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物業公司 - 武平縣社會

武平縣社會

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武平升為縣後,縣治由五西裏(今中山鄉)遷至平川。紹興四年(1134),項派官員修築土城,周長280步,包括永平、南安、仁和。元代至正念年間(1341 ~ 1368),郡尹圩坎府進行了修建,只留兩個門。明朝弘治十三年(1500),吳國兵部尚書邀重修壹座磚城,派元老、縣令勘測設計。劉淵的磚砌建築完成於十五年十月(1502),城墻長736尺,高2尺多,有城垛6544座。修建縣城的費用取自武平縣的丁亮和上杭河稅。王瓊的私人捐贈是820銀。

明朝崇禎元年(1628),知縣窩梁將城墻加高3尺。清代四次翻修,新增鋪位40個,官室1間。民國二十四年(1935),粵軍燕英魚部進駐武平,在澄潭周圍建有十余座炮塔。到1949,縣城只有5條狹窄的街道,近200家私人店鋪,城區面積只有0.6平方公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交通運輸業迅速發展,舊城墻阻礙了交通。1951,開始拆遷,到1969,只剩下南安門。“大躍進”時期有壹個舊城改造的計劃,由於不切實際,要求很高,無法實施。“文革”期間,城市建設處於無政府狀態,建築參差不齊,公共設施不配套。城市建設雖然發展了,但是布局很亂。

十壹屆三中全會後,武平縣的城市建設工作逐步走上了正常軌道。1984制定縣城建設總體規劃,啟動居民區規劃和道路、排水、排汙、防洪等分項工程的編制。1987年,城區擴大到4平方公裏,比老城區大6.7倍,街道14條,其中新建街道8條,總長7680米,臨街商鋪和服務部門830家,4至6層的新建建築逐漸增多。此外,平川廣場、人民體育場已經建成,各項設施基本齊全。老城區基本改造完畢,新縣城初具規模。

2009年舊城改造第九期拆遷補償450戶,補償資金654.38+0.8億元。安置房開工建設,安置點完成“三通壹平”;閩粵贛客家生態文化城已進入實施階段,已完成總廣場、劇場、青少年宮等規劃設計。法院、平川中心學校、實驗幼兒園、仁濟醫院完成搬遷選址;汙水處理廠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廠投入運行,城區機械化定點屠宰場基本建成。完成碧水公園瀛碧湖建設和南門大橋加固,建設馮憑路、育才路(壹期)。完成顏倩、湘東等12個鄉(鎮)鎮總規修訂,規劃實施蛟湖開發、什邡商業街、顏倩產權酒店等88個鎮建設項目,鮑忠、武東、大河、56個村“家園清潔行動”通過省級驗收,什邡鎮被確定為中心鎮建設試點;60個“壹村壹品”示範村、10個村莊整合試點村、10個綜合示範村初步建成各具特色的新農村示範樣板。民國二十四年(1935),武平縣衙建立苗圃,在縣城東門外仙農廟附近(在本縣印刷廠壹帶)劃了500多畝荒山,租了9畝自留地作為基地,從事路樹種植,作為縣內公共示範林區。29年,苗圃改為縣農場,是該縣農村生產的科技機構。民國32年改為“農業推廣所”,技術推廣人員2名,助理2名,從事良種繁育、病蟲害防治等農林技術工作。由於目前政局動蕩,物價飛漲,資金緊張,難以開展業務,員工紛紛離職,基地荒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50年代初,大力推進水稻品種改良和耕作制度改革。武平縣科學技術普及協會成立於1957。1960年2月,武平縣科學技術委員會成立,召開了第壹次科研技術創新代表大會,在全縣掀起了技術創新和技術革命運動。雖然由於壹哄而上、脫離實際,效果很差,但在破除迷信、普及科技知識方面起到了壹定的作用,在技術創新方面也取得了壹定的進步。

“文化大革命”初期,科技機構受到打擊,科技人員受到批判,科技事業遭受嚴重損失。1975年7月,科技機構重新建立,科技活動逐步開展。農村普遍建立了“四級農業網絡”,大力推廣矮稈水稻良種和先進的栽培植保技術;在工業上,積極推廣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普遍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十壹屆三中全會和全國科學大會後,“經濟建設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在全縣逐步實施,促進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通過技術職稱評定和科技成果獎勵,調動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科學研究和科普活動日益活躍。林產化工、機械制造、立體農業取得新成績。從1978到1987,17個科技項目(次)獲得省、地方科技成果(進展)獎。森林化工廠生產的“航海牌”松香兩次獲得國家產品質量銀獎,遠銷日本、歐美。汽車配件廠生產的“平川牌”硼鐵汽車缸套被評為省優產品,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

1987年,全縣在職科技人員3582余人,其中中級技術職稱96人,初級技術職稱871人(不含縣外工作人員),初步形成了多層次、多專業的科技隊伍。

2009年,科技創新步伐加快,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縣。利用“6 18”對接86個項目成果。投資601.9萬元,實施22所中小學、幼兒園遷建或重建。武平壹中學生楊芳以總分678(658+20)獲得文科壹等獎,武平壹中學生程美華以總分720獲得理科壹等獎。投資12萬元建設縣醫院病房樓,10.56萬元實施縣中醫院遷建工程,350萬元實施鄉(鎮)衛生院建設。海西中山百個博物園開工建設。投資900萬元建設了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55個光華閱覽室、23個農家書屋。《良野神韻》在市文化周獲得八個獎項,是獲獎最多的縣;《圈外》在第24屆省戲劇節上獲得四項大獎。在第十三屆運動會上獲得59枚金牌、38枚銀牌和20枚銅牌。保持全省“優質服務先進縣”榮譽。城區數字電視轉換工程全面完成。新建了兩個鄉(鎮)敬老院。完成新壹輪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修編,通過省國土資源廳審批。綜合通信能力不斷提高,程控電話可直撥全球,移動通信已覆蓋全縣各地,網絡通信發展迅速;截至2008年底,水電裝機容量65438+萬千瓦,由3條110KV輸電線路、3座110KV變電站和9座35KV變電站組成,既可並入省電網,又可自行對外供電。220千伏變電站將於2009年建成。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山水式風景城市初具規模,城鄉面貌煥然壹新。

武平縣客運中心-商貿城建設項目位於平川鎮青雲山燕子門段309省道旁,北面為建設中的城市主幹道。本項目總投資約2.2億元,用地面積654.38+萬平方米(654.38+050畝),其中:商貿城占地6.67萬平方米(654.38+000畝),分兩期規劃建設,壹期占地4萬平方米(60畝),二期占地2.67萬平方米(40畝);客運站占地33400平方米(50畝)。2009年4月開工建設,2065,438+00年6月前完成客運站房建設,65,438+00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

武平縣文博園是武平縣的重點項目。將成為閩粵贛邊區的文化寶庫和作品品牌,武平的文化交流中心,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閩粵贛邊區文化藝術藏品的交流集散地。是武平人的精神家園。

文博花園壹期主體建築面積6366平方米,總投資約3000萬元。2009年6月5438+10月1日舉行了隆重的奠基儀式。每個庫各有特色,有機融合。二期工程擬建劉亞樓將軍廣場。武平文博花園計劃投資6000多萬元。建成後將是壹座集海峽兩岸客家藝術館、中央蘇區博物館、武平歷史博物館、劉亞樓紀念館、知青博物館、名人館為壹體的全縣綜合性、標誌性文化設施的仿古博物館群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