅僅維持了很短的時間便走向了瓦解。最終在歷史上留下壹串名字,如托勒密王國、塞琉古王國等,掙紮至公元前64年,被東進的羅馬所滅。這期間,中國的歷史由秦至漢,西部疆域都是些小打小鬧的城邦部落,也就是當時被稱作西域的那些小國家,由七十多個至三十多個,多少有些亂套。到了漢武帝時,這些小城邦、小部落終於盼來了大壹統的政權,公元前108年,西漢出兵攻破樓蘭、車師,公元前104年,漢武帝讓自己的大舅哥李廣利披掛上陣,真正開始了打通西域的工作。盡管剛開始的時候並不順利,但最終還是將帝國的勢力延伸至位於帕米爾西麓,錫爾河上、中遊的大宛(今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幹納盆地),並使之成為漢朝的附屬國。其後,漢武帝於西域(今新疆及其以西地區的統稱)設置“使者校尉”,在渠犁、輪臺屯田,以供應往來使者,保證絲路暢通。從這個時候起,中國西部的疆域就被大致確定了下來。

有人曾經做過這樣壹個計算,亞歷山大的最遠征討距離,直線距離大約4000公裏,實際路途超過壹萬裏;李廣利的最遠征討距離,直線距離大約3000公裏,實際路途受沙漠和帕米爾高原等惡劣地形影響大約也是壹萬裏。並做出了這樣的結論:李廣利的遠征不遜於亞歷山大大帝遠征。雖說,二者並沒有能夠在同壹時空展開較量,但面對帕米爾高原中國人的實力分明更勝壹籌。至公元前60年,漢朝在巴音郭楞西北部輪臺縣設立西域都護府,標誌著西域正式納入漢朝的版圖,中國中原王朝開始在這裏行使主權。

唐朝,借鑒於漢朝,對西域的管理更加全面有效,東北有“安東都護府”;北邊有“安北”、“單於”等都護府;西北有“安西”、“北庭”等都護府;西南有“保寧”、“支南”都護府,轄地範圍相當於大體相當於如今新疆與中亞五國、阿富汗的總和。特別壹提的是,在今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石頭城唐朝還設置了蔥嶺捉守。

其時,唐帝國面對的是阿拉伯帝國,最有名的戰例是怛羅斯之戰。在這場戰鬥中,被稱為中國古代山地運動戰專家的高仙芝,越過蔥嶺,來到今吉爾吉斯斯坦與哈薩克斯坦的相鄰邊境、塔拉茲地區,與阿拉伯軍相持五天,雖說因為葛邏祿部眾突然反叛,與阿拉伯軍夾擊唐軍,導致導致失敗,但唐朝在西域的影響力並未因此受到動搖。

這是阿拉伯與大唐幾次邊境沖突中唯壹壹次打勝安西軍,但戰鬥壹結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便立即派人來與唐朝講和,而唐朝仍在中亞繼續擴張,至安史之亂爆發才逐漸退出中亞。其後,阿拉伯人雖然控制了中亞大部分地區,但壹直沒有能力越過蔥嶺,向今中國新疆東擴。這就是蔥嶺,這讓歷史上西來的東擴者望而卻步。另外,在回鶻人與契丹人也曾經越過蔥嶺建立起了政權,它們就是喀喇汗王朝和西遼王朝,西遼在軍事、政治等諸多方面以喀喇汗王朝為基礎,滅亡於蒙古人的鐵騎下。它們曾經在喀什噶爾(今喀什)、撒馬爾罕(烏茲別克斯坦境內)、虎思斡耳朵 (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等地“遊移”,但最終都因為蔥嶺阻隔,消失在了中亞大地。

成吉思汗率軍進入新疆後,把他征服的地方分封給次子察哈臺,建立四大汗國之壹的察哈臺汗國。14世紀初期,察哈臺汗國開始分裂為東、西兩部。東部包括喀什、吐魯番壹帶;西部以撒馬爾罕為中心,統治蔥嶺以西地區。蔥嶺就這樣橫亙在它們的中間。明代,東察合臺汗國演變為葉爾羌汗國,直到清初才被後被噶爾丹的準噶爾汗國所消滅。至清左宗棠率領湘軍收復新疆,清廷於1884年設立新疆省,使全疆的邊防進入了“守邊固防”的時期,蔥嶺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中國最西端的邊防的大本營。而其山體高大、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主要山峰均在6000米以上的這壹地理因素,使得自漢代開始,新疆地區就成為中國版圖的壹部分。

關於帕米爾高原就是不周山的傳說:

說到不周山,必須要說《山海經》,這是壹部先於《竹書紀年》的古代經典,記述了我國新石器晚期炎黃時代到周朝初的歷史文化,包括社會生活、文化形態和自然地理環境狀況等諸多信息的記錄。關於不周山的記載最早就是出於《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不:即為否定。周:意為完整。山:是指高於地面的地方。

從字面意思來看,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 。那麽既然有不完整的山,是否還意味著有完整的山呢?這個確是無從考查,《山海經》也沒有相關記載。但關於“不周山”,《山海經》中倒是多次提起。不周山雖然是壹座不完整的殘缺之山,但卻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支撐天地,被稱“天柱”,壹旦被撞翻,可能引起天崩地裂,生靈塗炭。即便如此還真的有人在生氣的時候“怒撞不周山”,引起極其嚴重的後果,也造就了很多美麗的神話。

不周山傳說:

在中華民族古老記憶裏,不周山是“禹攻***工國”的古戰場,也是“***工與顓頊爭帝”的鬥法現場——不周山,和***工有著不解之緣。昔日,盤古大帝的四肢五體化成了四極五嶽,不周山這樣重要的山嶽也應是其中之壹。不周山是唯壹的上達天界之路,終年嚴寒,長年飄雪,凡夫俗子根本無法近前。然而就是這樣壹座神秘又重要的山嶽,居然會有被撞斷的壹天。

傳說,中國古代的水神和黃帝的孫子顓頊因為爭奪帝位而展開了壹場大戰。***工雖然力大無比,但智謀卻不如顓頊。最後被顓頊派來的火神祝融打敗,壹怒之下,***工撞向不周山,因為顓頊就在那個方向。飛石崩雲中,不周山被攔腰撞斷,瞬時間天塌地陷,滔天洪水;而火神祝融也同時失控,整個大地烈焰熊熊,人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這個故事在《史記·補三皇本紀》中也有相關記載:“諸侯有***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絕。”於是,此後便有了女媧補天的神話:女媧四處尋找補天材料,終於在東海天臺仙山找到五彩石,用太陽神火冶煉之後,終於將天洞補好,使人類恢復了平靜的生活。

不周山位置推測:

《山海經· 西山經》有過壹些記載:"又西北三百七十裏曰不周之山。"《大荒西經》也提到:"西北海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那麽,在今天的中國的廣大區域裏,真的有類似於“不周山”地形地貌的大山或與之相關的上古文化遺跡嗎?可惜,《山海經》不僅沒有地圖,而且在內容上也多有殘缺,因此不周山的位置只能靠推測。

首先,從不周山的位置來看,很多學者認為其位於西北;其次,山體形狀“有山而不合”“山形有缺”,具有壹定的外形特征;另外,因為不周山是天柱,那麽肯定非常之高聳,險峻。由此,在我國廣闊的大好河山中,被探尋者找出了很多貌似不周山的地方,遺憾的是並沒有確切證據證明某地就是不周山。但其中最常見的說法是帕米爾高原就是不周山。因為,帕米爾的地理位置確實很接近史料記載中的不周山的位置,而且帕米爾在波斯語中意為“世界之柱”。

另外,賀蘭山脈也被認為是不周山,因為從外形上看比較符合《山海經》中"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的描述。另外,此地山谷內有很多年代無法考證的巖畫,構圖奇特與《山海經》中所描述的不周山的珍禽異獸比較吻合。此外,內蒙古的諸毗之山、山西西山及六盤山等等多地的山嶽都有壹些相似之處,甚至有的學者認為不周山的位置可能不應局限於國內。總之,對於不周山的位置,千百年來,歷代學者說法不壹,人們對它的尋找也從未間斷。但不周山始終在數千年的歷史煙雲中若隱若現,成為壹段神話,讓人可聽而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