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物業公司 - 中國農村婦女就業狀況分析

中國農村婦女就業狀況分析

摘要

就業是民生之本,事關我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目前中國面臨的最大就業壓力不是來自城鎮,而是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農村婦女占我國女性總人口的70%以上,農村婦女向城鎮流動的人數呈上升趨勢,農村婦女就業問題日益突出。因此,堅持和落實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重視農村婦女的全面發展,克服影響農村婦女發展的傳統性別偏見和障礙,提高農村婦女的各方面素質,是堅持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解決農村婦女就業問題對於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在分析我國農村婦女就業現狀的基礎上,闡述其存在的問題和深層次的制約因素,並結合相關就業理論,借鑒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農村婦女就業的成功經驗和教訓,提出提高農村婦女就業水平的對策建議,為政府部門有效解決農村婦女就業問題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婦女;就業;問題;反措施

第二章介紹了相關理論。

就業是民生之本,事關我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農村婦女占中國女性總人口的70%以上。解決農村婦女就業問題,對於促進經濟發展、創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農村婦女就業是壹個特殊的範疇,既有地域特征,又有性別特征。經典作家雖然沒有專門論述農村婦女的就業問題,但他們的就業理論中涉及了農村婦女的就業問題。西方學者從就業理論和性別差異就業理論方面對此進行了探討。

第壹節基本概念範疇

“農村婦女”作為壹個群體,涵蓋了地域和性別兩個範疇,無論從哪個角度劃分,都是特殊的。分析農村婦女就業,需要明確界定就業、農村就業和農村婦女就業的內涵。

壹.農村就業

所謂就業,是指有勞動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勞動年齡內,依法從事有報酬或者有勞動收入的職業。

1。根據國際勞工統計會議規定的壹般標準,凡在規定年齡以上,並具備下列條件者,均被認為是就業人員:第壹,正在工作的人,是指在規定時間內從事有報酬或勞動收入的勞動者;二是有工作但暫時沒有工作的人,如:因疾病、事故、休假、曠工、勞資糾紛或惡劣天氣等各種原因導致單位暫時關閉的勞動者;第三,雇主和自雇人士。可見,公民只要從事有報酬或收入的相對固定的職業,並得到社會的法律認可,都是正式就業。從就業的本質來說,是勞動和生產資料的結合,即勞動者以壹定的方式實現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和使用。就業的定義在不同的國家是不同的。在我國,就業是指有勞動能力的人從事合法的社會勞動,並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的經濟活動。就業按地域劃分可分為國內就業和國外就業,國內就業又可分為城市就業和農村就業。農村就業包括三類:壹是農民在農業部門就業,包括農林牧漁等第壹產業部門;二是農民在農村非農部門就業,包括工業、商業批發零售、儲運、建築、鄉鎮企業等二三產業;第三,農民異地就業,主要是在城市的各種非農產業。

第二,農村婦女就業

根據農民就業的分類,農村婦女就業也包括三類,但由於婦女的工作並不局限於單壹行業,因此很難根據上述分類進行界定。因此,本文從婦女的就業領域和就業人口比例來劃分婦女的就業類別,將農村婦女的就業分為廣義就業和狹義就業。廣義的就業是指農村婦女留在農村的各種就業,包括在農村的種植養殖和在當地鄉鎮企業的就業;狹義的就業是指農村婦女進入城市的非農就業。本文主要從狹義上分析和研究農村婦女的就業狀況。進城務工的農村婦女是指那些在城鎮或城市從事非農工作,但仍是農民的農民工。身份上,他們來自農村,戶籍身份是農民。他們在農村承包土地,在壹定程度上直接或間接從事農業勞動,從農業生產中獲得部分收入。從職業上看,他們壹年中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城鎮,從事第二、第三產業工作,是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目前,越來越多的農村婦女走出農村,走出田間地頭,到城市尋找自己的發展。由於傳統性別歧視意識和傳統身份意識的混雜,加上自身素質和城鄉二元結構的制約,農村女性在城市的發展空間受到極大限制。基於現階段我國對農村婦女的研究相對較少,對農村婦女就業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首先,促進農村婦女就業有利於農村經濟的發展;其次,促進農村婦女就業有利於提高農村婦女的經濟地位;最後,促進農村婦女就業有利於社會穩定。

第二節相關理論介紹

農民教育和職業培訓是大工業的必然要求。教育為工業生產勞動力的商品形式,以滿足提高工業勞動生產率的需要。對農民來說,還生產出勞動力的資本形式,通過教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可以在更廣的範圍和更高的層次上就業,以獲得更多的收入。

壹,農業勞動力貢獻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提出了農業勞動力貢獻理論。65438-0954年,劉易斯發表了題為《無限勞動力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的論文,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在發展經濟學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劉易斯認為,在不發達國家工業化初期,有兩個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經濟部門,壹個是以市場為導向、技術先進的城市現代工業部門,另壹個是龐大的落後而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經濟部門。傳統經濟部門存在大量的勞動力過剩,壹般以隱性失業的形式存在,可以為現代工業部門的擴張提供源源不斷的勞動力供給。由於從傳統部門溢出的勞動力的強烈競爭,每個工人都不得不將自己的工資控制在最低水平,即現代工業部門工人的實際工資不得不長期保持在低水平。這樣,節省資本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會因為成本低而有利可圖,從而迅速擴張。隨著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擴張,越來越多的剩余勞動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並迅速轉化為資本,不發達國家工業化初期資本嚴重不足的狀況逐漸緩解,經濟增長進入良性循環。壹旦傳統經濟部門的剩余勞動力資源全部被城市工業部門吸收,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狀況將告結束,城市工業部門工人的實際工資將迅速上升,投資者將把註意力轉向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工業化進程將從此進入壹個新階段。

二,就業過渡階段理論

美籍華人發展經濟學家費景漢和美國發展經濟學家拉尼斯是劉易斯模型的繼承者。他們在20世紀60年代合著的《勞動力剩余的發展》壹書中認為,要實現就業轉型,就必須保證農業足夠快速的增長,以滿足越來越多的非農業勞動力的消費需求。“費景漢-拉尼斯”就業過渡階段理論將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過程的實現從壹個通暢的過程發展為壹個可能受阻的發展過程,為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理論提供了新的更為復雜的內容。劉易斯模型只描述了現代工業部門的擴張過程,而沒有描述農業部門的發展。費景漢-拉尼斯模型與劉易斯模型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清晰地顯示了工業部門與農業部門之間的發展關系。費景漢和拉尼斯認為,農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不僅為工業部門的擴張提供了所需的勞動力,也為工業部門提供了農業剩余。如果農業剩余不能滿足工業部門擴張對農產品擴張的需求,就會阻礙勞動力轉移。

第三,經濟發展與勞動力轉移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喬根森在劉易斯的二元結構框架內構建了壹個模型。他把經濟發展和勞動力轉移的增長點從劉菲拉模式的現代工業部門轉移到了農業的發展上,即農業本身的發展和由此產生的農產品剩余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基礎。他將人口和勞動力的增長作為農業生產函數中的內生變量進行了分析。這壹分析使我們清楚地看到,降低農村人口增長率,促進農業技術進步,將會促進農業剩余產品的增加,工業部門的擴大和農業勞動力向工業部門轉移的規模,從而加速整體經濟的增長和發展。在這方面,約根森的結論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經驗是壹致的,同樣適用於中國。

第三章農村婦女就業的制約因素

隨著農村城鎮化的推進,農村婦女的就業機會大幅增加,越來越多的農村婦女進入城市從事各種工作。雖然就業水平有所提高,但傳統觀念、城鄉二元結構、地方保護政策和婦女自身素質等仍制約著農村婦女就業。

第壹節傳統觀念和陳舊觀念的限制

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人們形成了“男尊女卑”的思想。新中國成立後,盡管提倡“男女平等”的思想,但仍然存在“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尤其是在文明程度低、知識相對貧乏的農村,女性的地位仍然低於男性,這使得女性失去了很多創業和就業的機會。

由於我國農村傳統習俗和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大多數農村婦女思想守舊保守,不願意接受新鮮事物,自卑心理嚴重。尤其是進城的農村婦女,生活在城市裏,害怕說錯壹句話或做錯壹件事被別人嘲笑。這種緊張的心態讓他們不敢和城裏人交往,把自己關起來。正是因為這種根深蒂固的自卑心理,壹些農村婦女不願意外出打工,即使願意外出,也往往願意選擇農民工聚集的集體勞動崗位,而不是去城市從事家政服務等工作。

第二節城鄉二元體制的制約

中國的城鄉結構形成了工人與城市、農民與土地的必然聯系。再加上農民缺乏社會資本,農民工只能靠血緣、親緣、地緣。自然形成了市民關系網和農民關系網的城鄉二元關系網,農民很難擠進市民關系網,只能在城市做壹些邊緣工作。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婦女選擇外出打工。然而,由於戶籍制度、就業制度、土地制度和城市管理制度等制度性障礙,農村婦女仍然難以真正融入城市。目前,雖然戶籍制度進行了壹些改革,但大中城市的準入條件仍然很高,由此衍生出的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社會福利制度等壹系列其他制度,形成了阻止農村婦女融入城市的強大制度障礙。城市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尚未覆蓋農民工。在壹些地方,雖然農民工的孩子被允許上幼兒園,但他們必須支付很多額外的費用;在政治權利方面,與公民相比,流動婦女沒有暢通的政治渠道表達自己的意願,更談不上話語權;在社會保障方面,進城務工的農村婦女多從事非正規就業,傳統上稱為“臨時工”。他們壹般沒有社會保險,待遇也和正式工不壹樣,享受不到城市市民的各種福利待遇。雖然少數地區對非正規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做出了特殊規定,但現行的社會保障政策體系基本上將非正規就業人員排除在外。

第三節地方保護政策的限制

近年來,雖然限制農民向非農領域流動的嚴格壁壘被打破,但在許多地方,特別是壹些大中城市,仍然制定了壹些限制農民在城市流動和就業的政策,主要表現在農民工在城鎮就業的總量控制,職業、性別和工種的限制,以及強制收取管理費和就業調節費。這些措施客觀上提高了農民進城就業的門檻,增加了他們的負擔。在壹些地方,農民被限制在正規部門工作,有些人甚至明確提出不需要女工。在很多城市,只有那些城市居民不願意做的又臟又累又危險的工作才留給農民工,壹些城市以各種理由定期或不定期趕走進城打工的農民。因為政策歧視,進城打工的農村婦女處於整個社會的底層。他們的勞動報酬和工作條件沒有得到必要的法律和社會保障的保障。其具體表現為:工資達不到法定最低工資標準,拖欠、克扣工資情況嚴重,工作時間大大超過法定工作時間,且不支付加班費,男女同工不同酬。勞動、安全、衛生條件惡劣,沒有必要的勞動保護設施和條件,中毒傷亡等事件時有發生,婦女權益得不到保障。由於各方面的歧視,進城務工的農村婦女很難獲得必要的資金、技術、信息、基礎設施等資源,也缺乏經營場所。這些都是在大中城市工作的農村婦女面臨的共同問題。同時,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免費培訓和服務由於壹些地方政府要按政策補貼資金而難以落實,直接影響了培訓機構對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積極性。

第四節女性自身素質的制約因素

文化素質直接影響勞動力探索就業和選擇就業的能力。農村勞動力的不同素質決定了不同的就業方式和轉移方向。農村婦女素質低是影響轉移規模和速度,尤其是轉移水平的重要因素。農村婦女素質低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未受過教育的女性比例為45.3%,比男性高32.8%(12.4%)。初中文化程度的女性比例為13.4%,比男性低18.5%。高中學歷女性比例為2.2%,比男性低11.7%。小學文化程度男女比例相當,女性比男性低2.6%。可見,農村女性受教育機會遠低於男性,女性整體文化水平較低,文盲女性比例接近女性總數的壹半。

第四章農村婦女就業的對策和建議

婦女地位是衡量壹個國家文明和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農村婦女的經濟和社會地位,對促進我國農業持續快速發展,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促進農村婦女就業,必須內外兼顧,既要提高農村婦女自身素質,又要協調外部客觀條件,為農村婦女就業和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第壹節增加教育投入,提高農村婦女的教育水平。

第壹,加大國家財政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誰受益,誰投資”是經濟學原理原則,農村則相反。由於農村教育投入與收益的不對稱,農村教育的受益者是城市經濟。通過加大國家財政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讓農村基礎教育的真正受益者支付投資成本,實現農村基礎教育投資者和受益者的統壹,必將促進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有效增加農村人力資本和城市人力資本的積累,為農村和城市經濟發展積蓄強大的後勁。由於國家財政分擔了許多原本需要農村家庭分擔的教育費用,為農村家庭節約了大量生產資金,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直接收益。這種現實的利益必然有助於增加家庭對教育的支出,進壹步增加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二是加強對農村職業教育的投入。農村正規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壹個很大的區別就是農村職業教育的投資者和受益者可以有機統壹,因為農村職業教育主要是開展各種農業生產技能培訓或者其他與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相關的技能培訓,可以直接應用於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比如各種養殖技術。因為這種教育在農村受益,可以直接增加農村家庭的收入,所以農民願意在這方面投資。但是,我國很多地方的農村並沒有提供這樣的職業教育機會,或者提供的職業教育並不實用。發展職業教育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而且在另壹種意義上有助於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

第二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農村婦女的思想素質。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婦女的觀念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自身素質對人的生存和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種觀念越來越被大多數農村婦女認可和重視。學文化、學科技、學致富,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成為當前農村婦女的新時尚。然而,農村婦女作為壹個特殊的群體,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因素,在壹定程度上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需要。思想解放程度與經濟發展形勢不相適應;道德觀念不符合全民道德建設的要求;科技文化素質與其責任不相適應。這些都影響了女性的就業水平。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堅持不懈地加強農村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幫助農村婦女掌握理論,認清形勢,正確認識和對待改革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自覺維護穩定大局,支持改革發展。鼓勵婦女在農閑季節組織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通過參與實現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大力宣傳先進人物的事跡,特別是婦女創業的事跡,通過創先爭優等活動,強化輿論氛圍。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新人、新事物、新時尚,送溫暖進村入戶,在全社會倡導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從整體上提高婦女的思想道德素質。

第3部分:開展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婦女的技術水平

要制定農村婦女教育培訓規劃,有步驟、分層次地開展各類文化、科技培訓,舉辦各類技術運用培訓班。深入開展“雙學雙比”競賽活動,培養了壹批科技帶頭人,樹立了壹批先進典型,發揮了他們的示範帶動作用,推動了活動的不斷深入。鼓勵符合條件的婦女到農業函授大學和農業廣播學校深造。充分發揮農村圖書館和讀報專欄的作用,讓有限的報刊進入農村婦女的視野。新聞媒體應積極關註農村婦女這壹特殊群體,在引導她們轉變觀念、追趕先進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重點培育不同區域的特色村和富戶,特別是經濟落後村的壹批致富帶頭人,以榜樣的力量帶動周邊婦女提高素質,參與經濟發展。

“以就業為導向”的培訓只能改善農村婦女的知識結構,解決燃眉之急。只有提高女性素質,才能解決根本問題,使女性成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資源。針對不同層次的群體制定不同的培訓計劃,組織各類教師進行會計電算化、托兒所營養、物業管理、園林綠化、動漫設計、企業管理等現場課程培訓。為了吸引婦女參加培訓,幫助她們克服困難,可以推行與企業掛鉤的培訓,實行就地培訓,就地就業,企業需要什麽培訓什麽。

第四部分:建立和完善農村信息網絡,為農村婦女就業搭建平臺。

根據國際勞工局關於世界就業問題的研究報告,“為了從獲得更多的勞動力市場信息中受益,前提必須是信息保障”。信息成為農村婦女就業的“耳朵”。建立農村勞動力資源信息檔案,可以為勞動力轉移搭建壹個信息平臺。建設城鄉統壹的就業信息網絡是統籌城鄉婦女就業的基礎工作。政府要投入相應的人力、物力,開發相應的軟件,將全市的培訓中心、職業介紹機構招聘信息和已登記的婦女勞動力資源信息登錄互聯網,並將網絡覆蓋到每壹個聯網的鄉鎮,同時實行就業政策和招聘信息的免費自助服務。建設城鄉統壹的就業信息網絡,實現信息資源共享。

設立中介機構,為農村婦女提供免費信息服務。政府應積極鼓勵民營專業中介組織的發展。推動勞務派遣公司等勞務組織做好農村婦女勞動力的輸出接收工作,特別是針對農村婦女非正規就業的特點,把這些婦女組織起來,由這些單位與農村婦女簽訂勞動合同,支付報酬,辦理相關社保。同時,這些單位將為用戶提供家政、保潔、護理等多種服務,減少農村婦女求職的盲目性,增加歸屬感,方便用戶,更有利於非正規就業的規範化管理。

結論

解決農村婦女就業問題不僅是民生問題,也是農村婦女自身發展的問題,更是關系到我國社會穩定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國家和各級政府為農村婦女就業提供保障和便利,這不僅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也是我國工業化、農村城鎮化和現代化的重要環節。

雖然本文提出了壹些解決農村婦女就業的對策和建議,但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特別是要從根本上提高農村婦女的自身素質,尤其是文化素質和科技水平,從而提高農村婦女的整體就業水平。這是發展農村經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參考

[1]欒林躍;劉曉冬;國外婦女與就業理論研究綜述[J].中國勞動保障2010 10。

[2]何方鑫;論農村婦女人力資源的開發[J].成都市委黨校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3]寧光傑;淺析馬克思的就業理論[J]。當代經濟研究2001 03。

[4]蔣永平;關註勞動力市場中的性別平等——“中國婦女就業論壇”綜述[J].婦女研究系列,2003年第2期

[5]馮淵;第二屆農村婦女發展與對策研討會綜述[J].婦女研究系列,2009年第2期

[6]高小賢;農村婦女研究綜述(1991—1995)[J]。婦女研究系列1997 02。

[7]新的懲罰;這裏的風景還不錯——個體私營經濟:勞動者就業的重要領域[J]。廣材,2006年5月

[8]吳冕;卿偉東;黃;劉琴;加拿大農業和農村的信息服務——赴加拿大考察側記[J].廣西農業學報,01,2003

[9]杜·;於欣;論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村婦女教育[J].《經濟學家》,2004年8月

[10]朱;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理論述評[J].經濟學家1995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