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歷史演變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歷史演變

1823,愛德華七世醫學院,斯坦福·萊佛士爵士會見著名漢學家、傳教士馬禮遜博士,商討在新加坡建立壹所高等學府,設有科學、藝術、倫理三個系,招收各族學生。

1903年,華裔立法委員陳若金帶領數名華社代表,與新加坡各族群代表聯名上書,呼籲政府成立醫學院。

1905年,新馬及東南亞華人社團共募集87000元,其中陳若金捐贈12000元,幫助建立海峽殖民地和聯邦馬來亞州政府醫學院。醫學院第壹次招生23人,上課地點設在四排浦壹家老年婦女精神病院。

1912年,愛德華七世國王紀念基金向海峽殖民地醫學院和馬來亞聯邦政府捐贈124800元設立生理學教授基金。為了紀念這次捐贈,醫學院在同壹年更名為愛德華七世國王醫學院。馬來亞種植者協會也捐款1.629元設立貝利獎學金,紀念已故的W·W·貝利。同時,W W .貝利紀念基金也收到了雪蘭莪州高地和低地橡膠公司和雙溪路橡膠園的年度捐款。J.A. Campbell博士被生理學教授基金任命為首任教授,任期從1913年到1921年不等。

1916,愛德華七世醫學院頒發的內外科醫師執照被英國醫學教育協會正式認可。同年,聯邦馬來州市政府投資建造了聯邦馬來州宿舍,供72名男生住宿。

1920,愛德華七世醫學院醫學院更名為愛德華七世國王醫學院,學術地位升級為大學,提供醫學專業培訓,同時還聘請了更多的解剖學、醫學、助產學和婦科學、臨床外科和外科學的教授。

1925,愛德華七世醫學院收到了洛克斐勒基金會的35萬元捐款,用於增聘細菌學、生物化學和生物學的教授。

1926年,醫學院新樓在歐南路落成,由總督勞倫斯·吉勒馬爵士揭幕。

1929,醫學院牙科系招收第壹批學生,在愛德華七世醫學院開設公立門診。

1934年,醫學院被國際聯盟認可,入選瘧疾國際課程學習中心。

1942,二戰日據時期,愛德華七世醫學院被日本政府接管,成為日軍司令部和日軍血清研究部隊所在地。

1945年,日軍投降,英軍退回新加坡。醫科學生呼籲英國政府重開醫學院。

1946二戰後愛德華七世醫學院重新開放,其牙科手術學位被英國醫學委員會承認。

1948年萊佛士學院的本傑明·希雷斯博士被任命為醫學院婦產科主任,他於1971年成為新加坡第二任總統。

萊佛士學院1918標誌著萊佛士開業壹百周年。成立了以海峽殖民地助理部長喬治·麥克斯韋爾爵士為首的百周年紀念委員會,其成員包括當地社區領袖。委員會建議成立壹所學院,以新加坡的創始人斯坦福·萊佛士爵士的名字命名,作為紀念,也作為未來大學的開端。

1919年,英國殖民政府教育部H·W·菲爾斯通領導的工作委員會提交了壹份報告,建議成立壹所高等教育機構,名為萊佛士學院。

1922年,建立萊佛士學院的法令正式通過,英國殖民政府舉辦全帝國建築設計大賽,邀請建築師提交新學院的設計方案。

1928,萊佛士學院招收第壹批學生43人。

1929年,萊佛士學院由海峽殖民地總督兼馬來聯邦各州高級專員休·克裏弗爵士正式揭幕。臺灣海峽殖民地和馬來聯邦州政府都提供了資金支持,華人社區和歐洲共同體分別捐款54萬元和426563元。其中,華商領袖黃、、均以個人名義分別捐款15萬元、12萬元、10萬元,瑪拿西·邁耶爵士也捐款15萬元。理查德·溫斯泰特被任命為萊佛士學院的首任院長。該學院開設有英語、歷史、經濟、地理、教育、物理、化學和數學系的文憑課程。

1934年,英國殖民政府實行新政策,海峽殖民地的公務員部門每年錄取兩名萊佛士學院的優秀畢業生擔任行政職務。

65438到0938,萊佛士學院開設了壹年的教育學研究生課程,給了被選中的教育學畢業生壹個深造的機會。

1940年,萊佛士學院聘請了第壹位本土講師林泰博。

1941二戰爆發,萊佛士學院被殖民政府醫療服務局征用,作為療養院和醫療輔助服務的急救站。

1946年,二戰結束,萊佛士學院重新開放,任命W·E·戴爾為校長。1940,馬來亞大學在英國駐東南亞高級專員馬爾科姆·麥克唐納的倡議下,英國政府通過了《殖民地發展與福利法案》,以支持殖民地的發展項目。伯明翰大學校長雷蒙德·普裏斯特利博士應邀訪問馬來亞,並建議在這裏建立壹所大學。

1946期間,愛德華七世醫學院第壹屆畢業生陳淑男博士和醫學院校友會呼籲英國軍管政府盡快建立大學。

從65438年到0947年,壹個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院長亞歷山大·卡爾·桑德斯爵士為首的委員會開始研究在新加坡設立大學的可行性。

1948年,卡爾-桑德斯委員會報告發表,建議建立壹所可以授予學士學位的全方位綜合性大學。

1949馬來亞大學成立,英國駐東南亞高級專員麥克唐納任名譽校長,愛德華七世醫學院院長喬治·艾倫博士任校長。馬來亞大學主任陳鎮川資助了大學權杖的制作,該權杖由英國銀器珠寶商馬平和韋布設計。

1953,新圖書館大樓落成。馬來亞聯邦政府和新加坡殖民政府成立了壹個聯合委員會,審查馬來西亞大學醫學教育的未來發展。

65438-0954新加坡馬來亞大學被兵學院授予盾徽。檢討馬來亞大學未來發展的聯合委員會提出建議,主張放棄遷往新山的計劃,分別在新加坡和吉隆坡選擇合適的地點,並在吉隆坡設立農業和工程系,以及成立文學院。醫學教育審查委員會建議進壹步擴大醫學院。馬來亞大學協會的成立是為了更好地代表和促進馬來西亞大學畢業生的權利和利益。

65438年至0957年,伯明翰大學校長R·S·艾特肯(R . S . Aitken)受委托領導壹個五人顧問委員會,對馬來亞大學的組織架構、行政管理、財務和擴建進行全面審查。馬來亞大學在吉隆坡開課,準備在馬來亞聯邦建立馬來亞大學吉隆坡分校。

1959年,馬來亞大學新章程生效,馬來亞大學更名為“新加坡馬來亞大學”。印度系、馬來研究系、地理系、工程系搬到吉隆坡馬來亞大學。

1961年,《新加坡大學條例》取代了《馬來亞大學條例》。南洋大學1955,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人社團捐資成立南洋大學,簡稱南大。新加坡大學1962,馬來亞大學兩個分校分道揚鑣,成為兩所獨立的大學。新加坡分校更名為新加坡大學,拿督李光前為新大學首任名譽校長,斯裏尼瓦森博士為首任校長。

1963新加坡政府和尚德聯合成立了壹個七人委員會,探討在尚德設立科技學院或應用科學的可行性。東南亞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與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合作,首次主辦大型國際研討會,主題為“亞洲的領導與權威”,由李光耀總理主持開幕。

從65438到0964,尚德機構和新加坡理工學院接受了科倫坡計劃專家的建議,將新加坡理工學院發展成為擁有工程學院、會計學院和建築學院的先進科技機構,畢業時授予新的學士學位。

1966,SUNY宣布將做出特別安排,為新加坡理工學院的建築、會計和工程專業畢業生提供新的大學名額。校外教育項目正式升級為校外教育部門。

1967年,新大學錄取了第壹批獲得馬來語高等學校證書的馬來學生。為響應平等對待四大語言源流的教育政策,南洋理工大學擴建了中國及漢學研究系和馬來社會及文化研究系,並重新開設了印度研究課程。以糖王OEI·永哈姆命名的“黃忠漢堂”擴建後改名為“黃忠漢樓”。

1968年,世界衛生組織選擇新加坡作為其在亞洲的區域免疫培訓和研究中心,該中心位於SUNY醫學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向SUNY提交了壹份6543.8元人民幣+0.5億元人民幣的重組方案,其中列舉了SUNY在20世紀60年代為滿足新加坡經濟需要而不得不采取的重組措施,包括搬遷校園、開設工程學院、將新加坡理工大學的所有學士課程轉移到SUNY等。醫學研究生院已改為獨立機構,不再隸屬於醫學院。

1969年,SUNY授予SUNY總統兼總統優素福·伊薩榮譽文學博士。八個亞洲國家,即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柬埔寨、老撾和越南,共同建立了區域高等教育與發展研究所,該研究所設在新加坡大學。

1970期間,NSU副校長Reginald Quahe主持了臨床醫學系腎內科的開學典禮。這個新部門治療腎病患者,這是新加坡對抗腎病的壹大突破。

1971,每年5月開學的新學年,改為7月開學,壹個學年分為三個學期,改為兩個學期。這是為了讓所有學生都能完成部分國民服役。

1972年,世界銀行給予新加坡2850萬元貸款,用於資助新大的擴建和搬遷。邵仁枚主持了婦產科創立的人類生殖科的揭牌儀式。該科室設在世界衛生組織指定的人類生育十大臨床研究中心之壹的珠交醫院。

1973,中南大學與NTU成立了聯合招生委員會,以協調兩所大學的招生事務,促進雙邊關系。

1975年,新加坡國會通過了新加坡大學修正案。

1976年,建築與建築學院從Lady Hill校區搬遷至肯特崗新校區,是壹期工程中第壹個入駐新校區的學院。

從65438年到0978年,孫漁武吉提馬校區成為NTU和孫漁的聯合校區,以幫助NTU轉變為壹所英語大學。

1980年,新加坡政府頒布《新加坡國立大學法案》,批準新加坡大學和南洋大學合並為新加坡國立大學。陳慶炎博士被任命為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首任校長。新加坡國立大學1980,新加坡政府公布《新加坡國立大學法案》,允許新加坡大學與南洋大學合並,組建新加坡國立大學(NUS)。時任教育部長的陳慶炎博士被任命為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首任校長。肯特山宿舍和萊佛士宿舍開張了。

1981年,新加坡國立大學與IBM合作成立系統科學研究所。

1982年,新加坡國立大學融合了新加坡和南洋大學校徽的特點,設計推出了全新的盾徽。

65438-0988婦產科利用“微插入精子轉移”技術完成了世界首例顯微註射妊娠成功病例。這項技術可以幫助精子數量極低的男性解決不育問題。

1989,新加坡國立大學與設置在新加坡科學園的兩臺超級計算機中的壹臺連接。

1991年4月11日,國大光纖網絡NUSNET正式上線。NUSNET采用亞太地區最廣泛的先進校園網絡,通過互聯網與全球約3000個教育和研究機構連接。

1992年,利用雙向視聽通信網絡技術,國大與明尼蘇達大學進行了遠程教學,開創了該地區高校的先河。

1994年,系統科學研究所被選為日本“真實世界計算”組織的合作夥伴。

7月,1996,國立大學啟動人才培養計劃。

1997期間,國大舉行了首屆教職員工頒獎典禮,分別頒發了“優秀教學獎”、“傑出研究員獎”、“員工成就獎”三大類獎項,表彰在教學、科研、服務等方面表現優異的教職員工。

1998推出“領航預備計劃”,幫助大學生為非英語歐洲國家的交換實習做準備。中國國立大學與法國國家研究中心科學研究所合作建立了壹個圖像處理和應用實驗室。該實驗室是雙方在R&D合作計劃下開展的項目。它位於新加坡國立大學,主要研究領域包括醫學應用中視頻數據和3D圖像的索引和檢索。

1999,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聯盟首個全日制研究生課程及研究計劃於7月啟動,提供學位包括先進材料理學碩士、工程系統高性能計算理學碩士、工程碩士和哲學博士。

2001,國大博學計劃啟動。該計劃從各大學院,如文學與社會科學學院、商學院、計算機學院、設計與環境學院、工程學院和科學學院中挑選最優秀的天才學生,為他們提供壹個能夠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潛力的環境,使他們能夠專心學習。

2002年,全國代表大會宣布了新的願景和使命:全國代表大會將秉承“發展知識、鼓勵創新、教育學生、培養人才、服務國家、回報社會”的使命,實現“躋身全球知識企業,使教育、研究和創業協調發展”的願景;為了在知識進步和快速創新的全球經濟中更好地迎接新挑戰和抓住新機遇。

2004年,中國國立大學在智利舉行的年度校長會議上再次當選環太平洋大學聯盟(APRU)主席,並在新的兩年任期內繼續領導由36所頂尖研究型大學組成的聯盟。

2005年,大同大學與亞洲、澳洲、歐洲和美洲的九所頂尖研究型大學簽署協議,成立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IARU大學。

2006年,國大與上海復旦大學、高麗大學合作,* * *成立了“上海、首爾、新加坡大學聯盟”(取三個城市的英文名後簡稱“S3大學聯盟”)。

2008年6月365438+10月31日,大學城奠基儀式在原沃倫高爾夫球場舉行,由李顯龍總理主持。新加坡國立大學與歐洲宇航防務和航天公司——EADS簽署了壹份合同研究框架協議。

2009年,國大校長陳柱全教授宣布了國大的新願景和使命:國大將秉承“立足亞洲、放眼全球、影響未來的世界級頂尖大學”的願景,立誌成為公認能夠影響亞洲未來走向的權威機構。

2010國大在中國開設了第壹家研究院——新加坡國立大學蘇州研究院。

2012年,新加坡國立大學與淡馬錫基金會聯合推出淡馬錫基金會-新加坡國立大學大學管理領導力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