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試比較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優劣勢以及發展前景。

試比較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優劣勢以及發展前景。

"珠江三角洲地區被過度開發,這也造成了許多問題."“中國太大了!每個地區的人口都很多,人口過億的地區也很多。都是壹個很大的市場,地區之間的競爭不可避免。”

東莞臺商協會副會長郭山輝是就中國當前經濟發展中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經濟競爭做出上述評論的。東莞臺商協會是中國大陸最大的臺商協會。

郭山輝本人是做奢侈品家具生意的。他在東莞建廠多年了。在全世界的歐美家具生產企業中,他的企業排名世界前五。但不久前,他在上海附近設立分廠,有連根拔起的跡象。因為他的遷移,當地七家支持他生產的臺資企業也跟著壹起搬到了上海。在那裏,當地政府給了他幾十畝地,擴大生產規模。由於他的企業規模大,投資新,每當他回到那裏,官員們都會在機場迎接他,並仔細詢問。據介紹,在東莞投資的臺商絕大多數都在長三角設廠或設分公司,最差的也是設辦事處。

曾經因為改革開放而成為沿海明珠的珠三角,正面臨著來自長三角咄咄逼人的競爭。這種壓力在不久前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個“高度重視”中就可以體現出來。其中壹條是:高度重視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快速發展勢頭,提出要借鑒他們的成功經驗。的確,如果珠三角經濟高度依賴外向型經濟,外資北上對珠三角的影響怎麽估計都不為過,因為它直接影響到這個地區的未來。

當我們目睹世界500強企業雲集上海,臺灣省電子行業龍頭企業紛紛搶灘長三角,尤其是珠三角臺商蜂擁北上時,我們不得不為珠三角的未來擔憂。對於珠三角來說,確實存在深刻反思,並在此基礎上重新定位自己的問題。

市場:沒有長三角廣闊。

在談到為什麽去上海設分廠而不是在當地多投資時,郭山輝表達了自己的看法:“長三角的政策更靈活優惠,政府不收費。這是壹個很大的區別。東莞收了更多的錢。那裏投資很活躍,政府服務好,窗口統壹,效率高。”

“就國內市場而言,要想把規模做大,應該分別在華東和北京、天津、唐山設廠。如果規模不夠大,就留在東莞。”

郭山輝的意見在臺灣社會中很有代表性,他談到的問題不僅對臺商有意義,也是任何外商在決定投資時必須考慮的因素。從市場來看,長三角包括上海、蘇南、浙東北,***15個城市,土地面積99678.5平方公裏,人口7470.55萬人(最多1999),GDP 13740億元。珠三角包括廣州在內的14個縣市,陸地面積41.698平方公裏,總人口22621.400人(達1.999),GDP 6439億元。從幾個數字來看,兩者相差壹倍以上。

從城市化水平來看,長三角也高於珠三角。這個區域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南京、蘇州、杭州、寧波為副中心的城市帶。城市體系完整,城市規劃質量高。相比之下,珠三角在城市規劃質量、城市布局合理性、城市功能發展等方面仍有壹定差距,呈現出過度依賴“香港因素”、市場輻射力不如“長三角”的特點。

由於地域分隔,珠三角在經濟史上對內地沒有輻射力。改革開放20年,壹直以進出口加工貿易規模大著稱,對市場的輻射和影響主要在國外而不是國內。所以它對中國經濟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它作為出口大省的作用。這與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正好相反。

從整體經濟實力來看,中國大陸經濟實力最強的35個城市中,有10個位於長三角,是全國百強縣,占了壹半。如此誘人的市場自然是任何外國投資者都不能忽視的。事實上,絕大多數從珠三角北上或者不去珠三角直接投資長三角的外來投資者,都是沖著這個市場來的。用東莞臺商協會會長張瀚文的話說,“就是為了內銷。”

但問題是,珠三角地區以前內銷比例是30%。為什麽對外國投資者沒有吸引力?

張瀚文總裁透露了原因:“過去有30%的國內銷售,但實際上沒有人碰國內銷售。如果海關來檢查怎麽辦?比例和金額都不好確認,這裏海關太嚴了!”

張瀚文的主要業務是制鞋,但他生產的鞋子是為美軍提供的軍需品,屬於鞋類高科技。9月11事件後,其他臺商生意不景氣,唯獨他“這裏風景好”。據他自己承認,他和他的家人最近也在江蘇投資。壹個是在江陰投資高科技生態農業項目,壹個是在無錫建服裝廠。

張瀚文說:“海關問題其實全國都壹樣,只是這裏的海關好像特別嚴。”與此相比,長三角壹些地方卻非常重視臺商的這塊心病。為了吸引珠三角的臺商來他們那裏投資,他們來招商的時候甚至帶上了當地的海關關長。據了解,昆山在東莞組織招商團時,隨行的當地海關關長向當地臺商詳細講解了各項海關政策法規,給他們吃了定心丸。

政策全國都壹樣,只是操作很有講究。當然,商人是最現實的,會比較。

人力資源:遇到制約

珠三角地區人力資源素質低,難以獲得大量優秀人才,是大陸和北方臺商的壹致印象。

東莞臺商協會會長張瀚文表示:“在珠三角獲得人才變得更加困難。壹些高級人才還要去大陸招聘,甚至去大陸高校預定大學畢業生。”協會副會長郭山輝也表示:這裏的勞動力基本都是外來人口,大學供給不足。東莞城市的過度發展和惡劣的生活環境讓高級人才不願來。

事實上,東莞和珠三角的工人不僅僅是“外來人口”,大部分都是內地農民。在內地農村,九年義務教育還沒有普及,也就是說東莞相當壹部分勞動者連初中都沒畢業,素質可想而知。當地壹家港資玩具廠的設計工程師告訴記者:“這些工人怎麽這麽慢,教不出來!”說到管理人才,甚至高級人才,那是珠三角的軟肋。

壹項統計顯示,1999年,上海、浙江、江蘇三省人口占全國的10.4%,而高校、高校教師、大學生、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的數量分別占全國的13.9%、14.9%和18。同期廣東人口占全國的5.8%,上述其他指標分別為4.7%、4.3%、5.4%、5.2%、3.1%。按人均比例,江浙滬每百萬人擁有1.13所大學和5.59個研究機構,每萬人擁有2.54名大學教師和30.37名大學生。國家計委土地開發與區域經濟研究所胡勇博士評價說,珠三角的科技創新能力普遍不高,缺乏知名的研究型大學,這與其GDP在全國名列前茅的地位不相稱。

至於吸引外來人才,廣東省人事廳壹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負責幹部透露:目前廣東省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遠遠落後於上海,甚至落後於北京。在吸引內地人才方面,雖然近年來通過高收入吸引了壹批人才,但與實際需求相比,仍顯不足。而且在引進人才的實際操作中,存在重形式輕內容的現象:廣東某高新技術企業常年在當地壹家報紙上刊登招聘人才的廣告,卻將大量高級人才拒之門外。原因是什麽?按照企業內部人士的說法,這是企業以這種形式為自己做形象廣告,招聘是其次。同時,由於招聘廣告屬於分類廣告,收費便宜,可謂壹舉兩得;另壹方面,珠三角很多企業在招聘人員時往往不希望碩士、博士學歷,但招聘人員後只能做普通文員。這種人盡其才的現象說明當地消化吸收人才的能力不強。

人力資源對珠三角經濟發展的制約,不僅表現在人才匱乏和人力資源素質低下:由於當地勞動力幾乎都是來自內陸省份的農民,勞動力流動性極大,當地外資企業很難培養出穩定、熟練的勞動力。尤為嚴重的是,隨著珠三角逐步強制推行社會勞動保險,壹些內地農民工為了獲得部分保險賠償,經常在企業間“跳槽”,導致外資企業遭受損失,而長三角的情況則相反。幾年前記者在浙江蕭山的采訪,可以很好地解釋為什麽外資企業寧願付出比珠三角更高的人力成本,也要投資長三角。

那是壹家港資企業。在這家企業進駐蕭山開發區之前,開發區管委會就向香港老板明確了相關規定:企業可以根據自身要求招聘工人,但工資不能低於當地法律規定的最低工資水平。第二,必須繳納勞動和社會保險。在這個前提下,開發區工會組織會盡力幫助工人安心工作,努力工作。按照香港老板的計算,雖然人工成本比珠三角略貴,但是工人都是本地人,都是高中畢業,很多是技校或者職校的畢業生,也是值得的。於是,只要我不幹,幹脆請了壹個以前是村委會書記的老頭做工會主席。從此,勞資雙方和睦相處,勞動者尊重崗位,熱愛事業。有些女工從十七八歲就開始在工廠工作,直到結婚生子,仍然不離開工廠。相比之下,珠三角很少出現這種情況,勞資糾紛已經成為珠三角勞動關系的常態。兩地對比,人力資源環境誰更有吸引力就相當清楚了。

政府服務:略遜壹籌

說到政府服務短缺,就不能不提到珠三角城市的“過度發展”。

從城市管理的角度來說,中國政府壹直是按照當地常住人口來設置管理部門的人員編制。珠三角地區城市的現實是,外向型經濟的快速發展急需大量勞動力,導致外來務工人員暫住人口大大超過本地戶籍人口。在東莞、深圳等城市,本地人口與外來人口的比例已經達到1:4甚至更多,但政府管理部門的人員編制仍然是按照戶籍人口比例來分配的,管理效率低下是必然的。長期困擾東莞等地外資企業的社會治安和城市交通問題,就是這個城市“過度發展”的後果。

作為廣東省最大的制造業中心,也是經濟實力最強的城市之壹。任何壹個外地人第壹次來東莞,都會對城市交通管理的混亂感到驚訝。逆向行駛、闖紅燈比比皆是,摩托車滿大街跑,車輛到處都是灰塵。更何況有時候整條街都很難找到警察。張瀚文說:“東莞市的(行政人員)編制、公安和交警的編制都跟不上東莞發展為移民大城市的要求,按照本地居民人口來設置編制肯定是不合適的。東莞外來人口已達6700萬。城市(管理人員)編制沒跟上,警察編制沒跟上,就拉了保安隊來補。保安隊伍沒有接受過正規訓練,素質很差。有些根本不是正經人,導致很多問題。”這種情況下,治安不好也就不足為奇了。廣東省壹家地方媒體記者站的站長評價說:“不是東莞不想治安好,而是它那麽多編制,沒什麽事做!”

然而,據張瀚文說,壹些公安人員在執行公務時不註意戰術,這影響了臺商的業務。“有懷疑臺資工廠違法的時候,沒有證據,還在調查中。他們突然帶走幾個人,都是工廠的核心人物,導致工廠停產。對於出口企業來說,無法彌補按時交貨的損失。”

張瀚文說,東莞的壹些基層政府已經違反了法律。“比如以前外資企業通常會找壹個合適的價格,把自己工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下腳料廢品賣掉,然後給員工發獎金或者福利。但後來他們要求統壹出售給與政府有關的廢品處理廠,他們故意壓低價格,所以臺商不願意把廢品賣給他們,結果發生了武力哄搶的惡性事件。這太不對了!因為邊角廢料其實屬於業主的財產,怎麽處理是業主自己的事。”

提到華東,臺商壹致反映當地政府珍惜招商引資機會,加倍禮遇。張瀚文說:“東莞有幾十個城市邀請我們投資,已經在東莞的臺商是他們的特別對象。那邊的政府部門和銀行直接來和妳溝通,我們可以隨時和他們縣市領導直接溝通。”

據記者長期觀察,長三角地區政府吸引外商(尤其是臺商)最有力的方式就是照顧和規範。江浙壹些城市處於招商引資初期,對外來投資者照顧有加,而這種照顧往往由當地領導幹部來落實。因為招商引資事關政績,當地負責幹部往往親自幫助外商解決問題,與這些外商建立固定的溝通渠道,特別能給他們以中國文化背景的安全感。另壹方面,對於大額外資,當地政府對應的是標準和優良的服務。因為大企業不同於中小企業,在政策的灰色地帶需要政府的照顧。他們最看重的是監管,而曾經是中國計劃經濟大本營的上海,在這方面有著傳統。

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政府與不同的外商打交道的方式不同,往往兩手並用,贏得了外商的普遍青睞。

城市分工與產業整合:仍在“戰國時代”

最近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有壹個引人註目的現象,就是長三角地區正在逐步形成經濟壹體化,各地都自覺意識到上海的龍頭地位,開始整合配置自己的資源,形成不同的城市定位和分工。

在政府層面,兩省壹市政府前所未有地加強了彼此之間的溝通和協調。目前,常務副省長和常務副市長之間已經有了年度定期交流。用上海市常務副市長蔣以任的話說,上海、江蘇、浙江對長三角發展前景的認識是壹致的。下壹步,兩省壹市要全面加強區域經濟合作,促進經濟互補互動,發揮各自優勢,共同發展。外資方面,目前的現實是:制造業去江浙,商業服務業去上海;中小企業去江浙,大企業去上海。現在,高科技臺商已經聚集在昆山、蘇州、無錫等地,形成了完整的IT制造共同體。上海為周邊企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後全方位服務。據香港《文匯報》報道,上海、昆山、蘇州、吳江等地政府已逐漸達成“錯位發展、形成特色”的認識。國內的企業,比如春蘭集團,聲稱自己有兩個總部,“臺州是制造總部,上海是投資總部,臺州交制造稅,上海交投資稅。”這種不同功能和定位的城市社區為外國投資者提供了非常好的選擇和市場。相比之下,珠三角地區的經濟合作相當令人失望,用“戰國時代”來形容最為恰當。

就基礎設施而言,在珠三角這麽狹小的區域,居然同時有深圳、珠海、廣州幾個機場,現在廣州又要建新機場。港口建設呢?目前有廣州黃埔港、深圳鹽田港、珠海高欄港、中山南沙港,南海還將新建壹個港口。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毫無疑問存在資源浪費,但也暴露出壹個問題:珠三角主要城市各有各的嘗試,無法相互協調溝通。尤其是珠三角地區,缺乏壹個公認的龍頭城市。

在城市功能和定位方面,據悉,廣東省明確支持“中心城市”定位的城市只有廣州和深圳,而今年上半年,東莞市委書記童星更是高調向媒體宣布“將東莞建成現代化中心城市”。據說更高層領導支持這種新取向。從行業來看,深圳有壹年壹度的“高交會”,東莞有“電博會”。順德、珠海、中山、惠州、深圳都從事家電制造,產業趨同非常明顯。

戰國之爭的結果就是資源浪費,整體實力無法形成,其區域經濟的競爭優勢自然大打折扣。

出路:“大珠三角”構想

通過以上四個方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市場和人力資源方面,珠三角在相當壹段時間內還無法與長三角抗衡,尤其是人力資源,短時間內無法解決問題;而政府服務,尤其是區域經濟合作,珠三角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最重要的是,珠江三角洲必須與香港在經濟上進壹步融合,建立“大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在這個過程中,香港將自覺保持領先地位,發揮亞太金融中心的引領作用。如果能做到這壹點,中國“大珠三角”的地位將在很長壹段時間內無法取代。

要實現上述目標,珠三角各級政府必須擺脫唯我獨尊的狹隘視野,真正理解“富而思前”的深刻含義。如果不從思想上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珠三角的未來真的堪憂。

與香港合作建立“大珠三角”經濟區的問題,對廣東的未來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目前有兩個問題必須解決,壹是雙方利益的協調,二是中央的態度,因為這畢竟涉及“壹國兩制”。就第壹個問題而言,雙方必須平衡和協調各自的利益。未來廣東將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電子信息、軟件技術、生物工程、新材料、環保工程等高科技產業,而香港未來經濟將走增值服務路線,鞏固國際金融中心、旅遊中心、貿易運輸物流中心的優勢。新加坡媒體評論說,“香港應保持固有優勢,廣東未來經濟發展重心可能將香港優勢壓縮至僅金融。事實上,如果廣東省政府不統籌珠三角的基礎設施建設,如珠海的高欄港、中山的南沙港、深圳的鹽田港等,將來都會與香港的集裝箱碼頭進行低成本的競爭。”為了平衡和協調各自的利益,必須貫徹壹方少做或不做對另壹方有利的有害事情,多做對雙方都有利的事情的原則。

至於中央的態度,粵港不能回避,因為這涉及到“壹國兩制”的實踐。今年8月底在香港舉行的“粵港臺經濟合作論壇”上,剛爆出深圳、上海、北京居民可免簽證赴港壹天,公安部馬上表示難以操作。所以,如果說過去20年珠三角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央的政策,那麽珠三角的未來還是要看中央的決心。“大珠三角”經濟區的建立不能單靠粵港兩地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