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淮軍是由誰組成的?請列出相關的戰爭案例及其屠殺。

淮軍是由誰組成的?請列出相關的戰爭案例及其屠殺。

1862年,鎮壓太平天國的革命運動中又出現了壹支兇猛的地主武裝,這就是李鴻章的淮軍。淮軍是曾國藩湘軍擴張的產物,在鎮壓太平天國革命中發展壯大,成為扼殺太平天國運動的重要力量。之後成為絞殺撚軍起義的主力。隨著淮軍的日益壯大,其創始人兼統帥李鴻章的政治勢力也在不斷擴大。淮軍逐漸從地主軍事武裝組織演變為主導時局的政治集團,不僅肩負著當時軍事和國防的重任,而且影響著政治、外交、文化、經濟等諸多方面。李鴻章和他的淮軍支撐了晚清四十年的局面,維護了清政府的命運。

第壹,李鴻章和淮軍的崛起

李鴻章,1823年2月,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入國子監,開始仕途。

1851、1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發動太平天國農民起義,並以風起雲湧之勢迅速向長江中下遊推進。1853年3月,金陵被攻克,改名天京,都城在此。清廷大驚,命周邊各省大臣守住應永,配合綠營軍(清中央正規軍)抗擊太平軍。翰林院編修李鴻章奉命陪工部左侍郎呂回皖團練。這時,曾在長沙鎮守全省應永的曾國藩(1811-1872,湖南湘鄉人),抓住當時緊張的局勢,訓練湘軍與太平軍作戰。湘軍在軍事上壹步步得勢,人數越來越多,逐漸成為各地主要武裝力量中最強大的壹支。在萬向,李鴻章因抗擊太平軍戰功卓著而受到朝廷嘉獎,也因此被眾人所忌。“無計可施,只能自暴自棄”,於1858年加入曾國藩幕府,成為湘軍壹員。鹹豐十年(1860)三月,清政府賴以抵禦太平軍和蘇滬線屏障的江南大營被攻破,軟務部尚書、淳兵敗而亡,綠營軍主力崩潰。於是,羽翼豐滿的湘軍成為清政府唯壹可以依靠的鎮壓太平軍的主力。曾國藩被封為兩江總督兼欽差大臣,掌管軍權,湘軍迅速壯大。

當時太平軍連攻江浙城,直搗杭州,欺淩上海,清軍孤軍在鎮江。形勢危急。清政府下令曾國藩出兵鎮江,受驚的上海官紳也派代表到安慶向曾國藩求救。湘軍雖然很強,但應付江南四省的戰局,還是覺得力不從心。然而,出兵東援蘇湖,不僅可以使湘軍東西兩路互相配合、聯手,還可以迫使太平軍陷入兩面作戰的困境。還可以直接控制蘇湖的軍餉來源,保證每月可以獲得10萬兩白銀,幫助湘軍彌補軍餉的不足。這的確是湘軍擴張的絕好機會。曾國藩經過慎重考慮,同意出兵救援。然而,在選擇壹個師來幫助上海的問題上,李鴻章經過深思熟慮後,終於決定擔起這個責任,回到家鄉去招募新的勇氣。李鴻章之所以深得曾國藩信任,成為湘軍擴營候選人,是因為他與曾國藩的關系非同壹般。李鴻章之父文安與曾國藩都是道光十八年(1838)同榜秀才,又都是京官,成了世交。李鴻章於1844年升官後立即進入曾國藩門下,壹直為曾國藩讀書。二是李鴻章進入曾幕府後,因其翰林出身以及在皖鄉練兵、與太平軍作戰的經歷和功績,深得曾國藩賞識,成為曾國藩的得力助手。曾國藩認為他“有才有用”,保佐留在幕後協助軍務。

“兵敗如山倒,危在旦夕”的李鴻章,以組建自己的勇救蘇滬營為契機,為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而前進。他回到家鄉瀘州,盡壹切努力迅速組建了以老應永為主的地主武裝——* * *十三營6500人。其中有潘丁鑫的丁子營、張樹聲的張書山兄弟的蜀子營、劉銘傳的子明營、吳長慶的青子營和張雨春的淳子營。因為這支隊伍主要是從淮河流域招募來的,所以被稱為“淮勇”(“勇”以區別於清朝的正規軍),歷史上稱為淮軍。

1862年4月至6月,上海官方雇傭英國商船將全部淮軍分批運往上海,淮軍開始鎮壓太平天國革命。從此,淮軍及其創始人李鴻章開始在晚清歷史舞臺上崛起。

第二,鎮壓太平天國革命和撚軍起義

淮軍到達上海後,壹切都按照李鴻章的部署進行。此時李鴻章已被任命為江蘇巡撫,地位日益鞏固。

淮軍也在積極擴軍,因為十三營的兵力實在難以支撐當時的戰局。李鴻章通過回安徽招兵買馬、整編原江蘇巡撫薛煥領兵的防衛力量、征調兩淮部隊和將太平軍減為群眾等方式,積極擴充自己的營長,增加了30多個營長。與此同時,李鴻章還加緊“練兵練兵器”,全面提高淮軍的作戰能力。淮軍初到上海,洋人見淮軍衣衫襤褸,稱其為乞丐。李鴻章說,“兵貴能戰,不只是擺設。”?如果我試著去笑,還不算太晚。”(《李鴻章傳·清稿》卷410)1862年6月中旬,淮軍在上海虹橋、徐家匯等地接連取得勝利,殲滅太平軍3000余人。所以洋人對李鴻章大為推崇,都是“豎起大拇指來表示”。

李鴻章還勾結美墻領導的英法幹涉軍和常(即洋槍隊),與淮軍聯手對付太平軍。他親眼目睹了洋槍洋炮的神奇,不惜購買洋槍洋炮武裝淮軍,並聘請洋軍官執教淮軍。淮軍裝備迅速精良,戰鬥力大幅提升。

在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過程中,李鴻章采取了“以滬平吳”的策略。他先加強了對上海的防禦,使太平軍難以挺進上海兩大戰役,然後進攻其周邊配合湘軍作戰。淮軍從3月1862至7月1864收復了太平軍占領的南匯、江陰、無錫、蘇州、宜興、溧陽、嘉興、常州、平湖、海鹽、長興、湖州、廣德等20多個州縣,殺傷、引誘了大量太平軍士兵,大大削弱了太平軍的有生力量。

淮軍以13個營進入上海,到天京失陷時,全軍已發展成為近120個營,67萬人的強大武裝力量。後來,淮軍成為清政府“剿撚”的主力。

撚軍是活躍在皖北、魯西南地區的壹支農民武裝。壹開始規模不是很大。1855年,各路撚軍會師後,勢力逐漸強大。太平天國革命失敗後,撚軍成為最活躍、最強大的反清武裝。1865年5月,賴指揮撚軍在山東殲滅清軍主力,主教練兼軟功大臣僧沁戰死。清廷大為震驚,命曾國藩去山東杜詩“剿撚”,任軟事大臣。此時曾國藩的湘軍在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後已經大部分被裁撤,所以“剿撚”的主力是淮軍。曾國藩的八萬“反撚軍”中,有六萬是裝備精良的淮軍,裝備洋槍洋炮。

因為淮軍壹直對李鴻章言聽計從,曾國藩不敢輕易調兵遣將。1866年深秋,撚軍突破曾國藩防線,湘淮軍全軍覆沒。後來撚軍分為兩派:壹派由萊文光、任華邦率領,轉戰魯東、中原,為東撚軍;壹支由張宗禹率領的分支,與回民軍聯合,成為陜甘壹帶的犄角,稱為西扭國。同年年底,清廷改李鴻章為軟功大臣,專事“剿撚”。李鴻章親自指揮,呼風喚雨,得心應手。他妥善解決了淮軍的糧草供應問題,並借鑒曾國藩“剿撚”的經驗,以這種方式實行“劃江圍地”、“靜力制動”的作戰方針,從1866、65438+2月李鴻章受命到1868、1年6月賴被殺,僅壹年零壹個月,東輦軍就被淮軍鎮壓。

剿滅撚軍時,淮軍遭到的頑強抵抗,李鴻章和左的戰略分歧暫時阻止了進攻。但是,老天幫了淮軍壹個大忙。5月中旬以後,黃河暴漲,形成了壹道天然防線。撚軍受到致命威脅,淮軍取得戰場主動權。八月,撚軍全軍覆沒,溺水而亡。李鴻章的淮軍“剿撚”大獲成功。此時的淮軍達到頂峰,有7萬多兵力。

第三,從軍事武裝到政治團體

按照清朝的制度和慣例,無論什麽樣的軍事行動,壹旦完成戰爭任務,八旗必須調回防守地區,綠營必須調回水患地區,團勇必須解散歸農,將帥分開組織。但自從僧格林沁死後,清廷壹直無法派出領軍將領,國家正規軍也不夠依靠。因此,淮軍雖然在“剿撚”後被裁撤,但仍是保衛國家的重要力量。1870年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後,淮軍長期作為保衛北疆的門戶,肩負著國防重任。我們來大致看壹下淮軍的防護和作戰情況:

同治九年(1870)至光緒八年(1882),淮軍防守的地區為直隸、保定、天津、山東、江蘇、吳淞海口、湖北、山西、陜西,約有4萬人。1884中法戰爭期間,有132個營的淮軍* * *部署在北洋,並在各地擴充;甲午戰爭1894,淮軍擴充到146營。戰後仍有63個營的淮軍守著南北大洋,雖然大大減少了。新軍在1898訓練時,被裁為20個營,而這20個營的淮軍,在1900與八國聯軍的戰鬥中,仍然成為首當其沖的。淮軍在鞏固國防方面的作用由此可見壹斑。之後,保家衛國的重任由袁世凱新軍接替,淮軍的歷史使命宣告結束。

清政府依靠淮軍這支武裝力量,防患於未然,鞏固基礎。淮軍的創建者和統帥李鴻章憑借其對軍事力量的掌握,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李鴻章曾這樣總結自己的壹生:“少年科舉,壯年從軍,中年邊防,晚年洋務,壹路。”他的兵役、邊防、洋務,都與他創立的淮軍有著直接而密切的聯系。從65438年到0870年,他成為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也是在他手中握有重兵之權。作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人選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壹是有統壹軍隊、確保首都安全的權力和才能;二是有處理外交的經驗和能力。李鴻章上臺後,權力極度膨脹。“坐在北洋,遠觀國事。壹切內政外交,將軍府總是互相倚重,是漢臣中最有力量的”(《劉體之異辭錄》卷二,引自袁《李鴻章傳》第160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隨著李鴻章權力的日益凸顯,淮軍已經從壹支軍事力量演變為壹個強大的政治集團。

“重兵壓境,倚仗淮軍奪權”的李鴻章(秦《請斥李鴻章片》),積極扶持自己的政治勢力,鞏固了淮系的政治地位。他“任人唯親”,重用親戚,提拔下屬到鄉裏。“淮軍將校分配,有本事的不用。”其弟李為湖廣總督,積極協助其準備海防;部屬張樹聲,兩廣總督,李鴻章丁酉時期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劉銘傳是臺灣省第壹任省長;劉官至四川巡撫;潘是雲南和廣西的總督。都是淮族的。再比如李鴻章特別看重的北洋水師,也是用老鄉丁當統帥。本來水師提督要有多年帶兵經驗,要精通西方海戰,但丁對戰船、海戰卻茫然無措。這也是北洋艦隊在甲午戰爭中失利的原因之壹。李鴻章深知政治集團內部團結穩定的重要性,利用宗族、姻親、同年、師生等關系加強淮系將領、將領與幕僚之間的聯系。比如張樹聲與書珊、書平是兄弟,張雨春與紫芝榜、侄兒誌傲是父子。李鴻章還模仿他的老師曾國藩設立軍幕,使之成為許多人獲得政治地位的途徑,從而攀上高位。幕府大臣中,、王開泰、郭嵩燾、錢鼎銘、倪、劉瑞芬、劉永高、李均為都督,郭白音、周復為巡撫。

李鴻章還極力拉攏當時政界和社會上有影響的知名人士,擴大淮系的政治影響。李鴻藻是同治皇帝的師傅,後來是軍機大臣。慈禧太後利用他與鸞@ ①聯手牽制易@ ②和李鴻章的勢力。李鴻藻和他的老鄉張培倫、張之洞是當時著名的“清派”領袖。他們討論時政,影響公眾輿論。張培倫因馬江戰敗被撤職發配守備三年回來時,李鴻章把女兒菊花許配給他為妻。居夫婦二十多歲的時候,他四十多歲,結過三次婚。李鴻章選他做女婿,表面上是用他的才能,實際上是想借他疏通李鴻藻。

淮系的影響還滲透到晚清外交、文教、工業經濟等諸多方面。“就李鴻章的壹生和事業而言,淮軍重要;就國家而言,外交最重要,其次是海防設施和工業建設”(王《淮軍誌》,中華書局八月版,1987,第384頁)。在文化教育方面,以李鴻章為首的淮系本著“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創辦新式學堂,派遣人員出國留學,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在工業經濟方面,淮洋務學堂不僅發展軍事工業,還積極興辦民用企業。如上海機織布局是李鴻章設立的第壹家棉紡織廠;中國最早的電報和鐵路也是淮系發起的。在外交方面,“李鴻章主持外交海防,事關國家安全,對國家之大害,即清政權之命運,負有責任”(同上)。李鴻章早在淮軍到達上海時就開始接觸洋人。在後來的軍事和政治外交生涯中,他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外國人,了解他們。他是當時公認的最能與外國人打交道、最有外交能力的人,甚至被稱為“東方俾斯麥”。先後被派往俄國、英國、德國、法國、美國、荷蘭、比利時等歐美國家,多次代表清政府主持與外國侵略者的談判。1900年7月,年近八旬的李鴻章作為全權代表,代表清政府與“八國聯軍”進行和談。無論是擅長外交還是喪權辱國,李鴻章無疑是當時國際外交的風雲人物。

當然,淮系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淮系本身,還在於通過淮系的影響力大大提高了漢人在朝廷的政治地位。在清政府內部,對滿漢領土有壹種根深蒂固的看法。清朝統治者在文化上利用漢人官員,在政治上可能也尊重他們,但從來沒有給他們掌控時政的權力,更沒有讓漢人掌握軍權。直到太平天國革命,用來鎮壓太平軍的綠營軍主力崩潰,清廷不得不用當時強大的湘軍來鎮壓太平軍,於是湘軍統帥曾國藩成為第壹個掌握重要軍權的漢人。之後清政府“剿撚”將軍被殺,使淮軍成為清政府可以依靠的力量,李鴻章可以成為又壹個掌握重武器大權的漢人。曾國藩和李鴻章在晚清政壇的興盛,標誌著滿漢矛盾的弱化,標誌著清朝的權力中心從朝廷轉向官員和大臣,尤其是漢族官員。但曾國藩因病過早離開政治舞臺,而李鴻章“坐鎮津門”二三十年,其影響力自然超出曾。“都提到了,夠喝粉底了。.....在吉尼斯,帝國事務,三思而後行。北洋章奏,請不要給任何東西。.....安外繁華,美名極盛”(《劉體之異詞錄》卷二,見王《淮軍誌》,中華書局八月版,1987,第393頁)。光緒二十年(1894),清廷冊封其三眼華陵,這是漢人所享有的最高榮譽,盡管當時只有三四個滿清官員被冊封。

李鴻章及其淮軍崛起並活躍在晚清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滿漢矛盾乃至君臣矛盾十分尖銳的歷史時期。從軍事到政治、外交、文化、經濟,都維系著清政府的命運。《清史稿》中的《李鴻章傳》對李鴻章有如下評價:“中興名臣,起於軍務之末,其功勛常被武功所掩蓋。洪章執掌國家幾十年,內政外交從來都是首當其沖。國以光為依托,名滿天下。震驚海內外,近壹段時間來從未有過。”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淮系從根本上動搖了滿漢邊界觀,真正確立了漢人的政治地位,為康梁的“戊戌變法”奠定了政治基礎。淮系後來者袁世凱繼承李鴻章衣缽,以手中的北洋軍鎮壓資產階級革命,維護北洋政府的反動統治。從某種意義上說,“吳駐軍改革”和袁世凱的北洋政府統治是李鴻章和淮軍影響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