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物業管理 - 下沈廣場的建築問題。

下沈廣場的建築問題。

上海高層建築的現狀與問題

上海市規劃局組織市規劃院等部門對近年來本市高層建築的建設情況進行了調查。截止1997年底,本市中心城區(+區+浦東)高層建築總數已達2258棟,總建築面積3524萬平方米。通過分析情況,得出以下結論:

1.高層建築數量快速增加,高層建築在新開工面積中的比重逐年上升。1971至1980 * * 149高層建築建成十年:1981至1990 * * 650高層建築建成,總建築面積804萬平方米,占新增面積。1991至1995 * *高層建築750棟,總建築面積11.33萬m2,占新增面積的23%:1996,總建築面積725萬m ',占新增面積。

2.住宅是高層建築的主體。隨著寫字樓市場日益飽和,住宅將成為高層建築的主角。總建築面積3524萬平方米的2258棟高層建築中,有1590棟住宅(占比67.8%)。建築面積2078萬平方米(占59%),主要集中在徐匯、普陀、浦東、長寧等區。

3.高層建築分布在黃埔最密集。靜安、盧灣、石楠次之,除壹個相對集中的區域外,其他區基本隨機分布。以長寧為例,共有246棟高層建築,總建築面積429萬m2,主要分布在虹橋開發區(0 .65km '內29棟,建築面積117000 m2),其他分散在37.35km '內(217棟)。

4.仍有大量獲批的高層建築待建,未來中心城區的高層建築仍將大幅增加。截止1997年底,市、區規劃部門共批復高層建築3374棟,建築面積5897萬m2。除了1997,還有116棟。2643萬m '高層建築在建或即將開工。

近年來,大量高層建築的興建,反映了城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也是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房地產市場發展的結果。面對高層建築的現狀,從城市規劃的角度來看,有兩個問題需要進壹步研究:

壹個是高層建築,尤其是高層住宅是否是發展方向。上海老城區密集的建築和人口給城市交通和環境的改善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城市總體規劃提出了疏解舊區人口和交通的方針。《上海市城市規劃條例》也對舊區改造作出了“控制高層建築,減少建築密集尾部,增加公共綠地,改善城市交通,完善基礎設施,增強城市綜合功能”的規定。至於高層住宅,因為其成本高:材料編碼管理成本高;其建設初期的填土主要是為了平衡地價和拆遷成本,而不是增加綠地和改善環境。高層住宅尤其是塔式高層住宅日照條件較差,其消防問題也是至今未完全解決的難題。隨著住宅商品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越來越註重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價格低、質量好的多層住宅越來越受歡迎。對於壹些低標準的高層住宅來說,將成為未來城市改造的沈重負擔。已建成的高層寫字樓空置率較高,市場消化還需要時間。隨著經濟的發展,可能需要建壹些高層寫字樓和酒店,但數量不會很多。所以在未來很長壹段時間內,高層建築尤其是高層住宅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舊區改造要控制高層建築。另壹個問題是高層布局。已建高層建築的總體布局是集中區域密度過高,綠地太少,日照矛盾突出:壹般區域隨機分布,無秩序,缺乏環境設計,無法形成城市景觀,有的甚至在歷史和風景保護區任意插入高層建築,有損歷史風貌。

上海高層建築的規劃控制

造成上述問題的因素比較復雜,解決這些問題也需要綜合考慮。從城市規劃的角度,要重點解決城市規劃編制和實施的機制問題。

1.城市規劃的編制機制

關於城市規劃的機制,主要是關於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近年來,由於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外商投資的增加,舊區改造步伐加快。因為產業結構調整,比如“退二進三”(即第二產業變第三產業),部分地區的控制性詳細規劃滯後於舊區改造。在壹些重建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者過多遷就了委托部門“受益於容積率”的要求,沒有考慮總體規劃的實施要求,存在盲目提高容積率的情況。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隨意調整控制性詳細規劃容積率規定的情況。這些情況的存在給高層建築的控制帶來了困難。相反,高樓大廈遍地開花。有必要以新壹輪城市總體規劃的審批和實施為契機,對中心城控制性詳細規劃進行梳理和調整。為有效體現總體規劃的要求,應抓緊編制中心城分區規劃,對總體規劃的相關控制指標和各種控制要素進行分析和分解,體現城市設計的思想,提出高層布局規劃,劃分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單元範圍, 並將分區規劃深化和詳細總體規劃的控制性要求落實到區域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要求(如建築總容量、綠地率、建築保護要求等。 ).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和實施是總體規劃的具體化,是規劃管理的基礎。它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強化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法律地位,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完善編制審批程序,加強調查研究進行專家論證,引入公眾參與機制;要嚴格規定其調整程序,未經法定程序不得隨意調整;要建立監督機制,強化人大、行政和社會對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和實施的監督機制。因此,經批準的控制性詳細規劃應當公開。

2.城市規劃實施機制

高層建築數量多、分布亂,表面上看是城市空間規劃的問題,實質是土地經濟的問題。主要因素有土地開發成本、土地開發機制和土地開發調控機制。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即使有詳細的規劃來規範高層建築的布局,也很難實施。比如,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如果土地開發成本高,開發商就會提高容積率來獲取經濟利益。占土地開發成本比重較大的土地價格,沒有與城市規劃的實施相結合。相反,土地出讓金的高地價是地價經濟收入的壹個來源。如果居高不下,容積率降不下來,建高層是必然的。另壹方面,近年來各方面的積極性都發揮出來了,但分散式的開發也是高層建築蔓延的原因之壹。因此,研究城市規劃的實施機制非常重要。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工作:壹是協調規劃實施與土地管理的關系,使地價與城市規劃實施掛鉤;實行土地儲備制度,推進成片開發;加強政府對土地壹級市場的調控,有計劃地啟動每年的土地供應總量。二是修訂完善規劃管理條例,調整建築容積率、建築密度、綠地率等相關規定,制定房地產開發環境建設技術導則。三是嚴格高層建築項目審批,提高審批水平。

通過完善城市規劃編制和實施機制。推動舊區改造特別是高層建築建設真正納入城市規劃有序軌道,把城市環境質量提高到壹個新水平。

普通廣場綠地的弊端

廣場是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場不僅能滿足城市空間構成的需要,還能提供交流、娛樂、休閑和集會的公共場所。在現代社會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廣場可以為市民提供壹點寧靜和休閑;在擁擠的城市水泥森林中,廣場可以容納市民的綠洲和舒朗。而且,城市廣場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是城市文明建設的壹個縮影。作為城市的客廳,可以體現城市的風貌、文化內涵和景觀特色,增強城市本身的凝聚力和對外吸引力,從而促進城市各方面的建設,提高城市的服務功能。

正是由於上述優勢,廣場成為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熱點。在這股廣場建設熱潮的推動下,世界各地的城市都修建了壹批廣場。但由於規劃、設計、施工和管理維護等技術水平的差異,各個廣場的質量良莠不齊。壹些城市(如大連)的廣場建設取得了良好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然而,壹些城市的廣場建成後並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從而暴露出壹些問題。

1規模太大。

目前,我國壹些廣場,尤其是縣級城市的廣場,在規劃階段沒有進行科學界定,導致廣場規模過大。廣場規模過大會造成壹些負面影響:1,必然造成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不利於城市其他項目的建設。2.勢必會讓廣場感覺空曠,讓廣場沒有親和力,逛廣場的人會覺得很累,沒有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

註:雖然廣場按功能分為交通集散廣場、市政廣場、紀念廣場、文化廣場、休閑廣場等多種類型,但本文重點介紹的是休閑廣場,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市民廣場”。

造成廣場過大的因素有三:1、地方行政官員盲目追求形式和行政長官的所謂“風格”。2.壹些單純追求經濟效益的規劃師,並沒有對業主進行科學的引導,而是壹味的迎合他們的意見。3.地級市的地價也低於省會城市和直轄市,這個因素也起到了無形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壹些縣市的廣場面積已達10hm2,有的甚至超過30hm2。按照1㎡/人的廣場用地規劃指標和當地人口計算,明顯超標。再者,在城市建設廣場時不宜將所有的廣場面積指標集中在壹個大廣場上,而應適當分散建設壹系列廣場,擴大廣場的服務半徑,提高廣場的利用率。並使每個廣場根據其功能有壹個合理宜人的尺度,使廣場更具親和力。

需要指出的是,廣場空間不是壹個簡單的尺度問題,而是受到活動內容、布局劃分、視覺特征、采光條件、體量感、建築邊界條件等因素的制約。同時也和相鄰空間的對比有關。比如當人走在狹窄的3?/FONT & gt;5m長的街,突然走進壹個20?/FONT & gt;30米寬的開區,有步入廣場的感覺。如果廣場實際面積不大,但缺少活動和休息的設施,也會讓人覺得“寬而無場”、“太大不合適”;相反,如果在壹個大廣場上有詳細的活動劃分和相應的設施,也會讓人覺得很富有。

2.空間圍合感不強,建築形式不協調。

方形圍合有四種形式:四面圍合、三面圍合、兩面圍合、單面圍合,其中前兩種圍合感好,疆域感強。圍合廣場的常見元素有建築、樹木、柱廊和有高差的特定地形,其中建築圍合性較好。目前國內很多廣場都是用道路圍起來,或者只在廣場的壹側到兩側布置建築,容易使遊客在行為和心理上感到不穩定,縮短遊客在廣場停留的時間,降低廣場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在研究方形空間時,我們不妨提到“陰角”空間。所謂“內角”是指容器內側的凹空間,所謂“外角”是指外側的凸空間。在外部空間中,這種“內角”空間實際上包圍了場中的正方形,將其包含在內部。當廣場沿著棋盤路布置時,都變成了壹個“陽角”空間,形成了壹個像把人擠出去壹樣沒有人性的城市空間。相反,利用“背陰角落”空間可以創造壹個溫暖完整的城市空間,擁抱裏面的人。在城市的公共空間中,保留角落空間可以為城市增添美感和吸引力。

廣場周圍的壹些圍合建築在立面造型和體量上也缺乏統壹性,破壞了廣場的整體性。原因是建築設計沒有統壹規劃或者新樓與舊樓不統壹。廣場周圍的建築布置方式有三種:1和向心式布局。這樣的布局會讓廣場感覺很封閉,整體感很強。比如合肥的明珠廣場。2.軸布局。這種布局多用於長方形廣場,可以獲得壹種特殊的莊嚴氣氛,特別適合政治和集體廣場。比如成都的天府廣場。3.特殊布局。當廣場平面不規則時,新建築可以以舊建築的* * *特征為媒介,利用這種“特征”與舊建築布局“對話”,建立廣場內部秩序,從而達到統壹協調的效果。比如威尼斯的聖凱爾廣場。

3.對當地傳統文化的反映不夠。

目前,越來越多的廣場建設體現了地域文化發展的趨勢。塑造廣場的主題和個性非常重要,這可能是依靠豐富的歷史沈澱,使人們在休閑中了解城市的歷史文脈;或者用具體的民俗活動來豐富它,加強人們的參與。這時,廣場的地域文化內涵才能得到充分體現。

現在的廣場建設最大的弊端就是成千上萬的人壹哄而上。有些建設者只是照搬了其他地方成功建造的廣場的表面形式,而沒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對當地歷史和文化遺產的挖掘明顯不足。廣場的建設缺乏文化理念的設計素材和依據,缺乏對壹些圖案化表面和所謂“後現代”造型的理性追求,使廣場的內容看似遙遠卻不近,從而失去了地方特色。

在廣場的設計階段,要因地制宜,強化地方特色,就像天安門廣場是北京的象征,布達拉宮是拉薩的象征壹樣。符合當地文脈,體現當地特色,形成“來此必遊”的社會效益。

4大草坪的缺點

4.1不可訪問。

國內壹些新建廣場喜歡布置大面積的裝飾性草坪和整齊的修剪圖案,既註重觀賞性,又造成單調和機械,既缺乏空間立體層次的變化,也不符合遊客行為的舒適性要求。現在大部分的廣場草坪都圍著“禁止踐踏”的牌子,但是壹片和諧的綠色會把遊客擋在外面,看不見卻無法到達,難免讓人厭煩。而且會造成廣場很大,視覺空間開闊,但遊客只能在路面和局部硬質鋪裝上活動,遊客容量小的矛盾。國外壹些國家在處理草坪的使用和維護時,把草坪分成幾塊,每次只開放其中的壹塊或幾塊給遊客,從而巧妙地把兩個對立面統壹起來。這樣既保持了草坪的生物功能,又增強了草坪的可達性。這些成功的處理方法可以借鑒。

在城市空間環境的設計中,除了保證公共行為的實現,還應該做好空間的設計。能否保證半公共行為和私人行為,既是社會對人態度的體現,也是廣場設計品位的體現。但是,在通暢的廣場空間裏,遊客的私人行為如何保障?那些戀戀不舍的情侶們,哪裏能說悄悄話?這不禁讓壹些廣場失去了應有的人情味。因此,在廣場的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廣場的空間層次、遊客行為的多樣性和廣場內容的可達性,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廣場的區域化傾向反映了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有些人提出“小即是美”確實有道理。領域創造可以利用植物、建築小品、鋪裝等方法,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閉和開放空間,創造出有特色、有層次感的廣場空間環境。

4.2對不同季節的處理重視不夠

不同的季節表現出明顯不同的景觀特征,在設計廣場時應考慮這些因素。但是大草坪單壹的景觀處理方式確實很難與各個季節的景觀特點相協調。炎炎夏日,由於廣場缺少高大的遮蔭樹,遊人無處躲避烈日。生物蕭條的秋冬,草坪已經枯黃,這時廣場會呈現出壹片荒涼衰敗的景象。這些不利影響會大大降低廣場的吸引力和重訪率。因此,廣場設計應結合不同季節的特點做相應的植物配置和景觀處理。在深圳等南方城市壹些新建的城市廣場上,可以密植、散植壹些常綠植物和不同花季的壹些花卉,使廣場呈現出壹年四季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景象。北方城市,由於氣候條件的限制,冬季的植被比較單壹,但可以換壹種方式處理。如哈爾濱的建築藝術廣場,冬季舉辦冰雕、雪雕等展覽,吸引了大量遊客,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廣場的服務設施不完善。

廣場作為多功能的生活和服務場所,應該盡量滿足遊客的各種行為需求,讓遊客在廣場得到便捷的服務。在重慶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關於重慶人民廣場的調查分析報告中,反映了部分受訪民眾的意願:希望廣場上設置更多美觀耐用的固定長椅、必要數量的電話亭和壹些防雨設施[6]。這反映了廣場服務設施不完善的問題。這將制約廣場服務功能的充分發揮,削弱廣場的舒適度和吸引力。在廣場的設計中,要充分考慮遊客的各種行為需求,在不妨礙廣場整體景觀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設置美觀耐用的服務設施,體現廣場設計的人性化原則。

6管理和維護水平滯後

部分廣場無論是設計還是建成後都達到了較高的標準,但後期的管理維護水平與之不匹配,廣場部分景觀和設施的損壞沒有得到及時修復,導致廣場整體景觀遭到破壞。更有甚者,壹些廣場幾乎成了亂扔垃圾的停車場。

廣場建成後應立即建立完善的物業管理組織,隨時監控廣場內所有設施和景點。如發現損壞,應及時修復,保證廣場的服務功能和整體景觀。應該嚴格限制在廣場上隨意停放汽車的現象。城市廣場的所有建設項目都要由規劃主管部門獨立備案,定期跟蹤檢查,違規立即處罰。另壹方面,擁有大量積極參與城市空間環境設計、管理和維護的高質量用戶也是高質量環境的重要保障。有了他們的參與,我們的城市建設將更有活力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