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影響國名經濟結構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國名經濟結構的因素有哪些?

中國經濟結構是指中國國民經濟的組成和結構。影響經濟結構形成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社會對最終產品的需求,科技進步對經濟結構的變化也有重要影響。壹個國家的經濟結構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建立在合理的經濟可能性上。合理的結構可以充分發揮經濟優勢,有利於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協調發展。經濟結構是衡量壹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不同經濟體制、不同經濟發展趨勢的國家和地區,經濟結構差異很大。

第壹,擴大內需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

近年來,中國堅持擴大內需的政策,取得了壹定的成效,使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采取措施提高居民消費能力,擴大消費需求,如提高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和城鎮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水平,大力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努力減輕農民負擔,大力發展服務業等,這些都將有助於促進消費需求的持續增長。

總需求推動2002年經濟增長目標實現情況。消費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態勢,但也受到壹定程度的抑制,不能期望過高,世界經濟貿易增速放緩。而中國進出口增長不錯,但進出口抵消的凈出口沒有估算,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限。因此,投資的增長在2002年中國經濟增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投資的增長主要依靠政策因素,尚未形成需求持續增長的良性趨勢。目前,中國經濟增長主要受需求約束,因此這仍是2003年及今後壹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

2001和2002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快速增長,成為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之壹。但由於投資體制不完善,促進投資正常增長的制度不健全,投資增長主要靠國債項目投資拉動。投資穩定增長的內在機制尚未形成,投資增長缺乏持久動力。三農問題的解決還需要壹個過程,保持農村消費市場的穩定增長難度更大。城市就業壓力依然突出,城市低收入者群體不斷擴大。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教育、醫療保險制度等改革措施相繼出臺,增加了居民消費的預期支出,增加了儲蓄傾向,限制了即期消費的增長。盡管這些都給擴大內需帶來困難,但擴大內需是政策選擇中要考慮的壹個重要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第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起點。

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二個戰略目標是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這壹目標已經實現。從新世紀開始,中國將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即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達到中等發達水平,這是壹個非常宏偉的目標。最近中央把過去50年劃分為三個階段,期間如何體現人的人生目標是壹個重要的戰略選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戰略轉型的重要標誌之壹是關註人民生活,第壹步是溫飽;第二步,實現小康。這壹戰略轉變意義重大,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從人類生活的發展階段來看,大體經歷了貧窮、溫飽、小康、富裕四個階段。小康是對人的生活的描述,是生活發展的壹個過程和壹個階段,介於溫飽和富裕之間。我們的第二步戰略目標只是小康階段的起點標準,從小康階段的起點標準進入富裕階段還需要很長時間。

因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啟動中國經濟的根本動力,從人民生活的角度建立經濟發展的長期支撐——終極需求,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同時必須有相應的政策支持,如收入分配政策、消費政策、消費信貸政策等。

以房地產為例,根據亞行駐華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湯敏博士的研究,2001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6245億元,比上年增加1261億元。綜合考慮直接和間接因素,2001年7.3%的經濟增長中,來自房地產的貢獻率達到65438。所以這個成績是建立在住房商品化、市場化的基礎上的。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已經成為推動房地產發展的主要力量。要進壹步促進住宅產業的發展,必須加快住宅金融創新的步伐。例如,通過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促進住房貸款二級市場的發展;在完善住房按揭新政的基礎上,促進二手房市場按揭業務的發展;采取房貸利息抵所得稅、養老金、公積金融資等手段,鼓勵居民購房,擴大內需。

三。調整財政政策支持改革和發展

積極的財政政策,如果從壹般意義上理解,是壹直存在的,只是根據經濟周期的波動,短期調節總需求的政策起到積極的作用。從這個角度看,似乎不存在淡出的問題。近幾年提出的積極財政政策實際上是適度擴張的財政政策,與發行國債刺激經濟增長有關。從這個意義上說,似乎存在壹個“積極財政政策淡出”的問題。從近兩年的經濟運行來看,所謂的“積極財政政策很難馬上淡出”。根據經濟運行情況,調整財政政策的方向和力度,發揮其作為短期宏觀調控政策的功能,可能是壹個合適的選擇。

第四,推進金融改革,強化貨幣政策

近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更加重視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這可能與中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經驗和中國的改革程度有關。事實上,貨幣政策和金融改革同等重要。在中國,儲蓄主體是居民,企業負債率普遍較高,四大商業銀行均為國有。這些情況使得金融活動對我國經濟影響很大,貨幣政策的松緊直接關系到我國經濟運行的狀況。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推動金融改革和加強貨幣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形成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機制,市場是基礎,良好的金融環境和適當的貨幣政策是前提。

目前,非國有經濟投資在全社會投資中的比重已經超過國有經濟,對財政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逐步提高。雖然積極財政政策帶來的國債投資使國有經濟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略有上升,但未能扭轉下降趨勢。非國有經濟增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國有經濟發展緩慢給非國有經濟發展留下了空間,國有經濟非國有化的推進力度加大。同時,戰略的提升和法律的支持促進了非國有經濟的發展。

國有經濟仍然占有我國大部分資源和資金,非國有經濟融資渠道不暢,金融政策對非國有經濟不公平。金融改革要為不同類型的企業、不同規模的企業、不同所有制的企業創造平等的金融環境,從而提高我國的資源配置水平。

近年來,從物價水平下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支持經濟增長的動力需要增強等經濟運行的情況來看,貨幣政策似乎偏緊。自年中以來,M0、M1和M2的貨幣供應量都有所增加。從今年以來的變化趨勢來看,M0增速緩慢上升,M1增速上升,M2增速變化不大。貸款強度略有增加。總的來說,貨幣政策有點寬松,金融運行略有改善。要根據經濟運行情況,不斷把握貨幣政策的調控,配合財政政策,促進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動詞 (verb的縮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是在市場中形成和發展的,不是政府指定的,但國家的戰略引導和政策支持也起著重要作用。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長期支撐國民經濟增長的產業往往是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產業。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後,開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些新的經濟增長點是滿足新的消費需求的行業,也是壹些為了抓住機遇而創造需求的行業。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的發展和機遇既要考慮自身的需求(這是基本的),也要考慮世界的需求,從兩個角度抓住機遇滿足和創造需求。從制造業來看,既有國內消費結構升級帶動的制造業,也有國際分工形成的制造業。同時要關註住房、生活健康、服務業、文化產業。

第六,推進改革,完善相關政策體系

中共十六大為新階段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新壹屆政府也將對2003年的經濟改革和發展作出全面部署。預計2003年將是全面推進改革的壹年。

政府經濟職能的轉變是2003年改革的重要任務之壹,也關系到履行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這項工作已於2002年開始,清理法律法規和政策透明的進程已經開始。2003年需要大幅度推進,特別是減少行政審批,為不同所有制企業創造平等競爭環境。

企業改革,尤其是國有企業改革,仍然是關系到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重要問題之壹。近年來,國有企業改革仍在推進,破產重組步伐加快,減員增效進展明顯,電信、電力、民航等壟斷行業改革也取得壹定進展。公司治理結構建設逐步規範,在制度創新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2003年,國有企業改革的形勢越來越緊迫,改革的步伐將會加快。黨的十六大決議將進壹步解放思想,推進國有企業的理論改革,有利於促進壹些行業的調整。壟斷行業改革可能取得較大進展,國有資產戰略性重組可能出現新局面。為了在中國培育跨國公司,制度上可能會有大的突破,社保改革的步伐要加快。

2002年,中國人民銀行出臺了壹些重要政策,開始解決農民貸款難的問題。為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央行松綁政策,允許新建地方股份制商業銀行和成立小企業投資公司。與反貪央行合作成立“反洗錢部門”等等。2003年需要推進的是加快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減少銀行壞賬,支持金融創新,促進經濟發展,降低金融風險。

金融改革將取得重大進展。企業所得稅、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的改革已於2002年準備就緒,預計將於2003年出臺。具體進度要看相關情況和基礎工作進展。比如個人所得稅改為綜合稅制,建立個人稅號和相應的信息和信用體系。

七、註重在政策措施上解決社會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開放的深入,深層次問題的解決關系到利益分配格局的變化。中國漸進式改革的成就舉世矚目。在總結漸進式改革成就的同時,我們應該註意漸進式改革的特點。改革之初,人們特別是農民普遍受益於基於解決生產力問題和增加經濟活力的改革;改革開放帶來經濟大發展的同時,收入差距擴大;原有的地區不平衡形成了新形勢下的地區差距問題,長期存在的二元結構使城鄉差距相當突出;大量農村勞動力需要轉移,新增勞動力需要就業,使部分勞動者下崗,就業形勢變得嚴峻。這些問題比較集中的地區甚至可能出現群體性突發事件,值得認真關註。

目前,社會問題有三個特點。第壹,壹方面,社會問題確實因為壹部分人的生活困難而存在,但更多的是因為差距擴大,特別是非法、不合理形成的收入差距擴大;二是社會保障不健全,遇到困難的勞動者難以得到基本生活保障;第三,漸進式改革現階段已進入艱難階段。有些改革對國家的未來有利但影響現有居民的利益,如醫改、教育改革等,壹定程度上增加了居民的負擔,退休、養老由原國家負擔,低於保障程度。壹些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的改制上市,使得上市部分和存續部分的收入差距迅速擴大。如果處理不當,發生群體性事件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正視和正確處理這些社會問題,社會矛盾是可以解決的。

八、2003年是中國完善經濟發展政策體系的新起點。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生了壹些具有中長期意義的變化,對我國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對政策調整提出了要求。上述政策選擇中已經涉及到這些影響,但需要註意的是,這些因素的影響將在未來幾年發揮作用,而不僅僅是在2003年。

壹是通過市場形成了支撐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升級的產業,主要是信息產業(裝備產業和服務業),住宅產業、醫藥產業、汽車產業和服務業可能對中國經濟發展起到重要支撐作用。政策調整的方向是如何為這些行業的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

二是在連續幾年積極財政政策的推動下,我國基礎設施發展迅速,有利於企業拓展資源配置空間,改善我國經濟發展環境。

第三,中國在參與經濟全球化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基於國際分工甚至由跨國公司主導的制造業在中國迅速發展,逐漸形成世界制造中心,在經濟增長和出口中發揮重要作用。如何借鑒這些制造業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中國制造業的整體水平,發展中國的自主知識產權,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政策的引導。

第四,國有企業改革在重組、改造和加強管理方面取得成效。在退出壹般競爭性企業方面,壹些進步很大的成功案例已經開始進入良性循環。民營企業發展取得新突破,部分民營企業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但是發展不平衡,東南沿海幾個省份進步很快。如何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需要戰略、制度、政策的引導。

第五,金融改革有所松動,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有望出臺,電力、電信等壟斷行業改革經過幾年努力取得壹定進展,但推進過程中也急需政策引導。

六是加入世貿組織後,政府經濟職能和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規範行業行政審批制度、縮小審批範圍的改革正在進行。然而,政策透明度方面的進展跟不上需求。

第七,由於政策限制或不利的戰略引導,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產業發展受到限制。比如教育行業,中國留學生的年齡越來越年輕。據估計,每年的留學費用高達數百億美元,而中國教育行業的發展卻跟不上需求。

第八,在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過程中,舊體制的弊端、原有的不平衡發展特征和二元經濟結構問題以社會矛盾的形式顯現出來,增加了進壹步改革開放的難度。要求在今後的經濟發展和推進改革開放中,要把化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作為重要任務。

以上是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壹些新現象,有些本身正在發揮積極作用,有些需要政策引導才能轉化為積極因素。當然,相關政策的完善是未來幾年的任務,而不是2003年,但我們在研究2003年的政策選擇時要把握上述情況。我們要以2003年為新的起點,根據黨的十六大精神,完善和規範我國的經濟發展政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