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蘇州歷史

蘇州歷史

1.蘇州的歷史是怎樣的?蘇州位於安徽省最北部,與江蘇、山東、河南三省11市縣接壤。是淮海經濟合作區的核心城市之壹,也是安徽省離海最近的城市。

蘇州被譽為“中國酥梨之鄉、中國書畫之鄉、中國書畫之鄉、中國馬戲之鄉、中國民俗之鄉”。2006年獲得“全國綠化先進城市”稱號,1994-2007,連續五年獲得“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

古代:據【1】元和郡縣誌及《太平宇宙誌》記載,為保衛汴河通航,防止淮西藩鎮叛亂,在唐憲宗元和設立蘇州,劃入直隸、徐州淇縣、亳州臨渙縣、泗州洪縣管轄,屬河南道。這個國家是根據宋敏在春秋時期遷到這個國家的歷史事實而命名的。

後來“天下安好,警備停當”(《太平宇宙》),文宗太和三年(829)棄蘇州,七年復職。州治仍設在埇橋。

五代時,後梁大祖朱溫將蘇州、徐州劃歸武寧軍管轄,蘇州仍轄原四郡。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基本保持不變。

宋朝改唐朝的道為道,管政府(州、軍、獄)。蘇州最早屬於淮南路,後來屬於淮南東路。

太祖劍龍元年(960),蘇州升為商州,並設防禦使。開寶五年(972)。

設立保靖軍為我使,掌管蘇州、蘇州等州的軍務。宗申熙寧五年(1072)改為州,轄伊犁、秋、臨渙三縣,仍屬淮南東路。

哲宗元佑七年(1092),靈璧縣設在洪縣靈璧鎮,屬州管轄。高宗建炎二年(1128),蘇州被金兵占領。

紹興九年(1139),金人根據和約將黃河歸還南宋。次年五月,金人毀約,重新占領蘇州。

唐玄宗三年(1215),金人在蘇州任命保靖軍。元初,肅州屬河南貴德府(今商丘市),轄臨渙、、靈璧、齊四縣。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臨渙、李茂、祁萱的縣制並入州,靈璧改為泗州。至元十七年,靈璧回到蘇州。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蘇州改為江南臨淮府,靈璧縣歸其管轄。次年,林好宮被改為中立宮。

洪武七年,中立府改名鳳陽府,蘇州仍屬之。清朝繼承明朝制度不變。

當初蘇州的隸屬關系和明末壹樣。康熙六年(1667)。

設立安徽省,宿州仍屬鳳陽府,所轄靈璧縣改為鳳陽府。從此,蘇州不再管轄郡縣。民國元年,蘇州改為蘇縣,屬安徽省。

3年前,蘇仙屬於安徽槐泗路。16年廢道歸安徽省直管,21年歸第六專員公署,後歸第四專員公署。

原泗縣專員公署遷至宿城。汪偽時期,蘇仙縣隸屬安徽省(省會在蚌埠),後隸屬特別行政區。

30年,屬淮海省。抗日戰爭勝利後,宿縣歸屬安徽省。

(1)春秋時期,周王室曾封馮姓後裔為男爵,居宿州(位於山東東平縣東),建,屬宋國管轄。東道國和魯國相鄰,相互之間有很多交往。周莊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宋閔公以東道國屬宋,與魯關系密切為由,以為是諸侯,強行將東道國遷至宋國內部。

它移動的地方在今天淮北地區的中部。蘇州是以古代居住國命名的。

另外,據說東道國搬到了江蘇省宿遷縣,供參考。現代:蘇仙區成立於1949年4月,屬皖北行政區。

蘇仙縣的派出機構設在蘇仙縣,轄蘇仙縣、靈璧、泗縣、泗洪(位於泗縣慶陽)、五河、懷遠、碭山、蕭縣(位於龍城鎮)、永城等市和9個縣。濉溪縣於1950年脫離蘇仙縣,定居濉溪口。

蘇仙區轄1市,10縣。1952蘇仙區屬於安徽省領導。

蘇仙縣專門做住宿城市。碭山縣、蕭縣劃歸江蘇省,永城縣劃歸河南省。

1953年,撤銷主辦市,並入蘇仙縣。1955,蕭縣、碭山縣由江蘇省劃歸安徽省蘇仙區;泗洪縣劃歸江蘇省淮陰區。

1956年撤銷蘇仙區,蘇仙、靈璧、泗縣、五河、懷遠、濉溪、蕭縣、碭山等8縣劃歸蚌埠區。1961年,重新設立蘇仙專區,專做蘇仙。

將原蚌埠地區所屬的蘇仙、靈璧、泗縣、五河、懷遠、濉溪、蕭縣、碭山等八縣劃入蘇仙地區。1964年,在蘇仙縣、靈璧縣、五河縣、懷遠縣的壹部分設立固鎮縣。

1970蘇仙地區更名為蘇仙地區,地區設在蘇仙。轄蘇仙、碭山、蕭縣(在龍城鎮)、靈璧(在靈鎮)、泗縣、五河、固鎮、懷遠、濉溪等9個縣。

濉溪縣1977劃歸淮北市領導。蘇州市成立於1979,隸屬於蘇仙縣領導。

1983 10 8、國務院批準蘇仙縣懷遠縣、固鎮縣、五河縣劃歸蚌埠市。蘇仙縣面積1997,面積9795平方公裏,人口532.8萬。轄蘇州及碭山、蕭縣、靈璧、泗縣四縣。

行政辦公室設在蘇州。1998 65438+2月6日,國務院批準:(1)撤銷蘇仙地區及縣級蘇州市,設立地級蘇州市。

市人民* * *在新成立的埇橋區。(2)宿州市設立埇橋區,原宿州市行政區域為埇橋區行政區域。

(3)宿州市轄碭山縣、蕭縣、泗縣、靈璧縣和原宿縣地區新設立的埇橋區。

2.蘇州的歷史是怎樣的?蘇州歷史悠久,人文景觀豐富。

秦漢時期已成為“舟車交匯之地,九州通衢”,隋朝“通濟運河”的開通,成為“扼制淮河,充當南北要沖”的軍事重鎮。中國先秦歷史上第壹次農民起義在大澤鄉興起。楚漢相爭,垓下決戰就發生在這裏。

解放戰爭時期,這裏是淮海戰役的主戰場,劉伯承、陳毅、彭雪楓、張愛萍、張震、粟裕等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浴血奮戰。歷史的滄桑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積澱。

在蘇州城南,有壹個由陳升和光武建造的相關平臺。北面有劉邦躲避秦軍的地方,已被辟為國家森林公園的帝王隱谷;東邊有古戰場和虞姬墓;西方有供李白飲酒作詩的宴席;其中之壹是林東草堂,白居易在這裏生活了很多年。孔子的弟子閔子騫、嵇康、劉玲、後梁朱文帝和朱元璋的馬皇後、明太祖都是蘇州人。

李白、韓愈、白居易、蘇軾等有識之士都曾在此遊歷或居住,留下了許多優美的詩篇和遺跡。"水草無邊,四季來來去去,野火不盡,春風吹又高"是青年白居易在蘇州成為詩人的千古佳話。

當代蘇州人才輩出,雕塑家劉開渠、王子雲、蕭龍士、卓然、、魏天池、梅春義,哲學家孫叔平,社會學家鄧,表演藝術家、、等都是傑出的藝術家。蕭縣是著名的“中國畫之鄉”,埇橋區被譽為“書法之鄉”、“雜技之鄉”。

賽珍珠,1917-192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生活在蘇仙(當時名為蘇仙),她在這壹時期的生活經歷成為世界著名小說《大地》的素材。在隨後的幾十年裏,很多美國人對中國的印象,就是那天蘇仙縣郊外那片貧瘠的黃土地。

民國時期,南京是中國的中心,是離南京最近的北方地區。因此,蘇仙縣是美國基督教會向貧窮的中國北方傳播教義的首選。他們配合教會在農業、醫療、教育方面的工作,很快在蘇仙縣建立起壹支可以與歷史悠久的天主教抗衡的力量。目前在市立醫院(當日命名為民愛醫院)有壹棟教會建造的洋房。賽珍珠應該在那裏,現在變成賽珍珠紀念館(2006)。

3.安徽宿州有哪些歷史?安徽宿州歷史沿革:宿州歷史悠久,人文景觀豐富。早在5000年前,許儀和懷壹等部落就在這裏繁衍生息。

1,春秋戰國時期:當時還有蘇果、小果、郭旭等小諸侯國。2.秦統壹後,地屬泗縣、當縣,有、祁縣、襄縣、曲阜縣、羅縣、當縣等縣。

3.西漢:西漢高祖五年,縣為梁國,設黨縣。建國元年,王莽改黨縣為界黨縣,改任麗縣為康縣。

很快就康復了。帝皇登基第三年,劉秀被封為小王。

4.東漢:東漢張四年,將梁國移至夏邑,郡屬之。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析沛國,設譙郡,“邑、襄城、李等郡為沛國,羅、齊二郡為譙郡。

5.三國時期:三國時期,魏明帝太和三年,曹雄謚號小王,號。泰和六年被排擠出國門。

青龍二年,復置蕭縣,屬禹州譙縣。荊楚二年,國分汝陰郡,陽城廢。

6.魏晉南北朝:西晉惠帝五年,碭山並入夏邑縣。東晉建武元年,蕭縣屬沛縣,縣治由襄縣移至蕭。

穆迪升平元年,沛縣、譙縣被困顏倩。太和五年,顏銷聲匿跡,居住地入前秦。

大元九年,東晉北伐,夏住宿。藝兮七年,泗縣屬南兗州,治夏秋。

南北朝北魏孝昌二年,廢城置縣,設當縣、安陽縣兩縣。東魏武定六年,縣改金陵郡,宣改稱泗州。

北齊天寶七年,蕭縣改為高程縣,隸屬徐州彭城縣。7.唐朝時期:唐高祖武德四年,夏秋縣治洪縣析;武德六年,夏秋縣入洪縣,夏秋縣廢。

唐太宗貞觀八年,洪憲屬泗州。元和四年,設肅州、洪縣、李縣、祁縣、洪縣;元和九年,亳州屬臨渙郡,劃入蘇州。

唐文宗太和三年,蘇州廢;太和七年回蘇州,遷墉橋區。唐昭宗光化四年,在碭山縣,徽州隸屬碭山縣。

8.宋朝:北宋開寶五年(972),蘇州為保靖軍節度,屬淮南道。西寧五年(1072),隸屬淮南東路。

哲宗元佑元年(1086),洪憲屬靈璧縣,靈璧鎮巡檢司設在此,遷至肅州。政和七年(1117),縣名改為靈璧。

9.元朝:元憲宗七年(1257),遷回舊治。至元二年(1265),齊飛郡、臨渙郡、黎裏郡入肅州。

棄蕭縣、顧雍縣入徐州。碭山縣因多次水災,人口稀少,棄入單縣。

至元三年,恢復碭山郡,屬濟州。元四年,蘇州所屬的靈璧縣劃歸泗州。

至元十二年,恢復蕭縣,屬河南省貴德府。至元十三年,泗州屬洪縣,入蘇州。

元十七年,彩虹郡屬泗州,靈璧屬蘇州。泰定元年(1324),黃河支流仍在徐州與泗水匯合,直至清流,入淮河。

蘇州邊渠全軍覆沒,埇橋也荒廢了。10,明朝:明朝洪武元年(1368),肅州屬林好府,七年屬鳳陽府。

洪武十二年(1379),蕭縣、碭山縣屬南直隸徐州。11,清朝:清順治十八年,蘇州為江南左政使,蘇州精神為鳳陽。

雍正三年,泗州升為直隸。雍正十壹年,碭山縣、蕭縣屬江蘇徐州府。

乾隆四十二年,遷泗州於洪縣,賀紅縣入泗州,初稱泗洪府,後為泗州,原洪縣降為洪祥。宣彤第三年,辛亥革命爆發,65438+2月65438+6月蘇州復辟。

擴展數據:

蘇州的歷史文化發展:早在5000年前,許儀、懷壹等部落就在蘇州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期,還有蘇果、小果、郭旭等小諸侯國,秦漢時設齊縣。

隋朝大業時,通濟渠(汴水)開通,蘇州古城隨著汴水水運的繁榮而逐漸發展起來。蘇州於四年前在唐憲宗元和成立。壹千多年來,蘇州是歷代州府所在地,被歷史稱為“百戰之道”。

秦末,中國第壹次農民起義在蘇州興起。楚漢相爭,垓下之戰就發生在這裏。

南宋時期,這裏是張浚、韓世忠抵禦外侮和遊牧民族的“軍郊”。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第四師在蘇州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

解放戰爭時期,中原、華東兩個野戰軍在劉、鄧、陳、蘇的指揮下,在蘇州開辟了淮海戰役的主戰場,扭轉了內戰局勢,奠定了渡江戰役的勝敗。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蘇州。

4.誰知歷史上的蘇州春秋時期,周王室曾封馮後裔為男爵,居於蘇(位於山東省東平縣東),建蘇國,屬宋國管轄。東道國和魯國相鄰,相互之間有很多交往。周莊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宋閔公以東道國屬宋,與魯關系密切為由,以為是諸侯,強行將東道國遷至宋國內部。它移動的地方在今天淮北地區的中部。蘇州是以古代東道國命名的。

[2]《元和縣誌》和《太平萬國誌》記載,為保衛汴河航運,防止淮西藩鎮叛亂,四年在元和設立蘇州,分撥縣、淇縣、徐州臨渙縣、亳州臨渙縣、泗州洪縣,屬河南道,管埇橋。這個國家是根據宋敏在春秋時期遷到這個國家的歷史事實而命名的。後來“天下安好,警備停當”(《太平宇宙》),文宗太和三年(829)棄蘇州,七年復職。州治仍設在埇橋。

五代時,後梁大祖朱溫將蘇州、徐州劃歸武寧軍管轄,蘇州仍轄原四郡。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基本保持不變。

宋朝改唐朝的道為道,管政府(州、軍、獄)。蘇州最早屬於淮南路,後來屬於淮南東路。太祖劍龍元年(960),蘇州升為商州,並設防禦使。開寶五年(972)。設立保靖軍為我使,掌管蘇州、蘇州等州的軍務。宗申熙寧五年(1072)改為州,轄伊犁、秋、臨渙三縣,仍屬淮南東路。哲宗元佑七年(1092),靈璧縣設在洪縣靈璧鎮,屬州管轄。高宗建炎二年(1128),蘇州被金兵占領。紹興九年(1139),金人根據和約將黃河歸還南宋。次年五月,金人毀約,重新占領蘇州。唐玄宗三年(1215),金人在蘇州任命保靖軍。

元初,肅州屬河南貴德府(今商丘市),轄臨渙、、靈璧、齊四縣。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臨渙、李茂、祁萱的縣制並入州,靈璧改為泗州。至元十七年,靈璧回到蘇州。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蘇州改為江南臨淮府,靈璧縣歸其管轄。次年,林好宮被改為中立宮。洪武七年,中立府改名鳳陽府,蘇州仍屬之。

清朝繼承明朝制度不變。當初蘇州的隸屬關系和明末壹樣。康熙六年(1667)。設立安徽省,宿州仍屬鳳陽府,所轄靈璧縣改為鳳陽府。從此,蘇州不再管轄郡縣。

民國元年,蘇州改為蘇縣,屬安徽省。3年前,蘇仙屬於安徽槐泗路。16年廢道歸安徽省直管,21年歸第六專員公署,後歸第四專員公署。原泗縣專員公署遷至宿城。汪偽時期,蘇仙縣隸屬安徽省(省會在蚌埠),後隸屬特別行政區。30年,屬淮海省。抗日戰爭勝利後,蘇仙縣隸屬安徽省。

5.歷史上的安徽龍川氣象——徽州安徽人傑地靈,歷史文化多元。

由於歷史和地理因素,安徽省分為幾個不同的文化區域。皖東蕪湖(滁州、馬鞍山、蕪湖、巢湖)的九子坊,由於歷史和地理因素,屬於淮陽(淮左)、金陵文化區和南京都市圈。

皖中(合肥、六安)屬於江淮文化的淮油區。皖南其他地方是江南文化和浙贛文化的融合,古徽州(黃山市)文化區在某種程度上與浙江文化相似。

皖北(宿州、淮南、淮北、蚌埠等。)歷史上壹直是北方人南遷的聚居地,文化上保存了古老的淮河文化,同時融合了中原文化和齊魯文化。正是基於多元的文化,安徽才豐富多樣。

6.安徽宿州有哪些名勝古跡?安徽宿州有35處名勝古跡。

靈璧縣境內有7處:新生代和第四紀的張靜象牙化石、二郎山的犀牛化石、隋唐時期的靈璧古汴河、大山洞、老毛洞(時間待定)、宋代的宣和石、轉石山。泗縣八處:明清西吳菜園古槐樹、馬場古槐樹、屏山白果樹、嶗山白果樹、古路堆、古裏堆、成興村沈船、皇姑堆(時間待定)。

蘇仙縣境內有10遺址:靈思化石地(待考時間)、春秋時期的八角六裏井、閔子讀書臺、隋唐時期的宿城古汴河、唐代石村窖藏錢幣、蘇陵湯懷、二郎銀杏(待考時間)、黃花洞(待考時間)、商人五裏店、李古裏店(待考時間)。蘇州1:隋代看花溝。

蕭縣境內有7處:唐代奶奶廟古懷、王莊古懷、宋代霧豬泉、明代白土寨銀杏樹、雪菜洞(待考)、化龍湖、皇藏峪(待考)。碭山縣有兩個地方:老黃河遺址和明清時期的李和。

(1)黃藏谷黃藏谷,原名黃桑谷,因谷內長滿黃色桑樹而得名。它的山谷位於蕭縣東南60裏的龍崗山。

黃桑流域位於蕭縣東南部,與龍居嘴相連。相傳漢高祖曾藏身於此,又稱黃藏谷。

谷內有3000多畝自然樹木,140多種,700多種草本植物,四季常青,景色特別優美,是遊客向往的地方。在黃藏谷,有壹座依山而建的寺廟——瑞雲寺。

這座寺廟被群山環繞,像城堡壹樣雄偉。它始建於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大同(535年),原名鄧雲寺。

宋太宗端宮於989年改名為“瑞雲寺”。瑞雲寺的建築布局相當巧妙。它背負著懸崖,面對著深淵。

明朝崇禎年間,建有99座廳堂亭臺,為三步院。踏入山門,先登“藏經樓”。

樓上藏經,樓下齋堂。中院是大雄寶殿,有檐有拱,氣勢宏偉。

後院是方丈室,高大寬敞,優雅宜人。整個寺廟有重疊的石階,交錯的走廊和多變的過梁。

前院的壹棵銀杏樹,經歷了1000多年,依然綠意盎然,碩果累累。後院還有壹種同根異芽的植物,稱為“母樹”或“抱子抱孫”,富有自然情趣。

黃藏洞是山谷中的壹個景點。瑞雲寺西南百余步處,有壹天然崖洞,壹塊十余尺高的“飛石”端端正正地落在洞前。石壁上刻著“飛入洞中”四個大字,這就是黃藏洞。據說漢高祖劉邦稱帝前,被蚩追殺,躲在這裏。

洞穴是圓形的,六英尺深,墻壁光滑,就像壹個屋頂。洞底是平的,裏面壹片漆黑。洞口立著壹塊巨石,右下方數十步。有壹口天然井,井口多邊形,俯視無底。據說劉邦避難的時候,找水解渴。找了半天也找不到,憤然拔出自己的劍,用力穿過石頭,從泉中拔出,故名“拔劍泉”。

還有老郭洞、洗碗池、觀光峰、霧豬泉、美人洞、龍駒嘴、仙床等自然奇觀。由於環境優美,資源豐富,黃藏谷已被省人民列為自然保護區,谷中的“瑞雲寺”是蕭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車牛歸鄉車牛歸鄉位於程瀟西南的徐莉16,因有迷路的故事而得名。閔子,本名被子謙所損,春秋時魯國人,後居宋相義東(今肅縣閔仙村)。

孔子弟子,德如顏淵,少喪母,父繼。繼母忘恩負義,虐待成性。

某年冬天,錢隨父駕車外出,半路上,突然下起了雪,衣衫厚栗,兩個哥哥卻反其道而行之。父親大怒,抽掉蘆花,恍然大悟,趕緊回到妻子身邊。

錢感嘆:“母在獨生子,母在三子寒。”父親覺得自己的孝心值得稱道,就不再這樣了。

母親已經學會把錢當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孔子稱贊:“孝順!閔子愷,人與父母坤弟之間。”

子謙壹生從事教育事業,後有帝王賜匾封公,贊其為“幾聖”,並立碑紀念,題詞“鞭撻蘆花”。

當地現在被重新命名為魯花鎮,使它成為壹個將永遠存在的美德。(3)在程瀟西南五裏的虎山腳下,徐琳村前的溝壑中,有壹潭化龍湖,史稱“化龍湖”。

相傳村裏有個寡婦,生了個兒子叫小黑龍。母子倆家境殷實,相依為命。有壹天,我帶兒子去泳池洗衣服。洗完之後,我跟他說:“大旱了,趕緊回去給園子澆水。”

龍沒有答應就走了,黃昏的時候,母親去看孩子,看到孩子偷時間,憤怒地痛斥。龍假裝灌水無效,母親又去阻止。夜晚,龍站在井上,身體微微壹動,春光迸發。後來,花園裏全是水。

第二天,我媽出門就很可疑。她在毛安寺偷看,驚訝地看到黑龍躍出。他咽氣了。

龍把母子葬在池塘裏,種了四棵松樹,哭了幾個月。他的孝順在村裏廣為人知。娶個老婆壹起種地。有壹天,雨突然來了,妻子誤入深淵,龍在雲端騎走了。

每年夏秋,我回鄉探望母親,必有hardrain,天理不容。大旱年過後,村民們經常聚在壹起祈雨,每次求雨,龍王廟都會被建成,作為永遠的紀念。

(4)汴河故道流經我區蘇州、蘇仙、靈璧、泗縣。沿蘇(蘇仙)永(永城)和蘇(蘇仙)洪(江蘇泗洪)高速公路方向,河床遺跡仍清晰可見。

泗縣西門以北15米,至今仍有明代汴河入城的水關。1972年,在深入河床挖掘時,在泗縣明路山以北的兩化裏挖出壹條長約10米的木船,該木船分為兩個倉庫。初步鑒定為宋代以前的木船,其部分木板現藏於泗縣文物管理所。

隋大業元年(605年)開鑿通濟渠,全長1.300公裏。當時的禦道都是在河堤上修建的,兩邊種著柳樹,是連接南北的交通命脈。唐宋時期,江淮之間的水運從汴水到達京城。

自南宋晉朝議劃淮河為界,汴河逐漸淤塞,不久廢棄。這條通濟渠,上遊自滎陽北半渚引黃河水入汴河,中遊至開封,轉向東南,流經祁縣、睢陽、寧陵至商丘的引水古道,再經夏邑、永城、濉溪流入我區,離開我區向東流至江蘇泗洪縣馬公店、謝家溝(老何穗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