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求職招聘 - 張的功過

張的功過

張壹生受到三方面的批判:壹是兩廣總督時鎮壓黃花崗起義;第二,他曾經支持袁世凱復辟帝制。第三,他在抗日戰爭期間擔任了壹個錯誤的職務。

張在廣西任職期間,壹方面鎮壓了各地洶湧的民變,另壹方面也推行了壹些"新政"。

廣西位於新疆南部,地處邊疆,軍事地位十分重要。因此,1907年,陸軍部要求廣西訓練新軍和壹個鎮(清末新軍的基本組織單位,每個鎮的官兵人數為12512,由兵、馬、炮、工兵、輜重等兵種組成,由統制領導。鎮由協、標、營、隊、排、棚組成,基本相當於後來的旅、團、營、連、排、班,以五年滿訓為限。張積極支持陸軍部的計劃,並於年底成立訓練所,訓練新軍,進行軍事改革。廣西是個窮省,籌集訓練新軍的經費很困難。張想方設法從廣東海關的洋稅中獲得1.52萬兩白銀作為訓練新軍的費用。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張要求從龍繼光、盧榮廷等舊軍中挑選精英,訓練成新軍。由於經費不足,到1910時,廣西僅組織成龍州新軍標和桂林混協,遠非壹鎮(三協)。

因為連年戰亂,廣西很多地方都是農村貧瘠,人民窮困潦倒。張認為,恢復生產必須從開礦和復墾開始。在墾荒方面,他壹方面實行官墾,另壹方面鼓勵商人主導墾荒。1909年頒布了《新修訂的廣西圍墾條例》,對圍墾成功者進行獎勵。在政府的鼓勵下,民間掀起了壹股創辦公司、開墾荒地的熱潮,全省成立了幾十家開墾公司。在采礦方面,他做了幾件事:首先,他勘測礦物。他任命留美礦工王崇友為礦工,負責全省礦產的勘測和開采,並聘請巴黎國立礦業學校畢業生張金生到和縣(今賀州市)西灣地區實地勘測煤礦;二是開礦。張請清政府設立府河官署、府河煤礦和西灣錫礦。煤礦雖然在虧損,但是錫礦是盈利的;三是吸引海外華人投資礦業。他派人到海外,吸引華僑回國辦礦,朱博文、葉恩等人先後回國在貴縣(今貴港)、南丹、和縣投資開采礦產。此外,張還鼓勵私人集資開采錫礦,“讓官紳商賈自來,冶煉出口出售”,使銻砂出口大增,生銻和純銻由1,91的40008磅(英美重量單位為453克)增加到10000磅。他在組織現代企業方面也做了很多事情。其中,最重要的有:設立獎勵工商業發展的“職業建議路”;在桂林開辦了“省公紡織藝術廠”,招收了300名學徒,采用新技術進行編織;在梧州設立煉銻爐廠,購置設備,招聘技術人員負責煉銻和測試;在梧州成立絲綢工業有限公司。這樣,廣西開始有了壹些近代企業,為廣西工業的進壹步發展奠定了壹定的基礎。

65438年至0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在全國各地設置新式學堂。張主政廣西期間,非常支持這壹政策,並先後興辦了各種學校。為了促進廣西教育的發展,他把原廣西巡撫黃懷森創辦的體育學校改為優秀師範學校,目的是培養小學師範和中學教師。這所學校是廣西最早培養教師的地方,是廣西師範學院乃至廣西師範大學的前身。各地也辦起了簡易師範學校。更值得壹提的是,他還在當時的省會桂林創辦了壹所女子師範學校。張認為實業的發展需要專門人才,所以他非常重視實業教育。先後在梧州創辦蠶桑學校,在龍州創辦邊疆中等工業學校,在臨桂創辦廣西農業實驗場附屬車間。65438至0909年,三所工業學校分別改為廣西第壹、第二、第三農業學校。這些學校從國內外聘請教師到廣西教授科學知識,並購買新儀器、養殖動物和種子,發展農業和畜牧業。此外,他還創辦了陸軍小學、陸軍幹部學校、陸軍測繪學校、法律學校、警察學校、監獄學校等軍政法學校,培養軍政法人才。65438年至0907年,在桂林創辦土司學校,培養地方人才。還在圖州縣建立了小學,為促進民族地區的文化和教育作出了貢獻。

清末“新政”的壹個重要內容就是改革官制。按照清政府的設計,在中央設立咨議局,在各省設立咨議局,作為組織地方自治的民意機關。經過籌備、顧問團成員選舉和議長選舉,廣西顧問團於9月在桂林正式成立,1909。為了組織地方自治,張於1908設立自治局,隨後在各地設立自治研究所和地方自治籌備處。在司法制度改革方面,根據清政府的要求,將廣西的省司法廳改為法務部,負責全省的司法行政。它有三個部門:總務、審判和監獄。1910年6月,廣西法院成立,高院成立。同年6月165438+10月,在梧州成立梧州地區審判庭和蒼梧初級審判庭,兼設民事和刑事審判庭。清朝覆滅前,廣西初步建立了現代司法制度。

此外,張還派遣留學生到歐美國家留學,創辦報紙和圖書館,在文化建設方面也有建樹。

廣西是壹個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省份,尤其缺乏人才。要守住“新政”,還得從其他地方借。張在人才引進方面還是比較開放的,大膽吸納了壹批人才。1907,陸軍小學創辦時,聘蔡鍔為學校總經理;1908年,廣西軍事預備廳成立時,邀請、李樹成、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孫等來廣西共同組織新軍。隨後,全國廣招人才,先後有近80名軍事人才來到廣西。張還招募了壹批金融、礦業和政法方面的人才。總之,在張當政時期,廣西曾是壹個新人聚集的地方。人才的引進無疑有利於廣西的經濟、軍事、文化建設和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