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中國人口快速增長的影響

中國人口快速增長的影響

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世界人口迅速增長,人們面臨著糧食、能源和其他資源的短缺。人們沒完沒了地呼籲減緩人口增長,消除世界“人口爆炸”危機。在這種情況下,世界各國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來降低生育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的提高,中國人口以極快的速度增長。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也醞釀了計劃生育政策,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實施。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真正實行計劃生育,使得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從1970年的5.8迅速下降到1980年的2.24,接近更替水平。但由於年輕人比例較大,人口慣性增長不可避免。為了更快的降低人口增長率,政府在1980開始實施更激進的獨生子女政策。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受教育程度和社會地位的提高,女性生育率大幅下降,世界人口發展不得不面對人口危機的另壹面——低生育率和由此帶來的人口老齡化。到1997年,全球已經有51個國家和地區,全球44%的人口處於低生育水平(即生育率處於更替水平或以下)。為此,聯合國在1997召開了專門的專家會議,討論低生育水平問題。當時中國也被列為生育水平低於更替水平的國家。時任國家計生委副主任的著名人口學家蔣正華教授出席會議並指出,中國政府希望保持低生育水平,但又不希望降得太低,即總和生育率最好保持在1.8到1.9之間。

總的來說,世界遇到了新的人口危機,即生育率過低導致的人口老齡化危機,這種危機在發達國家已經出現。現在,在除美國以外的其他老牌發達國家和壹些新興國家,低生育率問題已經引起了政府和公眾的高度重視。1989年,日本的總和生育率降至有史以來的最低水平,為1.57。媒體抓住了這個主題,結果“1.57震驚”成為日本頭條新聞,促使政府為了“創造有利於生育和育兒的環境”,在1990成立了部際委員會。盡管如此,到2004年,日本的總生育率已經下降到65,438+0.29,而且還在下降。這種趨勢讓日本政府非常擔憂。擔憂的理由是生育率下降將帶來人口老齡化,人口老齡化正在加速,並導致日本社會保障體系出現嚴重問題。韓國更嚴重。2003年總和生育率僅為1.17。新加坡、歐洲國家、中國、香港和臺灣省都受到低生育率問題的困擾。他們采取了各種措施來應對低生育率問題,但目前看來收效甚微,以至於壹些人口學家認為,壹旦生育率下降到非常低的水平,就很難再提高了。

然而,中國的問題更復雜。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普遍認為中國的總和生育率也降到了2.1的更替水平以下。各種調查和人口普查數據表明,中國的總和生育率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壹直低於2.1的更替水平,並於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2000年的人口普查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0.3%,65歲以上人口為7.1%,這清楚地表明,我國是第壹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發展中國家,是“未富先老”的典範。除了老齡化問題,中國還存在出生嬰兒性別比例失衡的問題。通常情況下,新生兒的性別比在103到107之間,但自獨生子女政策實施以來,我國新生兒的性別比不斷攀升,在2000年達到了難以想象的119,即每出生100個女孩,就有19個男孩。根據200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到2020年,中國25-35歲的年輕男性將比20-30歲的女性多約4000萬,這意味著4000萬年輕男性將很難找到合適的配偶,約占同齡男性的1/3。毫無疑問,這樣的性別比例會給中國帶來深刻的危機。

從上面我們不難發現,世界人口問題並不是擔心“人口爆炸”,而是新的人口危機,即我們要努力提高生育率,減緩老齡化,解決由此產生的諸多問題。中國的危機更嚴峻,不僅是“未富先老”的問題,還有出生比例失調;我們不僅沒有意識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極端困難,而且我們還樂觀地看待這個問題的根源,即低生育率,這加深了這些問題的嚴重性。

為了提高老齡化國家的生育率,我們不得不使用各種方法來鼓勵生育。我們仍然嚴格執行獨生子女政策。不能不說這是我們目前最需要認清的問題。讓我們更詳細地討論壹些問題。

為了理解這篇文章,我們先來理解幾個概念:

生育率又稱壹般生育率,是指每千名育齡婦女(通常為15~49歲)壹年內的活產數。總和生育率是指各年齡層的總和生育率,反映按當年分年齡生育率計算,壹個育齡婦女平均生育的子女總數。終生生育率是指壹定年齡組的婦女絕育後平均生育的子女數。總和生育率用於模擬終生生育率,終生生育率是可變的,受政策和其他因素的影響。替代生育率是指人口保持總數不變的總和生育率,通常計算為2.1。政策生育率,中國特有的概念,是指按照計劃生育的政策標準,每個婦女壹生可以生育的子女總數。老齡化通常是指壹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0%以上,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7%以上。

第壹,低生育率的人口危機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每個婦女平均生育五六個孩子,確實讓中國人口增長過快,讓中國難以快速發展。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不僅是世界形勢的需要,也是國家發展的需要。然而,20多年前,中國開始實施獨生子女政策,這引起了許多人的批評。20多年後的今天,人口狀況如何?深入研究告訴我們,中國正面臨壹場新的人口危機,這場危機比所謂的“人口過剩”要嚴峻得多。

人口多是個問題,但並不像有些人想的那麽嚴重。人口是否過多,不取決於絕對數量,而取決於人口密度和人均資源。在這兩個方面,中國的情況不算好,但也遠不是最壞的。我們來看壹組人口密度數據:中國135人/km2,韓國470人/km2,日本335人/km2,德國235人/km2,英國245人/km2。即使除去中國西部不宜居住的地方,中國的人口密度也只與英國和德國相當,但仍遠不及日本和韓國。英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足以證明,中國目前的人口密度不足以阻止中國的發展。人均資源方面的情況類似。如果中國人口按照總和生育率2.0發展,即使目前最樂觀的中國人口估計,中國人口最多也不會超過16億,人口密度遠低於日韓。所以從人口密度來看,中國人口多並不是壹個不可逾越的問題。

目前實際調查的生育率基本處於1.3 0.1的水平。這壹結論可以從2000年人口普查和近年人口變動抽樣調查的數據中得出。但政府有關部門估計約為1.8,按照總和生育率約為1.8計算,我國人口將在2035年左右達到峰值,約為1.486億。與其他國家的人口密度相比,這些人口幾乎不會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構成任何威脅。但根據測算分析,我國的政策生育率只有1.47左右,這只是允許的生育率。然而,有大量的現象表明,人不是天生的。比如,中國有很多丁克現象和單身現象,有很多人在政府的鼓勵下或根據自己的意願可以生二胎。不要以為這不是壹個小數目。根據各種媒體報道,由此造成的實際生育率肯定小於政策生育率。其次,由於各種問題或疾病,已婚婦女中仍有大量不孕婦女。現在大量治療不孕不育的廣告可以解釋這種現象,這種原因導致的生育率降低不會太低;再次,毒品、艾滋病的蔓延,以及因笑貧不笑娼而導致的“賣淫業的繁榮”,導致性病的傳播,導致很多女性無法成為正常生育;新的婚育觀念使得很多人三十多歲就結婚生子,大大推遲了社會平均婚育年齡,必然降低生育率。不要以為這只是發達國家的專利;中國的計劃生育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每年的計劃生育率都達到了95%左右,也就是說,只有5%左右的人口存在超生現象,即使是為了政績而少報,也不可能太高。這樣,我國實際生育率比政策生育率低1.3 0.1更合理。如此低的生育率必然導致未來中國極度老齡化。

現在大家都喜歡把地球描述成“地球村”,意思是世界上的人感覺彼此那麽近,幾乎和過去的壹個村莊壹樣。在這樣的村落裏,人們的思想趨同,習慣必然。在生育方面,不僅絕大多數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處於低生育水平甚至超低生育水平(總和生育率在1.3以下),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生育率也迅速下降到接近更替水平。據最新統計,發展中國家的平均總和生育率已降至2.9左右,40年來下降了壹半左右。除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外,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生育率接近總和生育率。由於獨生子女政策的嚴格實施,中國城鎮地區的平均總和生育率在1.0左右,而據調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總和生育率甚至在0.7左右。農村的政策生育率在1.5左右。如果按照政府測算,目前中國的總和生育率仍在1.8左右,那麽農村的總和生育率應該在2.25左右。當然,如果全國總和生育率在1.3左右,農村總和生育率應該只有1.5左右。高估生育水平,我們不得不冒更嚴重的人口老齡化風險。

中國還將嚴格執行現有的計劃生育政策,在農村和城市都是獨生子女的夫婦生育第二個孩子的前提下,將總和生育率保持在1.8左右。然而,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趨勢下,很難工作。很難想象鄰國中國的城市人口會犧牲自己來提高生育率,即使日本和韓國繼續鼓勵生育。事實上,最近北京、上海的生育意願調查顯示,獨生子女青年中只有10-20%的人有生育二胎的願望。農村生育意願調查還發現,農村的生育意願僅為每名婦女1.5-1.8個孩子。

1.5以下的生育率很難保證良好的人口構成,這是大多數人口學家公認的,這也是為什麽日本的生育率在1989下降到1.57時會引起很大反響的原因。調查數據顯示,中國的生育率實際上從1.995開始就壹直在1.5以下運行,這個生育率不能不引起中國未來的結構性危機。低生育率和重男輕女的傳統,使得中國未來人口年齡結構和性別比嚴重失衡。在年齡結構上,由於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和低生育率的長期運行,中國將面臨世界上最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危機。從性別比來看,中國的嬰兒性別比失衡已經達到世界最高水平。這場人口危機不僅會制約經濟社會發展,還會對中華民族造成嚴重而長遠的損害。

中國的低生育率並不完全是自願的,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是主要原因。獨生子女在中國有壹個特殊的問題。

首先是增長風險。獨生子女因意外傷害和疾病,遭遇早逝、殘疾、重疾等意外,對家庭影響很大。在很多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和爺爺奶奶的人生意義全部取決於獨生子女,這樣的風險對他們來說將是毀滅性的打擊,尤其是那些不能再生育的大齡父母。據專家測算和不完全統計,每年因意外傷害死亡的1.5歲以下兒童有40-50萬人,而我國平均每天有40-50名學生因意外早逝。中國有近1萬家庭失去了獨生子女。殘疾、重疾等傷害更多。這些事故包括疾病、車禍、火災、水患、自殺等。所有這些災難都潛伏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能降臨。這些問題是所有獨生子女家庭的客觀生存風險,問題在於公共安全問題(來自交通、犯罪、環境等。)在社會轉型期並沒有減少。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案件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我們的靈魂和良知。

其次是成功的風險,“獨木難燒,獨生子難教”,古語有雲。由於父母的愛、過高的期望和不科學的育兒方法的過度聚集,相當壹部分獨生子女家庭深受成功問題的困擾。希望與壓力並存,孤獨而脆弱。獨生子女與優生、優育、優育之間沒有強有力的社會聯動機制。壹個孩子不可能是成功的絕對保證。如果孩子不是工具,那可能會成為壹個大問題:老了無助會成為負擔。並且壹旦獨生子女父母患重病、死亡或離婚,將對獨生子女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所有的家庭都有可能遇到問題,獨生子女家庭也是如此,由於缺少兄弟姐妹的相互支持,問題會更加嚴重。

第三,養老風險。壹旦獨生子女離開父母去外地發展,獨生子女家庭中的老人就會出現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缺乏支持的問題。農村獨生子女家庭的養老風險更大:農村大多數人缺乏社會保障,養老負擔由獨生子女承擔。如果孩子能力不足,必然會造成很大的社會問題。

第四是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風險。壹個社會的發展需要合適的人力資源的支持。年輕人比例低,難以支撐壹個社會的健康向上發展。當國家受到安全威脅時,戰爭的選擇有時是不可避免的,戰爭意味著犧牲,但獨生子女很難承受這種犧牲,因為他們的犧牲往往意味著壹個家庭的毀滅。

第二,人口老齡化危機

低生育率的直接後果是人口老齡化。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我國已於199910進入老齡化社會。以1.3的生育率為基礎,假設到2040年中國人均壽命為目前日本水平,60歲以上人口將超過中國的35%和28%,而2020年60歲以上人口為19%,65歲以上人口為13%。按照總和生育率1.8計算,2040年,60歲以上人口為31%,65歲以上人口約為25%。

眾所周知,目前日本是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截至2002年9月,日本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362萬人,比上年增加78萬人,占總人口的18.5%,超過了占總人口18.2%的意大利,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比例最大的國家。現在很多人都認為日本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速度持續低迷,與日本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有關。

從人口老齡化的直接表現來看,老齡化的原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壹方面,人口生育率的下降使兒童人口數量和比例減少,而老年人口數量和比例相對增加。即使老年人口數量不增加,由於兒童數量和比例的減少,老年人口比例也會相對增加,從而促進人口老齡化;另壹方面,老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後,老年人口存活時間增加,加速了人口老齡化。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會改變人口的年齡構成,但出生率的下降影響更大。死亡率的降低會延長人口平均壽命,增加老年人口數量,但影響人口老齡化需要較長時間。出生率的降低會立即減少兒童的數量,增加老年人在人口結構中的比例。

隨著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人口老齡化必然會對社會提出壹些相應的要求,對社會發展產生影響。

首先,人口老齡化必然導致養老撫養系數的上升,養老撫養系數的上升意味著社會負擔的加重。社會撫養比的上升對原有的養老保險制度提出了嚴峻挑戰,要求國家穩步解決社會保障制度問題。在人口老齡化的過程中,老年人的數量急劇增加。壹方面,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退出生產領域,不再直接創造物質財富。另壹方面,老年人的消費活動並沒有停止,他們還需要醫療和護理消費,即經濟消費並沒有停止,而是普遍增加。這必然導致社會經濟負擔急劇增加,主要表現為退休老年人的養老金、醫療費用、護理保健費用、社會福利費用和社會保障費用的快速增長。社保就是年輕壹代贍養老壹代。老年人越來越多,年輕人越來越少,意味著社保的負擔越來越重。根據上述預測,到2040年,中國每三個人中就有壹個60歲以上的老人左右,然後每兩個人就要贍養壹個老人,其中還會有沒有工作的孩子和學生,所以實際勞動人口所承擔的社會負擔會更重。如果提高退休年齡,似乎可以緩解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但這是以勞動力結構老化、生產率降低為代價的。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將極大地影響養老、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動搖整個社會保障體系。對未來社會保障制度缺乏信心,實際上已經讓日本首相不願意繳納社會養老保險。

中國的老齡化實際上是壹種“未富先老”的狀態,社會保障體系極其不完善。農村基本沒有現代社會保障體系,城市保障只能現收現付。養老金制度實施以來,甚至很多地區已經“入不敷出”。這種保障只有在社會撫養比很低的時候才有。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壹項統計數據,2002年,中國大陸近四分之三的勞動者沒有養老金。在農村,公共養老金制度覆蓋的比例僅為65,438+065,438+0%,大多數人完全依靠沿襲了幾千年的家庭養老方式。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鄭斯林部長曾透露過壹個數字——目前,中國養老金缺口為2.5萬億元,相當於中國過去壹年的財政收入。如果這種情況得不到改善,就意味著幾年後會有很大壹部分人面臨領不到養老金的窘境。目前我國60歲以上人口約654.38+0.4億。截至2003年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離退休人員只有3860.2萬人。2020年,60歲以上人口將達到2.5億左右。有多少人能得到基本的養老保障?

其次,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的年齡結構和勞動力供給產生影響。在人口老齡化的過程中,老年人口的比例在增加,兒童的比例在減少,勞動力人口的年齡結構也會逐漸老齡化。這壹變化將對生產產生不利影響。首先是影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力老齡化後,青壯年勞動力比例低,中老年勞動力比例高。但是,人到中年以後,生理機能開始衰退,手眩手拙,動手能力下降,心理也會隨之發生變化。他們接受新事物和掌握新技術的能力不如年輕工人,工作效率也會降低,不利於勞動力老齡化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第二不利於產業結構的調整。在現代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新興產業和行業不斷湧現,傳統產業和行業逐漸衰落和消失,勞動者職業變動日益頻繁。老齡化勞動力對職業變化的適應性差,難以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時,在人口老齡化過程中,老年人口比例在上升,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在下降。當達到壹定程度時,就會導致勞動力不足,從而影響生產的發展。

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是勞動力,勞動年齡人口規模和年齡結構的變化必然會從各個層面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直接影響。戰後日本經濟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快速發展,壹個主要原因就是擁有充足、優質、廉價的勞動力。1990之後的持續經濟低迷是日本社會老齡化的結果。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入人口年齡結構的“黃金時代”,即收集“人口紅利”的時期,表現為勞動年齡人口比例高,老年、青少年等依賴型人口比例低,且呈逐步上升趨勢。這也是這壹時期中國經濟能夠高速發展的重要原因。這種趨勢已經持續了20多年,即將結束。“紅利期”過後,很快就會轉入“人口負債期”。從2003年開始,中國南方壹些省市突然從“民工潮”轉為“民工荒”。到2005年,民工荒已經蔓延到東、中、西部。真正的原因是人口結構的惡化和年輕勞動力的迅速減少。

中國勞動力人口仍呈增長趨勢,失業和下崗仍是中國社會的主要問題。但隨著老齡化的加深,用工荒將是未來中國的主要矛盾。老齡化嚴重的日本已經開始推遲退休年齡,逐漸將60歲延遲到65歲。有人提出,在終身雇傭制已經改變的今天,這種延長雇傭時間的措施似乎是日本式管理的卷土重來。然而,無論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年輕勞動力都優於年老勞動力,尤其是在知識經濟時代。勞動力的“老齡化”不利於勞動生產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壹定的阻礙。因此,接受外國勞務,留住留學生,成為他們改善國民經濟的壹個選項。但是,日本是壹個高度發達和富裕的國家,他們有能力和吸引力進口外國勞動力來解決國內老齡化的危機,而中國的“未富先老”是很難取得成效的。

另壹方面,人口老齡化也會對社會就業和再就業產生影響。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老年人口的比例和老年人口的數量大大增加。由於人們健康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平均預期壽命的不斷延長,老年人口的生存期日益延長。因此,他們中相當壹部分人,特別是年輕人和老年人,仍然有很強的工作能力和參加勞動的願望。但是,大量老年人參與就業和再就業的競爭,必然會加大社會就業和再就業的壓力。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泡沫經濟的崩潰,日本的失業率壹直在上升。尤其是近幾年,由於日本經濟長期低迷,失業率飆升,4月份達到4%,1998,2月份4.5%,2001,2月份5.5%。據總務省2002年10月29日公布的數字,5438+10月日本完全失業人數為362萬人,比上年同月增加65438+萬人,總失業率為5.5%。日本政府估計,隨著經濟形勢的進壹步惡化,日本的失業率有可能進壹步上升。對於中國的老齡化,還會導致失業增加,這是前車之鑒。

第三,人口老齡化對教育、產業結構和消費的影響。在人口老齡化過程中,兒童的比例和數量在下降,老年人口的比例和數量在迅速增加。這種年齡構成和人口的變化必然會對社會文化和教育產生壹定的影響。在人口老齡化過程中,傳統社會中長期存在的人口年齡結構和數量構成被破壞,形成了新的人口年齡結構。社會的這種人口狀況,必然需要新的文化教育結構與之相適應,這就必然與社會原有的文化教育結構發生沖突。這種矛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子女教育規模和能力過大與子女教育需求和數量不斷減少之間的矛盾,老年人數量不斷增加與老年人教育需求和現有老年教育設施之間的矛盾。在中國,1.997年小學生人數達到近1.4億人,但到了2004年,小學生人數只有1.1.2億人,減少了約3700萬人,減少了約25萬所小學。新生人口的快速減少,必然導致相應的醫療、護理、教育需求的減少,這也是當前我國勞動力過剩的原因之壹。

人口的減少既意味著生產人口的減少,也意味著消費人口的減少。因此,即使可以通過機器人等科技手段和延長工作時間、延遲退休、再就業等方式發揮人的“潛力”和“余熱”,以抵消生產者減少帶來的損失,也可以用少量勞動力生產出大量產品,但難以保證經濟發展。青少年是人口中最活躍、最前衛的人群。因為生育率低,青少年比例降低,老齡化程度增加,缺乏前衛消費推動科技發展,必然會延緩科技發展。

歷史發展告訴我們,科技的發現和發明主要是由最有活力的年輕人完成的,社會的老齡化必然使科技發展缺乏活力。

有人認為發達國家沒有實行計劃生育,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他們過得不好嗎?所以人口老齡化是正常現象,並不可怕。但實際上,中國的老齡化與發達國家的老齡化有三點不同:第壹,發達國家老齡化時,人均GDP壹般是5000~10000美元,有壹定的經濟實力,有能力解決老齡化帶來的壹系列社會問題。中國在本世紀初進入老齡化階段時,人均GDP只有65438美元+0,000,與發達國家差距很大,應對老齡化的能力也相差很大。簡單來說,發達國家是“先富起來,再老”,而中國是“未富先老”。二是發達國家老齡化逐漸形成,社會壓力也逐漸顯現;中國的老齡化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形成的,中國只用了20多年就完成了西方發達國家壹個世紀甚至更長時間的人口老齡化轉型。第三,發達國家的生育率在慢慢下降,最低的時候接近二胎,也就是每對夫婦平均差不多生兩個孩子,而中國實行的是獨生子女計劃生育政策,所以中國的老齡化程度會比發達國家嚴重很多,與老齡化相關的各種問題也會嚴重很多。

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比較優勢的逐漸喪失導致經濟減速,這是亞洲四小龍和歐美發達國家都經歷過的發展過程。雖然近期中國不會出現整體性用工荒,但可能會出現結構性用工荒。特別是,相對老齡化的勞動力的快速發展可能會影響中國的經濟活力。所謂勞動力相對老齡化,是指50歲至64歲的人口在成年勞動力群體中所占的比例較高。比率越高,勞動力老齡化越嚴重。勞動力優勢的喪失顯然會給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和經濟快速增長帶來負面影響。

老齡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將體現在三個方面:壹是勞動力人口的減少將難以通過增加勞動者數量來實現經濟增長;其次,老年人口的增加必然會動用更多的儲蓄,導致儲蓄水平下降,投資減少,單純消費增加,從而影響經濟增長的潛力;最後,社保負擔增加,政府財政壓力加大,職工稅負增加。

按照我國目前的養老制度,實際上是在職的人拿出錢來養老。沒有積累,有工作的人總是贍養老人。支撐這個養老保障體系,需要相對年輕的人口結構。盡管勞動年齡人口的比例仍然較大,但養老的社會負擔已經開始大幅增加。這是因為由於長期實施獨生子女計劃生育政策,中國年輕人口的比例正在迅速下降,而老年人口的比例正在上升。目前,中國只有大約4000萬養老金領取者。背靠目前龐大的勞動人口,養老基金仍然入不敷出。未來隨著老齡化日益嚴重,壹方面老年人口逐年增加,達到3億、4億,另壹方面年輕勞動人口逐年減少。這個養老體系總有壹天會崩潰,後果不堪設想。

有人說,年輕的時候要多存錢,老了就不怕了。但其實現在省下來的錢只是壹紙合同。未來需要足夠的勞動力來替代養老。雖然對於某壹個人來說,如果他有能力存下壹大筆錢,以後可能還能應付,但是對於整個社會來說,老壹代要靠下壹代來支撐。壹旦下壹代人口太少,老壹代人攢下的錢就會貶值,甚至變成廢紙。想象壹個社會,每個人都有很多錢,但很少有人能工作。

總之,壹個人口老齡化嚴重的社會是壹個非常糟糕的社會,中國發展到這個社會的過程是不可逆的。如何應對這場危機,如何減輕其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