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清朝的名人都有哪些?

清朝的名人都有哪些?

1,石濤(1642-1708),清初畫家,原姓朱,名若吉,廣西桂林人,祖籍安徽鳳陽。小字是阿昌,有很多昵稱,如迪達子,青香老人,苦瓜和尚,盲人老人。明朝靖江國王和南明元宗皇帝朱恒嘉的兒子。他們與弘仁、坤燦、朱耷並稱“清初四僧”。?

石濤是中國繪畫史上壹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不僅是繪畫實踐的探索者和革新者,也是壹位藝術理論家。

童年後出家,住在安徽宣城敬亭山廣教寺。他後半生四處遊歷,以賣畫為生。早年師從宋元,畫風疏朗,清麗幹凈。晚年用筆豎,墨法淋漓,風格多變,尤其是畫冊散文。花是瀟灑的,天真的,清爽的;人物笨拙,簡單,獨特。

書法,詩歌。現存作品有《石濤羅漢百葉集》、《尋奇峰稿》、《風景與聲音》、《竹石》等。著有《苦瓜和尚畫語錄》。名言有“壹畫論”、“尋奇峰擬稿”、“筆墨當與時俱進”。

石濤的畫構圖新穎。無論是黃山的雲煙,江南的水墨畫,絕壁、枯樹、西方寒鴉,還是平坦、深遠、高遠的風景,他都力求布局新穎,意境翻新。他尤其擅長用“截取法”,用特寫鏡頭傳達深刻的境界。石濤也講氣勢。他的筆法奔放、淋漓、灑脫,不計較小瑕疵。他的作品有壹種奔放的氣勢,以奔放的氣勢取勝。它產生了中國繪畫在清代乃至近代的發展。

影響極其深遠。有幾部傳世之作,如《尋稿奇峰》、《淮陽邱傑》、《匯泉夜淹》、《風景清》、《細雨松濤》、《梅竹》、《墨荷圖》、《竹菊石》。他撰寫了《苦瓜和尚畫語錄》,闡述了自己對山水畫的理解,提出了“借古開今”、“我用我法”、“集奇峰盡稿”的繪畫理論,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2.康有為(1858 —1927),原名祖壹,本名廣廈,本名昌肅,又名伊名、吉梗、西樵山、尤存搜、滑田友,廣東南海縣丹竈肅村人,號康南海。

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康有為再次進京參加順天鄉試,借機第壹次上書光緒皇帝要求變法,但遭到阻撓。光緒十七年(1891),在廣州建立萬畝草堂,並在此教授學生。

光緒二十壹年(1895),得知簽訂《馬關條約》,邀請1300余人寫萬卷書,即“寫在公交車上”。

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變法開始。戊戌變法失敗後,他逃到日本,聲稱手握聖旨,組織保皇派社團,主張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的領袖,他反對* * *和諧制度,壹直策劃恢復溥儀。

民國六年(1917),康有為、張勛發動復辟,立溥儀為帝。不久,他們在當時的北洋政府總理段的討伐下失敗了。康有為晚年壹直宣稱效忠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故宮後,曾親自前往天津,參觀溥儀居住的靜園。

民國16年(1927)卒於青島。作為晚清活動家,康有為倡導維新運動體現了歷史進步的方向。但後來,他和袁世凱成了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

3.譚嗣同(1865 . 3 . 10—1898 . 9 . 28),男,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他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壹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壹部重要著作。

譚嗣同早年在家鄉湖南倡導創辦時事學院和南學研究所,並主辦《湖南日報》。他還主張開礦,修建鐵路,推動政治改革,推行新政。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他年僅33歲,是“戊戌六君子”之壹。

譚嗣同壹生致力於維新變法,主張中國只有發展民族工商業,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才能強大起來。公開提出廢除科舉、發展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改官制等主張。,是改革派中最激進的。

他早年在湖南推行新政,利用時事學堂培養了壹大批維新派。後來參加並領導了戊戌變法(光緒二十四年),期間輔佐光緒皇帝進行變法,整頓吏治,革除壞政。最後,他以“甘願用鮮血塗抹政治”的決心為改革而犧牲,傳播新的資產階級文化和思想,批判舊的封建文化和思想。

雖然資產階級的博愛、平等、自由是假的,但他用博愛、平等、自由粉碎了封建專制主義和封建禮教。在舊中國的歷史條件下,它在激烈的反封建專制主義中有其突出的進步性。

4.納蘭性德(1655 65438+10月19—1685 7月1),葉臘市人,郎家山人,清初詩人,原名納蘭成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愛新覺羅切,英國阿齊格王子的第五個女兒。

納蘭性德從小讀了很多詩書,文武雙修。他17歲進國子監,得到許的賞識,請他喝酒。18歲那年,他中考,次年成為龔氏。康熙十二年(1673),因病缺考進宮。康熙十五年(1676),宮考中舉,考中第七名,出身秀才。

納蘭性德曾拜許為師。兩年間,他主持編纂了壹部儒學文集《通誌堂釋》,深得康熙皇帝賞識,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納蘭性德死於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六月65438+七月1,65438),年僅三十歲(虛歲壹)。納蘭性德詞以“真”取勝,景物生動傳神。其詞的風格是“清麗婉約,哀婉倔強,飄逸深遠,別具壹格”。著有《通唐智集》、《方帽子集》、《飲水詞》等。

納蘭性德的詩有348首(壹個故事342首),涉及愛情友情、江南邊塞、詠物詠史、雜感等。他寫的是水荷,雖然作為作者經歷過,詩作數量不多,視野不廣,但他因詩而迷人,納蘭性德是個很有氣質的人。

“納蘭詞”不僅在清代享有很高的聲譽,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耀眼的地位。看納蘭性德的詞風,清新秀麗,哀婉倔強,頗接近晚唐。而且他本人也非常欣賞李玉。他曾說:“花間之言,如古玉,貴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價值較低,李後主同時有其美,更令人迷惑。”此外,他的詞還受到了花、顏等人的影響。

5.曹雪芹(約1765438+2005年5月28日-約1763年2月65438),本名詹,本名,本名,本名,本名秦普,是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作者。祖籍遼寧鐵嶺,祖籍江寧。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寧織造院經歷了奢華浪漫的生活。曾祖父曹被任命為江寧織造;曾祖母孫氏是康熙皇帝的保姆。祖父曹寅是康熙皇帝的班督和侍衛。後來被任命為江寧織造,還兼任淮河鹽務巡察監臺,很受康熙的歡迎。

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虧空被劫家產,曹雪芹隨家人搬回北京舊居。後來,他搬到北京西郊,靠賣字畫和幫助朋友為生。從此,曹家壹蹶不振,日漸衰落。經歷了人生的重大轉折,曹雪芹感到世態炎涼,對封建社會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認識。

他鄙視權貴,遠離官場,過著清貧的艱苦生活。曹雪芹思想開放,愛好廣泛,學過金石學、詩歌、繪畫、園藝、中醫、織補、工藝、飲食。他憑著鍥而不舍的精神和多年的艱辛,終於創作出了壹部極具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偉大作品——《紅樓夢》。

乾隆二十七年(1762),他的小兒子早逝,他陷入過度的悲傷和悲痛之中,臥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除夕(12年二月)因貧病死。關於曹雪芹的卒年,還有乾隆二十九年(1764二月1)除夕和沈嘉初春(1764)的其他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