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中法文化差異

中法文化差異

法國人以飲食精致著稱於世,就連工作日的午餐和晚餐都非常豐富。

午餐壹般分為冷盤或開胃菜。

主菜是肉、牛排,如黑胡椒牛排、炸雞腿、羊排、小牛肉、炸魚排和什錦海鮮。

除了用湯代替涼菜,大部分主菜都和午餐差不多。湯是晚餐必不可少的壹部分。

法國似乎是浪漫和品味的化身。提起法國,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想到香榭麗舍大街上衣服的香味,塞納河畔昏暗的燈光,新橋上浪漫的愛情...當然,也有像藝術品壹樣的法國菜..

法國服飾文化的精髓是簡約而不簡單,狂野而不浮誇。奢華大方的時尚品味和極具號召力的個性成為時尚潮流的代言之壹。

法國國土面積不大,但有許多世界聞名的建築群,如埃菲爾鐵塔、凡爾賽宮、巴黎聖母院、歌劇院和凱旋門...以前看過壹些漫畫,幽默的法國人甚至幽默地給自己色彩斑斕的建築塗上顏色,比如把凱旋門畫成烏龜的殼,正在艱難地行走;把塔的周長畫成孩子的身體,孩子看著自己的“小家夥”,沾沾自喜。

法國文化豐富多樣,幾個世紀以來,法國壹直是世界文化中心之壹。法國人凡事講究預約:吃飯請預約;去銀行預約;預約修車;預約看病;就連理發都需要預約。商務拜訪要預約,私人拜訪也要預約!有些約會很可怕。在我們的日程表上,有幾次是三個月後的午餐或晚餐。在法國,無論是在辦公室還是在家裏,不速之客推門而入的情況很少見。不提前預約怎麽辦?首先,對方會覺得妳不禮貌,至少有點奇怪。

但是,總的來說,法國人辦事效率不高。官僚主義、公文旅行、人浮於事非常嚴重。有人說中國人最不靈活,有道理。法國人散漫,但不代表他們靈活;喜歡照章辦事,不是說他們嚴謹;不願意變通不代表他們有多原則性。“約會文化”使他們形成了壹種按照時間表工作和生活的方式。

法國人要從飲食、衣著、舉止上講究優雅。漢唐以後,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文、畫、建築、雕塑等。,傳入日本。如理學在的傳播,理學在的傳播,形成了朱和陽明。唐代鑒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和雕塑傳到了日本。吉備真備、空海和尚、阿部忠馬陸等壹大批日本駐唐使節被派往中國學習中國文化。這樣,日本的文字和建築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現在在中國很難找到的十字亭,在日本依然保存完好。在韓國,影響最大的是中國文化,尤其是明清以後的儒家和實學。如果人們不知道李退溪、曹南明、李、洪、丁若鏞等人是朝鮮族哲學家,僅憑他們的著作很難判斷作者的國籍。中國倫理道德的內容在中國早已失傳,但在韓國還相當完整。所以韓國被西方國家稱為儒家國家的活化石。

中國文化不僅對韓國和日本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東南亞和南亞的壹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由此,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得到了世界的認可,尤其是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重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

明清時期,中國傳統文化通過在西方的耶穌會士和東學西漸,傳播到歐洲壹些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火藥、指南針、印刷術和造紙術)首先傳到西方,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對法國的影響最大,法國成為當時歐洲中國文化熱的中心。從17世紀開始,中國的壹些儒家經典,如《論語》、《大學》,通過法國傳到了歐洲其他國家。18世紀的法國啟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如笛卡爾、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霍爾巴赫等,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推崇至今令我們震驚。伏爾泰把孔子的畫像供奉在禮拜堂裏,把孔子視為人類道德的典範。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費爾巴哈以及偉大作家歌德都研究過中國哲學,並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比如萊布尼茨認為是中國的發現讓歐洲人從宗教困惑中覺醒。這種影響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法國的啟蒙運動和德國的辯證思想。

那麽,中國文化對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影響與西方現代化有什麽關系呢?20世紀下半葉以來,西方學術界對西方現代文化進行了全面反思,並在反思中獲得了這樣壹個* *認識,即現代化作為壹種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既不是始於16世紀的科學革命,也不是始於17世紀的工業革命,而是始於18世紀的啟蒙運動;因為啟蒙思想體現了現代文化的基本特征,所以得出兩個基本命題和結論:第壹個命題是中國文化對歐洲啟蒙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第二個命題是“啟蒙是西方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必要條件”。結論是西方的現代化進程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上包括亞洲和歐洲在內的壹些國家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可和重視。

我們知道,韓國作為亞洲四小龍之壹,現代化程度很高,但它的現代化不是建立在否定和拋棄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尊重、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去過韓國的人都對韓國人的愛國主義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深有感觸。比如韓國最著名的大學成均館大學,至今仍以儒家思想為宗旨,以仁、禮、智為校訓。每年的二八月份,韓國人都會去文廟用傳統的方式祭拜孔子,也有完全按照傳統儒家教學方式授課的學院。講授的主要課程是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中國有300多所幾乎消失的傳統縣學和書院。世界上第壹所孔子學院於2004年底在韓國首都成立。韓國還通過電影、電視和各種媒體向全社會廣泛宣傳儒家文化精神。可以說,韓國是用儒家文化建設國家、教育人民的成功範例,被許多西方學者稱為“儒家國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家國家”。韓國沒有拋棄和否定傳統文化,而是將傳統文化有機融入現代社會和現代生活。

從公元1980年代起,新加坡開始在中國開展以傳統儒家文化為中心的“文化再生”運動。1982春節期間,李光耀總理號召新加坡人民維護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儒家道德,把“忠、孝、仁、禮、誠、恥”作為政府必須堅決貫徹的“治國之道”。198810吳作棟第壹副總理提出將儒家東方價值觀提升為國民意識,使之成為每個國民的行動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發表了《同值白皮書》,其中充滿了儒家倫理思想。書中提出了五個共同的價值觀:(1)國家至上,社會第壹;(2)家庭是根,社會是基;(3)關心和支持,同舟共濟;(4)求同存異,協商壹致;(5)種族和諧和宗教寬容。

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重視傳統文化,告訴我們:

第壹,這些國家之所以重視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因為儒家傳統文化中的壹些價值觀和倫理道德已經積澱到了他們的民族道德規範和民族心理中。比如李光耀在1978的國慶致辭中說:“也許我的英語比中文好,因為我早年學過英語;但即使再過壹千代,我也不會成為英國人。我心中保留的不是西方的價值體系,而是東方的價值體系。”

第二,韓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實現現代化,不壹定要犧牲傳統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並不矛盾,而是可以相輔相成、齊頭並進的。

吉林大學已故著名哲學理論家高清海教授指出:“哲學”是壹個民族的靈魂,它標誌著壹個民族自我意識的高度和深度,體現著壹個民族精神的發展和成熟。經濟實力是壹個社會、壹個民族站起來的必要基礎,但這不是關鍵。關鍵是先從思想上站起來。壹個在意識形態上站不住腳的民族,即使是遍地黃金,也不可能真正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當今中國社會正處於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這內在地要求人們從理性的高度判斷中國社會的歷史方位,明確社會發展的價值前提,反思未來發展的可能路徑。也就是說,反思自己的生命歷程,認識自己的生存環境,尋找自己未來的發展道路,是中國人創造當代中國哲學理論的內在要求和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