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錦江街61:大慈寺,皇家寺廟

錦江街61:大慈寺,皇家寺廟

文章:唐紹德?;圖:成都大慈寺檔案館

?成都大慈寺(又名古達聖慈寺)位於成都市中心錦江區,緊鄰紗帽街和春熙路(編者註:太古裏側),是古今著名的皇家寺廟。

?始建於魏晉的大慈寺,興盛於唐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規模宏大,高僧眾多。被流傳為“震旦紀第壹叢林”(中國古稱)。據宋代《五燈會元》中記載的印度高僧張苞“魏晉東遊此地,赴蜀祭奠普賢,留大恩”的記載,是在公元3-4世紀之間,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

?唐玄宗十五年(公元756年),長安被安祿山攻陷,國家陷入戰亂,百姓水深火熱。大慈寺僧人甘英出於對佛教徒的同情,在成都街頭發放粥幫助窮人,為困難的國家祈禱,並倡導修建大慈寺。因“安史之亂”而逃往成都的唐玄宗,看到這壹幕,深受感動。這是甘英為大聖寺題寫的匾額,贈予壹千畝土地,為擴建大聖寺奠定了基礎。

?當時唐朝新羅國(今韓國)的第三子道雲,遊歷四川,甚至到過子洲(今四川資中)的德春寺。他向這位睿智高貴的弟子致敬,取了法名“無相”,並把皇帝澤天賜予的莫娜法衣送給了他。唐玄宗死於蜀國後,佛教高僧無相被請到帝宮內殿獻禮,於是他親自任命佛教高僧無相(大慈寺,又名太子寺),親自監督修建了96院8542座皇家寺廟(僅次於北京故宮,號稱規模“999 . 5”),修建了10000多尊佛像,繪制了1000多幅壁畫,使這座寺廟成為當時蜀國的規模。貞元十七年(公元801),魏高鎮重修大慈寺普賢閣,寺前掘玉溪,使大慈寺環境更加完善,成為唐代久負盛名的講學勝地。唐會昌五年(公元845年),武宗滅佛。大慈寺是當時成都唯壹保存下來的佛教寺廟,因為有唐玄宗的題字。

?大慈寺歷代高僧都是承法脈而來,影響深遠。其中,印度高僧張苞禪師在魏晉時期(公元265年左右)遊歷中國,到四川中部的峨眉山拜祭普賢菩薩,創建了大慈寺,並在此下榻。五象禪師廣講經,智者無數。宣揚了“無記憶、無思想、無愚昧”三大教義,使成千上萬的僧人和居士受到了命運的開悟。其獨創的“五香禪茶”方法傳至新羅(今韓國),並被韓國繼承。佛教高僧道龍65,438+03歲在成都大慈寺出家。宋理宗淳佑六年(公元65,438+0246),他渡海到日本。他是第壹個在日本傳播禪宗的和尚。他死於宋祥興元年(公元65,438+0278),皇帝賜他“大維和尚”的稱號。至今,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國家仍將大慈寺作為佛教的祖庭,每年都派團到大慈寺尋根祭祖,進行文化學術交流。

?因為大慈寺是壹座廟中有廟,院中有院的大型皇家寺廟,其名聲堪比峨眉山,可以證明大慈寺在歷史上有多麽輝煌。峨眉山以普賢道場聞名,大慈寺以教義研究和壁畫藝術聞名,唐宋時期,大慈寺在96院常年舉辦73場由僧人主持的講座。和尚、比丘、尼姑、僧尼、學者和穿著布衣的普通人前來聽經或留學或朝拜。就連前蜀王王建也在廟裏敬奉經書。

?歷史上,由於唐玄宗、玄宗先後為蜀所幸,成都也聚集了眾多著名畫家,使得成都畫風興盛。大聖祠的壁畫始於唐肅宗甘源元年(公元758年),歷經唐末、前蜀、後蜀、北宋,歷時300余年。這壹時期,數百位知名畫家留下作品,數千幅被封,是中國佛教壁畫藝術的鼎盛時期。

?宋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三月二十八日,蘇軾和弟弟蘇轍再次遊覽大慈寺,到極樂園觀看壁畫。兩兄弟稱贊唐代著名佛教畫家盧楞伽的作品“精美絕倫”。“先有慈悲,後有敦煌”的傳言,可見大慈寺壁畫的價值。正如宋人李知春在《大聖寺圖》中所說,唐朝的畫師不比成都多。比起成都,比大慈寺更繁華。(編者註:詳見下壹章《大悲寶留名》)

?唐宋鼎盛時期,大慈寺占成都東城(東至現在的塔子山公園,西至現在的天府廣場)不到壹半。是當時成都著名的旅遊區,每次廟會都比較熱鬧。大慈寺周邊商業繁榮,廟前形成了燈籠市場、花市、蠶市、藥市、麻市、七寶市場等季節性市場。同時,玉溪兩邊還有夜市。古人有詩為證:“萬裏銀塘滿紫,橋上待星辰。”。如果妳每年都向人乞討,不挽回妳的恩典,妳將壹無所獲。”(引自宋天匡(1)《鄧大慈寺亭觀夜市》)。”高層走廊的門是四開的,新陽光市場絕對漂亮。老農願信憂民意,見歌來廟。”(引自宋天匡《大慈寺前蠶市》(②)。

?唐宋時期成都大慈寺的歷史輝煌可見於各種歷史碑刻。也只能看到寺廟的宏偉和寺廟的繁榮。有詩為證:“寶哥威武崇大雄,乘春訪煙。翻開扇貝葉後,光是紫色的,散著香味,曇花是紅色的。在弱光的陽光下燦爛的飛舞,風中參差的雕刻。我只懷疑我在須彌山上,我在太空。”(引自王銀《登達辭寶閣》)。“川原鳳舞而欒回,介哥寄宿亦狂哉。四壁書青濕,下壁白雲開。秋天來自淩雪的西邊,雨水來自天河的北岸。最重要的是法律的重啟,搶劫的事不用多問了。”(引自清谷夫初《大慈寺經典亭》)。

?可見唐宋時期大慈寺的興盛,對巴蜀佛教和成都來說是最好的。

?總之,唐宋時期的大慈寺是史無前例的,成為了古蜀王國的榮耀。古人有詩為證:“萬瓦如秤,百尺天梯,遠觀其突兀,雲裏來。寶幕風燈互射,奇塵香馬不嘶。繁星落在空中天空寧靜,蓮花迷上了大地。回家的路上,我踩著月亮,家在花線更西邊。”(引自宋《天神節前三日(三)》大生祠華嚴閣燈火通明,遊人如織)“霜輝使我想起五雲鮮雲,萬國歡呼* * *壹日。淡淡暖紅旗轉陽,飄寒瓦收煙。杯音樂節,敲鑼打鼓迎接冬天。我忽然想起來,我是拿著玉座,不知道我在雪山邊上。”(引自宋範成大(5)《會慶節大慈寺茶酒》)

大慈寺本應是培養玄奘法師學識和膽識的地方,是培養他高尚的和尚品格、道德和智慧的搖籃,是他決心解惑西學的起點。

?玄奘(公元600-664年),唐代高僧,法香宗創始人,俗姓陳。他出生在洛州(今河南偃師),家境貧寒。玄奘出家,13歲。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玄奘與哥哥傑法師經子午谷劍閣前往成都,住在城西的空慧寺。在僧人聚集的成都,玄奘拜訪了各寺高僧,先後與寶暹、碧潭與道吉、嘎言與道學壹起學習大乘。玄奘和長街坤姬兩人,經過五年的精進學習和研究,講學,采用清規戒律,以儒雅著稱。他們被稱為陳門和季。但玄奘對各派學說仍心存疑慮,決定返回長安尋求解脫,而他也壹直懷著西天取經的大願。其弟以動亂阻路,商人玄奘離開成都泛舟三峽,經楚、豫、冀返回都城長安。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玄奘下嫁陳標,請他西行求法,未獲唐太宗批準。然而玄奘卻暗下決心,私自前往天竺,踏上了漫漫西行之路。

?玄奘大師西行,途經50多個國家。他壹度被高昌王牽制,從未動搖。他絕食三天,為的是死在德高望重的印度學習。貞觀十七年(公元644年),大師得知,婉言謝絕各國國王懇切挽留,回國。玄奘法師完成的《唐朝西域記》12卷,詳細記錄了印度的歷史遺跡,是後世的寶典(印度以前沒有文字,因為有唐朝西域的記載,印度歷史可以從這本書上考證)。

?貞觀十九年(公元646年)壹月,大師回國。長安香案多,巷巷皆空。20萬人走上街頭。唐太宗親自迎接,要求大師棄僧為官,被婉言拒絕。玄奘大師於是下令翻譯經文。用了19年翻譯了75部經典,1335卷,為後人留下了壹部珍貴的、富有啟發性的中國譯著集。由於翻譯經典的勞累,身心日漸衰退,在林德元年(公元664年)翻譯了壹卷五咒之後,成了傑作,死在了五花山。大師葬在白鹿原時,朝野送葬隊伍有1萬多人,有3萬人長眠在墓旁。後來魯迅先生稱贊玄奘法師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註①:田匡(公元1005 ~ 1063),開封人,宋天聖進士。當官益州知州,有政治話語權,深受成都人民敬仰。

註(2):《郁芳勝覽》雲:“成都是古蠶叢之國,成都人重視養蠶。所以,壹歲看二月的太陽,看花木,看蠶,看蠶市。五月香藥,號。藥市。冬月的用戶是七寶市。都在大慈寺前。”

註(3):在南宋,5月21日,皇帝高宗趙構的生日,全國慶祝。

註④:花行為成都市場的名稱,位於大慈寺以西,是陸遊在範成大幕府任職時的住所。

註⑤:範成大(公元1126 ~ 1193),生於吳軍縣,宋紹興十四年(公元1154)進士,曾任廣西和平使者。有《石虎集》和《吳集》。

?(第二部:《大悲寶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