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人才招聘 - 商鞅變法的故事150字左右

商鞅變法的故事150字左右

商鞅變法的小故事

戰國時期,商鞅來到秦國,積極推行變法,但他當時唯恐老百姓不信,專想來想去,終於想到了壹個辦屬法。

他命人在都城的壹個城門前,放了壹根高三丈長的木柱,並到處張貼告示:“誰能把城門前那根木頭搬走,官府就賞他五十金。”

老百姓看到告示後議論紛紛。大家懷疑這是騙人的舉動,但壹個年輕力壯、膀大腰圓的小夥子說:“讓我試試看吧!我去把城門那木頭搬走,要是官府賞錢,就說明他們還講信用,往後咱們就聽他們的;如果不賞給,就說明他們是愚弄百姓。他們往後說得再好,我們也不信他們那壹套了。”

說罷,他就來到城門前把那根木頭搬走了。商鞅聽到這壹消息,馬上命令賞給那人五十金。

那位壯漢看到自己果真得到了五十金,不禁開懷大笑,壹邊炫耀那五十金,壹邊對圍觀的老百姓說:“看來官府還是講信用的啊!”

這事壹傳十,十傳百,不久就傳遍了整個秦國,商鞅這才下令變法。

商鞅改革小作文150字以上

在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到處都是令人神往的名勝古跡;在各級圖書館裏,幾千年的歷史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歷史典籍和資料。乍看起來,歷史距離我們的生活過於遙遠,其實,歷史就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在歷史的海洋中,我們不僅了解了祖國的悠久歷史,而且還學到了許多生活的哲理及做人的道理。

大家都知道商鞅,他是戰國中期衛國人,姓公孫,名鞅,秦孝公時被封在商地,所以歷史上稱他為商鞅。他在鹹陽上任時,在南門立了壹根木桿,並貼出告示:誰把木桿扛到北門,賞“十金”。告示下聚滿了人,大夥都說:“這是什麽難事,賞這麽多金?”結果誰也不去扛,他見沒人響應,把賞金提高到“五十金”。人們更加疑惑了,不知這位新官葫蘆裏賣的什麽藥。這時,壹個壯漢扛起木桿壹口氣走到北門。商鞅立即賞他“五十金”。看熱鬧的人紛紛議論:“這位縣官說話真算數。”商鞅因此很快樹立了威信。

不久,商鞅在秦國開始變法,並且取得了成功,這不僅與他以獎勵耕戰、富國強兵為基本政策的變法內容有關,更與他主張立法要公平,強調“信賞必罰”,取信於民,很有關系。

從這個被後人傳為佳話的歷史故事中不難看出,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只有擁有誠信的人才能立足於社會,取信於人民。壹個人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如果都能做到表裏如壹,言行壹致,待人真誠,說話辦事講信用,那他就會得到人們的信任與尊重。相反,那些耍小聰明、靠謊言和假象蒙騙他人的人,也許暫時會瞞過去,可壹旦真相大白,就不會再得到信任與尊重。就像如果商鞅在那個人把木桿扛到北門之後,覺得賞“五十金”太多,不值得為這件小事而破費那麽多,那麽,他就不會取信於民,得到人民的信任與尊重,他的變法更不會取得成功。因此,誠實守信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為人之本。

英國大哲學家培根說過:“歷史使人智慧”。相信同學們在對人類漫長歷史的發展、演變過程的探究中,壹定懂得了許多道理,學會了怎樣為人處事,讓我們盡情的遨遊在歷史的海洋中吧!

商鞅變法150字小論文

商鞅變法是指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法家著名人物商鞅在秦國進行的兩內次政治改革。秦國的秦孝容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壹度量和建立縣制等壹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開始變法。此次變法是中國戰國時期各國改革中最徹底的改革,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後來由於商鞅作法自斃而遭到五馬分屍,但秦惠王和他的子孫都繼續實行其新法,為後來秦滅六國,統壹中國奠定了基礎。

關於 商鞅變法 的小故事(字數盡量少些) 謝。

商鞅變法故事商鞅變法故事商鞅變法故事 齊威王當了霸主以後,燕、趙、韓、魏等國怕他三分,紛紛前來朝貢。只有西方的秦國沒有來。原來,當時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比較落後,中原各國叫它“西戌”,把它看作野蠻民族,瞧不起它,很少跟它來往,還不時派兵侵奪它的土地。 周顯王八年(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感到秦國外受強鄰的欺壓,內有貴族的專橫,日子很不好過,決心奮發圖強,改變國家落後的面貌。為了尋求改革的賢才,就下了壹道命令:“不管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誰有好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就封他做大官,賞給他土地。”不久,壹個叫衛鞅(yāng)的年輕人應征從魏國來到秦國。 衛鞅姓公孫,名鞅,原是衛國的壹個沒落貴族,所以大家管他叫衛鞅。他看衛國弱小,不足以施展他的才華,就跑到魏國,在魏國當了好些時候的門客,也沒受重用。衛鞅正在郁郁不得誌的時候,忽然聽到秦孝公招聘人才,他決心離開魏國到秦國去。 衛鞅到了秦國,托人介紹,見到了孝公,衛鞅把他的壹套富國強兵的道理和辦法給孝公講了壹遍,他說:“壹個國家要富強起來,就必須重視農業生產,這樣,老百姓有吃有穿,軍隊才有充足的糧草;要訓練好軍隊,做到兵強馬壯;還要賞罰分明,種地收成多的農民、英勇善戰的將土,都要鼓勵和獎賞,對那些不好好生產、打仗怕死的人,要加以懲罰。真能做到這些,國家沒有不富強的。” 孝公聽得津津有味,連飯都忘了吃。兩個人議論國家大事,談了好幾天,十分投機。最後,孝公決定變法,改革舊的制度,推行衛鞅提出的新法令。 這個消息壹傳開,貴族大臣們都壹起反對。不少大臣勸孝公要慎重,不要聽信衛鞅那壹套。孝公心裏非常贊成衛鞅的主張,覺得不變法就不能使秦國富強起來,但是看到反對的人那麽多,又感到為難,就把許多大臣召集到壹起,讓他們辯論。壹個叫甘龍的大臣首先發言,他說:“現在的制度是祖宗傳下來的,官吏做起來得心應手,老百姓也都習慣了。不能改!改了準會亂!”另外壹些大臣也跟著說:“新法是胡來”,是“謬論”,“古法、舊禮改不得!”衛鞅理直氣壯地駁斥他們說:“妳們口口聲聲講什麽古法、舊禮,請問這壹套能使國家富強起來嗎?從古以來就沒有壹成不變的法和禮。只要對國家有好處,改變古法、舊禮有什麽不對?墨守成規只能使國家滅亡!” 衛鞅從古到今,舉出大量事實,說明變法的必要,把那些大臣駁得啞口無言。孝公聽他說得頭頭是道,把反對變法的大臣壹個個都駁倒了,非常高興,對衛鞅說:“先生說得對,新法非實行不可!”說罷就拜衛鞅為左庶長(古時候壹種官名),授予他推行新法令的大權,叫他抓緊把變法方案制訂出來。並且宣布:誰再反對變法,就治淮的罪。這樣,那些大臣都不敢吭聲了。 衛鞅很快就把變法方案制訂出來了。孝公完全同意。衛鞅怕新法令沒有威信,老百姓不相信,推行不開,就想了個辦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壹根三丈來長的木頭,旁邊貼了張告示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賞他十金。”不多會兒,木頭周圍就圍滿了人。 大夥兒心裏直犯嘀咕:這根木頭頂多百把斤,扛幾裏地不是什麽難事,怎麽給這麽多的金子呢?或許設了什麽圈套吧?結果誰也不敢去扛。衛鞅看沒人扛,又把獎賞提高到五十金。這麽壹來,人們更疑惑了,都猜不透這新上任的左庶長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麽藥。這時候只見壹個粗壯漢子分開人群,跨上前去,說:“我來試試。”扛起木頭就走。許多看熱鬧的人,好奇地跟著,壹直跟到了北門。只見新上任的左庶長正在那裏等著呢。他誇獎那個大漢說:“好,妳能夠相信和執行我的命令,真是壹個良民。”隨後就把準備好的五十金獎給了他。 這事兒很快就傳開了,大家都說:“左庶長說話算數,說到做到,他的命令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啊!”

商鞅變法故事縮寫

言必信,行必果

商鞅變法的故事

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憤圖強,首先搜羅人才。他下了壹道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或者外來的客人,誰要是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這樣壹號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幹的人。有壹個衛國的貴族公孫鞅(就是後來的商鞅),在衛國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國,托人引見,得到秦孝公的接見。

商鞅對秦孝公說:“壹個國家要富強,必須註意農業,獎勵將士;要打算把國家治好,必須有賞有罰。有賞有罰,朝廷有了威信,壹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張,可是秦國的壹些貴族和大臣卻竭力反對。秦孝公壹看反對的人這麽多,自己剛剛即位,怕鬧出亂子來,就把改革的事暫時擱了下來。

過了兩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穩了,就拜商鞅為左庶長(秦國的官名),說:“從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長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壹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壹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金子。”

不壹會,南門口圍了壹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賞金?”有的說:“這大概是左庶長成心開玩笑吧。”

大夥兒妳瞧我,我瞧妳,就是沒有壹個敢上去扛木頭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有想到賞金越高,看熱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

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壹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他說著,真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壹直搬到北門。

商鞅立刻派人傳出話來,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壹分也沒少。

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壹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說:“左庶長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經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賞罰分明,規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為標準。貴族沒有軍功的就沒有爵位;多生產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因為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罰做官府的奴婢。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此乃為商鞅南門立木的歷史典故,成語“南門立木”和“徙木立信”就是從這裏來的。

壹、早年生平:

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後為魏國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時對魏惠王說:“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

又對惠王說:“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惠王認為公叔已經病入膏肓,語無倫次,於是皆不采納。公叔轉而告訴商鞅,並要他趕快離開魏國。商鞅明白魏王不采信老丞相用他之言也不會采信殺他之言,所以並沒有立刻離開魏國。

公叔痤死後,商鞅聽說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攜帶李悝的《法經》到秦國去。通過景監三見孝公,商鞅暢談變法治國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長,開始變法,後升大良造。

(6)商鞅變法的故事150字左右擴展閱讀:

壹、變法內容:

1、第壹次變法

《墾草令》在秦國成功實施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壹次變法。

其主要內容有:

(壹)頒布實行魏國李悝的《法經》,增加連坐法法律,輕罪用重刑;

(二)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布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並且限制商人經營的範圍,重征商稅。

(四)焚燒儒家經典,禁止遊宦之民。

(五)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擴大了國家賦稅和兵徭役來源,為秦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第二次變法

(壹)廢除貴族的井田制,“開阡陌封疆”,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二)普遍推行縣制,設置縣壹級官僚機構;“集小都鄉邑聚為縣”,以縣為地方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凡三十壹縣” ,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縣下轄若幹都、鄉、邑、聚。

(三)遷都鹹陽,修建宮殿;

(四)統壹度量衡制,頒布度量衡的標準器;

(五)編訂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開始按戶按人口征收軍賦;

(六)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規定凡壹戶之中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戶口稅。這是對第壹次變法中“異子之科”法令的補充,也是對社會風俗的規範。

二、結果: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王朝統壹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

變法侵犯了貴族們的利益,因之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商鞅失去變法的強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難辯,只得逃亡。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

商鞅回秦後被迫潛回封邑商,發動邑兵攻打鄭縣(今陜西省華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結果商鞅失敗戰亡。

其屍身被帶回鹹陽,處以車裂後示眾。秦惠文君同時下令誅滅商鞅全家。商鞅雖然被害,但新法並未被廢除。

商鞅的故事概括200字

商鞅(約前年—前338年),衛國(今河南濮陽)人,漢族。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後,被貴族誣害,車裂而死。在位執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

投奔秦國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後為魏國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時對魏惠王說:“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又對惠王說“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後,魏惠王對公叔痤囑托不以為意,也就沒有照做了。公孫鞅聽說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欲收復秦之失地,便攜同李悝的《法經》到秦國去。通過秦孝公寵臣景監,商鞅三見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種君主之策。只有霸道得到秦孝公的贊許,並成為秦國強盛的根基。前359年任左庶長,開始變法,後升大良造。

醞釀變法公元前359年,正當商鞅輔佐秦孝公醞釀變法時,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壹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從而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

望采納!!!

誰能講講商鞅變法的故事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三年),商鞅人秦,向秦孝公進言強國之策,陳說變法圖強的道理,深得孝公賞識,當即封為左庶長,商鞅開始第壹次變法。

這次變法主要有四個方面:壹、實行編戶制和連坐制。新法規定,生者登記,死者註銷以控制農戶和征收賦稅,按五家為壹伍。十家為壹什進行編制,建立相互告發和同罪連坐的制度,壹人犯罪,如果同壹伍,同壹什的人不檢舉、不告發的與犯人同罪;告發者有獎。二、廢除舊的貴族世襲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按軍功的大小封給官位和爵位,無論宗室與貴族,如無軍功,壹律消除其貴族身份,不能享受相應的待遇。這項改革,大大加強了國家的中央集權,同時,大大打擊了舊貴族勢力,因而,也使得很多舊貴族對其懷恨在心。三、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商鞅把農業看作本業,而把商業看作末業,他認為農業才是國家富強的根本保障。因此,新法規定,凡糧食和布帛生產多的人,可免除勞役和賦稅;棄農經商,懶惰至貧者,全家為官府的奴婢。商鞅抑商,旨在防止商人損害小農經濟。

新法推行幾年後,秦國百姓安居樂業,無壹私鬥。秦國的經濟、政治、軍事都有了空前的發展,使原來落後的秦國,壹躍而成了六國的第壹強國。

公元前352年(秦孝公十年),商鞅因變法業績顯著而升為大良造。相當於宰相地位。公元前350年,商鞅進行第二次變法,進壹步改革經濟和政治。主要措施有廢井田,開阡陌。承認私有,允許土地買賣,解除了井田制對封建經濟的障礙;廢除分封,設立縣治。將全國的鄉、邑合並為三十壹個縣,由國家直接派出官吏,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將國家的政權和兵權都集中到了朝廷:統壹度量衡,頒布度量衡的標準器,成為了後來秦始皇統壹天下度量衡的基礎和標準。

第二次變法後,使得秦國更加的國富兵強,稱雄於六國。但變法後不久。舊貴族公子虔就故意犯法,刁難商鞅。商鞅再壹次毫不留情地鎮壓了舊貴族勢力。割掉了公子虔的鼻子。兩年後,魏軍馬陵之戰失利,秦軍乘機伐魏。商鞅假意敘舊,寫信邀魏公子飲酒,魏公子如約而至,不料卻中了商鞅的計,秦軍大敗魏軍,只得將河西地歸還秦國。商鞅也因此受封於、商等十五個邑,號為商君,此後,人們稱之為商鞅。

商鞅的兩次變法不論是對當時的秦國還是後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世的保甲制度就是根據商鞅的編戶制和仕伍制演變而來;他的郡縣制也為後來的歷代王朝所沿用。

但所有的變法都必然會影響舊勢力的利益,商鞅在變法的過程中也與大批舊貴族結下了冤仇。因而,在秦惠王登基後,當初被嚴懲的貴族公子虔為報宿怨,誣告商鞅謀反,而秦惠王也向來對商鞅不滿,於是,立刻下令將商鞅逮捕,並處以酷刑。將其車裂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