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

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

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

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

1.非洲民族獨立運動屬於反帝反殖民的民族革命運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非洲社會的主要矛盾是非洲被壓迫民族與帝國主義的矛盾,反帝反殖民的民族革命是最重要的任務。非洲的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以及北非的壹些國王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部落酋長,都參加了反帝鬥爭,形成了革命風暴。在民族主義的指導下,各種政治組織和政黨應運而生。根據1961的統計,非洲共有147個民族主義政黨,其中8個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40個成立於戰後至1955,其余為亞非會議前後新建或改組。他們大多以反帝反殖、爭取民族獨立為主要目的。

2.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領導權主要掌握在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手中。

由於殖民主義的長期統治,非洲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無產階級力量薄弱,部落意識、地域觀念、封建殘余嚴重存在,無產階級難以形成強大而獨立的力量。非洲的民族資產階級也是年輕的階級。但其政治能量、經濟實力、社會地位都優於非洲的無產階級、農民、小資產階級。雖然與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勢力有壹定的聯系,但也有深刻的矛盾,所以更具有革命性。相當多的非洲知識分子也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因此,總的來說,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在非洲民族獨立運動中起了主導作用。

3.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獲得獨立的途徑壹般有兩種:少數是通過武裝鬥爭,大多數是以和平鬥爭的形式。

北非國家、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安哥拉等。所有這些國家都是通過長期大規模的武裝鬥爭獲得獨立的。但大多數獨立國家普遍采取非暴力方式,迫使殖民當局對其殖民政策進行壹些調整和改變,分階段實現獨立。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多樣性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和世界進步力量日益壯大的國際形勢密切相關。雖然獨立的方式和程度不同,但都是這些國家人民長期鬥爭的成果。

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過程和意義:

非洲新興國家在聯合國占有1/3席位,在不結盟運動成員國中占有約1/2席位,成為第三世界反帝反殖民的重要力量,成為第三世界的主力軍,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非洲獨立浪潮的歷史意義;

非洲獨立運動的勝利不僅改變了非洲的面貌,標誌著20世紀初形成的殖民體系的最終瓦解,而且成為第三世界反帝反殖民的重要力量。

津巴布韋獨立:

津巴布韋在1980年代初的獨立采取了武裝鬥爭和政治鬥爭的形式。津巴布韋原名南羅得西亞,1964改稱羅得西亞。它最初是以老殖民主義者羅茲的名字命名的。羅得西亞的白人政權推行種族政策,嚴格隔離所有公共設施,甚至監獄和墓地都是分開的。為了實現民族獨立,津巴布韋人民從1966開始了武裝鬥爭。在非洲統壹組織和坦桑尼亞、贊比亞等“前線國家”的支持下,人民武裝在越南戰爭中日益壯大。隨著蘇聯在20世紀70年代加緊對南部非洲的滲透和擴張,美國和英國急於打破在羅得西亞問題上的僵局,以保護他們在這壹地區的既得利益。1979年,英國作為前宗主國,在羅得西亞召開了各方參加的制憲會議。1980年,羅得西亞舉行了第壹次真正的大選。結果,以穆加貝為首的非洲津巴布韋民族聯盟獲勝。同年4月,羅得西亞獨立,建立津巴布韋。這是津巴布韋人民經過長期鬥爭取得的勝利。

古巴革命的勝利及其意義:

獨立:1959年,卡斯特羅擊敗美國,在哈瓦那建立革命政府。

改革:國有化和土地改革,1961宣布古巴為社會主義國家。

意義:沈重打擊了美國在拉美的霸權,激勵了世界民族解放鬥爭。

巴拿馬收回運河區主權的鬥爭: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巴拿馬人民壹直在為運河區的主權而鬥爭。經過20多年的頑強鬥爭,1977,巴基斯坦和美國簽訂了關於巴拿馬運河的新盟約。根據新約,到1999年,巴拿馬將收回運河區的主權和管轄權。

南非人民反對種族主義的鬥爭;

1,種族歧視:

當地非洲人稱南非為“阿紮尼亞”。位於非洲大陸最南端,戰略地位重要,礦產資源極其豐富。

17世紀中葉,荷蘭殖民者入侵這壹地區,建立殖民地。他們的後代稱他們為“布爾人”。

19年底,英國和荷蘭殖民者爭奪南非控制權,英布戰爭打響。結果英國贏了,吞並了這個地區。

1910年,英國正式將南非殖民地組成“南非聯邦”,作為英國的自治領。英國已經控制了南非。

1948年,代表荷蘭殖民者後裔利益的政黨南非民族主義黨上臺。1961年,南非民族主義黨政府宣布退出英聯邦,更名為“南非* * *共和國”。

2.種族主義鬥爭:

南非白人種族主義政權統治下的南非,已經成為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在非洲大陸的最後堡壘。在其統治的近半個世紀中,先後頒布了100多項種族歧視法令,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乃至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迫害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種。例如,南非當局根據壹項1953的法令,將包括所有城市在內的全國86%的土地劃為“白人區”,將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非洲黑人驅趕到總面積只有約14%的“保留區”。黑人不僅被剝奪了壹切政治權利和人的尊嚴,而且還受到沈重的經濟剝削。南非黑人進行了長期艱苦的鬥爭,他們的鬥爭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支持。

20世紀90年代,面對歷史進步的潮流,德克勒克政府無條件釋放了1990年被長期囚禁的非洲人國民大會黨主席曼德拉。

第二年,南非議會廢除了80多部種族主義法律,並在1993年底通過了臨時憲法,取代了種族主義憲法,這標誌著種族隔離制度在法律上已經終結。

在此基礎上,南非舉行了第壹次所有種族參加的全國大選,2000多萬黑人首次參加選舉。非國大獲得超過60%的選票,曼德拉成為南非第壹位黑人總統。

1996年,由於南非民族主義黨成員退出內閣,南非政權成為完全由非國大領導的政權。

曼德拉的生平簡歷:

納爾遜·曼德拉,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領袖,南非第壹位黑人總統,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1918 7月18出生於南非特蘭斯凱地區烏姆塔塔的壹個部落酋長家庭。童年時期,曼德拉過著傳統的部落生活,參加過壹些放羊、放牛、耕地等工作。

1938年,曼德拉從壹所教會學校畢業,考入黑爾堡大學。三年級的時候,他因為領導學生運動被開除了。22歲時,因為不滿包辦婚姻,她逃到了約翰內斯堡。

1941年,曼德拉在約翰內斯堡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後來,他學了法律,成了壹名律師。

1944年加入非洲人國民大會青年團,參與起草青年團宣言。

65438年至0948年任共青團全國書記。

20世紀50年代後,曼德拉擔任非洲人國民大會執行委員,帶頭領導群眾運動。從那以後,他領導了壹系列反對“種族隔離”制度的群眾運動,影響越來越大。

1952年成為非國大副主席。此後,他對非國大的組織進行了改革,建立了嚴密的組織。曼德拉的行為被政府禁止,他被迫轉入地下。

1958,娶了溫妮。

1961年成為非國大武裝組織“民族之矛”首任總司令。

1962年8月5日,曼德拉被捕,被判無期徒刑。

1964年6月2日,曼德拉在位於開普敦西北約七英裏的羅本島監獄開始了他長達28年的監獄生活。在獄中,曼德拉仍然沒有放棄學習和工作,在獄中通過對話指導南非的黑人運動。

1990 2月11,曼德拉出獄。

1994年5月10日,曼德拉宣誓就任南非共和國總統。任期屆滿後,不再連任,由姆貝基接任。

洋務運動概述:

1,背景:

(1)兩次鴉片戰爭失敗後,清朝處於內憂外患的局面;

(2)太平天國運動的沈重打擊;

(3)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2.時間:65438+60-90年代。

3.目的: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以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

4.代表性企業:

①近代軍事工業:安慶內軍械所(曾國藩)、江南制造總局(李鴻章)、福州船政局(左)、天津機器制造局(崇厚)。

(2)近代民用工業: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李鴻章)、漢陽鐵廠、湖北紡織布局(張之洞)。

5.功能:

洋務派引進了西方壹些近代科學技術,培養了壹批技術工人,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2)中國第壹批近代企業是在洋務派的倡導下出現的,對抵禦外國經濟侵略,促進中國封建經濟的瓦解起到了壹定的作用。

③洋務運動成為中國現代化的開端。

6.洋務運動破產的跡象:

甲午戰爭中清軍的慘敗。

7.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洋務派如果想用先進的生產方式來維持腐朽的封建制度,是註定要失敗的。

(2)洋務派建立的近代工業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縛和侵略勢力的壓迫,使洋務運動舉步維艱,最終走向破產。

(3)企業中的現代生產力與腐朽的封建管理方法格格不入,無法長期維持。

8.對洋務運動的評價:

(1)積極方面:

洋務運動在中國封建制度下引進了西方壹些近代科學技術和先進工具,客觀上不可避免地加速了封建生產關系的瓦解,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這是不以洋務派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

洋務派與頑固派的爭論,打開了向西方學習的氛圍。與此同時,外國科技書籍的引進和翻譯,新式學堂的建立,留學生的派遣,在壹定程度上形成了對封建教育的沖擊,打開了改革封建文教制度的缺口。它為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西學在中國的傳播提供了壹定的條件。

(3)民用工業的建立也對抵禦西方的經濟侵略起到了壹定的作用,客觀上誘發和刺激了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產生和發展。

④建立了三支海軍,壹定程度上增強了海防能力。總之,洋務運動對中國的現代化起到了壹定的推動作用。

(2)消極方面:

①清政府組織的,以維護反動統治。

(2)軍事工業主要是鎮壓人民革命,不是救國。

(3)民用工業是為了解決軍事工業的困難,而不是為社會謀取財富,很大程度上被外國人控制和利用。

④管理腐敗。

洋務運動的影響及其對今天學習西方的借鑒意義:

洋務運動(1)的破產說明洋務運動不可能使中國富強,洋務派也不可能維持清朝的統治。

(2)既要學習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又要學習西方先進的管理制度,重視市場的優化配置,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克服洋務企業嚴重的官僚主義作風,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

(3)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國家的現代生產方式,中國出現了第壹批現代企業;培養了壹批現代科技人才;在壹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封建經濟的解體,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民用工業的建立也起到了壹定的抵抗外國經濟勢力擴張的作用。

洋務運動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

1,促進了中國軍隊建設的現代化;

洋務運動中,湘軍、淮軍逐步取代八旗綠營等舊式軍隊,組建北洋、南洋、福建藝支海軍,推動了中國軍隊建設的近代化。建立了江南制造總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械制造局、湖北槍廠等壹批軍工企業。

2.洋務運動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洋務運動組織了平民廠礦,包括采礦、冶煉、交通、紡織等行業,更重要的是福州總局、開平礦務局、電報總局和上海機器織造布局、漢陽鐵廠、湖北織造布局等。這些企業采用了大規模的機器生產,引進了大量的機器、設備和技術,使中國擁有了自己的近代工業,生產出了自己的工業產品。他們也在壹定程度上抵抗了西方的經濟侵略,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中,產生了大量的產業工人。

3.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文化教育的現代化;

為了培養新式洋務人才,洋務派建立了新式學堂,如史靜文同博物館和壹批“西文”、“西藝”學堂;創辦了壹批培養軍事、科技、制造、采礦等人才的學校,如福州船政學堂,畢業於鄧世昌、劉·。派遣留學生為我國培養了大批“現代人才”。比如著名工程師詹天佑,留學美國。這些措施對促進中國教育的現代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4.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思想的現代化;

“師夷長技以制夷”已經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第壹步。而在19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的改良派,如馮桂芬、王韜、鄭、等。,與洋務派分化,主張建立議會,從更深層次的政治制度上進行改革。

洋務運動的指導機關——宰相衙門;

1861 65438+10月20日,鹹豐帝批準設立丞相府國際事務處(以下簡稱丞相府、總務署或翻譯署),作為處理洋務的中央機關。丞相衙門的建制是“壹切仿照軍部”。官員分為兩級:宰相和張靜。大臣總是由壹位親王即首席大臣擔任,其他大臣則由軍部尚書、大學士、大臣、侍郎、北京廳任命,統稱為“總政大臣”。鹹豐帝建立之初,任命恭親王、大學士桂良、財政部左侍郎文祥為宰相。後來大臣人數略有增加,往往七八個,也有十幾個人。張靜分四級,從內閣、工部、軍部中選拔,起初滿漢8人,後來人數逐漸增多。

在總理衙門下,有南、北海貿易大臣。最初是南北洋大臣專職,買辦官僚薛煥、崇厚任職,後來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兼任。南洋外貿部部長管理長江和江蘇以南沿海各省的通商口岸,駐上海,後遷至南京。北洋通商產業大臣管理北方通商口岸,駐天津。

起初,總理衙門主持外交和貿易事務。後來擴大經營,辦工廠,修鐵路,開礦,辦學校,送留學生等。,成為清政府的重要決策機構。洋務運動本質上是六部以上組織洋務的最高行政機構。

洋務運動:

“洋務”是指壹切外交事務。“洋務運動”是洋務派為了鎮壓人民、維護封建統治,標榜“自強”、“求富”,采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建立現代工業的“自救”運動。因其產生於19年6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處於同治、光緒時期,故又稱“同光新政”或“自強新政”。

洋務運動的創始人曾國藩;

曾國藩生於1811年,卒於1872年,湖南湘鄉人。原名子承,字伯翰,號盛迪。道光進士,曾任四川鄉試主考、翰林學士、內閣學士等職。,並被提升為禮部右侍郎、軍政部侍郎。鹹豐三年(1853),太平天國爆發後,奉命助團練,被擴編為湘軍。第二年正月,發出《討粵匪》,率領湘軍剿滅太平軍。同年4月,在靖港戰敗,溺水自殺,獲救。十壹月(公歷1855),攻江西九江、湖口。不久,水師戰敗,武漢為太平軍收復,他被困南昌。鹹豐六年(1856)秋,太平天國分裂,曾國藩趁機攻占武漢。鹹豐八年(1858)四月,占領九江。鹹豐十年(1860)六月,被授予兩江總督,任命為欽差大臣,監管江南軍務,長江南北的陸、水、陸軍全部歸他管。同治三年(1864)六月,巡撫湘軍攻打天京(今南京),太平天國失敗。曾國藩加太保太子爵位,封壹等侯爵。次年五月,奉命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鎮壓撚軍。同治五年(1866)十壹月,復任兩江總督。第二年,他被授予學士學位。與李鴻章壹起在上海創辦江南制造總局等軍工企業。同治七年(1868),調任直隸總督。同治九年(1870)奉命處理天津教案,屈從法國侵略者,濫殺無辜,遭到輿論譴責。調任兩江總督。他死後,清廷追贈太傅和史,並撰寫了《曾全集》。

李鴻章:

李鴻章,安徽合肥人,生於1823,卒於1901。清末道光進士大臣,地方洋務派代表人物。1853年,在家鄉組織團練,幫助鎮壓太平軍,投靠曾國藩為幕僚。1861年,淮軍按湘軍建制。1862年4月,淮軍從安慶乘英國船到上海,與外國侵略者組織“常”並留在上海,困於蘇州和常州,升任江蘇巡撫。1865年,兩江總督受命鎮壓撚軍。1870年,曾國藩推薦他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掌握政治、軍事、外交大權。為了挽救清朝的統治,軍火工業和民用工業(如江南制造總局、上海海運招商局等。)都是以“自強”和“求財”的名義成立的,北洋水師也就成立了。參加反對戊戌變法,在義和團運動中與英國策劃“東南互保”。《辛醜條約》簽訂後不久,他就去世了。他在洋務運動中貪汙成性,死時遺產多達四千萬兩。

洋務派代表人物李鴻章述評:

對李鴻章的評價頗有爭議。解放後很長壹段時間,評價很低,認為他的壹生就是壹部對內鎮壓人民起義,對外出賣國家利益的歷史。他是上個世紀中國最反動的人物之壹。文革後對李鴻章的評價趨於公允,認為李鴻章與當時的頑固派相比是開明進步的。為中國軍事現代化、中國民用工業的發展和近代洋務人才的培養做出了突出貢獻,客觀上提高了中國的國防能力,對延緩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進程起到了作用,值得肯定。但也有人持不同觀點,認為李鴻章鎮壓革命、妥協外交和洋務是壹個有機整體,不可分割,其核心在於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他組織的軍事工業雖然打著“抵禦外侮”、“自強不息”的旗號,但他指揮下的淮軍卻從未向侵略者開過壹槍,全中國人民慘遭屠戮。其創辦的民用工業實行封建壟斷政策,嚴重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李鴻章“和而不同”的外交政策導致清政府成為洋人的宮廷。

成立江南制造總局;

如今,上海江南造船集團公司的前身是中國近代早期最大的軍工企業。1865年9月20日,兩江總督曾國藩、江蘇巡撫李鴻章在上海成立江南制造局。這是清政府洋務派開辦的最大的近代軍工企業。又稱江南制造總局、江南制造局、上海機器局、上海制造局。1865年,李鴻章以四萬兩白銀買下美國公司虹口七機鐵廠,將蘇州洋炮局和曾國藩從美國購買的部分機器、陸戰炮局並入鐵廠,成立江南制造總局。設立經費為54萬兩以上,此後反復擴充。清政府撥出上海海關稅收的20%作為常年經費。雇傭2000多名工人。江南制造總局成立後,由於虹口工廠租金高昂,狹小的空間無法拓展,加上區內洋人反對制造軍火,城南的高昌殿於5月1867從虹口遷走。江南制造總局遷址高昌寺後,建設規模逐漸擴大。初期購買70多畝土地,建鍋爐廠、機器廠、木材廠、炮樓(附屬於機器廠)、鑄鋼廠、船舶廠、鐵藝廠,在陳家巷建火箭廠。以後還會繼續購地建房,購置機器。到1894年,江南制造總局占地1100畝,職工約3000人,生產規模和職工人數均居當時全國軍工廠之首。該局以生產槍支、子彈為主,修船、船為輔。此外,為了培養技術力量和傳播科技知識,江南制造總局還附設了粵語館、翻譯館和工藝學校,以培養技術人員,翻譯與軍事和工程有關的書籍,還藏有少量史籍和政法方面的書籍。

史靜文同博物館:

史靜文同館,又稱文同館,是清末最早創辦的洋務學堂,是清政府了解西方世界的窗口。由於1858年簽訂的《天津條約》和1860年簽訂的《北京條約》都規定英法兩國發往中國的外交文書要用本國文字(即英法文)書寫,清政府急需培養通曉英法文等外語的人才。此外,清政府認為“在與外國打交道時,我們必須首先了解他們的感受...要想了解各個國家的情況,就必須先熟悉他們的語言和文字,才不會被欺負”。因此,恭親王奕等於1861年奏陳,並在京設立博物館。隸屬於總理國家事務辦公室的衙門。

文同圖書館完全由正規學校管理,英語圖書館、俄語圖書館、德語圖書館和東方(日語)圖書館相繼開放。原來只招收13、14歲以下的八旗子弟,後來又招收15-25歲的滿族學生,以及任何年齡的滿族學生。學習期限初步定為3年,到1876會分為兩種:壹是外語和天文、化學、大地測量等專業的學生。,學制8年;第壹,只靠中文翻譯學習天文、化學、大地測量等學科的大齡學生,學制五年。1867增加了數學、化學、國際法、醫學生理學、天文學、物理學、外國歷史和地理等課程。學生人數上限為120。大部分畢業生是翻譯、外交官和清政府其他洋務機構的官員。有壹個印刷廠,翻譯印刷了《萬國公法》和數學、物理、文學、歷史等書籍。1902文同博物館並入史靜大學堂。

國家資本主義的出現:

(1)原因:

壹、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是資本主義的前提。

b、外國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

c、洋務派對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的引進。

壹些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資辦廠。

(2)生產:

65438+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首先在東南沿海地區興起。

(3)投資者:

官僚、地主和商人

(4)代表性企業:

上海的常發機器廠,廣東南海的吉昌隆繅絲廠,天津的依萊牟機器廠。

(5)影響:

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

常發機械廠:

同治五年(1866),上海常發機器廠成立。它是中國最早的私營機器廠。起初是鍛造車間,後來擴大規模,更新設備。至同治十二年,已成為初具規模的近代工業企業,名曰“常發銅鐵機器廠”。光緒二年(1876),制造了小蒸汽輪和車床。上世紀80年代,這裏被稱為“常發機器廠”,俗稱“常發機器廠”,主要從事制造小輪船,是當時滬上民族資本機器工業中最大的制造商。後來由於外商的排擠,日漸衰落,光緒二十六年(1900)被英國商人葉松造船廠吞並。

陳啟元和吉昌隆繅絲廠:

陳啟源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華僑民族資本家。約生於1825年,卒於1905年。陳啟源早年在南陽經商。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出現,陳啟源於1872年從安南(今越南)回到廣東。他的家鄉盛產原料蠶繭,當地農民有繅絲的傳統,所以能招到大量的人。於是他模仿安南的法國繅絲機,自己設計並繪制了兩套機器圖紙。所有的設備,包括蒸汽鍋爐、繅絲車和絲壺,都是當地制造的,其中絲車是木頭做的,絲壺是陶器做的,復制了“法式”繅絲機。1874年,中國第壹家國營蒸汽繅絲廠在南海縣西樵簡村堡成立。我們用自己設計的機器繅絲,俗稱“繅絲”。工廠雇傭600到700名工人,生產精美的絲綢,銷往歐美,利潤豐厚。不久,因被視為異端,於1881年(光緒七年)被南海知府勒令關閉。他把工廠搬到澳門,並改名為富和斯隆工廠。三年後,我必須得到政府的許可。他搬回簡村繼續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