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求職招聘 - 什麽是沙磁文化?

什麽是沙磁文化?

沙磁文化實際上是以沙坪壩和磁器口為中心的學術文化中心,本質上是由沙坪壩和磁器口的首字母組合而成的。從1935年初至1938年3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重慶大學校長胡叔華、南開學校校長張伯苓為首的壹批愛國教育家、知識分子等愛國人士在全國抗戰中倡導並形成。文化區建成的主要標誌是《沙茨文化區各界宣言》的建立、擴大和出版,代表文化區的月刊《沙茨文化》的出版,以及沙茨文化區“區”的正式成立。沙磁文化創刊號,1940出版,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羅嘉倫題寫。1938 1全國抗戰周刊由國立中央大學學生自治會創辦。從65438年到0937年,日本全面入侵我國。當時執政的國民政府在南京淪陷後,將重慶作為首都。似乎這個小小的舉動,讓重慶這個西南偏遠的地方,壹下子變成了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抗戰時期,重慶作為戰時首都,聚集了當時中國重要的文學、藝術、音樂人才,沙慈文化區範圍迅速向四面八方擴展。其外圍邊緣東至嘉陵江對岸的盤溪、白溪,南至李子壩、華嚴寺,西至歌樂山沿成渝公路到達青木關,國民政府教育部遷至青木關文泉寺辦公,青木關老關附近成立了國立音樂學院(現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前身)。沙坪壩在抗戰時期成為全國文化中心,擁有18所高等院校和全國八分之壹的大學生,還有眾多的文化學術研究機構和250多家工廠企業。大批愛國教育家、科學家、文化藝術家和實業家聚集於此,呈現出校舍眾多、名師輩出的繁榮教育景象。

70年前的2月6日,沙坪文化區在重慶大學舉行成立大會,向社會各界宣布正式成立。宗白華、胡叔華、張伯苓、羅嘉倫、高仙健等老壹輩知識分子“高舉時代的火炬”。時隔70年,2008年2月6日,在張元龍沙坪壩區設立沙磁文化日座談會上,張伯苓之孫、郭沫若之女郭平英、老舍之子亦舒齊聚壹堂,暢談“沙磁文化”。沙坪壩區為了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決定將每年的3月30日定為“沙磁文化日”,這無疑肯定了沙磁文化的歷史地位和文化積澱。

新中國成立後,文化街區的優秀傳統在沙坪壩得到了進壹步的延續和深化。1950年,重慶市委、市人民政府設立重慶市第三區(1955年命名為沙坪壩區)為文化區。在沙慈文化區原有的基礎和精神指引下,經過幾十年的建設,沙坪壩區已發展成為重慶市科技實力雄厚、文化教育發達的著名科教文化區。截至2007年,連續七年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區”,連續十六年保持“全國文化工作先進區”稱號。全區有高等院校19所,各類中小學112所,專任教師6373人。並在沙坪壩區西部土地上,建成了包括重慶大學城、西永微電子產業園、土珠鐵路物流園等在內的西部新城。沙坪壩正在規範有序地建設成為中國西部教育、高科技、現代物流高地。同時,通過傳統與現代的嫁接,該區正在大力建設動漫產業基地、文化藝術培訓基地、文化創意和創新產業孵化基地。培育三峽廣場城市文化娛樂休閑圈、千年磁器口巴渝民俗文化旅遊圈、重慶大學時尚文化消費圈。

沙慈文化區的建立,充分體現了國民革命戰爭時期中國現代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結合,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西方先進文化的結合。它是現代教育史上高舉愛國、民主、科學、進步旗幟的豐碑,也標誌著沙坪壩作為壹個文化區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值得我們永遠紀念和發展。希望沙磁文化能夠推動重慶文化的發展,讓重慶真正成為重慶文化區,甚至是以重慶為中心的西南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