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北方民族大學和重慶三峽大學哪個好?

北方民族大學和重慶三峽大學哪個好?

北方民族大學不錯。北方民族大學是壹所非常年輕的國家部委直屬高校,但實力不容小覷。三峽大學只是地方大學,差很多。

學校性質:重慶三峽大學是全國公辦本科高等學校(教育部高校代碼:10643)。

學校歷史:重慶三峽學院創建於1956,位於重慶市萬州區。其前身萬縣師範學院、萬縣教育學院於1994年3月升格為普通本科院校。

學校簡介:重慶三峽大學伴隨著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工程的建設而誕生。是三峽庫區腹地唯壹壹所多科性本科院校。擁有學士學位授予權,正在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2004年,學院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現為教育部直屬東南大學對口支援單位。

開設專業:重慶三峽學院現設有44個本科專業和33個專科專業,涵蓋外語、經貿、工商管理、政法、民族學、化工、生物、體育、建工、中文、美術、數學、計算機、物理、電信、機械等8個學科。

招生:學校面向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招生,招收外國留學生。

辦學:學校形成了以文理為主,工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歷史學、教學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結構。以本科教育為主體,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和留學生教育協調發展,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的辦學格局和人才培養體系。學校與美國丹佛社區學院在美國丹佛建立了孔子學院。目前在校全日制學生11000人。

師資力量:學校在職教職工783人,其中專任教師543人;教師231人(其中教授61人),講師226人。擁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有230多人。學校師資力量為265,438+0校外兼職博士、碩士導師,外聘兼職教授55人(其中院士4人),聘請多名外籍教師常年在校任教。

硬件條件:學校現有用地1.98畝(含新校區用地),建築面積28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近86萬冊,電子圖書44萬種,儀器設備總值51萬元。

科研:我校教學科研人員在省級以上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35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近1500篇;出版學術專著200余部;SCI、EI等權威文獻核查33篇;學校承擔國家、省、市科研項目400余項,科研經費近2000萬元,轉讓成果23項。

西北第二民族大學是國家民委直屬的唯壹壹所民族大學,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夏區。占地面積65萬多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6萬平方米。

西北第二民族大學是壹所新型的民族大學,創建於1984,正式掛牌於1994。目前,該院有8000多名學生。學科涉及理、工、經、管、文、法、史七大類。現有電子與信息工程、信息與計算科學、經濟管理、文化旅遊管理、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法律、音樂舞蹈、藝術設計、材料科學、社會科學系、民族預科等19個系。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自動化、信息工程、信息與計算科學、金融、旅遊管理、漢語言文學、英語、法律、歷史、音樂表演、藝術設計等33個本科專業。2003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增加了中國少數民族史、應用數學、計算機應用技術3個碩士點。學院以本科教育為主,積極開展研究生教育,兼顧成人教育和遠程教育。

1997以來,學院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堅持以人為本,艱苦奮鬥,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校學生從1000多人增加到現在的8000多人。全國30多個少數民族學生占學生總數的85%,民族地區漢族學生占15%。師資隊伍從280人發展到現在的780多人,其中教授48人,副教授170多人。學校建築面積從3萬平方米增加到26萬平方米。教學設備從80多萬元增加到5276萬元。2000年,學院順利通過教育部資質評估。並於當年被授予“全國400佳綠化”榮譽稱號。

學院設有金融研究所、歷史文化研究所、社會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所、新技術研究所等7個科研機構,承擔了國家863計劃、國家軟科學項目等多項國家和自治區科研項目。《西北第二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作為人文社會科學和民族學的綜合性專業期刊,面向全國公開發行。

我院在建圖書館占地24000平方米,配有電子出版物、多媒體等現代化閱覽室。整個圖書館實現了計算機輔助自動化管理。計算機校園網采用千兆以太網交換技術構建網絡主幹,與互聯網和中國教育信息網相連接。學院現有分析測試中心、數學建模、過程控制、PLC、EDA、網絡技術、金融工程、會計模擬等30多個實驗室,其中粉體材料與特種陶瓷重點實驗室、生態系統建模與應用開放實驗室為國家民委重點實驗室。

建校以來,學院在陜西、青海、新疆、西藏、寧夏、山東、河南、河北、湖南、廣東、內蒙古、重慶等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招收了32個民族的學生,為西部地區培養了大批少數民族專業技術人才。他們在鞏固民族團結、開發和建設民族地區邊疆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學院創建了自己的特色文化建設,即“以人為本,自強不息”的理念;奉獻報國、追求卓越的精神;嚴謹、創新、優質的模式;壹種從我做起,從小處做起的作風。"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知識經濟初具規模,人才市場對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挑戰。為適應發展,迎接挑戰,自1997年以來,學院堅持以人為本,深化教學改革,大力推進專業結構、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更新人才培養模式,註重學生綜合素質特別是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逐步探索出民族高等教育規律和民族學生特點。

學院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實施“名師工程”,通過院內選培、院外引進、兼職等多種形式,加快培養重點學科帶頭人、學科帶頭人和教學骨幹,吸引“名師”為我院教學、科研和師資培訓服務。學院還制定了引進兩院院士、特聘教授、優秀學科帶頭人、博士後、博士、碩士生的優惠政策和措施,誠招天下英才。

學院高度重視科學研究,先後成立了七個研究所,形成了不同學科、不同層次的學術群體,積極開展科學研究,不斷提高整體科研和學術水平。1997年以來,承擔並參與了多項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社科規劃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軟科學項目,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壹些研究項目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引起了國內專家的關註。

近年來,學院不斷擴大校內外的交流與合作,學術交流、人員交流、合作研究、學術信息交流等活動逐年增多。學院常年聘請部分國內外學者在學院授課、講學。積極發展民族教育,傳播民族文化。

學院從1997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目前已有來自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留學生在學院學習生活,並順利通過中國高級漢語水平考試(HSK)。為保證教學質量,學院根據留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培養手段,精心挑選教材,選用現代化教學設備,配備高水平教師,確保留學生的教學質量。

學校堅持開放,不斷加強國際國內交流合作。目前,學校與美國逸夫大學、英國大英博物館、美國第二外語工作室建立了實質性的校際交流與合作。與德國聯邦材料學院、威爾士大學、東京都市大學、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法國歐亞管理學院等學術機構和高等院校簽署合作意向或高層會談紀要。學校定期派教師出國講學、深造和科研,聘請外國專家授課和與學校合作。學校與北京大學、Xi交通大學、蘭州大學等國內重點大學建立並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

目前,在十六大精神的鼓舞下,學院繼續保持著健康向上的發展勢頭,學校充滿了生機和活力。面對新世紀的新形勢、新任務,學院將不斷總結經驗,繼續探索和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有效服務於我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民族教育新體制、新機制,繼續探索民族高等教育發展規律,抓住歷史機遇,深化教學改革,加快學院發展,努力把學院建設成為壹所規模適度、特色突出、學術聲譽較高的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