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移民中介 - 歷史19世紀英國城市化發展快的原因

歷史19世紀英國城市化發展快的原因

壹、工業革命促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城市化是指人口居住地的變動,即由農村居民變成城市居民,是由工業化引起的人口遷徙城市,是由工業“聚集效益”引起的人口集中過程。

恩格斯關於工業革命和城市化,有這麽壹段經典論述:“大工業企業需要許多工人在壹個建築物裏面***同勞動,這些工人必須住在近處,甚至在不大的工廠近旁,他們也會形成壹個完整的村鎮。他們都有壹定的需要,為了滿足這些需要,還須有其他的人,於是手工業者、裁縫、鞋匠、面包師、泥瓦匠、木匠都搬到這裏來了。……於是村鎮就變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又變成大城市。城市愈大,搬到裏面的就愈有利……這就決定了大工廠城市驚人迅速地成長。”他形象化說明城市化進程,其中人口的增加是重要因素。

(壹)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

工業革命前的英國是壹個典型的農業社會。農村是國家的基礎,也是權力和經濟的重心。城市僅是包圍於農村之中的小島,附庸於農村。那時,中央政府雖然設在倫敦,但貴族的統治根基在農村,他們從自己的鄉村住宅中號令四鄰,多數貴族只是在上院開會時偶爾到倫敦小住。

工業革命徹底改變了這壹種情況。工業革命中新使用的機器、先進的管理方法和科學技術傳入農村,促進了農業的現代化,使得英國能以較少的農業人口完成以前的耕種,出現了大量剩余勞動力。

另外,村鎮的工廠規模不斷擴大,需要集中生產。如果該村鎮滿足不了集中生產的要求,工廠就得遷移。這樣,壹部分工業城鎮衰落了,而另壹部分則更快地發展起來,並進而形成較大的工業中心和較大的城市。於是,勞動力也跟著轉移和集中。19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後工業集中趨勢日益顯著,農業農村、工業城市的經濟結構已經確定下來,剩余勞動力更是大量轉移到城市。

另外,城市生活方式開始在農村普及,城市中形成的新思想和新觀念也在農村中傳播,特別是城市高度發達的物資文明與農村傳統文明的強烈反差,更是震撼了人們心靈。處於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中的人們不再堅守著傳統的價值觀念,渴望著變化;特別是年輕壹代,他們離開了祖祖輩輩生活的鄉村,成群結隊到達城市中去。

農業發展所剩下的大量剩余勞動力湧入城市,為城市的興起和發展補充了新的血液。

(二)有較多的外國移民

英國開始工業革命後,就業機會較多。在“向外吸引勞動力”的政策支持下,英國外來移民也逐漸增多,大量湧向城市,促進了英國城市化。剛開始,英國大城市吸引的外來移民主要是愛爾蘭人。19世紀30年代曼徹斯特有20%的人口是愛蘭人;在格拉斯哥的20萬人中,也有3.55萬人是來自愛爾蘭的。到了1860年,城市化程度提高,來自全世界的人才湧入英國的城市,有德國人、瑞士人、法國人、希臘人和猶太人等,他們壹般前往城市,特別是倫敦等大城市。這些人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熟練的工作經驗,帶動了英國的城市化。

外來移民大量進入城市,導致城市人口不斷膨脹:大約在1800年,大不列顛只有壹個大城市,那就是倫敦,僅有100萬人口;到1850年倫敦人口就增加到236.3萬,其余城市也陸續發展起來。1851年,英國的城市人口已經占全國人口的52%,而1870年,英國城市人口比例上升到65.2%,1890年又上升到74.9%,1910年更達78.9%,從而成為高度城市化的國家。

二、 工業革命的發展為城市化提供了前提條件

工業革命的迅速發展,要求社會方方面面都滿足它的發展,從而工業革命為城市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資技術基礎和其他必須的條件,推動了城市化;同時,城市化又與工業革命密切聯系、並行發展。

首先,工業的發展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環境。比如說需要有適宜的地理條件,靠近較大的江河湖泊,有方便的港口;或者處於鐵路及交通幹線交匯處,便於原料產品的運輸和交換。或者說,地形地質條件較好,能建造大型工廠而且有發展余地。在交通還沒有發展完善時最好有可供開發利用的礦產或者其他重要的自然資源。有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工廠很快就會向這些地區集中形成城市,有的城市則因為興建了大規模工業而更好發展,形成了大城市。

其次,隨著工業的發展,生產專門化程度提高,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要求企業間協作更加趨緊密化。為了更大程度地獲取利潤,協作企業壹般會以距離近、聯系便利、運費低廉等要求來降低成本、增加盈利、提高競爭力。這無形中促進了城市的發展。隨著采礦業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鋼鐵、冶金、機械制造、石油化工、建材、紡織特別是重化工業的建造,企業的規模空前擴大。壹些工廠的工人就有成千上萬人,廠房占地面積也是以前小作坊的幾十倍甚至幾百倍,這樣本身就是壹個小城市了。而在工業革命中,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產品出現了多層次的深加工,具有系列化、多樣化、規模化等特征;特別是主導產品帶動了前後關聯企業的發展,更是使得同類或相關工業集中在壹起,形成了新的工業城市,原有的城市規模也跟著日益擴大。

再次,工業革命中湧現了壹大批采用機器大生產的工廠,當這些大工廠發展到了壹定程度時,就要求“後勤上”擁有統壹的公***基礎設施。這些公***基礎設施不同於工業革命前,而是以節省土地、節約資源、降低成本費用,提高經濟效益,保證工業的正常運轉和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前提,要達到這些標準就要求有壹個質量相當高的公***設施,即城市。伴隨著技術和醫學上的進步,以前曾經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疫漸漸不再可怕;城市生活變得舒適、愜意,比之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這些進步中較重要的包括:充分供應潔凈的水,改善集中式排水系統和垃圾處理系統,保證充足的糧食供應以及預防和控制疾病。” 這些,都是人類歷史上的壹個巨大的社會變化,因為居住在城市意味著壹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在工業的作用下,城市功能擴大,集中了生產、服務、居住、消費等。正如恩格斯對倫敦的評價壹樣:“這樣的城市是壹個非常特別的東西,這種大規模的集中,250萬人聚集在壹個地方,使這250萬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

三、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產業結構

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產業結構,有利於城市體系的形成。

工業革命前的英國,農業是社會最重要的產業,也幾乎是唯壹的產業。工業革命後,產業結構改變了。工業革命促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同時有利於市場的擴大和集中。工業生產是為了滿足社會需要、面向市場開放的商品生產,不帶有自給性,推動了商品交換的發展。商品交換的頻繁使得城市的存在具有了意義。同時,工業生產是壹種高度專業化的生產,工人必須在固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任務,在巨大的工作壓力下,人們渴望放松,在城市裏就出現了服務業,也即我們現在常說的第三產業。

據統計,1801年,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是32%、23%和45%,而到了1841年則變成了22%、34%和44%。工業革命帶動的第二、三產業的發展,為英國城市化提供了強有力的刺激因素。這樣,剩余勞動力就越來越多地流向服務業,城市也就逐漸具有了吸取大量勞動力的能力,具備了能提供充足能源和必要的生產資料、產品銷售市場和服務設施的能力。

“經濟發展最重要的伴隨現象……是勞動人口從農業到制造業,再從制造業到商業和服務業的活動”. 工業的聚集經濟效益使制造業及其他服務業集中到了城市,間接上又使城市成為“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中心。” 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城市集中了市場、金融機構、公用設施和文化教育機構,便於獲取原料和勞動力,能就地銷售產品,商業信息靈通,相關企業鄰近,有利於實現生產的協作和專業化,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益。這樣,第三產業在城市中就興旺發達起來,推動了城市化進程。

四工業革命促使新城市的興起

新興城市的興起和發展是英國工業革命中的壹面旗幟,也是英國城市化的體現。

工業革命改變了傳統的城市分布格局,出現了壹大批新興工業城市。機器的廣泛應用,使得工廠規模擴大,同時也使得城鎮的範圍擴大,漸漸發展為大城市。用M·W·蘇思在書中的話說是:“有些完全是新興的城鎮出現了,它們起初是壹些小村莊,但很快就擴大為具有壹定規模的城市。”

格拉斯哥在18世紀末還是壹個默默無聞的小城鎮,但到了1831年已經是壹個20萬人的大城市了,靠得就是擁有60多條汽船和107家紡織廠。

伯明翰, 16世紀時還是壹個小村鎮,人口也不到500人。工業革命壹開始,興建了鐵工業區的伯明翰,成為英國最大的生產中心。1760年,在伯明翰年總值約60萬英鎊的鐵工業品中,大約就有50萬英鎊的產品是提供出口之用;1801年人口壹下子增至7.4萬人,並保持快速的增長趨勢。在工業化的帶動下,伯明翰依靠著自己的鋼鐵工業,超過了曼徹斯特和利物浦,成為英國第二大城市。

英國工業革命中,棉紡織業發展迅猛,不少小城鎮就是乘著工業革命的東風發展起來的。比如曼徹斯特就是英國近代城市化的典型。曼徹斯特因為天時地利,1835年就聚集了英國棉紡織工業80%的工人,1840年更是增加至85%。工業的發展促進了當地人口的增加,曼徹斯特人口也從1801年的7.5萬增加到1871年的35.1萬,幾十年中就增加了好幾倍.就這樣,成為了新興的城市,在今天還有影響。

工業革命以前,以倫敦為中心的東南部是工業集中的地區,毛紡織業集中在東英格蘭、英國的東南部和西約克夏;冶金業和金屬加工業主要集中在伯明翰、南威爾士、舍菲爾德和東北威爾士。

工業革命使生產力水平迅速發展,當生產力水平達到壹定高度時,會促使市場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有豐富自然資源的英國西北部就得以開發,並出現了壹批新城市,英國經濟重心向西北部轉移。索爾福德、博爾頓、貝裏、普雷斯頓、奧爾德姆等棉紡織工業迅速興起。工業革命以後,英格蘭中部,西北部由於紡織業和煤鐵業的發展,紡織廠、煤礦、煉鐵廠及其它制造業需要勞動力。南部人口北移,蘇格蘭和愛爾蘭人也湧向北部工礦區。自1810年至1871年的70年間,英國總人口增長了1.54倍,而西北部工業區增長了2.58倍。在西南部的非工業集中區,人口增長不到壹倍。伯明翰的人口從“1801年的73000人增加到1844年的20萬人,而舍菲爾德的人口從1801年的46000人增加到1844年的11萬人。

我們再從整體上看英國人口的增長情況,就不難發現工業革命後半個世紀甚至更久的時間,英國的人口主要是增加在新興工業城市上:1801年就比1750年增加了274%。而原先“郡級城市”人口增長最緩慢,僅僅增加了18%,低於整個英格蘭的人口增長水平。英國的壹些傳統老城因為與工業革命疏遠而發展緩慢,東部和西部的壹些工業村鎮有的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如:諾裏奇、約克和埃克塞特的人口數量在17世紀的時候分別占全國第二、第三和第六位,到1801年就降到了第八、第十七和第十五位。[14]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出工業革命與城市化的緊密關系,而新興城市的出現的確是英國城市化的壹大特征;沒有與工業革命結合的工業和城市就衰落下來。

五、交通事業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發展

英國工業革命對城市化的影響還在於,發生了交通運輸業革命。

在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過程中,運輸業的蓬勃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鐵路、公路、水路把繁華的都市與荒僻的村莊聯系起來。在英國,“狹窄的鐵路跨過像綠色海洋壹樣的鄉間”,“把沿途裝進他們自己火車裏的英國人民”,“拋進城門口越來越稠密的人群之中”。[15]

1825年,英國建造了世界上第壹條鐵路。在1836年,英國修建了25條新鐵路,總裏程到達1600多公裏,到1855年達12960公裏,內陸鐵路運輸網逐漸形成。在19世紀50年代,英格蘭的大中城市都通了火車,大部分地方離火車站的距離已在10英裏以內。在運河的開鑿方面,自從1761年開鑿了從沃斯利到曼徹斯特的第壹條運河以後,到1842年,英國已修建了3960公裏的人工運河,曼徹斯特、伯明翰成了著名的運河樞紐。因此,有人評價說“在幾乎不到30年的時間,整個大不列顛的地面上都開了四通八達的航路”。[16] 汽車、運河、汽船、公路、鐵路等把英國的內陸城市和沿海城市連成壹片,大大促進了商品流通和人口流動,同時帶動了許多相關的商貿服務業的發展:建築業、郵政業、商業服務、金融業等。

交通運輸方面的發展,加強了城鄉之間的聯系,並促進了壹些處在交通樞紐上的城鎮發展。古爾原來只是壹個小小的村莊,運河開鑿和鐵路修建不到20年,古爾就發展成為壹個城市。鐵路樞紐斯福登、達林頓、紐克魯等也是借助交通事業上的發展而興起的。交通發展了,人們交往也方便了,壹些相鄰的城市逐漸聯結,匯聚為大城市或者大城市地區。倫敦就吞並了附近的威斯敏斯、索斯沃克、烏利奇等,成為壹個更大規模的城市。而紐卡斯爾、雅諾、南舍菲爾德等慢慢發展成為壹個大的城市復合體。

19世紀末,英國出現了郊區城市化趨勢。郊區化的主要表現是大城市人口從城市中心外移,這壹趨勢主要表現為倫敦上院中心區和附近地區。在1801-1851年間,倫敦商業中心區人口非常穩定,壹直保持在13萬居民左右,人口密度很大,平均每英畝人口超過1000人,有些地區達到近2000人。[17]在19世紀後半期,由於交通和商業向城市外圍地區擴展,倫敦商業中心區急劇衰落,中心區1881年人口有5萬,到了1901年就變為2.7萬。而郊區人口卻慢慢在增長:1861年倫敦外圍市郊人口有41.4萬,1891年為140.5萬,1901年就達204.5萬人。[18]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評價工業革命對城市化的推動作用時,認為有2次大轉變:“第壹次轉變導致農村向城市遷移,造成集中的大城市;第二次轉變表現為大城市人口分散,作為大都市不景氣的解決辦法。”交通事業發展了,大城市的居民才有條件選擇白天在城市裏面工作,夜晚和假期就到郊區去。總之,是工業革命推動了交通事業的發展,交通事業的發展又引起了郊區城市化。

綜上所述,第壹次工業革命為英國城市化提供了所必需的社會經濟條件,推動了英國城市化的基本進程,同時也是城市化的深刻根源。英國城市化與工業化相伴隨的成長過程形成了自己的特征。

如果說,工業化是英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那工業革命就是先聲,而城市化就是工業革命和工業化的客觀需要和必然結果。沒有第壹次工業革命,就不可能有英國城市化的率先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