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物業管理 - 祥泰和源物業

祥泰和源物業

河北梆子由流入河北的陜西梆子演變而來,最早形成於清朝光年間(1821 -1850)。陜西梆子是去河北做生意的商人帶來的。陜西梆子流入河北後,在長期的演出過程中,從道光末到同治末,河北梆子已遍布河北中部和京津附近的幾個縣,在北京也取得了壹定的地位。到了光緒年間(1875 -1908),傳到了河北省,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與京劇分庭抗禮,還傳到了山東、東北的許多城鎮,甚至南達廣州,北達海參崴(今俄羅斯)、勃利(今俄羅斯的哈巴羅夫斯克)。光緒二十六年(1900)前後,盛行於北京的河北梆子被稱為“舊派”,天津被稱為“新派”。老派在唱腔上有著山陜混雜的味道,新派則是以普通話為基礎,強調唱功,既用自己的聲音,也用自己的聲音。新派以天津為演出基地,發展到山東和東北的壹些中小鄉鎮。1911年後,仍流行於北京、上海等地。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東北,大批河北梆子藝人逃入關內。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關內河北梆子社也隨之解體,藝人四散。日偽時期,北京已不存在河北梆子社,天橋的遊樂園裏有零散的藝人表演帽子戲。天津也只有零星藝人的個人演唱。北京、天津的河北梆子藝人大多被迫轉行,生活艱難。就連著名的河北梆子女演員肖湘水(李佩雲飾)最後也餓死在天津軍糧城站。在農村,大量的階級俱樂部也被解散,壹些藝術家甚至以乞討和唱歌為生。例如,著名演員大金鐘(韓)在豐寧乞討為生。1940以後,除了偶爾在農村廟會或節日表演河北梆子外,平時幾乎沒有表演。另壹方面,在中國* * *生產者黨領導下的解放區,河北梆子得到了發展。1946年,冀中軍區成立培新劇社(包括梆子、京劇),冀中八區成立河北梆子劇團,冀中解放區農村也出現了業余梆子劇團。新中國成立後,河北梆子劇團恢復並分批成立。北京有丹生社和盛群社。天津有復興劇社、時風劇社、益民劇社、民主劇社。在河北,有保定梆子劇團、天津梆子劇團、石家莊梆子劇團、衡水梆子壹、二劇團,在定縣、澧縣、滿城、任丘、饒陽、遷西、懷來、興隆、豐寧、永年、雄縣有河北梆子劇團。此後,河北省、天津市和北京市都成立了國營河北梆子劇團。為了更好地培養人才,發展戲曲,天津成立了花小白河北梆子劇團,河北省成立了青年躍進河北梆子劇團,河北戲劇學校、天津戲劇學校先後成立了河北梆子學院。

起源

河北梆子由流入河北的陜西梆子演變而來,形成於清朝光年間(1821-1850)。陜西梆子流入河北歷史悠久。在清朝的相關記載中,有的叫秦腔,有的叫亂彈,有的叫西,有時也叫益陽梆子。據劉憲庭《楊光雜記》記載,具體流入時間為:“秦有新聲,著名昂首闊步者,甚散而悲。”劉生於清朝順治五年,卒於康熙三十四年(1648-1695)。他記錄的是十七世紀末他在北京及其周邊地區的經歷,證實了此時京畿地區流行“秦腔”或“梆子戲”。到了乾隆年間,秦腔越來越流行,對昆曲形成了勢不可擋之勢。如乾隆九年(1744)的《夢的傳說》序言中寫道:“長安(北京)梨園,只好琴、羅、易之音。“聽膩了吳騷,聽了歌,聽了昆曲,不過後來壹哄而散。此後,“至嘉慶年間,秦腔中興盛的是桑劍普上之聲。”(《杜門略》詞場序)以上列表顯示,最遲在康熙中期,京畿地區就有了阿沁戲,甘家也壹直有演出。秦腔之所以能流入河北,主要是因為陜西商業向首都和河北各地延伸。商業之路就是玩的路。晉陜生意,尤其是晉商經營的錢莊、典當、釀酒生意,在河北各大城鎮幾乎隨處可見。商人出於業務往來、娛樂等需求,於是將家鄉流行的鄯善梆子引入做生意的地方,以取悅雇主,壯大聲勢。陜西梆子流入河北後,在長期的演出過程中,為了贏得當地人的欣賞,根據當地人的語言習慣、口味愛好,在藝術上不斷改革和創造,特別是接班人和職業群體的本土化,在演員隊伍中,河北人逐漸增多,這是導致鄯善梆子變化的重要因素。道光年間,這種長期活動於河北的陜西梆子逐漸發展成為早期的河北梆子。據鄭發祥《悟空戲表演藝術漫談》記載,鄭發祥之父鄭長泰,生於清道光十七年(1837)。七八歲時,他進入河北老城的黃茅班學習直隸梆子。畢業後經常在保定地區演出。可見,最遲在19世紀40年代,河北就有了直隸梆子的正規班。到道光末年,在京南雄縣馬務頭、定興等地,出現了三清河、向太等三類直隸梆子。大多數學生都是當地貧困農民的孩子。老師中有梆子藝人,也有既高音又會梆子的藝人。這個階層的藝人主要活躍在定興、徐水、榮成、萊文、巴縣等地。據曾祭祀朝廷的河北梆子藝人(也擅長京劇)李玉貴說,清光緒初年師從田紀雲的著名河北梆子藝人,就出生在定興。河北戲曲研究室曲陽班的調查資料也證實,始於鹹豐二年(1852)的曲陽東後村永和班,有壹部分原班教師來自定興。道光時期的班是河北梆子最早的班,也是河北梆子誕生的重要標誌。

發展

河北梆子有了不同於鄯善梆子的獨特面貌後,發展非常迅速。到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之交,該省出現了許多階級俱樂部。隨著壹大批階級社的出現和壹大批優秀演員的湧現,河北梆子在清光之交開始呈現繁榮,這是它的第壹次發展高潮。河北梆子的蓬勃興起,與當時稱霸北京的皮泉派(即京劇)壹起,形成了爭奇鬥艷、爭奇鬥艷的局面。河北梆子劇團、戲班如雨後春筍般遍布河北。大量階級社團的出現,讓河北梆子成為農村無與倫比的劇種。

下降

20世紀30年代,河北梆子走向衰落,最早始於北京、天津、上海等大都市,後蔓延到中小城市。農村地區的下降速度緩慢。到40年代末,它開始衰落,幾乎瀕臨滅絕。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開始侵略中國,“七七事變”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使中國人民處於民族危亡的關頭。日軍首先入侵東北三省,致使活躍在東北各地的河北梆子藝人大批逃回關隘。之後華北也被日軍占領。在敵人侵略的威脅下,人心惶惶,民不聊生。河北農村的河北梆子社也解體了,藝人分散,階層破碎。造詣深、條件好的河北梆子藝人,大多去城市學京劇或評劇。那些條件差,又沒有能力換工作的人,謀生艱難,大多陷於貧困。就北平而言,日偽統治時期沒有有組織的河北梆子社,但在天橋的紅樓戲園和曉曉戲園有河北梆子帽戲。其河北梆子藝人的演出收入極其微薄。唱壹出戲的酬勞連買壹斤玉米粉都不夠。為了謀生,許多梆子藝人也做小販,壹些女演員被迫成為妓女。至於過著流亡生活的,就更多了。天津是河北梆子班社和藝人最集中的地方,觀眾基礎深厚。但在偽政權時期,河北梆子實際上淪落到了沒有俱樂部,只有鳥市、三角地、西廣開的茶園,偶爾有零散的河北梆子藝人“打孩子”(計時付費演出)的地步。藝人的生活境遇和北平的梆子藝人差不多。就連曾經名揚京津、紅遍全國的瀟湘水和金剛鉆,此時也落得貧病交加,壽終正寢。在農村,河北梆子的衰落速度比城市慢。但在40年代,除了偶爾在廟會或春節時業余演出河北梆子,平時很少演出,專業的階級俱樂部也不復存在。農村的河北梆子藝人,和城市藝人壹樣,有的改行做其他劇種,有的以農民身份上岸,有的以沿街唱歌乞討為生。

復蘇

河北梆子的復興,首先是在中國* * *產黨的領導下,從解放區的農村開始的。就在河北梆子戲瀕臨滅絕的時候,1946八路軍冀中軍區成立了由邦春合作演出的培新劇社。其中,河北梆子的主要演員有:金桂芬、金子雲、高、向。與此同時,冀中八師成立了河北梆子劇團,主要演員有:孟、紀桂雲、田誌忠、紀寬等。,以及後來的小翠雲、梁達子(雲峰)等著名演員加盟。這兩個戲曲團體的成立,挽救了瀕臨消亡的河北梆子戲,為河北梆子的復興積蓄了力量。此外,在解放區農村,在民主政權的關懷下,許多流散藝人的生活也得到了保障,農民業余劇團紛紛成立,許多藝人加入了業余劇團。據天津進步日報6月7日1952的文章介紹,河北梆子在農村發展蓬勃,各大農村都成立了農村劇團,其中河北梆子劇團最多。據1949年期間(指建國前夕)石家莊平山、元氏縣、獲鹿、進賢、束鹿五縣統計,141個老劇團中,梆子劇團有51個。這些農村劇團雖然是業余的,但卻讓分散在農村的河北梆子藝人有了歸宿,同時也為解放戰爭做出了貢獻,演出了許多符合民主革命的劇目,如《血淚復仇》、《白毛女》、《九件衣服》等。河北省農村業余梆子劇團經常演出。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河北梆子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開始全面恢復。在省會保定,原冀中軍區培新劇社轉制為河北實驗劇院(北京、平安、梆子合演),不久後又轉制為國有河北梆子劇院。與此同時,全省各地成立了許多專業的河北梆子劇團。據統計,僅區域性表演團體就有:保定、滄州、天津、衡水、石家莊等區域性河北梆子劇團;縣壹級,定縣、禮縣、滿城、雄縣、任丘、河間、饒陽、遷西、懷來、興隆、豐寧縣有河北梆子劇團。此外,1955成立河北戲曲學校,確保河北梆子後繼有人。這是河北歷史上第壹所戲曲教育機構,由國家設立,培養河北梆子人才。該校大部分壹、二屆畢業生後來成為河北梆子表演團體的骨幹。經過短暫的恢復期,河北梆子戲在50年代中期開始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到20世紀60年代初,河北梆子全面復興。許多新的作家和藝術家在50年代加入了河北梆子隊伍,並與藝術家合作進行藝術改革和創作,這也是河北梆子復興的重要因素。

河北梆子的音樂唱腔高亢、渾厚、悠揚,具有很強的抒情魅力。柔板擅長表現人物的抑郁、煩惱、回憶、沈思等情緒。像流水壹樣調整二六板,從容拉伸。然而,反調二六板卻悲涼感人,悲涼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