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人才招聘 - (2)新中國成立後(以地質礦產部系統為中心)

(2)新中國成立後(以地質礦產部系統為中心)

1.第壹階段(1950 ~ 1968)

(1)新中國成立後開始了大量系統的石油地質調查和勘探。1950至1954,燃料工業部原石油管理總局(中石油前身)陜北地質大隊首次進入盆地。為什麽清澗以南、銅川以北的陜北成為首選地區,自然有歷史淵源。這裏不僅有已經出油的延長油田,而且被銅川-黃陵盆地南緣的幾排背斜帶所吸引(圖3-1)。

圖3-1鄂爾多斯盆地渭北撓曲褶皺帶構造輪廓

在圖中,渭北分為七個二級區。真正有意義的是,馬家河-蘇家店以北的兩個區域,指示了J1f至T3地表出油的采煤隧道(上石碣)的位置。

陜北大隊沿襲新中國成立初期從前蘇聯傳來的習俗,以延安的棗園、橋兒溝、清華邊,延伸的甘谷驛、胡家村、子長的清澗,甘泉的石門子,宜君的四郎廟,黃陵的七鎮等為重點,,勘探了三疊系延長組(T3y)和黃陵。首先,在地面標高1:50000-1:10000對以上各點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勘測,並選擇了永平、棗園、四郎廟、七鎮進行鉆探驗證(共142口探井)。除了鉆井進壹步證實永平是壹個小油田(T3y4),包括四郎廟構造的9口井,雖然T3y的油氣顯示隨處可見,但最終因為沒有價值而放棄測試。到1954年底,中石油撤出陜北,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盆地西緣的馬家灘地區。

(2)原地質部在流域內的普查工作是從1955與全國壹起開始的。工作之初,有兩個團隊。在關世聰領導的633隊(隸屬西北地質局)工區,在“臺緣”思想的指導下,優選了盆地西緣以固原為中心的六盤山地區。在“基巖隆起”的指導下,以王永炎為首的206隊的首選工區是盆地北部的烏蘭格(隆起)。633隊在1955 ~ 1957期間,以白堊系六盤山組(K1l)為主要目的層,兼顧第三系評價。南至涇川、隴縣,北至同心、海原K1l裸地進行1:20萬普查。對已發現的寺口子、馮川裏、王大寺套等構造進行了詳細調查,並打了淺井。僅在固原西南部廟山構造61號構造井30 ~ 40m深度見油氣顯示,在寺口子手鉆20m深度見少量氣顯示。應該說,由於手段的限制,這期間對六盤山深部,包括固原-同心地區的清水河流域覆蓋區(低重力)沒有深入了解。

致力於“東勝基巖隆起”的206隊,在1年對沂蒙隆起頂部進行了1.2萬的普查。第二年,又將普查範圍擴大到北部大青山、東部準格爾旗、西部桌山、南部杭錦旗、鄂托克旗。主要成果是在東西長56公裏的“基巖隆起”頂部的早白堊世地層中發現了“油砂”(聽得見,看不見),圈定了以柳溝、長生院為代表的四個局部構造(真膝曲)。期間共鉆淺井8口,在武1井至武5井見到早白堊世油氣顯示,在武1井、武6井、武7井也見到石盒子組(P1-2sh)油砂。在武1井107.9米井深的下白堊統/太古界不整合面之上和之下也有顯示。

根據地質部指示,放下六盤山,633隊和206隊在1957合並,在東勝成立鄂爾多斯石油測量大隊。在1957 ~ 1960期間,團隊以鄂爾多斯北部為重點,在“基巖隆起”的思路下,繼續進行1: 20萬普查和1: 5萬詳查。在基巖隆起的東部和西部系統地開展了鉆井工作,在下白堊統和二疊系石盒子組中繼續發現了油氣顯示。二疊系山西組顯示在武6井也有,武19井土工試驗見少量註氣。

根據地質部決定,陜西省地質局領導的陜西石油隊於1959在延安成立。從1959到1960兩年間,在南部的依安縣、北部的綏德、東部的黃河流域進行了調查和詳查。同時進入對溝門、甘泉壹帶,鉆遇侏羅系,發現侏羅系延安組油氣顯示。

(3)1960 65438+2月,地質部決定將鄂爾多斯石油調查大隊和陜西石油隊合並,組建第三調查勘探大隊(以下簡稱三浦),隊部由東勝遷至延安。雖然此時的技術指導思想開始註重盆地的整體研究,但工作範圍是整個鄂爾多斯及其外圍。但由於當時“長垣”思想的影響,在三浦1960 ~ 1963的設計思想中,把以誌丹-麒麟溝重磁異常為重點的“二級長垣構造”思想寫進了三浦的設計中。四年來,三浦與地質部第三物探大隊協同作戰,部署三個區域剖面,集中優勢打殲滅戰,解剖異常。本文試圖了解中生代基底“隆起”的繼承性。同時,在異常帶東部進行了1: 5萬地面面積的詳查,試圖根據局部構造的關系,結合鉆井,查明異常帶的性質,評價該區的油氣遠景。

就像公開的地質圖上看到的鄂爾多斯,從1961到1962,在異常帶的東部鉆了21口井,證實誌丹-麒麟溝重磁異常帶在中生代沒有反映隆升,整個陜北是壹個傾角小於1的大單斜,是鄂爾多斯中生代。

在否定長垣想法的同時,鉆井和地面詳查普遍在重磁異常東部的直21、22、23、25井見油砂,中部的直5、6、8井也見上三疊統延長組油砂。 直8井油砂總厚度達31.8米,延安以西的趙4、6、公8、柳1井也有中上侏羅統延安組油砂,在烏審井延長組和延安組有較好的顯示。

(4)在地面地質、鉆井、盆地和全盆地測繪的整體研究中,獲得了以下認識:

在對盆地整體研究的基礎上,首次明確劃分了盆地的構造單元,指出占盆地面積2/3的陜北是壹個無局部構造的單斜,即圖3-3中的“東斜坡”。

通過填圖(全盆地),認識到北緯38°線,或稱衡2-道4線,即盆地南部黃土高原區與北部沙漠區的分界線,既是該區上三疊統延長組-中-上侏羅統延安組含油北界,也是延長組河流相區與湖泊相區的分界線, 而界線以南三面——延安以北壹線為延長組緩坡河口三角洲區。

大單斜上段、延長組和延安組儲層特征為典型的巖性油藏,平面上呈“逐塊”狀,剖面上呈“條帶狀”。由於延長組孔隙度和滲透率極低,沒有常規壓裂(當時鉆井和試油都沒有),只能是“孔中見油,孔中不流”。

圖3-2鄂爾多斯盆地古生代氣田分布圖

向西傾斜的大型單斜

1-盆地邊界;2-延伸6等深線;3-下古生界氣田;4-上古生界氣田

在此期間,通過對該流域的整體研究,提出了幾項至今仍應重視的重要成果。

圖3-3鄂爾多斯盆地周邊新生代地塹系內部構造單元劃分及分布圖

——根據對盆地東西部古生代沈積和構造古地理的研究,特別是上古生界,盆地中央存在壹個“古中央古隆起”(圖3-4)。

——在研究延長組和延安組沈積沈降中心不壹致,每次都有遷移的基礎上,提出了中生代沈積遷移由西向東的時空概念。

中石油的隊伍在1954離開陜北,以馬家灘為據點,向西進入靈巖工區後,以銀川為據點,向馬家灘斷褶帶中部進攻,還在1964 ~ 1965北上烏蘭格、六盤山地區。同時,將靈巖(靈武-鹽池,下同)工區向東擴展到三邊地區,也在臺站所在的銀川地塹進行了勘探,重點是第三系。主要成果是在靈巖地區,即盆地西緣活動翼上的馬家灘斷褶帶中部和毗鄰田桓向斜的西翼,發現了驛馬灘、鴛鴦湖、劉家莊、李莊子以及後來的大水坑、馬坊等小型油(氣)田(圖3-5)。

圖3-4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厚度示意圖

在這壹階段的後期(1964 ~ 1968),地礦系統(三浦)隊伍第壹次作為盆地主體離開鄂爾多斯,於1964進入渭河(魏奮盆地)地塹。

否定誌丹-麒麟溝重磁高帶為長垣;“孔中有油”、“孔中無流”、“三低無”現象,加上“陜北基底太穩,蓋層太平,巖石太硬”的認識,受1963年底華東華北新生代裂谷盆地突破(此時中石油在華8井發現沙河街自噴層)影響,團隊參加地質部全國會議,

在1964 ~ 1968期間,渭河工區由北向南、由東向西通過,其中深井7口,淺井2口,地震隊工作近12年(其中後期還向北部河套盆地派出了地震隊和鉆機),證明了渭河盆地的特征如下:

圖3-5鄂爾多斯盆地油氣田分布圖

1-鉆孔;2-構建分區線;3-油田;4-古生代氣田;5-古河道;6—延長組(T3y)生油區

否定了以往淺、小、碎、紅的認識,證明這是北秦嶺新生代附著的壹個新的深半地塹(圖3-6a-b)(第三系主要沈積體為中新世-上新世,第四系底界在WC-4井達到2400m,新近系底界在盆地西南達到5200m以下)。

該盆地形成於中生代“北秦嶺”軸的隆起背景上。盆地北部奧陶系在中新統-上新世以下,盆地南部前寒武系在中新統或局部始新統-漸新統以下。

尚未發現類似華北沙河街組的湖相烴源巖,局部見到的古近系(白鹿原組、紅河組)均為紅層。唯壹的暗色湖相沈積(永樂店群1 ~ 3組)實際上是第四系三門組的同時非均質性(圖3-7)。

圖3-6a渭河WH-ⅸ線解釋簡化示意圖

圖3-6b渭河地塹中部剖面示意圖

圖3-7三門系(永樂店群1 ~ 3群)穿過渭南南北(地表-地下)的巖相剖面圖。

2.第二階段(1969 ~ 1975)

——“回家”,迎來長慶油田會戰,突破青、華、武,達到盆地南部下、中侏羅統延安組(J1-2y)石油地質儲量第壹大臺階。

鄂爾多斯盆地地質部門的石油勘探工作在渭河地區經歷了1964 ~ 1968,到1968,經歷了14年。這期間“我用了臺緣坳陷(指六盤山)和臺緣隆起(指烏蘭格)的找油理論,再用大慶式長垣和新生代斷陷(指陜北、渭河)的找油經驗,在盆地裏來了個大轉彎...雖然我積累了大量的地質資料和油氣勘探的經驗教訓,但沒有發現工業油氣流,也沒有向國家提交壹個油氣田,沒有壹個能肯定發現油氣流。整個團隊陷入了何去何從的兩難境地(《中國油氣的勘探與發現》,289頁)。

“1968年底,大隊大隊長王林和工程師孫為了部署下壹階段的油氣勘探,展開了壹場方向和如何找油的大討論。討論的焦點:壹是是否留在渭河、河套繼續工作;二是回歸鄂爾多斯盆地的哪個區域;三是選擇新區,新區在哪裏...(同上)”。大隊派孫和工人代表回京向李四光部長匯報。在聽取了孫關於渭河和河套盆地的意見後,這位部長根據他對中國東部三個沈降帶的壹貫理論說:“松遼、華北和江漢的第二個沈降帶已經產油,所以陜甘寧盆地(鄂爾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在第三個沈降帶,以及從北到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兩個盆地(東戈壁和喬巴山盆地)和東部的松遼平原。”陜甘寧盆地的情況和四川盆地有點相似...這裏的烴源巖存在沒有問題,要回到陜甘寧盆地。作為義山盾,盆地中部是值得做的,要靠近它。部長講完話後,李海雲同誌問部長:“我們回家鄉好嗎?”?”牧師說,“是的,我只想回到我的家鄉!》(詳見李四光部長2月23日談話記錄1968,《中國油氣勘探與發現》第289頁)。三浦廣大職工的意見和李四光的指示得到了壹起聽取匯報的地質部門領導的支持。三浦1969石油測量工區從渭河、河套轉移到鄂爾多斯盆地中南部。

回到鄂爾多斯,突破口選在哪裏,是打開局面的關鍵。通過對盆地區域的整體分析,我們認為鄂爾多斯在上三疊統延長組(T3y)沈積時是壹個大型的內陸坳陷,是壹個在內陸臺地基礎上的上覆坳陷(前陸)盆地。青、華、武地區處於穩定區(陜北)與活動區(西緣)的交接帶,是壹個粗細沈積帶。按照這個粗略的思路,結合慶陽-華池地區老的電法和新的地震成果,在慶陽和華池山莊大膽部署了青神井和華神1井。其中,華池電隆上打的華深1井,夏季水淹。雖然在延長組上部見到10層油砂,總厚度74.5米,但仍不得不廢棄。根據三浦342物探隊在SH-Z測線對山莊的“擡升”,在山莊打成了華深2井。

青深井延長組和延安組共發現19油氣層。在試油過程中,該井吸取了因滲透率低而“孔不流”的教訓。筆者和李丙鋼壹起去玉門油田,邀請了中石油系統玉門油田壓裂隊。1970年8月,對該井(為地礦部系統第壹口壓裂井)進行了兩組四層壓裂噴砂試驗,使該井“從非生產到生產,從生產到間歇自噴(自噴比823井口高出40m,1970)”從而突破隴東出油口,引起蘭州軍區和中石油。

5月,1970,華池山莊打華深2井。因為首次在下侏羅統和中侏羅統延安組發現了良好的油砂,在井深1367.6m處提前完成了鉆井和試油,8月28日初,日產達到了30.3m3/天的記錄。

青深井和花深2井的突破,加快了隴東地區的勘探步伐。1970年9月,燃料化學工業部向中央提交報告,要求蘭州軍區組織陜甘寧石油會戰。165438+10月5 ~ 10日,由蘭州軍區主辦,陜甘寧三省軍分區及40余家單位參加的戰役協作會在蘭州召開。會上,作者代表三浦向燃料與化學工業部副部長唐可及大會作了關於吳清華油氣勘探情況的報告。唐可建議三浦從青陽、華池突破地區撤出,以“用力量偵察吳起,用火力偵察走馬灣”的任務回到陜北。

從1971年2月,三浦首次突破武L井14 m3/d,同年8月,武2井1.1 m3/d,武8井(漳平)108 m3/d。1974年,三浦轉戰誌丹,永2井產量達到23.7 m3/d,突破誌丹縣出油口。

從1969到1973,三浦已在慶陽、華池、吳起、誌丹地區勘探了22口井,幾乎每口井都遇到了以延安組為主的油氣顯示。在已測試的16口井中,有13口井獲得工業油氣流。

這就是“回家”和“慶華吳”這兩個概念的由來和來龍去脈。“由於吳清華的突破,在6月1973國家計委地質局召開的Xi石油地質座談會上,作者代表三浦介紹了突破鄂爾多斯盆地的經驗,受到與會代表的重視。1980年4月,在地質部召開的全國地質系統評獎大會上,三浦被評為地質找礦突出貢獻單位。為了總結鄂爾多斯盆地20年來的石油地質調查工作,孫、謝、孫國範、李龍雲完成了1974《陜甘寧盆地石油勘探階段地質成果總結報告》的編寫工作。該報告從全盆地出發,以三疊紀和侏羅紀為中心,以吳清華的發現為重點,總結了吳清華地區油氣賦存規律,提出了油氣勘探的方向。以“兩格占”為內涵的底部勘探侏羅系砂巖油氣田的勘探模式,以古河道和湖濱三角洲為主體的地層巖性油氣藏賦存規律,豐富了我國陸相油氣田的地質理論和勘探方法。《陜甘寧盆地油氣田及巖相古地理特征的發現》、《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圖冊(鄂爾多斯部分)》和《5200米裸眼鉆井技術》獲1978(中國油氣勘探與發現,291頁)國家科學大會獎。

同壹時期,隸屬中石油的戰鬥主力先後組織了“包圍馬嶺、擴大城(溝)、中(池)”、“發展吳起、進攻濟源”、“進軍定邊”、“開辟兩河(漯河、葫蘆)”等戰役。“探明了馬嶺、程顥、華池、南梁、吳起、馬坊等6個油田,發現了山莊、劉萍、五角、尚麗園、河道川、黑河、嚴武、慶陽、濟源、薛岔、順寧等16個采油點”。“壹個新的侏羅紀古地貌河流砂油區在中國黃土高原巍然屹立”(楊俊傑,2002,P166)(圖3-8,圖3-9)。

3.第三階段(1975 ~ 1982)——下渭河,突破內蒙古。

再下渭河。

1970 9月17日,國家計委地質局將三浦劃歸陜西省地質局,更名為陜西石油測量大隊。因此,在戰鬥的前壹階段,在接受唐可部長“電力偵察吳起,火力偵察走馬灣”時,根據省裏的要求,作者在1971的三浦地質設計中,加上了“重探關中,調查陜南”等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字。這樣,三浦就有了壹支從陜北到關中再到陜南的隊伍。

第二,到渭河的臺階是先西後東。聚焦Xi安凹陷古近系。到1975,Xi安凹陷地震2546km,控制面積5700km2,鉆5口深井,進尺19501m。其中沈偉10井,井深5205m,裸眼井段4913m,創造了當時系統鉆井最深、裸眼鉆井最長、取心最深三項紀錄。井位靠近秦嶺,5210m未穿透新近系(有報道認為是漸新統頂部)。後來在東部固始凹陷打了5口深井,進尺14369m,地震2270km。除了“三個月大的母雞不會下蛋”(意思是烴源巖不成熟)的評論外,尚維河的勘探結論是對壹輪否定結論的進壹步補充。

二上渭河由於地質和鉆探工作,向東進入三門峽,在壹系列依附於小秦嶺的北東向小地塹中,發現了以古近系項城組為代表的暗色地層,從而將項城組和跨越秦嶺的南襄盆地北東向核桃園組聯系起來,將分布在豫西隆起上的北東向小地塹分別稱為“豫西地塹系”,將周口和合阜盆地的近東西兩側或NWW方向的第壹個包括在內。

圖3-8鄂爾多斯盆地南部早侏羅世古地貌區劃圖

1-油田;2-古地貌分帶;3—斜角;4-集水三角形;五指丘口;6—側面侵蝕坡度;7-Yan 10缺失區

突破內蒙古

1975年9月國家地質局成立後,三浦回歸國家地質局,恢復名稱。1976,11年6月召開的第壹次長沙會議上,總局給三浦下達了1977年6月北上內蒙古,力爭突破當年上古生界石油出口關口的任務。在三浦1976的設計書上,寫著“聚焦沂蒙,準備河套,抓古,古海陸並舉”的設計內容。當然,1977的重點是努力實現國家地質總局石油局副局長蘇雲山在長沙會議上再次委托的“努力突破內蒙古石油出口關”的任務。

圖3-9南部盆地延安組油田分布與延安組早期古河道的關系

(根據長慶油田數據)

1-油田;2-古河道;3——有壹個很遠的景點;4-刪除延伸10或尖滅區

對於北方突破井位的選擇,有四種以上完全不同的意見,這也是內蒙古第壹個井位。作者從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在石鼓壕北部鉆探的沈詩1井的報告中受到啟發。"為什麽不試試二疊系石河子組18m油砂?"“不就是陜北吳起的吳慎靜的復制品嗎?”再次,在當時的領隊王慶彬和內蒙工區負責人李海雲的支持下,筆者在1976內蒙的冰雪冬季到現場,在距離老井不到100m的“石槽鼻形高點”處,打設了新的伊深1井。該井於6月1976開鉆,鉆至基底前震旦紀片麻巖22962米後完井。二疊系石盒子組直接不整合覆蓋於太古宙變質巖之上。油氣顯示常見於二疊系石盒子組6-8砂層,於7月1977測試。底部四層合試,不采用壓裂工藝獲得日產15920m3天然氣自噴,上部砂層獲得10000m3天然氣和1m3凝析油。

圖3-10豫西地塹系示意圖

三門峽屬於魏奮地塹。

雖然在壹段時間內,伊深1井的工作並不順利,但仍在部分井中見到奧陶系風化殼及其內部(I13井和I15井)、中石炭統、上石炭統和二疊系山西組(I3井和I16井)。展示範圍從北面的東側擴大到了西面的桌山南段。

1982年5月,中日合作隊(地震)成立後,雙方確定的聯合井(鄂托克旗大廟鄉)日產氣20700立方米,凝析油0.4m3。同時,榆林地區的伊17井、伊13井和易貝24井也發現了石盒子組至奧陶系的低產或低產顯示。其中,伊17井初期產量僅為2006 m3/d,壓裂後達到37 m3/d。伊24井奧陶系發現四層氣,測試日產267 m3。

在這壹時期的末期,長慶油田在戰鬥中取得了延安組勘探的突破。長慶油田原油年產量超過654.38+0萬噸,全年總產量接近200萬噸。在此期間,三條總長近500公裏的通往蘭州的輸油管道竣工。

4.20世紀90年代以來(1983至今)——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引領的盆地油氣大發展時期(摘要)

在“壓延長組,取大油田”和“東抓三角洲,西找湖底扇”的指導思想下,中石油已取安塞大油田,地質儲量10516萬噸。

上世紀70年代末,盆地勘探中侏羅系儲量高峰過去後,擴大油氣儲量資源成為中石油的當務之急。延長組“既是該區彌補延安組油氣產量的理想接替層,也是需要重點攻堅的風險對象”。他們在總結1973至1975“壓延長組,取大油田”不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增加了這次“抓東部三角洲”的思路(1983),以陜北延長組三角洲為對象,先以安塞為突破口。”結果,第壹批探井相繼成功,其中L井(長2)日產油64噸,賽5井(長2、長6)日產油18.3噸...後來(1985 ~ 1986),賽37井,賽1265438+井。從而證明安塞延長組是壹個湖泊三角洲大型油田,探明含油面積206km2,地質儲量10156×104t,控制儲量3300×104t,伴生氣50×108m3(附圖3-168m3)

陜北氣田突破期(1986 ~ 1994)

上世紀80年代初,中石油因“皮厚肉深”退出河套,進入“縮靈鹽陶”盆地中部和山西西部後,在陜北鉆了齊深1井和周1井。下奧陶統馬家溝組頂部風化殼天然氣產量分別為65438±0.73和40000 m3/d。位於向斜天池構造上的田1井也在中奧陶統克雷莫裏組獲得了16萬立方米/天的流量。

1988,中石油研究院與長慶油田合作,在靖邊打了壹口科學探井。同時,1989年6月27日至1年7月27日,長慶油田在慶陽召開天然氣開發戰略戰術研討會。經過討論,澄清了以下四個問題:

堅定信心在盆地中部尋找大中型氣田。

統壹尋找大氣田的主攻方向——華中古隆起的認識(詳見下文)。

強調了奧陶系頂部侵蝕面的作用和意義。

明確勘探策略(特別是壓裂技術)的保障作用。

1989年,在下奧陶統頂部風化殼中分別獲得28.3×104m3和13.8×104m3的高產天然氣流量,經勘探實踐和綜合研究凝聚,成功發現鄂爾多斯盆地中部奧陶系頂部風化殼。

截至目前,從1969開始,中國石油集團公司針對早、中侏羅世古河道開發了22個油田,累計探明油田面積156.8km2,石油地質儲量2.33×108t;;隨著安塞延長組大型三角洲油田的發現,靖安、安鎮北、下寺灣、直羅柴窯五個油田相繼發現。累計探明油田面積1002.1km2,石油地質儲量5.1077×108t。此外,還發現了延長油礦的5個小油田(延長和永平)。已發現8個氣田(劉家莊、勝利井、鎮川堡、中部氣田、神木、榆林、烏審旗蘇裏格),累計探明天然氣儲量7504×108m3。其中,兩年多前發現的盆地北部中區蘇裏格氣田,已在20000km2範圍內鉆井2l口,獲天然氣井11口。主力氣藏為盒8,砂體寬15~40km,長15 ~ 40k m,厚20 ~ 45m,厚65 ~ 45m。孔隙度12% ~ 14%,滲透率10×10-3—62.7×10-3 μm 2,單井平均無阻流量25×104m3/d,含氣面積2500km2。控制儲量1000×108m3(秋2002年探明儲量6000×108m3)(圖3-13,圖3-14)。

圖3-鄂爾多斯盆地晚三疊世古地理圖+01

註意三角洲的位置

圖3-12鄂爾多斯盆地東北部晚三疊世三角洲體系區域解剖及鉆井效果圖

1-井位;2-油井;3—砂體等高線;4-湖岸線;5-三角洲前緣;六段線

如果在壹張圖上畫出1949以來工業地質部在鄂爾多斯的工作和選舉經歷,可以看出以下特點(圖3-15)。

1968結束向李四光部長匯報“回老家”後的歷史,是該盆地油氣勘探史上的壹個重要分界線。前20年,雖然擴大了陜北小油田的範圍,在靈巖地區發現了幾個背斜小油氣田,但對石油工業的發展,在思想上和產量、儲量上都沒有飛躍。“回老家”二十年後,就不壹樣了。壹是以“讓開,占兩廂”的思路,拿下了《老侏羅紀不夠朋友》中以青、華、武為代表的六個侏羅紀油田。然後在三疊紀三角洲的概念下,拿下了以安塞為代表的延安-吳起以北5個億噸級大油田。在陜北於3井和申珊1井發現下奧陶統頂部風化殼中有油流後,在實現“古中央隆起”思想的背景下,發現了盆地中部奧陶系陜北(長慶)氣田。

圖3-13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氣勘探成果

從松遼盆地的調查到大慶油田的發現,只用了不到5年的時間(1955 ~ 1959)。華北從1955開始華8井采油,包括壹個低潮和壹個“先南後北”的時期,只用了6年時間...為什麽鄂爾多斯的勘探工作從發現(1907)到真正突破,經歷了幾十年的曲折歷史?

圖3-14鄂爾多斯盆地中二疊統下石盒子組砂巖等厚性圖

根據壹個地區(盆地)油氣田規模發現的規律,大的油(氣)田總是在前期發現的。為什麽大型油氣田的發現,比如鄂爾多斯中部的氣田,都是在勘探後期?

在介紹我所了解的鄂爾多斯盆地風貌的基礎上,筆者想著重從指導勘探的理念入手,從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入手,展開壹些認識和探討。

圖3-15鄂爾多斯盆地石油測量工區示意圖(1955 ~ 1969)

(中石油工區見邱等,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