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西方各國政治制度的妥協體現在哪兒

西方各國政治制度的妥協體現在哪兒

中西方政治制度  壹、古代希臘的政治制度  1、城邦制度  在地中海希臘半島獨特的地理環境中,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公元前8~6世紀,希臘出現了約兩百多個奴隸制小國,史稱“城邦”或“城市國家”。小國寡民是城邦的突出特征。城邦壹般包括市區和周邊的農村地區。在古希臘人心目中,“城邦”意味著同壹血緣人群的***同團體、***同地域和政治經濟的絕對獨立。希臘城邦的政體類型多樣,大致分為民主制、貴族制和君主制、寡頭制、僭頭制等。其中,雅典和斯巴達是最著名的城邦。斯巴達實行貴族制,雅典以民主制著稱。希臘城邦實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較充分的政治權利。尤  其是雅典的民主制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  2、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民主制的確立:君主制—貴族制—梭倫改革—顆裏斯提尼改革,最終確立民主制。  (2)基本特點: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  (3)評價:壹方面指出雅典民主政治是小國寡民的希臘城邦的產物,有其時代的局限,所采用的公民直接參政、輪流坐莊的形式所導致的結果也並非總是公正的,雅典的民主統治仍是為奴隸主階級服務的;另壹方面則要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價值和意義就在於:它為後世提供了壹個最值得參照的政體形式,為人類文明中的政治組織形式的完善指出了壹條道路。雅典的民主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性。所以,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不愧於希臘地區奴隸制民主制度的典範的。  3、希臘城邦獨具特點:①獨立。不依附於任何政治勢力,有自己的法律體系、官員、法庭等等。這些城邦即使是結盟也沒有壹個最高權威,是互不統屬的。②直接民主。最高權力屬於公民大會,與原始社會的軍事民主制有關,這是東方所沒有的,可以選舉官員、判決等等,公民大會的權威高於任何個人。③公民。公民有選舉和被選舉權,但是邊區居民、外邦人、農奴、婦女都沒有公民權。公民只是所有人中的百分之幾。④義務官制。沒有官薪,全憑自願服務。根據公民大會選出的壹般是臨時的職務,服務完後就完了,只有少數固定官職。後來采取了公務津貼制度,在壹定程度上提高了公民參與政治的積極性。⑤法制。國家要根據法律來治理,有嚴格的司法系統。往往開國者是最重要的立法者。公民之間的矛盾鬥爭往往有在法律中先解決的傳統,在迫不得已時才采用武裝對抗。  雅典是古希臘的主要城邦,是民主政治思想的產生地。雅典的民主政治是歷史上最狹隘也是最充實的民主政治。最狹隘,是指享受民主權利的人數太少;最充實,是指全體公民在立法及治理公眾事務上有直接與平等的權利。  由於不同的地理環境和經濟特點,在古代的中國和希臘、羅馬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政治制度。  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以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為核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制度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對中國統壹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國體與政體、官僚政治與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早期的國家政治制度是隨著夏世襲制的建立而開始出現的。商周時期,經歷了從方國聯盟到天下***主的轉變。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此後兩千多年的中國社會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同時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鬥爭也長期延續,但整個趨勢是專制皇權日益加強。註意幾個重點:壹是商代的內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統壹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與郡縣制;三是漢朝七國之亂和漢武帝的集權措施、唐朝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宋元時期的演變,明清君主專制制度日益強化,清朝達到了頂峰。  西方政治文明的源頭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無論是古希臘的民主制,還是古羅馬的***和制和元首制,無論是他們創造的法律制度,還是哲人們的政治智慧,都給後人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經驗。其中最給後人以啟迪的是與古希臘城邦制度、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和古羅馬的法律。  世界各民族從原始社會進入文明社會,最早建立的國家都是城邦類型的小國。即以壹個城市為中心,包括周圍壹些村落,壹城壹邦,故稱“城市國家”(簡稱“城邦”)。不同的是,其他民族大都隨歷史的發展,由小國演變為大國以至帝國,而希臘文明的特點卻是,它保留城邦小國紛立的局面較其他文明更為長遠,而且是在城邦體制下達到其文明繁榮昌盛的高峰。  希臘城邦多具有小國寡民的特點,各邦獨立自治,城邦就是壹個以城市為中心的獨立主權國家。各邦公民享有不同程度的政治權力(婦女除外)。而奴隸及外邦移民則處於受壓迫、剝削的地位。所以,古希邦城邦實際上是公民集體聯合起來,維護自身利益,壓迫奴隸與外邦人的壹種國家組織。  五、古希臘制度與中國制度法差別  古代東西方文化有所交流,兩種法律體系也曾相互影響。但是這樣的影響卻是很有限的。、古東方法壹直沒有走上古希臘法的道路,而古希臘法也沒有沿襲古東方法的的模式,  早在兩千年前,亞裏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學》中,就已深刻地意識到東方政治制度與希臘制度具有本質的不同。他指出,希臘的城邦不是血緣團體,而是以***同利益為紐帶的社會性聯合體,是“政治社團”。他仿佛針對我們當代某些史家的看法似的指出:“有人說〔希臘〕城邦政治家和〔東方〕帝王、或家長、或奴隸主相同,這種說法是謬誤的。”(《政治學》中譯本第3頁)  我們知道,人類社會普遍地起源於早期文化的氏族組織(這種氏族,根據歷史學家楊的看法,嚴格地說應該叫姓族)。在拉丁語、希臘語和梵語中,這個字的詞根都是“生殖”,意味著繼承***同祖先的壹個血緣親族團體。無論在中國商周時代的城邑社會中,還是在希臘、羅馬的遠古社會中,都可以發現,這種姓族組織乃是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  中國傳統社會制度的壹個根本性特點,就是自商周以來,血緣親族關系壹直是中國社會人際關系的深層結構。在此後三千多年的歷史長河裏,先秦時代的姓族宗法組織轉形為秦漢以後的宗族組織,又轉形為唐宋以後的姓氏親族組織,再轉形為明清以下直到近現代的鄉村家族組織,雖然在形態上歷經演變——但其基本結構卻壹直能夠保持不變,並積澱在社會人際關系和價值系統的深部。實際上,經常被史家嘆為歷史之謎的中國文化的那種巨大的內聚力、再生力,那種連續性和遲滯性,其秘密,都正根源於此中。  以中國傳統的政治制度為例。皇帝和臣民的關系,本來只是壹種隸屬和統治的政治性關系。在歐洲中世紀,君臣間的政治性關系甚至也是壹種契約性關系(見《西歐封建社會經濟形態研究》第107頁)。而在中國,這種政治關系卻不僅是壹種政治關系,而且是壹種親族式的倫理關系。事實上,中國官僚政治結構,同時也就是壹種虛擬的政治親屬輩份結構。皇帝被稱作“君父”,所有的官吏依其等級的差別而成為人民的尊長。他們不僅享有政治權力,而且享有父權。因而治家的方式被用於治國,家庭倫理結構成為政治法律結構的原型。這種觀念對西方政治家來說,是難以理解的。但對中國人來說卻是極其自然的。所以,中國傳統社會中最重要的價值觀念是“忠”(政治概念)與“孝”(倫理概念),“尊尊”(政治概念)和“親親”(倫理概念)。就功能來看,在中國社會中,非常習慣於將血緣組織、經濟組織、宗教組織、軍隊組織四位合於壹體。寓政於親族,寓農於親族,寓兵於親族,寓文教於親族。農民在血緣組織(即“社”)內集體勞動,征賦與***。這種家、政、教、農、經、軍合壹的組織,甚至又以“公社”的形式重建於現代,其原型則正是中國古代村社中這種以血緣為核心的組織結構(壹九五八年曾大量印發《漢書與張魯傳》作為文件,供建立人民公社者學習,這不是偶然的)。  此外,我們知道,皇帝自稱“天子”,認宗於天和自然神,意味著他是天神的兒子。而中國傳統文化的自然觀和宇宙觀,集中體現於董仲舒的“天人合壹”觀念——實際就是以親族人倫關系作為本體論的自然觀念。中國文化中幾乎所有的神(不論是自然神還是文化神),都被認為與中國人有直接或間接的親屬關系:如“天公”、“地母”、“東王父”、“西王母”等等,不壹而足。中國傳統的人際關系可以概括在兩個“五倫”的公式中:壹、天、地、君、親、師;二、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前者是五倫的本位,後者是五倫在人際關系上的推廣。而二者的深層結構,都與中國人的親族觀念相關聯著。  但在希臘則不同。從很早的時期起,這種血緣親族關系的紐帶在希臘社會中就被打破了,就不再成為維系社會結構的基本關系了。公元前六世紀,由民主主義政治家克裏斯提尼所推動的政治和社會改革,其中壹項重要內容,就是打破和改造雅典社會結構中殘存的血緣親族組織。希臘城邦不是壹個封閉的農業社會,而是壹個開放的商業社會。商品經濟的發達,航海貿易往來的頻繁和擴大,大量外邦人的遷入定居,所有這些,都從根本上腐蝕和瓦解了古希臘社會中那種血緣性的親族組織。隨之而來的就是壹系列深刻的社會變遷過程,導致了古代希臘在政治制度、社會結構、價值觀念上,都與古代中國發生了根本性的不同,並決定了東西方兩大文化體系以後發展道路的全然不同。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出,在當代史學中,往往以壹個“奴隸制度”的名稱,把如此不同的兩種古代社會制度說成是本質相同的,這種做法乃是何其荒謬!現在,該是讓歷史學從這種教條主義的歷史公式中解放出來的時候了  古希臘的傳統愛智,誕生了形式邏輯、平面幾何和科學試驗;東方的文化重悟,所以有道家的“道”和佛教的“空”。西方人多有上帝情懷,相信“神愛世人”;東方人頗重世俗倫理,信守“仁者愛人”。這些文化特質也在法律上有著鮮明的體現。  希臘城邦本身就是公民集體聯合的國家組織,所以,盡管其政體有所差異,但都不同程度地實行公民政治。民主制下每個公民都是最高權力機關——公民大會的當然成員,各級官職向全體公民開放,其民主性在古代歷史上首屈壹指,亦即其公民政治的發展在古代世界史上臻於頂峰。貴族制與民主制是希臘城邦中最流行的政體。貴族制下,盡管國家最高權力掌握在部分公民——貴族手中,但另壹方面,由全體自由公民組成的公民大會在形式上仍是最高權力機構,在有些城邦,甚至還擁有相當的權力。  雅典民主制的建立不是壹蹴而就,更非強權者的恩賜賞予,而是長期鬥爭的結果。其中既包含下層平民群眾的反抗,也凝聚著傑出人物的智慧。在這壹過程中,先是貴族推翻腐朽的君主制,確立起貴族制,從而為向民主制演化準備了條件。  2.古代希臘城邦政體有那幾種形式?其主要特征是什麽?  形式:貴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寡頭制和僭主制;  特征: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  :①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點是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  ②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民眾法庭和眾多規模不大的行政和軍事機關是其民主政體的充分體現: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審議決定壹切國家大事;五百人議事會使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負責為大會準備提案並主持大會;民眾法庭是日常司法機關;  ③壹切官職向公民開放並由選舉產生。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經歷了初創、確立、改革、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對統壹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地方行政制度、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和選官制度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更為深遠。  1.地方行政制度:主要包括周朝的分封制、秦朝的郡縣制、金朝的猛安謀克制、遼朝的蕃漢分治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的僧官制度、後金和清政權的八旗制度、明清的土司制度和“改土歸流”。  認識:我國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實施郡縣制度以來,逐漸發展和完善。這壹制度,組織系統龐大,結構嚴密,在征發徭役、兵役,征收田賦和租稅,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和鞏固邊疆等方面發揮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既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封建統治,也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猛安謀克制以及蕃漢分治等我國少數民族政權所實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僧官制度和土司制度等治理少數民族地區的行政制度,不但進壹步豐富和發展了我國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也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起了重要的歷史作用。  2.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與演變:秦朝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西漢時得到鞏固,隋唐時完善,北宋時加強,元朝時發展,明清時期皇權得到進壹步強化。  認識:  發展趨勢:壹是不斷調整、改革中央行政結構,削弱相權,以加強皇權。明太祖廢丞相,使中央行政權分屬六部,基本上解決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進壹步強化了君主專制局面。二是不斷調整、改革地方行政結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條件,中央與地方的矛盾緩和,在元明清三朝,再沒有出現過國家大分裂。三是對人們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強,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獄就是典型的表現。  積極作用:①有利於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有利於維護國家的統壹和領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生產活動,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③在統壹的社會環境下,有利於民族大融合,有利於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發展和提高,使我國古代人民創造了領先於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極影響:①君權專制易形成暴政統治和導致腐敗現象的出現,成為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獨尊壹家,箝制了人們的思想,出現了萬馬齊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時期,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  概括地說,在封建社會前期,其積極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會後期,其消極作用逐漸增大,尤其是明清時期,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進壹步強化,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進壹步發展,其危害尤為嚴重。  評價這壹歷史現象時,應該將其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不能壹概而論。如:即使是明清時期,這壹制度在維護統壹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反擊外來侵略方面仍然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3.選官制度:主要包括漢朝的察舉制、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至清末的科舉制度。  認識:  漢代選官以“鄉舉裏選”為依據,體現的是尊重鄉裏輿論對士人德才評判的權威性。但是,輿論評價壹旦與仕途沈浮相聯系,就容易被某些有權勢、有影響的人物或社會集團所控制、所利用。曹操審時度勢,提出了“惟才是舉”的用人原則,這既是對處於亂世求賢的需要,也是對漢代“選舉失實”的刻意糾正。在漢末軍閥混戰的沖擊之下,鄉裏組織遭到破壞,“鄉舉裏選”的傳統做法難以為繼。在此情況下,三國時的魏制定和推行了“九品中正制”。起初,這壹制度是致力於解決朝廷選官和鄉裏清議的統壹問題,是對漢代選官傳統的延續,也是對曹操用人政策的繼承。但到魏晉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個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壟斷,他們在評定品級時,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劃分,已經背離了“不計門第”的原則。此後整個兩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壹直是保護士族世襲政治特權的官僚選拔制度。  南北朝時期的士族制度,只是按照門第高低分配權力,不能滿足數量眾多的出身低微的地主的要求,而門第高的士族腐敗,因而加劇了當時的政治腐敗和地方割據分裂的傾向,說明士族制度已經腐朽。同時封建經濟有所發展,尤其是均田制實行後,中小地主勢力增長,非常渴望進入統治階層。隋唐時期,實現了國家的統壹,為革新政治、鞏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在選官上實行了科舉制。由於壹般農家子弟生活貧困,能讀書應試者可謂鳳毛麟角,能夠參加科舉考試的絕大多數是庶族地主。因此,科舉制度實際上是壹種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選官制度。  科舉制度的積極意義:剝奪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權,削弱了地方豪強士族的勢力,使封建官吏的選拔和任用權收歸中央,有利於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選官方面的腐敗,改變了自秦漢以來以薦舉為主的官吏選拔制度,是歷史的壹大進步。通過科舉考試,向整個地主階級開放仕途,有利於籠絡人才,緩和了矛盾,擴大了統治階級的基礎。科舉制度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系起來,從而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局的穩定,推動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發展。  科舉制度的消極影響:明清時專重“四書”“五經”,以八股文取士,禁錮了士人的思想,極大地束縛了知識分子的創造性,也在壹定程度上阻礙了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是中國近代落後於西方的文化因素。其種種弊端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極端強化的產物。  4.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線索及其階段性特征  西周重視國家的制度建設,包括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在內的“周禮”體系得以確立。這是壹個神權下降、王權強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時代。  戰國的變法運動,破壞了貴族等級社會,造就了壹系列新的制度。君主集權制、官僚制、郡縣制等紛紛出現,對此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秦朝確立了以皇帝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政體,郡縣制在全國範圍推廣。西漢王朝繼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而在地方實施“郡國並行”制,對地方官員的監察力度加強,至漢武帝時期州刺史的設立,標誌著監察制度更加嚴密。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前期兩大鼎盛時期之間的過渡階段。這壹時期的許多制度,表現出承前啟後的過渡性。如選官用人制度,自察舉制經由“九品中正”制向科舉制過渡;中央中樞機構,自“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轉變;軍事制度,出現於北朝的府兵制,發展成為隋唐府兵制的基礎;賦稅制度,曹魏的租調制是隋唐租庸調制的濫觴;土地制度,從曹魏的“屯田”、西晉的“占田”發展到北魏的“均田”,為隋唐均田制所直接繼承。這些發展中的重要制度,不僅在魏晉南北朝時支撐著國家機器的運轉,而且為隋唐盛世的出現提供了制度保證。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繼秦漢以後又壹次大的發展時期,其確立的基本框架,壹直影響到我國封建社會的後期。隋朝統治者采取強化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如確立三省六部制,提高政府部門行政效能;改革地方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建立科舉制,擴大地主階級政權的基礎。唐朝在此基礎上進壹步完善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  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是中國由統壹的封建王朝走向分裂並再度走向統壹的時期。在這壹時期,邊疆地區進壹步開發,民族融合空前加強;中央集權制度進壹步加強。元朝統治者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後來發展成為行政區域的名稱,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當代省區的規模。元政府在澎湖島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和臺灣;中央的宣政院直接統轄西藏地區,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行政區。元朝加強了中央與地方、中原與邊疆的聯系,鞏固和發展了多民族的統壹國家。  明清(鴉片戰爭以前)是統壹的多民族封建國家進壹步發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時期。明初對專制政權進行了全面強化,皇權具有絕對權威,成為明朝政治制度的特色。清朝軍機處是總攬軍國大計的中樞機構,軍機處的設立,既減少了皇帝處理國家政務的環節,又提高了皇帝處理政務的效率和保密性,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壹步加強的體現。理藩院的設置,空前地加強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各民族的管轄。我國的疆域得以最後確定。對西藏宗教領袖的冊封制度、金瓶掣簽制度、駐藏大臣制度等加強了對西藏地區的管轄,並為後代所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