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二戰期間,中國收留猶太人發生了什麽?

二戰期間,中國收留猶太人發生了什麽?

人道主義援助,最重要的是當時中國風雨飄搖,入境簡單,幾乎沒有主權約束!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和美國猶太人委員會曾在DC華府舉辦“猶太難民與上海”圖片展。二戰期間,“拯救猶太人”的老故事重新出現在輿論場。國內相關報道大多以“大屠殺見證人含淚感謝中國”為題,強調了中國人民的善良和樂於助人,有些甚至傳達了日本人的殘忍和傲慢。

從1933到1941,有3萬猶太人為逃避納粹迫害逃到上海,而同期美國只接納了20萬猶太人。巴勒斯坦,猶太人的家園-1939英國殖民當局宣布在未來5年內只接收75000名猶太人。尤其是10月9日德國爆發迫害猶太人的“水晶之夜”之後,1938,165438,上海幾乎是世界上唯壹壹個向猶太人敞開大門的城市。

在猶太難民在上海留下的大量記憶文獻中,很多人表現出對上海的眷戀,卻很少看到他們表達對上海或上海人感激之情的文字。這與國內的相關報道大相徑庭。

為什麽是上海?

上海無意中成了猶太人的“希望之港”。

1933年納粹上臺後,對未來悲觀的猶太人紛紛逃離德國。嚴格地說,他們是僑民,而不是難民。“水晶之夜”後,納粹德國突然加速了對猶太人的消滅。那些在“事情不會那麽糟”的安慰中留下來觀望的猶太人,突然發現自己成了難民,世界上幾乎沒有容身之地。

1938年7月,羅斯福在法國埃維昂-萊班牽頭組織了壹次關於接納猶太難民的國際會議,但與會的32個國家,除了多米尼加,都不願意接納猶太人,美國也不例外。當時,反猶主義在西方盛行。即使在對猶太人最友好的美國,也有數百個反猶團體。

反猶壓力使得猶太人即使逃到美國也不可能入境。最典型的例子是聖路易斯號遊輪的悲劇。1939年5月,900名猶太難民被納粹德國用“聖路易”號遊輪送往古巴。結果他們被古巴拒絕,在邁阿密的登陸也被美國拒絕,只好返回歐洲。其中600人後來死於集中營。中國在1980年代引進的美國電影《余生的苦難》就是根據這個事件改編的。

多米尼加雖然宣稱要接納65438+萬猶太人,但無力籌集巨額安置費,猶太人也不願意去生活環境差、遠離歐洲的國家。此時,千裏之外的中國和上海,因為多重因素的疊加,成為了唯壹的選擇。

首先是上海租界作為“國中之國”的獨特地位。1845上海租界成立後,由英美租界合並而成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逐漸形成。它們獨立於中國政府,尤其是公共租界,不在任何外國領事的管轄之下,屬於壹個由外國人管理的獨特的地方實體。

由於租界的特殊地位,在清朝和民國初年,外國人在上海居住不需要任何手續。1932年,民國政府開始對在吳淞口和上海登陸的外國人增設護照和簽證查驗手續。由於傳統習慣,上海實際上實行了人人落地簽,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開放城市。

1937年上海淪陷時,國民政府無法行使行政管轄權,日本尚未成立傀儡政權管理上海,故虛假設立進入上海的簽證管轄權,租界無意中扮演了難民收容所的角色(淞滬會戰期間,公共租界的北部和東部地區由日軍控制,後被稱為“日租界”)。

所以從1937年8月13日抗戰到1939年9月,上海租界對猶太人大開方便之門:沒有簽證,沒有宣誓,沒有警察證明,沒有經濟獨立的保證。

上海不僅有猶太人入境的便利,也有提前安頓猶太人的財力。當時,上海有兩個猶太團體。壹個是巴格達的英國商人,其中有沙宣家族、卡多裏家族、哈頓家族等知名富豪。另壹個是俄羅斯猶太人。雖然他們不如前者富有,但他們人數眾多,擁有可觀的財政資源。

在外灘碼頭16登陸的猶太人不太像難民。至少從歐洲到上海的飛行並不尷尬,甚至是豪華的。他們買頭等艙的票,在船上開派對,吃高檔西餐。在很多猶太人的記憶中,絲帶、日本樂隊、專門的乘務員、蛋糕是他們旅途的主要印象。

然而,戰爭期間背井離鄉畢竟不同於旅行。上岸後,他們迅速典當了家具、衣服和行李,只等救濟。巴格達富有的猶太商人首先伸出了援助之手。1938年,他們成立了第壹個幫助猶太人的昏迷委員會。他們不僅提供公寓,還每天給每個難民提供5分錢,足夠保證難民的基本生活。

1939年,進入上海的猶太人從1938激增至12089。此時,美國猶太人組織JDC與慈善力量聯手,成為幫助難民的主要組織。

JDC為援助在滬猶太難民發放的文件

無論如何,猶太難民的生活遠遠好於上海本地人,他們對亞洲式的貧窮印象深刻:“整天拖著富人滿大街跑的中國人力車夫,簡直就是人。冬天,他們沒有暖氣,許多中國人凍死在街上。第二天垃圾車來了,屍體就直接扔車裏了。”

中國人在日本占領下的不幸也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本人對待猶太人和中國人非常不同。每當中國人過橋時,他們總是被日本人侮辱。日本兵用刺刀捅他們,或者用煙頭燙他們,中國人更慘。他們轉過身,對傷害自己的日本人微笑。在我看來,這是中國人打敗日本人的標誌。”

當然,猶太人是壹個感恩和善良的民族。

二戰期間,中華民國駐維也納總領事何鳳山和日本駐立陶宛代理領事Chiune Sugihara向猶太人發放了大量簽證,挽救了許多生命——在當時的奧地利和蘇聯,猶太人沒有簽證是不能出境的。何鳳山和Chiune Sugihara被以色列政府授予“國際義人”稱號。

壹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是,在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維夫市中心有壹座紀念碑,上面寫著“中國人民,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妳們的恩情!”似乎沒有人見過這座紀念碑。猶太人沒有國內宣傳的那麽善良。當然更不可能有“日本人,我們不會忘記妳的恩情!”

作為商人,猶太人總是精通各方面,對他們的排斥可以說是既可憐又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