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七年級歷史知識與能力訓練答案

七年級歷史知識與能力訓練答案

隋朝的統壹和毀滅

知識要點

581年;隋文帝;589年;經濟;戶籍;貨幣;度量衡;南北;605;楊迪皇帝;洛陽;卓君;余杭;2000多;政治;經濟;文化;上層貴族;天賦;隋文帝;考試;楊迪皇帝;金石科;選舉官員;用人;官員;才華橫溢;教育;1300以上;大獲成功;沈溺於享樂;洛陽;大運河;長城;赤島;巡航;遼東;山東;618;楊迪皇帝。

基本功

壹、多項選擇題

1,B解析本題側重於歷史時間線索。隋文帝在北周末年執政。看P2第壹自然段,所以選B。

2、b本題分析主要考察了歷史唯物主義,反映了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地位。a沒有反映人民在歷史上的地位,C是隋朝滅亡的原因,D是隋朝統壹後,所以選了B。

3、C本題分析考察隋文帝的政績。結合P2-3可以得出123是隋文帝的功績,4是楊迪的功績,所以選a

4、D解析本題主要考察隋朝的經濟狀況。對於圖片,見教科書P2,所以選擇d?

5、壹道分析這道題主要考查隋代大運河的基礎知識點。最北是卓君,中點是洛陽,中間經過永濟運河,所以選a?

6、B解析本題主要考查隋代大運河的基礎知識點。最南端是余杭,今天的杭州,所以b。

7、本題A分析主要考查隋代重大事件發生的時間,並結合教材《P2-3》,所以選A?

8、B本題分析主要考察了創設科舉制度的背景,見教材《P3》,所以選B?

9.b本題分析主要考察科舉制度啟動的時間。創建時間是隋朝,所以選了B。

10,D解析本題主要考察進士科設立的時間,是在楊迪年間,所以選擇了D。?

11,C解析本題主要考察科舉制度的影響。① ② ③都出自教材《P3》,④語言表達不嚴謹,科技也沒有發展到壹定程度,所以選C。

12、B本題分析主要考察楊迪皇帝的事跡,①隋文帝,④唐玄宗,② ③楊迪,所以選B。

13、D本題分析主要考察隋朝滅亡的原因。結合教材《P4》和《ABC》,兩者都是隋朝滅亡的原因。d不嚴謹,隋朝滅亡時國家還有壹定的經濟實力。?

14,B分析本題主要是對“光芒四射”的壹種理解,描述了歷史上隋朝發生的推動歷史和社會發展的事件,但與之相反,選擇了B。

二、非選擇題

15題。

問題壹:(1)中心:洛陽;北端:卓君;南端:余杭。(2)永濟運河、通濟運河、韓溝、江南河道。

問題2:胡曾認為開鑿大運河是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他對開鑿大運河持否定態度。皮日休認為,大運河利大於弊,因為幾百年後南北溝通還是要靠它。他對開鑿大運河基本持肯定態度。

問題3:贊同胡曾。究其原因,大運河的開鑿和楊迪皇帝的江都之行,都服務了大量的民力,消耗了大量的財力,大大增加了人民的負擔,是楊迪暴政的體現,也是隋朝在農民起義中被推翻的原因。

同意皮日休的觀點。原因是隋朝開鑿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大運河的開鑿極大地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

16題。

問題1:科舉制度楊迪創立了進士科。

問題2:沒有,材料1反映了詩人在科舉考試失利時,對未來的悲傷、難過和無望。材料2反映了詩人高中畢業後的驕傲和興奮。

問題三:意義:建立了新的人才選拔制度,為家境貧寒的士人入朝做官提供了途徑。

影響:皇帝選官用人的權利得到加強;擴大官員選拔範圍;有才能的人因此參與政治;促進教育發展。

擴展和探索

可以從地理因素(氣候、土壤、植被、地形等)考慮。)和經濟發展因素(農業發展、商業貿易、運輸成本等。).

第二課“貞觀之治”到“開元之興”

知識要點

618;李淵;長安;626;李世民;貞觀;三省六部;法學進士;周;官僚貴族;宮廷考試制度;開元史聖;唐玄宗;開元;姚崇;宋靜;在全盛時期。

基本功

壹、多項選擇題

1,C解析本題主要考察唐太宗時期的政治,結合教材P7第壹自然段的內容,所以選擇C。

2、A本題分析主要考察貞觀之治的原因,結合教材P7第壹自然段的內容,所以選A?

3.c .這個問題的主要關鍵詞是“政治的關鍵是得人”,意思是政治的關鍵是得人才。選擇c是因為題意。

4.a分析這個問題的關鍵詞是“不”和“唐太宗”。A是武則天年間做的,而BCD是唐太宗年間做的,所以選了A。

5.c這個問題的關鍵詞是“太宗”和“不”。ABD屬於唐太宗的治國智慧,C屬於秦始皇的治國謀略,所以選C。?

6、A本題分析主要考察唐太宗時期對待少數民族的政策,結合教材P8第二段,故選A。

7.b .這個問題的關鍵詞是“武則天”。結合教材P8-9,選B。

8.b這個問題的關鍵詞是“社會發展的視角”,結合問題的含義,b?

9、D .本題的關鍵詞是“開元”,是唐玄宗的年號,所以選D。?

10,d .本題的關鍵詞是“開元史聖”和盛唐時期。結合題意,選D。?

二、非選擇題

11.

問題1:唐太宗意識到君民關系如舟,要維持他的統治,人民必須生存。因為唐太宗吸取了隋亡的教訓。

問題2:材料2反映了唐太宗重視民生的思想。第三份材料表明,唐太宗以魏徵為鏡,通過魏徵了解自己的得失,體現了唐太宗的開明思想。

問題3:體現了唐太宗善於以史為鑒,善於用人,虛懷若谷,勇於改革。根本目的是鞏固統治。

12題。

問題壹:貞觀之治,開元之盛;貞觀開元

問題二:盛世同樣的表現——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民富裕;貞觀之治的原因是: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重視發展農業,減輕農民負擔,統治者戒奢從簡;開元繁榮的原因:經過初唐的積累和沈澱,在唐玄宗初期,大力治理,任用人才,發展經濟,重視文化教育。

問題三:提供給後世統治者的經驗——壹個國家要長治久安,必須以民為本,重視農業,關註民生。(答案合理。)

擴展和探索

思考壹:唐朝開元年間,國家強盛,人民富裕,卻被楊貴妃壹個人給毀了。

思考二:唐朝的衰落固然與唐玄宗愛楊貴妃、輕忽國事有關,但不是唐玄宗愛楊貴妃的唯壹原因。趙翼把唐朝由盛轉衰的責任全部強加在楊貴妃身上,極大地誇大了楊貴妃的個人作用,是壹種片面的觀點。(答案合理。)

第三課盛唐氣象

知識要點

屈原裏;手推車;蜀錦;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長安;東;西;西部地區;天可汗;各民族的君主;唐玄宗;渤海國的領袖;渤海公主;維吾爾族;懷仁可汗;安溪胡夫;北方法院保護政府;松贊幹布;合乎邏輯;641;文成公主;松贊幹布;開放;兼容並包;50000;李白;杜甫;詩歌史;白居易;顏真卿;劉公權;歐陽詢;顏;吳道子。

基本功

壹、多項選擇題

1,C解析本題重點考察學生對唐代農業生產的掌握程度。題目中的灌溉壹詞指出了替代農具的主要作用,而選項D的主要作用是耕地,所以c。

2、D解析本題主要考察學生對替代農具出現的朝代的掌握程度。a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出現在漢代,只有D出現在唐代。

3.c .這個問題的關鍵詞是唐朝。選項C的《馱駝侍女》是唐代三色中著名的代表作品之壹,所以選擇C。

4、C解析本題考點是唐朝的商業。圖片來自教材P13,所以題目是c。

5、B本題分析考察了古都長安的歷史地位,在教材13第壹段也有描述。所以選b。

6、C解析本題屬於唐代民族關系的考點。備選的都是唐朝的周邊民族。其中吐蕃人發展到今天的藏族,所以c。

7、B解析本題考點是文成公主入藏,增進了漢藏之間的良好交流。根據問題的意思選擇b。

8、本題A分析考查了吐蕃的歷史,AB都是吐蕃贊普,根據教材第壹段14,統壹青藏高原的是松贊幹布,所以選A。

9.b分析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深受當時北方民族的愛戴,被尊為“天可汗”,所以選擇了b。

10,a的分析中出現了“詩仙”壹詞,根據教材16,選a。

11,C解析本題是杜甫的代表作,C選項出自杜甫的詩《從北京到豐縣,我要背五百字》。沒別的,所以選c。

12,D在分析這道題的時候,要註意選錯選項。D選項中寫道“直面社會現實,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婦孺皆會唱,深受大眾喜愛。”根據教材第16頁,應該是白居易詩歌的特點。所以選d。

13、C解析根據教材第16頁,顏真卿的書法端正、蒼勁、優美。此功能的唯壹替代方案是選項c。

在14和A的分析備選方案中,BD不是唐代畫家。根據17頁教材,選A。

二、非選擇題

15題。

問題1:詩1:李白;詩二:杜甫;詩篇三:白居易。風格:李白:奔放,清新淡雅。豐富的想象力,美妙的意境,輕盈的語言。杜甫被稱為“詩史”。白居易:直白,通俗易懂。

問題二:內容:豐富;風格:多樣;詩人數量:層出不窮,有2000多位詩人;詩歌數量:近5萬首。

問題三:文成公主入藏;開明的國家政策;它促進了吐蕃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增進了兩個民族之間的友好關系。

16題。

問題壹:唐朝的都城長安。長安城氣勢恢宏,布局富麗(街道整齊,樹木成排)。城市分為坊和市,其中坊是居住區,市是商業區。

問題二:越窯青瓷,邢窯白瓷。

問題3:手推車、灌溉工具

問題4: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繁榮。

擴展和探索

(1)民族遷徙;(2)聯合鬥爭;③友好交流;(4)改革少數統治者;⑤“親和”與“經典化”促進民族融合;6.兼並戰爭。

第4課唐代中外文化交流

知識要點

向唐朝派遣使節;國際學生;出國留學的和尚;系統;天文歷;文本;經典;書法藝術;建築技術;鑒真;5;佛經;;醫學;文學;書法;建築;繪畫;朝鮮半島;新羅;使節;國際學生;政治制度;科舉制度;音樂;玄奘;4;天竺;10以上;佛經;大唐西域;100。

基本功

壹、多項選擇題

1,A解析本題關註唐朝時期學生對日友好交往的主要特點,側重於日本對中國的政治文化學習,所以A。

2、D本題分析限制了中國和古印度,歷史和文化,方向很明確,所以D。

3,本題的壹個分析重點在於學生對歷史地名的掌握,所以a。

4、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整個唐朝國力的認識,總結前三課的內容,所以D。

5、d .分析這個問題的答案看似很順利,但最後國反了,考察學生的細心程度。

6、B解析本題考查教材P21中的“貞觀初年”,所以B。

7、壹道分析這道題重點考察學生對中外交往概念的理解,親和是壹種內部的民族關系。

8、C解析本題考察了鑒真和玄奘的相似之處,只有貢獻是相同的,其他三位都是不同的,所以C

9、D解析本題側重於唐代對外來文化的學習和包容,所以D。

10,B解析主要考察對“唐使臣與東送”、唐與新羅的關系、對世界的影響等知識點的理解。經濟繁榮,文化繁榮是根本原因,所以選B。

11,D解析中國人被稱為“唐人”是因為唐朝在世界上的影響很大,所以D。

二、非選擇題

12題。

問題壹:唐朝;日本;促進中日經濟文化交流。

問題2:唐朝玄宗時期。貢獻:鑒真應日本僧人的邀請,東渡日本,直到第六次才成功。在日本十年,他孜孜不倦地傳播唐朝文化。他精心設計的唐趙體寺,風格優美,至今猶存,被日本視為壹顆藝術明珠。

鑒真的東渡促進了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也促進了兩國之間的友好交流。我們應該學習這種精神,肯定這種行為。中日兩國有著悠久的友好交往歷史,也有痛苦的沖突。只有加強友好交流,求同存異,才能確保中日和平。

13題。

問題壹:治國理念:愛民如子,以民為本;貞潔原則。

問題2:平等對待少數民族的民族政策。

問題3:大唐西域記

問題四:統治者善於用人,易受教者謙虛;註意發展生產;鼓勵對外交流(只要有意義)

擴展和探索

提示:主要在傳播唐朝的制度和文化;兩國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第五課安史之亂與唐朝的衰亡

知識要點

我們的時代;執行力;金融權力;安史之亂;三個地方;史思明;安史之亂;恒力;緩沖區的割據政權;黃超;政治權力;907;朱文;後梁;後唐;後金;後漢;以後幾周;五代十國;統壹

基本功

壹、多項選擇題

1,D解析本題重點是“任人唯親”P23並給出了答案,所以D

2、B分析這個問題P23給出了答案,所以B

3、D解析本題重點考察學生對安史之亂原因的掌握程度。眾多原因中,沒有外敵入侵,所以d。

4、D對這個問題的分析P23指出“開元末年以後”,所以D

5、本題分析考查了P24的知識,所以A。

6、D本題分析的重點是安史之亂對唐朝的嚴重影響,所以D。

7、b本題分析的重點是“直接原因”,所以b。

8、b本題分析重點是學生黃巾起義和點朝起義的區分,以及作者立場的判斷,b。

9、C本題分析考查了P24朱文的身份,所以C

10,A解析本題目重點考察學生對安史之亂和史思明身份的理解。史思明只是安史之亂的下屬,所以壹個。

11,D本題分析重點是學生對三省六部制編制的掌握程度。唐朝完善了這壹制度,也考察了唐朝割據勢力的影響。

12,B解析這個問題在教材《P24,B

13,A解析此題側重於學生對中國歷史發展大趨勢的認識,教材P25有總結,所以A。

二、非選擇題

問題14。問題1:唐玄宗早期開元的繁華景象。

問題2:四川,唐肅宗

問題三: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北方地區滿目瘡痍,人口銳減。

問題15。問題壹:詩風樸實厚重,反映了戰爭和政治腐敗給人民帶來的痛苦,以及書法的悲涼。

問題二:開元盛世;不再是了;詩中提到“憶開元盛世”,可見這壹時期已非“盛世”。

問題三:杜甫生活在由盛轉衰的唐代。

問題四:熱愛祖國,關心民生,關心國家和人民。啟示:國家富強,人民生活才有保障。

擴展和探索

到了唐末宣帝時期,該教派失去了奮發向上的精神。元朝玄宗改天寶後,政治越來越腐敗。必須持之以恒,下大力氣治理。

第六課?北宋政治

知識要點

960?趙匡胤?陳橋兵變?開封?中原以南?軍政大權?科舉制度?政權的穩定

基本功

壹、多項選擇題

1,C解析主要考察對北宋等考點設立的理解。秦始皇嬴政是秦朝的創始人,因此,A錯了;漢武帝劉徹是西漢的皇帝,所以B錯了;忽必烈是元朝的開國皇帝,所以D是錯的;趙匡胤建立了北宋,歷史上稱宋太祖,又稱宋祖,所以C是正確的。

2、C分析主要考察對北宋等考點設立的認識。公元前221年是秦朝的開國時間,因此,A是錯誤的;公元前202年是西漢建立的時間,所以B錯了;1127是南宋建立的時間,所以D是錯的;960年,趙匡胤在“黃袍加身”事件後建立了北宋,然後通過“壹杯酒解除兵權”讓將領交出兵權鞏固統治,所以C是正確的。

3,A分析主要考察對北宋等考點設立的認識。北宋四京制: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明府、南京應天府。其中,東京是首都,位於首都城市。西京是洛陽。南京是松州,不是今天的南京,是今天的商丘。商丘是太祖昌盛之地。北京是盛產香油的名地,今天的河北是名地。所以c是正確的。

4.d分析主要考察北宋對鞏固政權的認識。宋朝時期,我國北方、西南、西北有遼、金大理、西夏政權,都沒有被宋朝統壹,所以A、B、C是錯誤的。20多年後,宋朝才統壹了中原和華南,所以D是正確的。

5.d分析主要考察北宋對加強中央集權的認識。《群臣》這部篝火晚會發生在周幽王時期,因此,A是錯誤的;鴻門宴發生在楚漢之爭期間,所以B錯了;“黃袍加身”宋太祖奪權,所以丙是錯的;北宋建立後,趙匡胤通過“壹杯酒解甲歸田”,讓將軍們交出兵權以鞏固統治,所以D是對的。

6.b分析主要考察北宋對加強中央集權的認識。趙匡胤設立了審查法庭和訓誡法庭。這兩個部門極具權威性,往往由學術、才能、品行都很突出的人擔任。首相等高官往往能被拉下馬,所以B是正確的。

7.d分析主要考察北宋對加強中央集權的認識。為了加強地方控制,宋太祖在各州府設置總法官,劃分州府權力,所以A、B、C是錯的,所以D是對的。

8.分析主要考察北宋對加強中央集權的認識。趙姓在所有姓氏中排名第壹,不是因為人口最多(當時人口最多,趙姓人口排名第四),而是因為趙姓是宋代的“國姓”,為了表示對皇權的排他性尊重,所以A是正確的。

9、D分析主要考察北宋對加強中央集權的認識。削弱相對權力,防止武將獨攬大權,加強中央政府對財政稅收的控制,都是加強宋太祖中央集權的措施,所以D是正確的。

10,壹篇分析主要考察北宋對加強中央集權的認識。此題為組合選擇題,可采用排除法。君弱臣強並不是北宋政治制度的特點,所以所有包含④的選項都是錯誤的,所以答案是a。

11和B的分析主要考察北宋對加強中央集權的認識。北宋不涉及分封制,所以b的說法是錯誤的,所以b是正確的。

12和D的分析主要考察對北宋重文輕武政策的理解。最早統壹文字的是秦朝,所以A是錯的;獨尊儒術是西漢武帝劉徹采取的措施,所以B是錯誤的;科舉是隋朝創立的,所以C錯了;北宋為了鞏固統治,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所以D是正確的。

分析13和B主要考察對北宋重文輕武政策的理解。此題為組合選擇題,可采用排除法。北宋為了鞏固統治,壓制武將,防止武將跋扈,並沒有輕視軍事裝備和軍隊,所以所有包含③的選項都是錯誤的,所以答案是b。

14和D的分析主要考察對北宋重文輕武政策的理解。此題為組合選擇題,可采用排除法。北宋為了鞏固統治,防止武將跋扈,具有壓制武將的特點,所以並沒有使軍事人才大量湧現。包含②的選項都是錯的,所以答案是d。

多項選擇問題

15個問題

問題壹?

1.在軍事上,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宋太祖將主要將領的兵權收歸中央,建立了皇軍。?

2.在行政上,中央政府派出壹名文官擔任地方長官,壹名普通法官負責監督。

3.財政上,地方稅壹小部分作為地方支出,其余全部由中央控制。

問題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

這道題考察的是分析和理解問題的能力。問題(1)的關鍵是掌握和理解北宋初期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問題(2)考察對威權集權政治體制的理解。

16個問題

問題壹?重文輕武的政策。

問題二?影響:以科舉為途徑,很多人讀書做官;刺激了教育和文化的發展。

這道題考察的是分析和理解問題的能力。問題(1)的關鍵在於掌握和理解北宋重文輕武的政策。第二個問題考察對宋代科舉制度改革影響的認識。

擴展和探索

所謂史實,就是歷史上發生過的事情。它們有正史記載,有相關文獻佐證,其真實性毋庸置疑。而傳說則是人們通過聯想和想象虛構事物寄托願望,或者在壹些史實上經過藝術加工和誇張,然後口口相傳而形成的故事。真相既沒有在官方記錄中找到,也沒有得到證據的證實。

在文物、古跡、文獻等資料的基礎上,與傳說、故事進行比較鑒別。

答案不固定,有道理就行。

第七課?遼、西夏和北宋的共存

知識要點

10世紀初?寶姬去北京面對皇甫165438+20世紀初?興慶元昊口準產原聯盟元昊貿易中原

基本功

壹、多項選擇題

1,壹道分析主要考察對遼等考點設立的認識。趙匡胤是北宋的開國者,因此,B錯了;元昊是西夏皇帝,所以C是錯的;葉魯德光是遼國第二個皇帝,所以D錯了;耶律保吉是統壹契丹各部的首領,所以A是正確的。

2、B分析主要考察對西夏等考點設立的認識。此題為組合選擇題,可采用排除法。元昊帶領黨鄉接受了中原文化,但他並沒有放棄畜牧業。包含③的選項都是錯的,所以答案是b。

3.b分析主要考察對遼宋夏的和平與戰爭、禪院聯盟等考點的理解。165438+20世紀初,宋遼兩軍在贛州激戰。當戰局對宋軍有利時,宋真宗與遼國簽訂了屈辱的盟約,承諾每年給予遼國大量的白銀和絲綢,以換取暫時的和平。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甘源聯盟,所以B是正確的。

4.c解析主要考察對北宋建立、遼朝建立、西夏建立的認識。北宋在中國南方建立政權,遼在中國北方建立政權,西夏在中國西北建立政權,所以A、B、D是錯誤的,所以C是正確的。

5、C分析主要考察對遼等考點設立的認識。遼是在中國北方建立政權的契丹人,所以A、B、D是錯的,所以C是對的。

6、D分析主要考察對遼、宋、夏等考點的理解。契丹族的公主墓是漢族修建的,反映了兩個民族的文化學習,所以A、B、C是錯誤的,D是正確的。

7、D分析主要考察對遼、宋、夏的和平與戰爭、單源聯盟等考點的認識。楚漢之爭發生在秦末,所以A是錯的;赤壁之戰發生在東漢末年,所以B錯了;淝水之戰發生在東晉,所以c錯了;單源之盟發生在宋朝,所以D是正確的。

8.壹個分析主要考察對遼宋夏和平與戰爭、禪院聯盟等考點的認識。楊家將講了壹個感人的故事,說北宋時期將抗擊遼,保衛自己的國家,所以A是正確的。

9.b分析主要考察對遼宋夏的和平與戰爭、禪院聯盟等考點的理解。寇準是宰相,因此,A是錯誤的;宋真宗聯盟發生了,所以C和D是錯誤的,B是正確的。

10,壹份分析主要考察對遼宋夏的和平與戰爭、禪院聯盟等考點的理解。此題為組合選擇題,可采用排除法。南宋、金朝以淮水至大三關為界,含④的選項都是錯的,所以答案是a。

11,壹個分析主要考察對遼宋夏和平與戰爭的認識,以及對禪院聯盟的認識。165438+20世紀初,宋遼兩軍在宋軍激戰,在戰局有利的時候,與遼國簽訂了屈辱的盟約,承諾每年給予遼國大量的白銀和絲綢,以換取暫時的和平。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元之盟,所以A是正確的。

12和C的分析主要考察對遼宋夏的和平與戰爭、禪院聯盟等考點的理解。986年,宋太宗再次分成三支軍隊進行北伐。結果部隊全部離開中路軍,全軍覆沒。此後,宋朝放棄了收復幽雲十六州的計劃,開始采取消極防禦措施。c是正確的。

13、B解析主要考察對遼宋夏的和平與戰爭、禪院聯盟等考點的理解。此題為組合選擇題,可采用排除法。元是統壹的封建王朝,不屬於宋朝,所有包含④的選項都是錯誤的,所以B是正確的。

14、C解析主要考察對遼、宋、夏等考點的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契丹的影響力繼續向南擴張。遼太宗占領幽雲十六州時,故C正確。

二、非選擇題

15個問題

問題壹?契丹族

第二題(1)的關鍵是掌握和了解遼的建立。問題(2)考查對北宋建立、遼朝建立、西夏建立、民族政權並存的認識。

16個問題

問題壹?大湖聯盟

問題二?寇準

問題三?每年向遼繳納古幣,增加了人民的負擔。

本文主要考察對遼、宋、夏和平與戰爭的認識,以及對禪院聯盟的認識。

擴展和探索

宋遼夏金時期,幾個民族政權並存,政府在邊境設立的收稅市場叫雀場。比如宋遼邊境有雄州和霸州。宋朝的商人用絲綢、大米和茶葉交換遼國的羊、馬、駱駝等牲畜。隨著貿易的發展和交流的頻繁,宋朝的制度和印刷技術傳到了遼國,遼國的工匠根據宋瓷制作日用器皿和刻書。市場的建立促進了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各民族之間的經濟交流非常密切。雖然邊境彌漫著戰爭的氣氛,但各族人民為了生計,仍然保持著貿易往來。雖然我國歷史上發生過多次戰爭和分裂,但是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是不可阻擋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壹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之間的友好交流與合作是歷史的主流。答案不固定,有道理就行。

字數超過,請參考網頁鏈接。